有不少中醫愛好者,和中醫初學者,都面對著同樣的一個困惑:中醫能不能真的治病,有沒有統一的學習方法?想學好中醫,但究竟該怎樣學呢? 我是一名西醫,由于工作需要參加了「西學中」的學習班,學習中醫已經兩年了,這兩年多是一個熟悉、理解中醫學的過程。 之前,對中醫理論的價值不了解,認為是玄虛之談,沒必要浪費時間學習。 之前,我對中醫的療效持懷疑態度,認為很多病不治也可能好,中醫多是安慰劑效應,對中醫療效半信半疑。 之前,我還認為中醫理論的不科學,陰陽五行都是迷信,中藥還有點價值,所以有“廢醫存藥”的想法。 之前,一直覺得現代的,西方的更好,認為中醫是落后的,所以看不起傳統的、古老的中醫。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由于老師們的熱心教導,同學們的互相幫助,我克服了讀中醫古籍的困難,開始閱讀中醫經典著作。之后又逐漸接觸到中醫臨床,在臨床實習中,我看到了許多鐵的事實。對中醫學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在臨床上看到了無數中醫治好疾病的例子,中醫的療效絕對是肯定的,對許多難治疾病也能收到明顯效果。懷疑中醫的療效是沒有根據的,是對于陳規舊律的迷信。輕視中醫則更是錯誤的。中醫理論是從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發展而成,在中醫的臨床實踐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中醫理論中的許多名詞,都是實有所指,有唯物的基礎,并不是脫離實際的迷信。不去深刻的學習它、認識它,只就其字面,就說它玄虛,這種態度本身,就是不科學的。這些理論是從臨床實踐中來的,又反過來指導著臨床實踐。所以,我們學習中醫,首先必須重視中醫理論,否則就學不好中醫。 中醫學中有許多先進的觀點,比如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扶正祛邪、疾病是運動變化、個體特異性,治病需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心理與身體的互相作用,等等。這些觀點是完全是科學的,而且相比西醫機械化的思維更為先進。學習中醫兩年之后才發現,原來我以前對中醫的誤解那么深。真的是“不通曉中醫,就沒有資格批判中醫!”經過了前面的讀書學習,見習實習,初學者或許已經可以小試牛刀,并且開始體會到病情好轉,甚至治愈疾病的欣喜。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臨床可能遇到的種種困境了:別人講很好用的方法,到自己怎么就不好用了?之前試過很好用的方法,現在療效為什么就不再讓人滿意了?患者病情突然加重了怎么辦?首先需要明確,作為普通愛好者,以及初學者,當下首務一定不是攻克某種病,而是對人體,對疾病有所認識,有所體驗。如此,在病癥選擇上,就需要有所考慮:一些急癥,如高熱、昏迷、呼吸困難,可能直接威脅生命;一些大病,如癌癥、中風、心梗,心理負擔太過沉重;一些難病,如癲癇、紅斑狼瘡、牛皮癬,太容易信心受挫。反之,慢性的、較輕的、常見的病癥,如失眠,腹瀉、便秘,慢性頭疼、腰疼,普通感冒等,更適合初學上手練習。千萬別小看這些病癥,真要取得滿意的效果,已經相當不易。明確了大致的范圍,接下來就是真刀真槍的實戰了。對初學者來說,最常見的問題,如上文所講,即療效的不確定、不穩定。這例有效,那例無效;此時有效,彼時無效。猶如段譽手里的六脈神劍,似乎毫無規律可以把握。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有二:初學者掌握的知識結構尚有欠缺,又或者臨證體驗尚欠豐富。打個比方,如果到北京只去過天安門、故宮、長城,頭腦中北京的印象就只是氣勢恢宏,那么面對小胡同的情景,就很難與北京建立起關聯。只知道失眠可以從心火、肝郁上得,用清心、疏肝法有效,再遇到腎陰虛、痰火、瘀血、食積引起的失眠,老方法自然不會起到同樣的效果。破解的方法,可以找老師請教,與同道交流,但最重要也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多讀書。框架類的知識結構問題,可以多回顧院校教科書,詳見前文。至于臨證經驗不足,最好的辦法就是大量閱讀臨證經驗類的圖書和文章。別人的經驗,不論古今,不管成敗,對豐富自己的體驗,都會有所幫助;尤其是那些用心書寫的文字,能讓人心動的經歷。畢竟,將心比心,總比從腦到心,來的方便些。考究起來,這些臨證經驗類的書,又可大致分為兩類:醫案和醫論。至于醫案,《零起點學中醫》里已經列為專門一章來講,這里不再重復,只對一套書做個推薦,人民衛生出版社《現代著名老中醫名著重刊叢書》。這套書已經出到第11輯,130余本。現代有名望的中醫,相當部分都已經名列其中了。從內容看,主要講的,就是醫案和醫論這兩部分內容。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閱讀。除了書,專業期刊也是一個豐富經驗的好途徑。知網、維普、萬方等大平臺上,都可以很方便的檢索到大量專業文章。譬如,輸入關鍵詞“咳嗽”、“經驗”,就可以找到成百上千條文章,諸如《××治療咳嗽經驗》、《××辨治小兒咳嗽經驗》。相比書籍,期刊有兩點優勢明顯:一,內容較新;二,方便檢索。相比《名醫類案》時代的記載,現代醫案無疑和今天的生活更貼近;而檢索,則可以大幅提高獲得知識的效率。舉個例子,我現在遇到一個頑固的便秘案例,各種方法都試過,效果仍不滿意,怎么辦?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經驗類醫書中,翻看前人治療便秘的經驗;也可以直接上知網輸入關鍵詞“便秘 經驗”。在前人經驗的海洋里,我現在遇到的問題,很可能之前別人也遇到過。如此,那位醫生頭腦中閃過的一點靈光,就可能瞬間點亮我的思想。一個困擾許久的難題,或許就此解開。除了上面介紹的臨床經驗類書,經典著作仍然是這一階段必讀的書目。所謂經典,經過千百年時間的磨礪,仍然可以煥發出容光,足見其生命力之頑強。之所以常讀常新,也正是蒙這股強悍的生命力所賜。臨床遇到的問題,千差萬別;要在千頭萬緒中坐懷不亂,離不開強大的定力。經典,就是這樣一種力量,安定、渾厚。游移不定時,讀到這一句,“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減,病必衰去”;紛繁不清時,“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思路不明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困惑不解時,“順天之時,測氣之偏,適人之情,體物之理”。心里是不是已經踏實、清晰了些?再聽到一聲聲諄諄教誨,“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病勢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小兒無凍餓之患,有飽暖之災”,是不是心里已經充滿了感激?更不用說仲景經方,在中醫實踐中,面對變幻莫測的病情,以不變應萬變的妙法圓通。以上是根據無疾個人經驗,及教學實踐,對中醫愛好者、初學者,一步步進階學習的過程,做的一點淺薄梳理,不經意間已成了六千字的長文。最后,做個簡要的整理:蒙學階段,要在把握大體、入門不偏;經典學習階段,須得平視古今,戒躁寧緩;臨床探索階段,注意耳聰心細,廣目束膽;最后,臨證與讀書相參階段,最好善思詳辨,勤問博覽。 我們只為傳播中醫,只為中醫復興而努力。一起學習,共同進步,傳承中醫經方真諦。分享知識,分享快樂,邁向健康之路。關注我們,關注中醫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