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陰二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1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熱為太陽之經,沉為少陰之臟,此為少陰經病連臟也。表陽外傷,則見陽熱,沉為在里,是為內寒,脈沉發表,必亡里陽,脈沉不發,則外寒束,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發太陽之經寒,附子細辛溫少陰之臟寒。溫里之寒,以發表寒,則表里雙解,此是少陰,經病連臟之治法。區別于太陰,經病連臟之法。各在其經,則治不同。 2 少陰水臟,其脈自沉,乃始得病時,反發熱脈沉者,是猶帶表寒不解,而臟也內寒之義。太陽外傷則發熱,少陰內寒則脈沉。內有少陰,則宜溫里,外有太陽,則宜發表,故麻黃附子細辛湯,溫內寒而散外寒。溫里以發表,少陰之汗法如此。此與太陰三同,皆經病連臟。發熱頭痛,是為表證,脈反沉者,當溫其里,后在解表。 3 少陰病,當惡寒脈沉,是一定之理。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知有表證。若從太陽病論,發熱當脈浮,是一定之理,反脈沉細,欲近衣者,知為少陰寒動,而猶帶表證。 沉為在里,是為少陰,反發熱者,表陽外傷也。少陰病始得之,里陰之沉,外陽之熱,必有表寒。脈沉發熱,此不從太陽營衛之論,而從表陽里陰論。太陽三,風寒總綱,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即是本條表有熱而脈沉之義。 4 太陽外感,而少陰內應,故臟病連經。若不里虛,何至內傳少陰。少陰臟病,因本虛里寒,因天寒而郁發。重點,少陰有禁汗之條,此仍發汗者,臟病邊經,溫內寒發外寒。陰旺于少陰,若汗法失度,則亡陽也。 5 細辛,溫少陰以退寒水,降濁陰之沖逆。本條用細辛二兩,先煮麻黃去浮沫,在下附子細辛。此后下是為先麻黃之浮沫,標注細辛后下。當歸四逆湯,細辛二兩,也沒標后下。用藥皆以仲景為準,后世醫家,有言后下,也沒毛病,有毛病的就是劑量問題,后人有言,細辛不過錢,此言論是錯誤的,純是胡扯,不可信也,冤枉好藥。在《金匱》痰飲三十四中有言之。 論;類如太陰三,發熱頭痛身疼之表證,本條在少陰,發熱即為表證,皆先溫里氣以助外發表寒也。太陰者為中風桂枝證,此在少陰者變成了傷寒麻黃證。在太陰者未見傷寒麻黃證(或是表寒不實,而為風虛),在少陰者未見中風桂枝證(或是本氣為寒,寒從其類,病還其本原),此當留意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