閶門、山塘一帶,曹雪芹筆下的“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自古就是姑蘇城中的繁華地段。被譽為“姑蘇第一名街”的山塘街,東至閶門、西至虎丘,長約七里,故又稱為“七里山塘”。 說起山塘街,許多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一幅槳聲燈影夜姑蘇的畫面。一條山塘河緩緩流淌,游船畫舫來來往往,兩岸的燈籠在水中倒映出一條蜿蜒的“紅絲帶”,沿岸而行,不知不覺就走入了夢里的江南水鄉。 山塘街,前半段繁華,后半段煙火。從御碑亭到新民橋的那段,是游客所熟悉的山塘。而從新民橋開始往西的那一段,不那么擁擠,不那么繁華,卻十分接地氣,是更貼近蘇州人生活的山塘。 有生活氣息的地方,就少不了小吃美食。許多餐飲老店在山塘街上扎根了幾十年,見證了老街的歲月變遷,也陪伴了幾代蘇州人生活與成長。這些幾十年不變的老味道,每每想起,每每嘗到,都讓人倍感親切,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本期尋鮮記,小i就帶大家尋味山塘,找一找那些記憶中的味道。 從蘇州軌交2號線山塘街站3號口出來,就能看到新民橋市場。近兩年,許多曾經開在山塘和閶門一帶的美食,都搬到了這里,或在這里開了分店。 一大早,來這里買菜的阿爹阿婆,在菜市場里逛完了一大圈,臨走前再買些點心、買點鹵菜,張羅好一家人的一日三餐。 馬棟佩燒賣是一家曾經開在山塘街的“網紅店”。搬到新民橋市場后,生意依然是好得不得了,一大早門口就排起了長隊。 店主馬阿姨做燒賣已經做了20多年了,之前都是做了分給親朋好友、街坊鄰居吃,后來干脆在山塘街開起了燒賣店。 店里每個燒賣的重量都控制在125g左右,一個燒賣有手掌那么大,絕對是燒賣界的“巨無霸”了。 除了個頭大之外,馬棟佩燒賣的特別之處還在于餡料。餡料里包含了糯米、香菇、開洋和肉丁,都是每天一大早現炒的。將炒好的糯米、香菇、開洋和肉丁,加上各種調料,充分攪拌之后,才成了這濃油赤醬的燒賣餡。 掰開一個剛蒸好的燒賣,能清楚地看見里面的香菇、肉丁和開洋。糯米粒粒分明,閃著晶瑩的油光。嘗一下,軟軟糯糯,咸中帶甜,而且非常管飽。“味道好、分量足、價格實惠”,這幾乎是所有顧客對馬棟佩燒賣的一致好評了。 百年老店義昌福的包子,一直以來都深受蘇州人的喜愛。鮮肉包、三丁包、青菜香菇包等傳統口味的包子,個大分量足,是許多人的早飯必備。 除了包子外,店里還有刀切饅頭、香蔥花卷等點心。白白凈凈的花卷,帶著濃郁的香蔥味,配一碗白粥,便是最清爽的一頓早飯了。 江南蟹殼皇,顧名思義,就是一家賣蘇州傳統小吃蟹殼黃的店。清晨第一鍋蟹殼黃新鮮出爐后,店門前的老蘇州便開始絡繹不絕了起來。到了中午和下午,還有不少游客尋味而來,專程來菜場里打卡這款外脆里酥的小點心。 店鋪很小,站在窗口就能看到里面的店員做蟹殼黃的全過程,從揉搓面團、粘上芝麻,到放進烤箱,每個步驟都一清二楚。 蟹殼黃有咸甜之分,甜味的芝麻糖蟹殼黃是圓形的,咸味的蔥油蟹殼黃則是長橢圓形的,還有新口味的蘿卜絲蟹殼黃,靠表層的黑芝麻來區分。 蟹殼黃小小一個,咬一口,撲簌簌地掉渣,滿口都是極致的酥香,一連吃上兩三個,也不會覺得膩。 天氣漸漸熱了,人們的口味開始轉向清淡,食材烹飪方法也講究開胃清爽,這個時候,鹽水鵝、鹽水鴨等鹵味紛紛登場。 近兩年小閔鹽水鵝在蘇州遍地開花,鹵好的鹽水鵝,皮軟而韌,肉質鮮嫩緊實,吃口清爽,配飯和下酒吃,都有滋有味。 離小閔鹽水鵝不遠的東方鹵菜店,店里的五香牛腱、醬香牛肉、虎皮辣雞、香香草雞等招牌鹵菜,也深受食客歡迎。 