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在臨床表現上,可有隱痛、痞脹、嘈雜、灼熱等癥狀。胃黏膜萎縮性病變可伴有腸上皮化生、Hp感染,少數異型增生,也有的同時出現部分黏膜糜爛性病灶,或伴有胃食管反流性病變。由于病程較長,癥狀反復,病機較為復雜,因此必須抓住病證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方藥,方能提高療效。一般認為,本病的病位在胃,但多涉及肝脾,故而從肝胃不和或中虛氣滯立論者較為普遍。然而胃陰不足,或兼有陰傷郁熱的情況臨床并不少見。一般而言, 如果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表現為胃脘部脹痛加上舌質光紅少津、口干欲飲、大便秘結這樣典型的胃陰不足證候,選用養陰潤胃法比較容易掌握,問題是這樣典型的案例臨床并不常見。更多的是,胃陰耗傷常常兼夾在其他證候之中,如不注意分析細微,掌握不了辨證要點,則很容易疏忽其中,致使治療效果受到影響。 臨床對于久用益氣健脾或香燥理氣方藥后脹痛不消,癥狀改善不明顯,而舌苔薄白、質偏紅、中有細裂,脈細者,即可考慮已有胃陰不足的一面存在,相機擇用生地、沙參、麥冬、玉竹、石斛、天花粉等滋養胃陰,再配以少量玫瑰花、佛手、綠萼梅等理氣而不傷陰之品,使之滋而不膩,流暢氣機,往往收效良好。也可以據證在益氣健脾、理氣和胃的基礎上,加入少量陰柔滿潤的藥物,有時效果完全不同。如果脘腹脹痛而胃中兼有燒灼感,舌質偏紅,此證往往由陰虛郁熱所致,宜在甘涼濡潤的基礎上,酌加炙烏梅、白芍、木瓜、生山楂、炙甘草等酸甘化陰之品,以增強養陰的效果。一般情況下,脹痛及燒灼感均能較快消失。倘若兼見口苦苔黃,郁火明顯者,再加少量川連、炒山梔、煅瓦楞等,以增強清泄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蒲公英一味,既能清熱又能養陰,對于兼有胃中郁熱的陰虛病人用之十分相宜。“養陰遠離苦寒”,這是前人用藥的經驗之談,值得借鑒。 案1張某,女,48歲,2005年5月17日初診。 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病史6年,胃脘隱痛3年余,時輕時重。近3個月米患者脘部悶堵,燒灼感持續加重,不泛酸,食后撐阻不適,胃納不振,晨起口苦,性情急躁,易出汗,舌紅少苔、中裂,脈細。證屬胃陰不足,氣機郁滯。治擬甘涼濡潤、理氣和胃。處方:大生地15g,北沙參15g,麥冬12g,川石斛10g,肥玉竹10g,白芍10g,炙烏梅5g,生山楂15g,炙草5g,綠萼梅6g,香櫞皮10g,蒲公英15g,水煎服。 服藥7劑后,脘痞悶堵與燒灼不適感均消失,舌苔見生薄白,原方再服7劑,自覺胃部舒適,胃納增進。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之中,也有以嘈雜為主要癥狀者,常訴“嘈心"不已,特別容易饑餓。臨床觀察以嘈雜為主癥者,不少是胃黏膜萎縮性病變兼有部分胃竇糜爛。教材中往往把嘈雜與泛酸同時作為一個兼癥考慮,容易使人在病機上產生混淆。《內經》云:“諸嘔吐酸皆屬于熱”,然而泛酸是以肝胃郁熱多見,以實居多; 而嘈雜則以胃虛為主,陰傷常見。病人自覺胃空如饑,稍食即安,此即古人所謂“胃虛求食以自救’’。遇此類病人,取酸甘濡潤一法,藥用北沙參、天麥冬、川石斛、肥玉竹、蓮肉、酸棗仁、白芍、柏子仁、炙甘草、大棗等酸甘涼潤,濡養胃腑,或在此方基礎上化裁。藥雖平淡,但切合病證,故嘈雜癥狀每能很快改善。當然,嘈雜一癥,患者表現的輕重程度不同,病機特點也不完全一樣。如因肝胃郁熱而嘈雜、泛酸、口苦、舌苔黃者,治當泄肝和胃; 如因胃陰不足,胃失濡養而嘈雜似饑,胃中如空者,治法又不相同,臨證之時還須細細辨別,分清虛實。 案2秦某,男,54歲,2006年11月3日初診。 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胃竇部糜爛3年余,常自覺胃中不適。患者夜間時常覺胃中灼辣難寐,無泛酸,腹空如饑,口干欲飲。曾服泄肝和胃與健脾益氣方藥多劑,嘈雜之癥均未改善。診其舌苔薄白、質偏紅、中有細裂,脈細。證屬陰津耗傷,胃失潤養。治擬酸甘濡潤、滋養胃腑。處方: 北沙參15g,天麥冬(各)12g,玉竹10g,白芍10g,生山楂15g,酸棗仁12g,天花粉15g,柏子仁10g,蓮肉15g,仙鶴草15g,炙甘草3g,大棗10g,水煎服。 服藥7劑后,患者胃中嘈雜灼辣癥狀明顯減輕,唯自覺腹中如空仍然。原方加淮山藥15g,再服7劑,諸癥悉除,原法調治而愈。 以上只是從一個側面闡述了中醫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一個基本治法,說明甘涼濡潤和酸甘化陰法對于陰傷胃病患者確能起到很好的養陰益胃、以潤勝燥的治療作用。另一方面,從現代臨床角度來說,本病遷延日久,胃黏膜腺體萎縮,病證表現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如何在突出辨證為主的基礎上,結合微觀辨病,研究各種治法所宜,這是十分必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