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氏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其發源和發展歷史都非常優久。在優久的歷史長河中,蕭氏經歷了坎柯蒼桑,幾起幾伏,在周朝滅商的過程中,幾盡絕滅,通過漢朝蕭何,南北朝時蕭道成、蕭衍和唐朝蕭禹等及后代的努力,多次復興,才成為今天全國第30位大姓群體。蕭氏弘掦了中華文化,名人輩出,擁現了商朝的32位帝王,春秋戰國的宋國32位帝王,南北朝時的15位帝王,計79位皇帝和南北37位臣相和蕭何、蕭禹等12位臣相,計49位宰相。他們為蕭氏增添了光彩,為中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關于蕭氏始祖的研究一直在進行,前人所研究的資料對蕭氏始祖的研究有幫助。今天也有不少學者和權威人氏在探討蕭氏的始祖問題,但都收效甚微。有些意見甚至是站在局部利益的立埸,發出一些雜音,使問題趨于復雜化,這就不利于蕭氏文化的研究。我認為對蕭氏始祖的研究應當站在高起點上,去掉一切雜音和局部利益,問題才能得到圓滿解決。何謂蕭氏始祖,研究者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考量。我認為始祖應當就是鼻祖的意思,蕭氏始祖就是蕭氏鼻祖。他應當有一個統一衡定的標準,不能你云我云,各說不一或胡說八道。以前有些分支譜系的記載和研究也只是很局部的思路,很不統一,很不標準,不能代表中華蕭氏的確切歷史,必須給予糾正。我通過這段時間對蕭氏歷史的研究和資料收集,提出蕭氏始祖四條衡定標準,供蕭氏研究者參考。 1、蕭氏始祖必須是最早知名祖先,他代表蕭氏文化的起點和源泉。 2、自蕭氏始祖起按30載(年)為一世(代)進行輩份排列直到今天,輩份順序應當是比較清楚的,不能有大的時間斷裂。 3、蕭氏分支始祖不能作為中華蕭氏始祖,比如蕭何,他應當是西安蕭氏的始祖。 4、由蕭姓分出或走出另立X姓的始祖,應當是蕭X姓的始祖,如蕭江氏始祖蕭禎,不能作為中華蕭氏的始祖。 凡屬于上述四條標準要求的才能稱得上蕭氏始祖。 一、蕭姓的起源和“蕭”字的產生 蕭姓的起源可以追索6500-4400年時期,其產生時間早于黃帝時期。6500年前中國屬于母氏社會。母氏社會,是女人掌權的社會,什么事情或東西都是以女人為主或由女人掌管,所謂的姓或姓氏也是如此。子女歸母親所有,隨母所姓。因而中國最早的許多姓,都帶有“女”字。例如:“姜”、“姬”、“姚”、姒等最早的姓,即有女字姓氏(簡稱有女姓氏,以下同)。后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男子在生產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最后取代婦女而居于主導地位,母系氏族制度轉變為父系氏族制度。此時的“姓也變成了從父姓。凡同生于一個始祖父的子孫都同姓,并且幾乎一直延續到今天。到父系氏族制度的姓就很少帶女字的姓了,即無女字姓氏(簡稱無女姓氏,下同)了。 6500年左右,即母氏社會過渡到父氏社會早期,蕭人就會善于使用“蕭草”的各種特性,進行實際應用。“蕭人”學會和掌握了用“蕭草”來掌火、焼山造田、驅蚊避邪、御寒取暖、祭祀。他們用火'烈山澤而焚之”,使禽獸逃匿,開辟了許多農田,開始種植莊稼,發展畜牧業,把野獸訓練成為家獸,把野鳥訓練成家雀,這就使“蕭人”有了糧、肉的保存,有了交通工具,改善了生活環境。 “蕭人”把“蕭草”最大作用是把“蕭草”變成為祭祀神靈的圣物。古代祭祀是最為重要的活動,它有祭天祈福和祭祖保平安的雙重涵義,所以國家對它十分重視,對“蕭草”也非常崇拜。由于“蕭草”的重大作用,所以,古人就離不開了蕭草,尊“蕭草”為神草。