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邨位于淮海中路烏魯木齊南路西側,與美國領事館和日本領事館官邸相鄰,正是由于左右兩邊都是老式別墅,因此這條建于1939年的新式里弄弄堂環境極為幽靜,1999年就已經被市政府列為上海優秀近代保護建筑。 從外觀上看上海新邨并沒有什么特色,外立面甚至于沒法與涌泉坊和沁園邨相比,簡單的三層坡頂、局部有著現代派簡單幾何圖案裝飾的房子,外立面極為簡潔,二樓和三樓有出挑式混凝土結構陽臺,雖然上海新邨里的房子算不上花園洋房,但每幢樓的花園面積極大,最大的一家居然有280平米。部分單元備有汽車間,弄堂寬敞,顯然當初設計就為了有車階層入住。 從當初的居住對象來看,都處于社會上層收入的階層,從公開的資料顯示,1942年時任上海信誼藥廠副經理、經理、總經理的陳銘珊就是那一年入住上海新邨的,而直到1952年他開始擔任民主建國會和其他政府要職后才搬到岳陽路。 上海新邨的來歷應該與隔壁的日本領事館官邸來歷有關,位于淮海中路1517號是原來盛宣懷的產業,而上海新邨則是這塊地皮上辟出建造的一個里弄建筑,淮海中路1517號還曾是榮德生二兒以及陳調元、段祺瑞等要人的住宅,可見非同一般。 盛宣懷原為李鴻章的得力干將,協助李氏辦洋務,創設輪船招商局、華盛紡織總廠等官商合辦企業,清末大理寺少卿、郵傳大臣、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創辦人,并開辦了中國通商銀行。辛亥革命前夕他任郵傳部大臣時,因借外債而將川漢、粵漢鐵路抵押出去,民憤很大,清政府不得已而將他撤職。民國建立后的1912年秋,遠在日本的盛宣懷表示效忠于袁政府,并愿協助袁討伐反袁軍而得信于袁世凱,即回到上海,并買下了淮海中路1517號花園洋房,攜家定居寓此。于是此地被稱之為盛宣懷住宅。到1929年國民政府下令,謂盛宣懷任官職時,有侵吞公款之行為,決定收回已由他兒子盛重頤繼承居住的這套花園洋房。從此該房先后又成了蔣介石的干將安徽省主席陳調元和“北洋之虎”段祺瑞(段1933年入住,1936年10月30日在這里逝世)的住宅。抗戰中此房還曾被日本人占用過并把偌大的花園砍去一半,建造了現在的上海新邨。抗戰勝利后,盛重頤通過一系列活動,又收回了此房(大女兒鳴玉年僅21歲病逝在此宅),不久將房子賣給了榮德生家族,解放后歸市婦聯和高教局使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林彪之妻葉群曾是這里的半個主人。中日復交后,日本駐上海領事館設在這座花園洋房中,現為日本總領事的住宅。 而上海新邨的東側淮海中路1469號則原來是榮宗敬長子住宅。 這棟建筑始建于1921年,主樓是一幢法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小洋樓。該建筑也曾幾易其主。最初是當時亞洲最大的英國貿易公司怡和洋行公司。在二戰期間,一位日本商人攜其家屬入住,隨后又成為瑞士總領事的家宅。在1946年紡織業巨賈的后裔榮鴻元購置該處地產,但是不久后即離開上海。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一建筑歸婦聯使用,在文革時期一度是“政治教育”中心,其后又成為政府迎賓館,直到美領館簽訂合約,成為小洋樓的新主人。數年前赴美簽證排隊的人群是此處一景。 說到美領館筆者還有一段舊案軼聞,在1990年期間同事說有一要案牽涉其中,打聽后方才知道,原來是有一個26歲左右的小青年曾一直在凱旋路出租車站與司機們閑聊,尋找賺錢的門路,知道開出租車容易賺錢(出租車的鼎盛時期),于是一心想自己買車做出租,于是在1989年前東拼西湊借了一筆錢,其中就有同事朋友撮合的高利貸,沒想到車子買來后并沒有預想中的賺錢速度,于是被高利貸逐步壓垮,情急之中想到了偷!由于身材瘦小,又有一定的攀爬能力,于是找機會作案,也不知道他怎么會想到到美領館盜竊的,總之他從上海新邨一側爬入美領館,偷走了領事夫人的一些珠寶首飾,也許想想這也太容易了,一些小首飾也不值錢,于是不甘心,幾天后再次爬進去。 第一次的失竊美領館中也并沒有引起很大的驚慌,但是警覺畢竟存在,于是當這家伙再次爬進來在二樓盜竊時,下面已經有人“等候”了。這小子發現后居然冒充那時鬧學潮的大學生,大大方方下樓要求見總領事談談當前局勢,由于他的談吐畢竟不像大學生,總領事與他寒暄一番后讓他往來的地方爬出去后報了案,沒多久這家伙就被拿下了。上海新邨那些個圍墻的缺口也被鐵絲網加固了,后來還是不放心,于是這條弄堂里開始有武警站崗,最嚴的時候有雙崗,直到去年才撤離。 再說一段上海新邨的房價,2006年左右當時供職的機關內一個司機在上海新邨里買下了一個客堂間,使用面積約30平米大間帶一個大花園,不清楚是否是使用權(上海不少弄堂房子因為沒有獨立的衛生間和廚房間,所以都沒有獨立產權),花了50多萬。如今這個地方房產中介處掛牌的價格基本上都是每平米10萬以上。更有一個獨棟的大戶出售要價5500萬!單價達到134474元/平米。它的占地面積501平米,小區內最大占地面積的一套,三面臨空,坐北朝南,三層三大開間,因為是弄堂到底一套,花園比其他都大有280平,花園南面大門可停3部車。 此房是1951年買進的,父輩們從爺爺那里繼承來的,整棟花園洋房,為了避免補地價省幾百萬,所以現在的產證性質是新里,洋房品相,有7個產權人,一本產證,都一致誠意出售。誰都清楚但凡這樣的老建筑最煩心的就是鄰居問題,因此在上海老弄堂里要找到獨棟的房子機會極少,而又要眾多產權人一致同意出售,手續又要相當完善,這樣的難度極高。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稀缺性,它的要價才會如此之高。 此文因粉絲要求特別呈現,如各位朋友需要了解自己曾經居住過的上海老弄堂故事和狀態盡可留言,我一定會盡可能的滿足大家的需要。 同時還是需要大家關注此公眾號,以免錯過你喜歡的內容。 |
|
來自: 徐匯老壽oykxh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