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深遠。但是,如果孩子討厭父母的教育方式,那么家庭教育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就好比我們不喜歡某一個老師,我們這門功課就一定不會好到哪去。 孩子最討厭家長的什么行為? 有心理學家做了一個調查問卷,讓一所小學的孩子選出最討厭家長的行為,沒想到80%的孩子給出了一致的答案——“嘮叨”。 家長愛嘮叨,這在家庭教育中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也許家長也想心平氣和地教育孩子,對孩子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但是孩子有時候左耳朵聽,右耳朵冒,無奈只能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針對一件事教導孩子。 可惜,父母的嘮叨往往也收效甚微,甚至還會讓孩子心生厭惡。孩子討厭父母的嘮叨,在心理學上也是有依據(jù)的。 嘮叨會觸發(fā)“超限效應” 有一種心理現(xiàn)象叫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 先來看看“超限效應”的來源: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后,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于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于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同樣如此。比如:孩子馬虎沒考好,面對家長前兩次教導的時候,可能意識到自己錯了,以后考試要細心一些;超過三次以后,孩子可能就會想:“至于老是揪著這件事不放嗎?”家長如果再嘮叨不停,重復對這件事作同樣的批評,孩子可能會逆反,產生我偏不好好考試的想法和行為。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更極端的例子也有不少?!跋痈赣H嘮叨不停,13歲男孩上學路上跳入池塘身亡?!边@是前兩年報紙上的真實案例。 因為臨近期末,小意很快就要升初中,而小意最近幾次模擬考成績都不理想,劉先生就一邊騎車,一邊嘮嘮叨叨地跟兒子說,要如何如何努力學習,并表示只有學習好才有出路。當劉先生正在說話的時候,坐在后面的小意突然縱身跳下三輪車,二話不說就沖進了路旁的一口池塘。 “可能是因為我從家里出來后一直說個不停,孩子嫌煩了,或者話說重了?!眲⑾壬f,以前他也經常這樣說孩子,可是每次孩子都回答“知道了”“好的”,并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過激行為。可是這次不知為什么就變成了這樣,事情發(fā)生得太突然了。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孩子經常被父母嘮叨,一而再,再而三地嘮叨,孩子可能被“逼急”了,再加上本身升學壓力也大,才做了傻事。 家庭教育如何避免“超限效應”? 嘮叨雖然也是一種愛的表現(xiàn),出門在外的游子可能還會偶爾思念母親的嘮叨,但是真正被人不停嘮叨的時候,誰都會煩。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會反感老母親的嘮叨,但卻還在用嘮叨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細想起來,是不是很奇怪? 在家庭教育中,嘮叨對教育無益,表達愛也有技巧,嘮叨也要講究方法,才能避免“超限效應”的發(fā)生。 1.點到為止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的教育方式也要改一改了。你的孩子不再是兩三歲的幼兒,因為聽不懂你要多次說。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孩子懂了,知道自己哪里錯了,就好了。不要像唐僧一樣碎碎念的一天告訴孩子N遍:“你錯了!”這有什么意思?你累,孩子也煩。 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在《圓桌派》中談和孩子怎么交流。她表示:“教育孩子要先嚴后松,3~6歲可以對孩子嚴格一些,學齡以后尤其是青春期,要松。12歲以后家長少說話,點到為止,說完扭頭就走,孩子會理解,不要爭上下。” 2.心理恢復期 孩子受到批評的時候,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這個期間不要對孩子進行重復批評。否則,還沒等挨批評的心情復歸平靜,又被劈頭蓋臉一頓數(shù)落,反抗心理就容易高亢起來。 3.嘮叨的方法 如果孩子一個錯誤總犯,家長忍不住想嘮叨,非要再次批評的時候,建議可以換個角度、換種方法、換種語氣,別讓孩子產生你對一件事揪著不放,故意針對的感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