古人對“蕭草”有著特殊的感情,在他們的詩歌或文章中都經常會提到這種草,如《詩·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祭祀時,祭祀物品需要專門人員負責采集和保管,“蕭人”也可能是專門負責采集、保管祭祀時所用的圣物'蕭'草和辦理祭祀活動的氏族,經過漫長的發展,“蕭人”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家族,便形成了一個部落,人們便稱他們為“蕭人”,他們便以'蕭'為姓,其后代延襲姓“蕭”,這便形成了蕭氏或蕭氏部落。蕭氏或蕭氏部落最早生活在陜西云陽一帶,據有關資料所載,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領伯翳之后作士于蕭,便以蕭為姓,其后代延襲姓“蕭”。這就說明蕭氏起源于嬴水,蕭氏部落以“蕭”為姓。這就是最初蕭姓形成的自然過程和壯大過程。 “蕭”字的產生與蕭氏圖騰圖和祭祀有關。蕭氏圖騰是古代蕭人用它觀測太陽,獲得數據,然后根據這些結果,制定當年或是幾年的指導人們進行農業生產與日常生活的歷法,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也是今天天文學最古老最原始的來源。蕭氏圖騰過程中也是要進行祭祀活動的,他們把蕭草捆在高臺上,臺內才是供品和圖騰使用的用具,形成一個蕭氏圖騰圖。蕭氏圖騰圖 與古代老 “蕭”字就形狀基本一致, 古蕭字實際就是蕭氏圖騰的擬形字或象形字。這就是“蕭”字的產生過程。 “蕭草”是一種祭祀工具,在古時具有一種神秘感,是至高無上的圣物,是最受崇敬的東西,所以用“蕭草”的“蕭”字來稱呼蕭氏或蕭氏部落是人民對“蕭氏或蕭部落”的尊稱,也是“蕭氏或蕭氏部落”最高無上的愛稱。這就是蕭姓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也是“蕭”字的產生過程,所以蕭氏或蕭氏部落尊“蕭”為本姓與致愛的原因和根源。 二、 “蕭”姓子姓的來歷 在炎、黃統一華夏后,華夏蕭氏家族由黃帝的兒子少昊(名青陽)發現于贏水,并得到蕭氏或蕭氏部落的信用,接受少昊為統領(或統帥)。蕭氏或蕭氏部落在黃帝屬下開墾荒地、種植食糧、訓養鳥畜為黃帝解決了糧食肉類供應,提供了軍需、解決了交通運輸工具等重大問題,很快得到黃帝的個愛,成為黃帝的嫡傳。 由于少昊發現和得到蕭氏或蕭氏部落有功,黃帝命少昊事于“贏水”,少昊就成為了蕭氏家族或蕭氏部落的統帥。少昊融入了蕭氏或蕭氏部落之后,成了蕭氏一員,成了蕭姓,成了蕭青陽了。蕭氏或蕭氏部落也就成為了少昊的血脈,少昊是黃帝的大兒子,少昊登基后,蕭姓也很自然地就成了子姓。這也是蕭姓成為子姓的由來。 三、蕭氏,贏姓的由來 據《路史》卷十六《小昊》和卷二十五《國名紀》所載,古代有一個善訓鳥獸的部落,特別是黃帝軒轅氏第七代孫伯翳。伯翳身具特長,能馴鳥獸,知其話言,即懂得馴化野獸為家畜,事于虞夏王朝。起初,伯翳食采于嬴是為嬴氏、盈氏、鄗(高改盈)氏,因其棲居于'贏'地(今陜西云陽),故被稱為贏部落或贏姓部落。 在《史記·秦本紀》也記述稱'伯翳為舜帝掌管牲畜,牲畜繁殖很多,所以獲得土地的封賜,受賜姓贏。'‘贏姓’原是少吳得之于‘贏水’”,后伯翳為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為表彰其功德,舜以功受伯翳皂斿元玉,便將贏邑賜予他,并賜姓贏氏,以示承繼少昊之血統。伯翳后來選姚女為妻,而再封于費(今山東費縣),是為大費。這就是伯翳的功績,也是蕭氏的贏姓的由來。所以黃帝-夏王朝的官方贏姓就是對蕭姓的稱呼,他并非是蕭氏或蕭氏部落的本姓。 四、“蕭姓”是蕭氏或蕭氏部落的本姓 到了夏王朝時,伯翳的后裔孟虧也和他的始祖一樣善于馴服鳥獸,立有大功,被夏禹封土于'蕭'國。古蕭國位于今安徽蕭縣,江蘇徐州市西北部,包括古蘭陵所在地。