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管校聘”是大勢所趨2015年4月,教育部確定了19個首批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改革示范區;2017年8月教育部又確定了30個第二批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區)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示范區;按照之前的報道,教育部計劃于2020年前在全國推行“縣管校聘”。 各個地方也在積極行動。山東省為了解決大班額和教師編制短缺問題,從2015年就開始試點“縣管校聘”,2017年9月還確定了12個首批教師縣管校聘示范區;2017年11月媒體報道安徽省發文件要求全省范圍內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小編注:巧合的是,山東、安徽兩省也是最早明確提出在2017年底消除大班額的兩個省份)。其他省份也在各自的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要全面推行或深化“縣管校聘”。 因此,“縣管校聘”是大勢所趨,各地的中小學教師們對此也有心理準備。 圖文無關 “縣管校聘”誰得益誰受損?官方話語中,“縣管校聘”讓讓教師從“學校人”變成“系統人”,通過縣域內教師統一配置、交流輪崗來促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小編從改革權力和利益分配這一角度出來談一談 “縣管校聘”這一制度。 “縣管校聘”誰的權力增大? 答案肯定是區縣教育局。“縣管校聘”一方面把編制部門、人事部門的部分管理教師的權力挪到了教育部門;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整個縣域內調動、分配教師編制和崗位,要求教師交流輪崗。如此大的權力調整,教育部門肯定積極了。 “縣管校聘”誰的利益受損最大? 答案是部分學校和教師。一方面,教師們統一歸教育局調配,學校自身對教師的管理權限削弱了;另一方面,“縣管校聘”要求加大教師交流輪崗,這部分教師和學校的利益可能也會受損。 薄弱學校及其教師機會更多 原來缺少教師的學校更有可能從教育局要來更多的老師,交流輪崗的老師也會補充這些薄弱學校的師資力量;薄弱學校的教師通過交流輪崗也更有可能找到更好的學校。 “縣管校聘”的潛在風險教育行政部門權力過大 “縣管校聘”極大地擴大了教育行政部門的權利,這一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需要一個掌握縣域內所有學校、教師和教育信息,并且能夠做出公正的決定的教育局。但是如何讓教育局成為這么一個全能的、公正的超人呢?這就需要配套的信息公開、公眾監督、相關利益群體參與等措施來解決。 光解決教師資源分配不均還不夠 現在的“縣管校聘”能夠解決縣域內部分學校教師編制不夠的問題,并且通過教師交流換崗來解決教師質量分配不均的問題。然而教師質量分配不均只是一個表現,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個學校在環境設施、教育經費、教師職稱評定、學校編制和崗位設置、教師培訓進修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如果能夠解決這些根本上的差異,教師們自然不再需要強制來交流換崗,也不存在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教師隊伍穩定性問題:不能從一種極端走向另一種極端 除了全面推行教師交流輪崗,“縣管校聘”另一重要的內容就是推動中小學教師聘用制度,并逐步建立教師退出機制。教師聘用制度和退出機制確實能夠激發教師活力,但是也不能從“鐵飯碗”的這種極端過渡到“每三年一簽”的這種極端。勞動法都規定連續工作十年就是長期合同,總不能把“縣管校聘”做成公司的“勞務派遣”吧。對教師聘用應該有一個分類機制,類似于國外的長聘制,先干個多少年,合格后就轉為長聘制,省得教師們年年擔心考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