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改革勢在必行,但改革必然會觸及一部分人的利益。“縣管校聘”有利有弊,但究竟是弊大還是利大,要根據各地的實際來判斷,而不能一概而論。 “縣管校聘”是近年來在全國有風靡之勢的一種所謂的創新型的管理機制,其初衷是為了大力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激發教師的活力。之前一篇文章,認為“縣管校聘”并不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良方,但在激發教師的活力方面,卻有比較突出的優勢。 下面,就從什么是“縣管校聘”,以及“縣管校聘”的利弊來分析。 一,什么是“縣管校聘” “縣管校聘”是指全體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全部都實行縣級政府統一管理,特別是統一定期強制流動到縣域內的義務教育學校,從而將教師和校長從過去的某學校的“學校人”改變為縣義務教育系統的“系統人”的管理機制。 四川地區的邛崍、溫江等地,對“縣管校聘”進行了深入探索,“新聞聯播”曾經在黃金時間進行報道,全國多地派員學習取經,并開始實行。隨后,國家出臺《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建立干部教師的交流機制,并逐漸在全國實行“縣管校聘”。今年5月,陜西省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的意見》,在全省范圍內推動縣管校聘。 也就是說,不管你愿不愿意,改革的步伐,是不可阻擋的。 二,“縣管校聘”的主要弊端 沒有十全十美的制度設計,所以,任何改革,都有弊端。我比較反感那種將某項有一定所謂創新意義的制度夸得一塌糊涂的做法。我始終以為,在對固定的制度,進行改變之前,把問題想得充分一些,才能更有利于在制度設計上更加趨于完善。所以,在這里,我先說“縣管校聘”的主要弊端: 1.“縣管校聘”并不能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反而有拉大不均衡的趨勢。 “縣管校聘”的設計初衷,是要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但事實上,從教師的角度,“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不愿意去更好的學校?誰不愿去城里面的學校?即使現在,農村學校每月多了幾百元的補助,但大多數老師都愿去城里的學校,道理很簡單——生活更方便,條件更優越,子女的教育更有優勢! 而從學校的角度,那些優秀的學校,從來都是優秀教師相對集中的學校(不客氣地說,很多優秀學校,都是資源傾斜造成的)——所以,優秀學校聘的老師,要求更高,而那些薄弱學校,就有可能造成師源進一步萎縮!事實上,去先行先試的四川邛崍地區看看吧,你會贊同我的觀點的。 你看,這樣一來,均衡了嗎? 2.“縣管校聘”讓老師缺乏對學校的歸宿感,容易造成“人心思動”的局面。 管理,最關鍵的是理順人心。對于很多老師來說,長期在某一所學校工作,就會對學校產生歸宿感。而一旦”縣管校聘“了,教師成了“系統人”,但這個系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歸宿感,從何產生? 我曾在支過教,并擔任實質的校長。但我心里非常清楚:我不屬于這里,我是要離開的;老師們也會這樣想:他不屬于這里,他必定會離開的。 “縣管校聘”后,老師會不會想:這不是我需要一輩子工作生活的地方,我必定會離開這里——道理是不是一樣? 而一旦到了暑假,人心思動,每個人都會擔心自己明天會在何處——人心,就是在不穩定中散去的! 3.“縣管校聘”的背后是教師的流動,而大規模的教師流動本身并不符合教育規律。 實行““縣管校聘”后,每年都會有教師大規模的流動——而我們知道,教育是心靈的工作,是師生之間情感相互浸潤的工作。再說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風格,學生是不是都需要一個熟悉的過程? 為什么很多家長反對學校頻繁地換老師?道理其實就在這里。 每年出現大規模的老師流動,然后,學生不斷的熟悉老師,老師不斷的熟悉學生——剛熟悉就走了——這符合教育規律嗎?在這一點上,我有切身的體會。因為工作關系,我調到另一個單位,結果,我的學生很長一段時間和新老師對著干——那個老師是我選的,性格比我好,教齡比我長,職稱比我高;但學生就喜歡我這個動輒發脾氣的老師——你看,有些時候,喜歡,真的是不講道理的! 三,“縣管校聘”的主要優點 前面講了那么多“縣管校聘”的弊端,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反對“縣管校聘”呢?贊同還是反對,需要對利弊進行深入的分析。 1.“縣管校聘”有利于激發教師隊伍的活力。 我本身就是教師,所以,說教師隊伍現在存在的不足,不是抹黑教師,而是基于對這個行業的愛和責任。 