這是蕭氏或蕭氏部落的最早所在地,也是蘭陵蕭氏的發源地。于是孟虧又以國名為姓,改稱'蕭孟虧'。孟虧的后人遂沿用這一姓氏”。蕭孟虧是第一個見于歷史的蕭姓人。 贏姓是少昊得蕭氏或蕭部落于贏水之故,也是舜帝給伯翳的賜姓,以示對少昊血脈的承認。從黃帝到舜帝,官方一直稱蕭氏或蕭部落為贏姓、贏氏或贏氏部落,所以古時官方文件和語言中只有贏姓、贏氏或贏氏部落,其實當時的贏姓就是蕭姓。“贏姓”只是舜帝的賜姓或官方的稱謂,是帝王或官方對蕭氏的尊稱,但不是蕭氏或蕭氏部落的本姓和致愛,因為“蕭”是神的最高境界,是至高無上的,是帝王賜姓所無法相比的,所以“蕭姓”才是蕭氏或蕭氏部落的愛稱和尊稱,是蕭氏或蕭氏部落的原始本姓。 五、契是蕭氏的子孫,子姓 根據“玄卵生契”的故事分析,就知道契不是帝譽的兒子,契無父。其實學者早就有人研究這個問題,如李炳海著《史記校勘評點本》就說“契和后稷都沒有父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王震中專論《帝嚳并非商之始祖》中說“帝嚳并非商之始祖”;《按照詩經》的記載,契是其母簡狄吞卵而生,后稷是其母姜嫄履大跡、即踩了巨人腳印而生,都沒有父親;等等。王震中撰寫的《帝嚳并非商之始祖》還指出:“商族的始祖是契。帝嚳既非商之祖先,亦非周之祖先。帝嚳的原型為商代的上帝,它是把上帝人格化后,先轉化為《山海經》中的帝俊,后又轉化為帝嚳。轉化為帝俊的做法當為東方系統的人們所為。 契不可能真正沒有父親,如果“帝譽”不是“契”的父親,那么“契”的父親是誰呢?契的母親是簡狄,這是清楚的,他的父親是什么人呢?姓什么呢?根據【簡狄與兩個同伴出去沐浴,看到玄鳥墮卵,簡狄就把卵拾起來吃了,因此而懷孕生下了兒子契。】進行分析,所謂玄鳥墮卵,古代的玄鳥其實就是一只燕子,燕子是鳥,誰是訓鳥人?這不就是瘌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嘛。在簡狄時期的姓氏里會訓鳥獸的只有“蕭人”,這就是說“蕭姓”人與簡狄在一起生的契,契是 “蕭人”的后代。“契”既然是“蕭人”的后代為什么不說是“蕭人”為父親而說成“玄鳥”呢?因為簡狄姓娀,是有女姓氏之女,有女姓氏和無女姓氏的地位是不一樣的。當時社會是有女姓氏掌權,有女姓氏之女是官方子女,地位非常高貴。【“蕭氏或蕭氏部落因伯翳后來選姚女為妻,舜再封于費(今山東費縣),是為大費”】就證明,有女姓氏和無女姓氏的地位是不在一個檔次,當時社會是不平等的。“蕭人”是無女姓氏人,地位低下,不配與有女姓氏女人作丈夫,所以就用玄鳥代替了,以顯示簡狄和契的地位高貴,來進行高歌和贊美。 這個傳說在今天聽起來似乎很荒唐,但古人卻深信不疑。據古文字專家通過甲骨文考證,商人確實是以燕子作為自己的祖先。而《史記》上記載,夏禹是龍的后裔,而協助他治水的契則是鳳的后裔,所以,“商民族”才有自己的鳥圖騰。所謂的“鳥圖騰”,就內容而論實際上就是蕭氏圖騰的特征,因為蕭氏是馴鳥的祖先,也進一步說明契的父親姓蕭,是蕭氏的傳人,契姓蕭,是蕭氏的傳人。 又據傳說『堯舜時代發明了以火紀時的歷法,在管火的同時曾筑臺觀察星辰,以此為依據測定一年的自然變化和年成的好壞,為中國古老的天文學作出了貢獻。 契在他的出生地與封地“商”(今商丘)做火正,嘔心瀝血,深受人民的愛戴,故中國民間尊他為“火神”。契死后葬于封地,建有閼伯臺,由于契的封號為“商”,他的墓冢也被稱為“商丘”,即今商丘市的由來』。這種傳說說明契對火是很有研究的人,是一個管火的官員,中國民間尊他為“火神”。契的父輩一定是個懂火的人,契從小跟隨父親學會了管火,“在管火的同時曾筑臺觀察星辰,以此為依據測定一年的自然變化和年成的好壞,為中國古老的天文學作出了貢獻”,這與蕭氏圖騰內容基本一致,這就完全證明契的父親定是蕭氏傳人,姓蕭。證明契也就是蕭氏的傳人,應當姓蕭是無疑的。