各色鹵菜擺滿了櫥窗,稱斤、斬件,打包帶回家,一家老小都愛吃。 逛完了菜場美食,我們進一步深入山塘,發掘更多的姑蘇老味道。 后半段山塘,兩旁的店鋪顯得非常生活化,奶茶店、茶館、大餐館在這里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水果店、炒貨店、裁縫店等貼近日常生活的店鋪。這些小店,沒有太多的裝飾,卻也在老街上自成一景。 立夏之后,賣咸鴨蛋的店鋪漸漸多了起來。白嫩的蛋白,紅得流油的蛋黃,想想都覺得胃口大開。 走著走著,還發現了小時候常吃的喜蛋。如今喜蛋在蘇州街頭已經不那么常見了,能吃到全靠緣分。 萬福興糕團店創建于清宣統三年正月,是蘇州糕團界有名的老字號。除了常年上市各類松糕、豬油糕等等,他家還隨時令上柜應景糕點,比如二月初二的撐月糕、四月十四的神仙糕、九月初九的重陽糕等等..... 開在山塘街上的這家萬福興,小小的櫥窗、木板門和糕團價格表都透著一絲年代感。 店鋪雖小,鄰里生意卻也非常好。等到我們逛完山塘原路返回到這里的時候,店門已關,門上寫著“今日已售完”。 這家山塘街上有名的烤雞店,每天一大早門口就排起了長龍,據說差不多到中午就賣完關門了,所以想吃的話一定要趕早。 來這里買烤雞的,有住在附近的居民,也有從蘇州其他區特意趕過來買的,又是早起又是排隊,也心甘情愿,足可見這只烤雞的魅力了。 做好的烤雞,油亮亮的色澤,非常誘人。皮脆而不油,肉酥而不柴,吃起來非常香嫩,連雞骨都非常入味。 山塘街上的這家榮陽樓,在蘇州眾多百年老店中顯得非常獨樹一幟,自開店以來僅此一家,別無分號,想要吃上他家的招牌美食,就必須輾轉到山塘。 要問榮陽樓什么最好吃?絕大多數人都會回答:“油氽團子!” 做油氽團子,要用精細糯米粉加水揉捏成面皮,包入鮮肉餡,然后用滾油氽制而成。氽好的團子色澤金黃,外脆內糯,香味沁脾。肉餡湯汁飽滿,與油炸過的面皮融合得恰到好處,吃起來非常過癮。 來榮陽樓吃點心的人,基本每桌一籠湯包、兩個油氽團子,胃口大的話,還要再加一碗餛飩或一客生煎,吃得那叫一個酣暢淋漓啊。 朱新年點心店,最早于1986年開在山塘街星橋旁,是很多住在山塘街附近的人從小吃到大的店。 每天五點半開始營業,一批又一批來吃點心的人把小小的店鋪擠得滿滿當當,到了七八點鐘和午飯時間,更是在門口排起了長隊。 店里最有名的點心是湯團。選材精良,做法精細,純手工制作,是朱新年湯團好吃的秘訣。五種口味的餡料咸甜葷素兼具,鮮肉、芝麻、豆沙、花生、蘿卜絲,每一樣都是每天現做現包,吃起來別具風味,唇齒留香。 為了便于區分,阿姨們將五種口味的湯團分別捏成五種形狀。圓滾滾的是招牌鮮肉湯團,橢圓形的是豆沙湯團,一頭尖的是芝麻餡的,兩頭尖的是蘿卜絲餡的,而造型最有趣的、兩只角的則是花生餡的。 朱新年的湯團好吃,而蘇式面和其他蘇式點心也是一絕。燜肉面、生煎、餛飩都是店里點單率超高的人氣美食。 吃飽喝足,接著沿山塘街再往西走,美食店漸漸少了,但一路經過的古建筑也很有看頭。汪氏義莊、陜西會館、山東會館、觀音閣、吳中貝氏紀念館、五人墓、普福禪寺等古跡,如一條歷史長卷,緩緩展現在眼前。這樣的山塘,值得你慢慢走,用心欣賞。 “七里山塘到虎丘”,走到了山塘的終點,便是“吳中第一名勝”——虎丘。 挑一個適宜的早晨,跟著小i的線路,去后半段人間煙火味的山塘,尋覓這些接地氣的美食,再看一看山塘人家的枕河生活吧! 攝影:劉振 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原創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