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詞,傳承千年,依舊受到無數(shù)人的喜愛,除了那些優(yōu)美的語句,更有詩人在其中寄寓的情感和志趣。透過這些詩篇,我們仿佛看到了李白奉詔為官時的“仰天大笑”,看到王維山中隱居的“清泉石上”,看到了蘇軾思念胞弟的“千里共嬋娟”。 能通過詩人的詩文,感受他們的嬉笑怒罵、生離死別、以及人生思考,從而使我們感到真實、感到動容、能夠以文字與詩人神交領會他們的處世哲學,這或許才是古典詩歌經(jīng)久不衰的深層魅力吧。 杜甫生在開元盛世的尾巴上,遇上了安史之亂,此后叛亂雖結束,唐朝已經(jīng)一蹶不振,而杜甫半生飄零,目見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再感懷自己的身世經(jīng)歷,故而他的詩,沉郁感人。 每逢重陽節(jié),杜甫都悲戚不已,他總是想起往昔,想起親人,想起和他一樣無法與家人團圓的勞苦大眾,于是悲從中來,故而他的詩集中, 有不少關于重陽節(jié)的詩,其中有一首叫做《九日》: 去年登高郪縣北,今日重在涪江濱。 苦遭白發(fā)不相放,羞見黃花無數(shù)新。 世亂郁郁久為客,路難悠悠常傍人。 酒闌卻憶十年事,腸斷驪山清路塵。 此詩是廣德元年所寫,此時的杜甫生活較為安定,詩名也有所彰顯,和社會一些顯貴人物都有往來,故而他寫下了很多應酬詩,不過這些詩,很多非出自真心,故而沒有流出,但有部分對家國的熱愛關切之作,卻千古流傳,比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就是此時所寫,還有這首《九日》。 相比那首“干戈衰謝兩相催”,這首流傳度不高,但也是難得的佳作。九月九日,正逢重陽節(jié),郪縣是指梓州治郪縣,而涪江也在梓州,所以,首聯(lián)杜甫是感嘆自己兩年來還是客居他鄉(xiāng)。 頷聯(lián)杜甫感覺自己年歲空長,一事無成,這一年杜甫已是52歲,五十而知天命,可他卻感到不安和羞愧。所以面對重九的黃花,他有著無限感慨。 頸聯(lián),由景入情,感嘆自己在哪個戰(zhàn)亂的年代,孤苦飄零、寓居為客、寄人籬下,若非無奈,誰又愿意看他人臉色。 尾聯(lián)杜甫將情感轉(zhuǎn)移到了國家,酒漸漸醒,他也想起十年前的時候,那時候唐玄宗整日與楊貴妃在驪山華清宮飲酒作樂,全然不知道,叛軍將至。安祿山的反叛,將開元盛世的帷幕暴力拉上,這是杜甫最心痛的事。 在第二聯(lián)中,杜甫用了擬人的手法,說“白發(fā)不相放”,白發(fā)因為人的思想、情志,而加速生長,杜甫時常憂慮,白發(fā)定然生長得較快,杜甫卻說是白發(fā)欺人,實在精妙。幾十年以后,有“小杜”之稱的杜牧,卻不認同,且看其詩《送隱者一絕》: 無媒徑路草蕭蕭,自古云林遠市朝。 公道世間唯白發(fā),貴人頭上不曾饒。 杜牧認為白發(fā)是最為公道的,不會欺人?!懊健笔敲浇橹?,這里是杜牧說隱者沒有人引薦,只好隱居山林,無法通向宦途的徑路,自然是門庭冷落,故而草木蕭蕭。遠離市朝,則是對隱者的高潔一種稱贊。 最后兩句,則道出人世至理。杜牧感嘆,這個世界,若論公道,恐怕只有白發(fā)了,白發(fā)不會欺人,不會因為權貴就不生長,無論是誰,王公貴胄都逃不過白頭。 正如李白所說,天地不過是萬物之客舍,百代也只是時間之過客。繁華富貴也好,潦倒窮困也罷,百年過去,皆是塵土,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去,時間帶來了一切,也終將會帶去所有,生老病死,并不會因為個人身份不同,而有所改變。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