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要有韻味。詩的韻味就是含蓄委婉,意在言外,讓人思而得之。詩的韻味常常表現在如下一些方面,取喻類比、生活情趣、蘊涵哲理、懷古抒情、借古諷今,托物言志,寫景抒情等等。欣賞詩的韻味可以從這些方面來看,寫詩要想做到有韻味,也應該從這些方面來做。
第一,取喻類比,意在言外。取喻類比的詩意在言外,須加以聯想,才能理解。唐代詩人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閨意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就很有韻味。初看這首詩,覺得這完全是一首寫閨房情趣的詩,其實不然,而是意在言外。因為此前朱慶馀曾給時任主考官的張籍一些詩文,讓張籍估量一下自己能否考取。寫這首詩運用了取喻類比手法,把自己比作新娘子,把主考官比作新郎,把自己的詩文比作化妝的深淺,這樣一理解,才知道這原來是一首委婉含蓄地詢問自己能否考中的詩。這樣就品出了詩的韻味。張籍也用同樣的方法回答了朱慶馀一首《酬朱慶馀》“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詩中把朱慶馀比作越地美貌少女,把他的詩文比作“時人貴”的齊紈和“敵萬金”的菱歌,同樣委婉含蓄地告訴朱慶馀,你的詩文水平很高,是能夠考得上的。這不是同樣具有詩味嗎?另有一首詩,是一位落第的考生以“昭君出塞”為題寫的:“一自蛾眉別漢宮,琵琶聲斷戍樓空。金錢取得龍泉劍,寄予君王斬畫工。”(見于《甌北詩話》1963年3月北京第一版162頁)這首是表面是寫昭君出塞的怨恨,實際是運用取喻類比的方法,把考官比做畫工,借昭君對畫工之恨表達了作者對考官之恨。曲折委婉,蘊藉幽深。
寫詩,取喻類比,具有濃厚的詩味。
第二,生活細節,富有情趣。富有生活情趣的詩同樣具有詩的韻味。金昌緒的《伊州歌》“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就很有生活情趣。這首詩寫一位青年女子在夢中與在遼西服役的丈夫團聚,卻被窗外枝頭上黃鶯的叫聲驚醒,她痛恨黃鶯,急忙去打起那不知趣的黃鶯,不許它在枝頭上亂叫,來發泄心中的氣憤。張仲素《深閨思》“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詩中寫一位青年女子春日在桑間采葉,卻忘了采摘的動作,癡呆呆地凝思,她在回味昨夜的夢境,思念遠在漁陽戍邊或征戰的丈夫。這兩幅饒有情趣的短暫的生活畫面表現了將士戍邊時間之長,閨婦之怨,或許包含著戰爭的殘酷,反映了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詩味濃郁。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中描寫了一位少婦丈夫外出,或欲科舉登第,或欲立功邊關,少婦孤獨閑居。一日凝妝登樓,向外一望,忽見滿目翠綠,楊柳如煙,春心躁動,后悔讓夫婿外出覓官了。少婦的心理變化表現得曲折回環,細致入微,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具有了濃厚的詩味,詩意醉人。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描寫生活細節的詩蘊涵著豐富的情趣,也因此具有了深厚濃烈的韻味。
第三,萬千物象,深蘊哲理。描寫旖旎風光、萬千物象、人物舉止皆可言之而成哲理,具有詩味。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闡述了兩個道理:一個是面對同一對象,從不同位置、角度去看,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一個是當局者迷,局外者清。表面寫山水,實質闡發哲理。同樣是蘇軾的詩《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首詩前兩句寫出了條件與結果的關系,表現了哲學思想。再看王建的詩《新嫁娘詞》“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這首詩以細小的生活故事寫出了做事要進行調查研究的道理。描寫山水風光、天地物象、人物活動都能表現出哲理,使詩具有深厚的韻味。
第四,懷古抒情,耐人尋味。韋莊《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這是一首懷古抒情的詩,是一首憑吊六朝的詩。臺城本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后苑城,既是政治中樞,又是帝王荒淫享樂之處。詩的起句著重渲染氣氛,霏霏細雨和荒草遮掩荒涼破敗的臺城。鳥啼草綠,春色長在,而曾經在臺城的統治者如過眼煙云,一去不返了,只有臺城之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山河依舊,物是人非,透露出無限的傷痛。這正是唱出了一首唐朝覆亡之勢已成,六朝悲劇的重演不可避免的挽歌,抒發了無限的嘆惋之情。這樣,這首詩蘊涵著濃厚的詩味。
