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寶寶缺營養”,是別人家媽媽覺得Ta缺營養! 作為一個80后素食媽媽,在養育寶寶的幾年里,被問及最多的問題,就是“素寶寶的蛋白質攝入足夠嗎?孩子沒有攝取動物蛋白,能正常成長嗎?” 會這樣提問的,有關心孩子的親友,有遛娃時遇見的鄰居,也有網絡上找到我的素媽媽們。可見,無論是否素食,不論與孩子遠近親疏,大家最關心的就是這點了。 寶寶的“營養缺乏癥”,到底該如何破解?昨天是母親節,給新手媽媽們,補送一份母親節禮物。 養育孩子,需要父母有理性的頭腦。 坎貝爾教授的《救命飲食》和徐嘉博士的《非藥而愈》,是健康飲食生活方式的科普性讀物。這兩本書用清晰的數據,解開營養學的層層謎團。 坎貝爾教授的整個生物醫學研究生涯,全都以蛋白質為核心。他的研究發現,植物性蛋白質雖然合成新蛋白質的速度較慢,但卻較穩定,也不會對慢性病有任何促進作用。可以說是最健康的蛋白質——穩扎穩打才是贏家。 而動物蛋白質,它雖然能快速轉化,但是它攜帶的副作用如富含激素、促進炎癥、促進慢性病的進化等,也需要正視。 而徐嘉博士也指出:蛋白質是最容易滿足的營養素,只要吃飽,很難做到蛋白質缺乏(靠可口可樂和炸薯條維生的人除外)。 當孩子長身體階段,可以在蔬、果、豆、谷的正常飲食上,多攝入些豆類、藜麥或堅果等高蛋白的食物即可。 目前流行的寶寶喂養方式,主要有兩種思路:一是科學喂養,二是反饋式喂養。 科學喂養,是用寶寶成長所需的蛋白質、油脂、微量元素等數值來作為指導,每天配備足夠的營養食材喂給寶寶吃。 反饋式喂養,是觀察寶寶的脾胃運化情況,來決定寶寶接納的食物品種、數量及性狀。簡言之,就是觀察寶寶的睡眠、次日的大便,來了解寶寶的脾胃發育進程,來指導喂養。 科學喂養,以科學的數據為導向;反饋式喂養,以寶寶的消化吸收能力為導向。 如果能夠結合兩者的優點,用反饋式喂養的習慣來觀察,用科學喂養的數據做參考,有次序地引進新食物,這樣既不用擔心營養的缺乏,也能安心地收獲寶寶的一夜好眠、一坨好便。同時,亦能平息中西醫育兒喂養理念的矛盾。 有小寶寶的家庭,做飯的速度一定要快,食譜盡量找簡單的。 碰巧的是,小寶寶們適合吃的正是簡單的,食材品種少,更好消化好吸收。不然“胃不和,寢不安”,晚上睡不安穩、翻滾鬧騰,全家都沒法睡個好覺。 — 南瓜湯 — - 材料 - INGREDIENTS 貝貝南瓜 南瓜籽 水 1)將貝貝南瓜切塊、蒸熟。 2)熱鍋,抓一把南瓜籽,倒入鍋中,稍翻炒至表面有微黃,即倒入盤中備用。
— 藜麥小米黑芝麻糊 — - 材料 - INGREDIENTS 藜麥 小米 黑芝麻、水 1)藜麥隔夜浸泡,次日和小米、黑芝麻、水一起入鍋煮成稀粥。 2)而后倒入破壁機中,打成米糊狀,即是自家新鮮手作的黑芝麻糊。 — 漿豆花兒 — - 材料 - INGREDIENTS 黃豆 100g 水 1L(打豆漿用) 米醋 20ml 水 80ml(點豆腐用) 1)黃豆隔夜浸泡,次日和水倒入破壁機中,打成生豆漿。用紗布過濾出豆渣,得到順滑的生豆漿。 2)倒入鍋中,大火煮開,而后轉小火煮15分鐘,讓豆漿充分煮透,而后熄火。 3)而后,將米醋和點豆腐的水調勻,緩緩倒入豆漿鍋中,邊倒邊攪拌均勻,然后蓋上鍋蓋等2分鐘。打開鍋蓋即成豆花了。 養育素寶寶,最考驗素媽媽的智慧,如何溫柔而堅定?如何平和而正氣? 每個家庭的飲食理念不一,我無法用一種直白的答案告訴你,如何去面對素食育兒的疑惑。但有一點,是從一而終不變的,那就是:素食不是目的,愛才是。 家,需要的是愛和包容,是一個安心安身的處所。家,不是用理念來辯輸贏的場所。先認清我們所處家庭的飲食氛圍,再用合宜之法,去解題。 如果,家人反對素食育兒,我們要一眼看穿表面,直達緣由:家人擔憂的是您和寶寶的健康,這擔憂的背后是因為他們愛我們、關心我們。 感受到這一點,我想素媽媽的心會柔軟下來,消除心中的一半苦悶。那我們可以做些什么?讓自己和寶寶健健康康,這是最好的答案。 如何喂養,能讓寶寶健康成長?這個答案就在日復一日的喂養中,用觀察寶寶睡眠和大便的習慣,去判斷寶寶的脾胃發育進程,給予最合宜的食物。 廚房是最好的藥方。這句話是智慧的。 我在養育素寶寶的過程中,即是秉承著每日的觀察,了解孩子的身體狀態,若有積食、傷食、感冒的苗頭,很快能去除生病的苗頭,讓孩子身體恢復正常態。 所以,廚房何止是一個做飯、喂飽我們的地方,還是一個照顧家人身心健康、耕種愛的地方。 然而,豐繁的育兒資訊、親友對素食的誤解、鄰里間遛娃時的肉蛋奶零食……都會動搖素媽媽的心。是心里害怕,坦言素食喂養時,撲面而來的一堆疑問嗎? 請不用害怕,一人行之成模范,眾人行之成風尚。如果,你的家庭周圍,只有你一位素媽媽,那恭喜你,這里是你呈現素食的美好和魅力的時機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