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墓地上的小土堆,稱為墳頭,或封土;而皇帝墓地上的大土堆,則稱為“寶頂”。那么,墓地上為何要筑起這個大、小土堆呢? 周武王為比干筑墳頭,鳴不平牧野之戰中,周武王姬發以5萬精銳,大破商紂王帝辛的70萬大軍,紂王逃回朝歌,拿著宮中珍寶與自己皆焚鹿臺。隨后,周武王在百姓們的歡迎下進入朝歌城中。但是,當他得知比干是個愛國的大忠臣,因直言勸諫紂王,而被剖心殺害。因此,周武王認為比干含冤而死,深為他鳴不平,這才命人在“穴地為墓”的比干墓地上筑土為墳,以表示為忠臣鳴不平。
孔子祭祀父親,引領筑墳文化思潮據《禮記》記載,孔子3歲的時候,父親便撒手人寰。后來,孔子逐漸長大成人,就想著前去祭祀父親的在天之靈。于是,他憑著以前的記憶尋找父親的埋葬墓地,可是輾轉數月之久,這才好不容易找到。因此,注重禮教的孔子,表示每一年都會來祭祀父親。為了防止父親的墓地被荒草覆蓋,難以尋找,隨在父親的墓上筑土為墳,以為標記。
《水滸傳》中記載:大路上有一乘轎子,七八個人跟著,挑著兩個盒子,去墳頭化紙。 后來的墳頭,也代表著后世子孫興盛,更代表這是有主的墳墓,別人不得來動先人骨骸,否則定會拼命。反之,墳頭消失,則表示子孫不繼。如:夭折的小孩子,墳頭就非常小,不久便會消失。 墳頭的其它含義一是安全。有這么多的土堆壓在上面,更有利于保護先人的骨骸,以保證人行永安于地下。
墳頭為何有大有小《周禮·春官》記載:以爵為封丘之度。 也就是說,古代墳頭大小是按照官爵等級大小來定的,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春秋戰國時期,墳頭各諸侯王的墳頭已大成了山丘,如:趙武靈王的趙丘、燕照王的昭丘等。還有后來歷朝歷代的皇王陵,更是越建規模越宏大。但是,普通百姓的墳頭,依舊只能是個小土堆,因為這也符合自己的身份和條件。 圖片來源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