劉長青的《長沙過賈誼宅》“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后,憐君何事到天涯”,詩人被貶之后寫了這首吊屈原的詩,表示了對賈誼遭貶的深切同情。其實,“憐君”也是自憐,即懷古抒情。第五,借古諷今,韻味幽深。借古諷今的詩亦有深厚的詩味。李商隱的《隋宮》“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做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這首詩寫了古事,批評了隋煬帝的荒淫亡國。但詩意絕不僅于此,而是蘊涵了作者看到晚唐統治者如同隋煬帝一樣荒淫腐敗,唐朝如江河日下,心中隱憂重重,詩中暗含諷諫的雋永意味。詩中借古諷今,韻味幽深。
溫庭筠的《蘇武廟》“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詩中以蘇武自喻,自身不得意,感慨君恩寡薄,以刺時政,借古諷今。
第六,托物言志,心在高遠。托物言志的詩亦有深厚的韻味。黃巢的《題菊花》“颯颯秋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這首詩作者把自己的志向寄托于青帝(春天之神),要改變菊花的命運,以此來表現要改造社會的遠大志向。《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作者把自己的志向寄托于菊花的香氣和花瓣,并用“黃金甲”一詞一語雙關,表示了要以武裝推翻唐王朝腐朽統治的志向、決心和信心,詩味醇厚。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只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作者把自己的志向寄托在石灰上,石灰本性清白,一語雙關,作者以此表示自己堅守并保持高尚人格與清白人品的志向,亦頗有詩味。
第七,寫景狀物,暢達心曲。寫景狀物,寓意含蓄的詩,亦深有韻味。劉禹錫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詔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這首詩意在言外。唐順宗李誦元年(公元805年),“永貞革新”失敗后,領導者王叔文、王伾被殺,劉禹錫等八人被貶為司馬。第二年,唐憲宗李純繼位,十年間,朝廷扶植了許多新貴,這首詩就是把新貴們比作“桃千樹”,加以諷刺,抒發了自己的惱怒之情。《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這是因寫前面那首詩被貶十四年之后再次被招回長安寫的詩。這首詩再次以玄都觀為題,寫前首詩中說的“桃千樹”的虛榮富貴景象已經蕩然無存,傲然宣稱“前度劉郎今又來”,這種故意挑戰的語氣,表現了他堅持不懈的戰斗精神。詩意含蓄,抒情強烈,頗有詩味。

歐陽修的《畫眉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里,不及林間自在啼”,這首詩是歐陽修被貶到滁州所作。詩中狀物,描寫了畫眉鳥在開遍各色鮮花的山林間自在飛行的快樂,抒發了詩人做地方官的愉快心情,這是因為他有了新的認識——在朝廷做官就像被裝再籠子里的鳥兒一樣沒有自由,還不如做地方官自由快樂呢!同時,這首詩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失去了自由就失去了快樂;有了自由就有了快樂。詩中狀物,含蓄蘊藉,頗有詩味。
第八,寓情于景,委婉含蓄。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全詩描寫了一幅送別的畫面,沒有一句直接抒情,但別情盡在景物之中。“孤帆遠影碧空盡”,目送友人乘船順江而下,直至反應完全消失;然后仍然愿望,“惟見長江天際流”,只見長江之水悠悠遠去,透露出友情如江水永世綿延。韻味綿綿不絕。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絕句,四句全是寫景,但表現出了孤獨寂寞的感受。將孤寂之情融于景物之中,景物中滲透孤寂之情,韻味綿長。柳中庸的《征人怨》“碎碎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詩中只寫了地名、物什、景象,委婉含蓄,卻寫出了戍邊將士久戍不歸的憤怨,表達了詩人對將士們久戍不歸的深切同情。寓情于景,韻味醇厚。
以上僅從八個方面闡述了詩的韻味。既然運用取喻類比、描寫生活情趣、寫景說理、懷古抒情、借古諷今、托物言志、寫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方法寫詩均能具有深厚濃烈的韻味,讀詩時,通常也就可以從這些方面理解律詩的韻味了;那么寫詩時,為了使詩具有較深厚的韻味,芬芳醉人,也就可以運用取喻類比、寫景說理、懷古抒情、借古諷今、托物言志、寫景抒情、寓情于景,描寫生活情趣、山水風光、天地萬象、人物活動等方法,練習寫出較有詩味的好詩了。所以,欣賞詩,要欣賞出詩的韻味;寫詩,要寫出詩的韻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