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有灸友反應: 我艾灸完簡直是“汗如雨下”, 是不是寒濕氣全排出來了? 一般來說,出汗多且人不感覺疲乏,說明艾灸有效果。之后多飲用溫開水,及時補充體液就行。 但如果出大汗且有疲累感,可能需要注意,建議初期先灸止汗的穴位,如陰郄穴、復溜穴。 畢竟汗血同源, 出汗過多,不僅會耗氣, 還會傷及津液而損及心血。 汗是津液所化生, 且汗的有無、多少, 是體內陰陽平衡或者失調的表現。 那么,為什么會大汗淋漓呢? 原因有四: 比如,灸量過大、時間過長、只灸上身不灸腿。 灸量方面:一般灸至皮膚潮紅且伴有水氣,摸起來感覺非常濕潤,就說明艾灸的量夠了。 不要只灸上身不灸腿:建議搭配三陰交、太溪、復溜等滋陰穴位以補充津液。尤其陰虛和上熱下寒的人群要特別注意這兩點。 氣虛主要是肺氣虛和腎氣虛: 肺開竅于皮毛,肺氣虛弱,約束不力,汗就會動輒跑出來,建議重灸肺經原穴太淵;腎氣虛則就會手足不溫,大量出冷汗,建議重灸腎經原穴太溪。 白天多汗多脾虛,晚上多汗多陰虛。 脾主運化水濕,其中包括汗液,所以脾虛的人愛出汗,尤其白天出汗多、易疲勞,就是脾虛所致。 夜里睡覺時出汗多數是陰虛,這種人往往偏瘦,還總是五心煩熱,需要艾灸三陰交、太溪、復溜等滋陰穴位。 陰寒濁氣大、瘀阻不通重的人需要借助汗液排出毒素,因此灸后自然出汗就多,等陰寒悉數排出,人體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也就沒有那么多汗出了。 通過梳理灸友們的反饋,我們發現,很多灸友平日出汗并不多,但艾灸之后,比較容易出這5種汗: 1、臭汗 有人艾灸過后,一身臭汗, 這其實是在排出肝脾的濕熱。 艾灸過后,肝脾濕熱得以從肌表排出, 由于這種汗是濕熱之邪蘊蒸日久而成, 所以味道臭穢。 如果偏于肝經濕熱: 建議艾灸期門、曲泉、陽陵泉、陰陵泉、太沖; 如果偏于脾經濕熱(手腳心特別愛出汗,因為脾主四肢),艾灸脾俞、足三里、陰陵泉、解溪。 2、虛汗 有人艾灸過后, 虛寒淋漓,這主要是肺氣虛所致。 肺氣充足,衛氣循行于體表, 則腠理嚴實,汗孔開闔有度, 就不會動不動虛寒淋漓; 反之,肺氣衰弱,肺衛不固, 就特別容易出虛汗。 建議:艾灸大椎、風門、肺俞、膏肓、太淵等穴。 這與腎陽虛有關, 由于腎陽不能溫煦,所以身體是寒的。 而艾灸過后, 寒邪隨汗液排出,所以汗是冷的。 建議:艾灸命門、腎俞、神闕、關元、涌泉。 4、清汗 有人艾灸過后,出的汗很清澈, 跟水一樣,不粘手, 這說明氣血比較虛弱。 建議:艾灸膈俞、氣海、關元、血海、足三里。 5、粘汗、黃汗 這說明體內濕熱較重。 建議:艾灸脾俞、中脘、豐隆、陰陵泉。同時搭配艾葉煮水泡腳,加速濕氣的排出。 有人因為出汗臭、粘,就覺得艾灸不好,其實恰恰相反,這說明體內的濕熱等陰邪正被排出,等到灸量到位了,陰邪都排空了,汗就會漸漸正常。 ( 點擊查看艾灸戒律 ) 溫馨提示:因人體差異大,以上灸法處方,僅供參考,請務必親自體會求證! ![]() 現推出【理療學堂】——中醫外治療法微站 內容涵蓋:拔罐、推拿、刮痧、艾灸…… |
|
來自: 沒有畢業證 > 《艾灸 刮痧 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