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余光中先生的一首《鄉愁》驚艷了海峽兩岸,觸動了中國人心底那一根最柔弱的琴弦。其實,當你邁出離開家鄉的第一步時,鄉愁就偷偷地占據了你心中的某個角落。盧綸在漂泊中“行多有病住無糧”,因此感嘆“萬里還鄉未到鄉”;韋莊面對“洛陽城里春光好”,同樣也感嘆“洛陽才子他鄉老”,所以,有人說,鄉愁是一種病,一種隨時會發作的“病”,融化在你不能回歸的日日夜夜。 觸處皆是的鄉愁 遠行的游子,人在他鄉,經歷了春秋代序、斗轉星移,看慣了霜霑林木、北雁南飛,遭際了江湖秋水、世情況味,在與家疏離的漂泊中感受著鄉愁的苦痛。對于涌起鄉愁的人來說,周遭無一不是可感之景,無一不是可觸之情。時空間隔、冬去春來、物候變化,都會引發游子內心深處的鄉愁。不論是少小離家的賀知章,還是離家十年的吳文英,不論是與故鄉僅一水相隔的王安石,還是離家萬里的王維,不管你走了多久、走了多遠,鄉愁一起,失魂落魄。武元衡感嘆:“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陸游感嘆:“砧杵敲殘深巷月,井梧搖落故園秋。”如果遇到四時八節,團圓之日不能團圓,會更增凄楚,王維便感慨:“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歐陽修在《戲答元珍》中用“歸雁、沉疴、新年”寫鄉愁,柳永在《八聲甘州》里用“暮雨、霜風、關河冷落、紅衰翠減”寫鄉愁,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里用“春雨、客居、世情薄、風塵嘆”寫鄉愁,總之,周遭的情與景隨時都能夠觸發鄉愁。或許每位游子都能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出發,用不同物象建構自己的鄉愁語境。 含蘊和諧的鄉愁 “鄉”本來是古代農村管理的一級行政單位。《周禮》上說:“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赒;五州為鄉,使之相賓。”雖然每級單位管理的戶籍多少不同,但是行政單位的基本屬性是一樣的,但是為什么在“比”“閭”“族”“黨”“州”的眾多選擇中,最終“鄉”脫穎而出,成了故土的象征呢?二人為比,“比”表示并列的五戶人家;“呂”是人的脊椎骨的樣子,骨節相連,“閭”表示二十五家門與門相連;“族”“黨”表示集中,一百家是一族,五百家是一黨,“州”表示居住的區域,由人的居住地代指居住地上的人,二千五百家是一州。“鄉”的繁體字是“鄉”,甲骨文寫作“ ”,左右是二人,中間是食物,像兩個人相對用餐的樣子。相對用餐意味著關系和睦、親近,所以《周禮》才說“五州為鄉,使之相賓”。設立“鄉”的初衷是希望居住在一起的一萬二千五百戶人家和睦相處、睦鄰友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里有人與土地的和諧,有人與環境的和諧,也有人與人的和諧。比較起來,“鄉”給人的感受除了“比”“州”之類表示集中居住的生活模式和居住區域之外,還意味著和睦、溫情、親近。當一個人遠離家鄉,單身在外,往往會回憶起那一份和睦的溫情,為孤寂冷清的生活帶來慰藉,這就是“鄉”帶來的巨大文化張力。“鄉親”“鄉音”“鄉情”“鄉鄰”無不意味著溫情,帶給人悠遠綿長的思念,“夢鄉”“睡鄉”“醉鄉”“溫柔鄉”同樣表達了一種使人沉浸其中不愿自拔的涵義。 源于土地的鄉愁 “鄉”是那一片自小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而中華民族是依靠土地繁衍生息的民族。中國人對土地的感情,與從愛琴海孕育的西方文明不同。東漢劉熙的《釋名》說:“土,吐也,吐生萬物也。”家鄉的土地養育了千千萬萬的民眾,是人們生存的根基。“家”“寧”“宜”“宴”等漢字形體都有表示住在家鄉的房子里,獲得寧靜、安居的生活的涵義,而離開家鄉就是他鄉之“客”,就是“寄”人籬下。所以中國人熱愛自己的故鄉,不愿隨意遷徙,《漢書·元帝紀》就說:“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而一旦客居在外,無論從地緣上、心理上都會感覺漂泊,這是一種身體寄寓在外的流離,一種心理遠離家鄉的孤獨,對故鄉回歸的向往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品格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鄉愁很抽象,因為它是一種情感,但鄉愁又很具體。“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鄉”也許很小,可能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山村,但也會很大。到了縣里,同一鄉就是同鄉;到了省里,同一縣的就是同鄉,到了全國,同一省的就是同鄉,到了國外,中國人就是同鄉。海外華人的鄉愁就是對他們血脈根源所在的中華大地的思念。 無可消除的鄉愁 鄉愁,輕輕的、淡淡的。賀知章的鄉愁是家鄉的那一片鏡湖,王維的鄉愁是家鄉那一樹寒梅,席慕蓉的鄉愁是家鄉那一曲清笛,有些人的鄉愁可能是外婆裹的粽子、媽媽烙的韭菜盒子,可能是一杯杏仁茶、一碗油潑辣子,也可能是爺爺場院里的故事、母親傍晚喚歸的身影,甚至是村頭那一股暮靄炊煙的味道。鄉愁,又是沉沉的、濃濃的。“此愁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別人眼里司空見慣、微不足道的東西,你卻可以下筆千言、品味終身。 有人羨慕說走就走的瀟灑,但是行走的中國人永遠背負著這份既輕且重、既淡且濃的鄉愁。鄉愁伴隨著我們從盤古女媧那里走來,從長江黃河那里走來,它不是包袱,它是我們最根本的血脈,是我們民族的印記。沒有了鄉愁,我們不僅身體遠離了家鄉的土地,心理也遠離了民族的精神氣質。鄉愁是中國人砥礪前行的精神基礎,鄉土的厚重能抵消無根的漂泊,鄉土的和諧能消除對立的異化,鄉土的順天應時能維護生態的和諧,鄉土的家國同構能維系國家社會的穩定。中國人帶著鄉愁走進了工業文明、走進了新世紀,相信我們還會帶著它一直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
|
來自: lcyteacher > 《文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