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年,晉明帝司馬紹帶著無盡的遺憾去世了,享年僅二十七歲。繼位者是其年僅四歲的兒子——晉成帝司馬衍。 晉明帝去世 晉明帝雖壯志未酬,但是在去世之前成功地處理好了王敦之亂的事后工作——分派陶侃、劉遐、應詹等人接管了王敦的兵權,而且這些人大都不是出自名門望族,他們憑借平定王敦之亂的功勞上位,不僅讓門閥們無從阻止,更是對門閥們產生了很良好的制約作用;而晉明帝留給他兒子的,還有共計七位輔政大臣。 然而,事情的發展出乎了晉明帝的意料—— 且看晉明帝指定的這七個人,其中冒出來了一個生面孔:庾(念yu二聲)亮。 庾亮,字元規。他之所以能位列七位輔政大臣之中,完全是因為他特殊的身份——他的妹妹庾文君乃是晉明帝司馬紹的皇后!而他本人也早年就和晉明帝混成了鐵哥們。縱觀晉明帝去世之前,這個庾亮完全沒有怎么在政治臺面上登場過;王敦之亂前夕,他還只不過是個中領軍(中領軍這個職位到了晉代已經不掌兵了);而且王敦之亂爆發后,因為他和王敦此前有些小矛盾,還因害怕而主動辭職;后來王敦轉為劣勢后他才重新出山。 回到正題,晉成帝好歹是被控制在太后庾文君手中,所以名義上的七位大臣共同輔政就此變成了皇太后臨朝攝政——等等,門閥們不會反對嗎? 庾文君 錯了,正是門閥們統一意見,讓庾文君出來保持朝政的。 為什么? 因為門閥們打的算盤還是平衡自家利益,晉成帝司馬衍此時還年紀小,這樣的'平衡點'過于脆弱。 但這次他們的算盤完全打錯了! 因為七位晉明帝遺詔的輔政大臣中,庾亮正是皇太后庾文君之兄。庾家此時勢力尚不強,沒有引起門閥們的重視。等到庾文君名義上臨朝攝政時,他們才恍然大悟:有個庾亮在背后搗鬼! 庾亮早年憑借擅長玄學清談、舉止莊重儒雅等符合當時人審美的行為一炮走紅。如今他統領朝政,其實總體上大家對他還是蠻有期待的。 庾亮 可他接下來的作為卻讓大家大跌眼鏡——他上臺直接將王導、溫嶠這些老臣削減權力,自己一家獨大! 而更為奇葩的是——先前晉明帝病危之際,下令不見任何人。負責晉明帝宮殿警衛工作的是南頓王司馬宗和西陽王司馬羕,此二人都是當年'五馬渡江'的其中一員。庾亮此時憑借他外戚身份想去見晉明帝,結果被這些宗親攔住。 本來小事一樁,結果庾亮卻把這件'十分細節'的事情想得過于大了——莫不是你們這些宗親想要謀反!?等到庾亮一上臺,找準機會后當即宣布司馬宗和司馬羕要謀反,結果殺了司馬宗、罷黜了司馬羕。當時大臣對此議論紛紛——莫不是你庾亮要造反?而真相是——這純粹就是一場鬧劇,整場事件中,壓根沒有'逆臣'。 史書上記載的晉成帝與庾亮的一段對話特別有意思:晉成帝某日上朝發現司馬宗不在(此時已經被庾亮處決了),便發話問庾亮:'以前那個白胡子老爺爺去哪兒了呢?' '那個老頭因為想要謀反,已經被臣殺了!'庾亮答。 南頓王·司馬宗 晉成帝一聽自己平素喜歡的那個老爺爺就這樣沒了,當場嚎啕大哭,緊接著厲聲質問庾亮: '舅舅說人家謀反,就把人家殺了;那以后萬一有一天人家說舅舅謀反,舅舅又該怎么辦呢?' 庾亮這一聽,頓時直冒冷汗,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看到這里,也許你會認為庾亮是個奸臣——可是,正好相反,庾亮是個不折不扣的忠臣。他處置司馬宗、司馬羕的出發點,仍舊是為了拱衛晉室。但他這樣極端的方式和肆意不考慮后果的行為,反倒等于削弱了宗室。 可這還沒完—— 昔日王導執政時,為了穩定門閥對朝廷的支持,拉攏人心,王導對于門閥們貪贓枉法的行為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畢竟王導是門閥政治這套體系的開啟者,他心里自然明白:在此刻這個特殊的環境下,國家的存在、門閥的平衡比法治更為重要,他的放任也只是身不由己。 王導 可庾亮一上臺就完全不一樣,他這十多年來從基層干到現在太尉的高職,一路上目睹了整個東晉極其惡劣的政治環境,身為理想主義的他義憤填膺,一心想要快速改善這污濁無比的環境——于是他頒布政策,限制門閥行為以試圖削弱門閥權力,同時嚴法治國,以約束門閥行為——這本來出發點是好的,但門閥們放浪已久,突然來了個庾亮要嚴法治國,這就好比你之前工作時公司里管理你的領導對工作要求十分輕松,就算員工們摸魚他也不聞不問;突然某一天來了個十分嚴苛的領導,換做你你會怎么想?結果庾亮還在美滋滋地等著國家風氣變優時,上下早就怨聲載道——但話又說回來,嚴法治國的執政方式受到排斥,放任犯法的執政方式反而受到歡迎,這難道不正是一個國家最大的悲哀么? 而庾亮在察覺到門閥們的不滿之后,反而更洋洋得意——不滿了?難受了?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不把你們治好我庾亮就不罷休。結果庾亮和士族們的矛盾越來越深。 庾亮自以為站在了皇室這邊,實際上反倒因殺司馬宗、廢司馬羕而削弱皇室;他以打擊門閥為己任,卻萬萬沒想到,他專權時期他的家族勢力快速膨脹,反倒成為了一大士族——所謂東晉士族王庾桓謝,其中第二的'庾'正是庾亮的家族。這實在有些諷刺。但這一切還不能怪庾亮的主觀意愿,而因為歸咎于他的才能有限——他只是個理想主義者罷了。 不過庾亮作死的行為并未就此結束。不久后,他的錯誤選擇將徹底動搖晉明帝留下來的布局,引發一場遠勝于王敦之亂的大型政治危機。 (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