不客氣地說,教師隊伍中,混日子的老師,是有的;成天只想著有償補課的老師,也是有的;不思進取不愿學習的老師,還是有的。但客觀地說,據我了解,絕大多數老師,都是任勞任怨盡職盡責的。但制度設計,其實是針對極少數人的。我曾經說過,教育是把所有的人都想成好人;而管理,是把所有的人都想成壞人——你看,法律是不是這樣? 所以,實行縣管校聘,有利于打破教師的鐵飯碗,讓教師產生一定的危機感,進而促使教師隊伍整體不斷提升素質,激發教師內在的活力! 2.“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有利于加快推進教師隊伍縣域內合理配置。 教師資源的配置,由于歷史的原因,存在太多的弊端,比如,打著集中優勢兵力打造特色學校的幌子,造成優秀師資的相對集中的現狀,甚至,不排除各種利用關系進行的配置。 實施“縣管校聘”之后,將縣域內的所有教師,進行資源重組,只要重組的制度設計比較完善,監督到位,是能夠有效將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雖然,由于教師評價本身具有太多的模糊性,科學配置本身存在極大的難度。 3.“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有利于解決學校教師隊伍數量不足的問題。 目前,絕大多數公辦學校,教師的編制數量都存在嚴重不足。主要問題,在于編制本身的不合理,比如,四川省規定的城市小學師生比是 1∶19,也就是3個老師要報一個班,而這個班人數多達57,屬于超大班額,要被查處。加之病假、產假等,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所以,各校聘請了大量的臨聘教師,據我了解,我所在區域,有一所小學,竟然有30多位臨聘教師! 而一旦實施“縣管校聘”,學校缺老師,依據編制控制數,直接向教育局要人——校長再也不做“人販子”(很多校長每年都在到處找人,我們戲稱為“人販子”)了,是不是更好呢? 4.“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有利于解決學校管理上存在的“小團隊”問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學校其實也是一樣。不少的學校,存在各種小團隊,有的小團隊,不想著如何幫助學校發展,反而處處作對,給學校的管理,造成極大的被動。而一旦實施“縣管校聘”,就能夠打破這小“小團隊”,讓學校管理走上正軌。 四,“縣管校聘”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主要看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也許有人會說,說了半天,也沒到正題:究竟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 其實,我的答案,就在我的分析中。在這里,我愿意再次明確:單純的判斷“縣管校聘”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并不科學,要根據各地的具體實際,來進行判斷。 舉例來說,如果某個區域內,教師隊伍的活力存在嚴重的問題,那么,為了激發教師活力,采取“縣管校聘”,讓混日子的老師沒有日子可混,那么,“縣管校聘”就是利大于弊。 而如果某個區域內教育呈現嚴重的不均衡,試圖通過“縣管校聘”來解決,那么,我可以毫不遲疑地說,這不是弊大于利,而是南轅北轍。 也就是說,判斷某項改革是否正確,要根據某個區域內存在的主要問題來判斷,而不是單純看的文本或者方案本身——這是象牙塔里面的人干的事,咱么,還是從實際出發,一切從實際中來再回到實際中去更好一些吧。 總之,任何改革都會面臨阻力,關鍵是在制度設計上如何因地指引,用解決主要矛盾的思維來思考問題的根源來想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策略。但作為老師,我們要想清楚,教師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必然的趨勢,任何人都不能阻擋。而我們自己,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做真正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教師”,你又怕什么改革呢? 一位網友說得好: 從積極方面看,不管政策如何變化,都是為了教育事業,一個優秀的教師,不論在哪里教學,都能發光發熱,一個混日子的教師,只有讓他感到有壓力,才能激發自己學習的欲望,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才能讓整個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有一個長足的進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