所以契后人也應當是蕭氏人,蕭姓也是無疑的。蕭氏或蕭部落是少昊的血脈、“子姓”同樣是無疑的,舜封契“子姓”也是無疑的,所以蕭姓是“子姓”是無疑的。 六、第一個蕭氏王朝 契在堯的時候出生,在舜的時候成長,士于禹。契長大后也很爭氣,在堯、舜的宮廷做掌管教育民眾的“司徒”,還成了一位杰出的軍事首領,契幫助大禹治水立下了汗馬之勞,就被大禹封在“商”——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帶,并被賜“子”姓。從此,契的子孫在此繁衍,并以“商”為宗族的名號,這就是商的來歷。 此時契已經成為蕭氏或蕭氏部落的最高首領,擁有了三塊封地,經過契到成湯計十四世十七位國王(國家首領)的苦心經營,經過八次遷都,最后終于在亳定下了統治中心,成為與夏朝抗衡的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商已成為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到夏湯時,夏朝已經走到了它的窮途末路,而商王國正處在蒸蒸日上的發展時期,最后推翻了夏朝,先定都西亳,其后裔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后,“殷商”并稱。從湯開始,到盤庚、武丁、太甲、太庚、小甲、祖庚、祖甲、武乙、帝辛(受辛,受德)等的杰出人物,都是 契的子孫,他們都是蕭氏的傳人,其原始本姓“蕭”,子姓。也是后來《姓氏考略》說:“蕭氏殷舊姓也。望出蘭陵廣陵”。所以商朝就是中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蕭氏王朝。 七、第二個蕭氏王國 商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蕭氏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當商湯王傳至34世帝王到帝辛,即人們所稱的“紂王”。商紂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他原本姓蕭,應當叫蕭帝辛,是少昊、伯翳的子孫。帝辛二十歲嗣位,當時商朝開國已經三百年了,國力雄厚,物阜民豐。帝辛血氣方剛,孔武有力,能手格猛獸,神勇冠絕一時,又能言善辯,還兼通音律,性好美色,更剛愎自用,于是憑豐沛的國力與自己過剩的精力,大舉向東南方發展,征服了土地肥沃的人方部族(今日的淮河流域)和有蘇部落(長江中下游地區),從而拓地無數,國威遠播。征伐有蘇部落,載回的戰利品之一就是妲己,當時帝辛已經垂垂老矣,精力已經不足了。在往后的日子里,帝辛的臣子們又都刻意地在經營東南一帶的廣大地區,重心已經轉往長江下游地區,而忽略了雄踞兩北的周氏(姬氏)族。使得中原一帶空虛,周人才得以乘機蹈隙,硬是把商朝亡國的。 商朝滅亡以后,周武王為了得民心,按照分封制的禮法,朝代雖然滅亡,勝利者仍然不能讓以前的貴族宗祀滅絕,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時,仍然封紂王的兒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發動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另封紂王的庶兄,當年曾降周的微子啟于商邱,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為周朝的二王三恪之一。孔子的論語〖堯曰篇〗曾記載此一原則叫做“興滅國,繼絕世”。商丘是商族的發祥地,因此,宋國保存殷商文化最多,被看作是古代禮制的典范而受到諸侯的尊重,當年,孔子曾來商丘講學習禮,故有“閼伯(帝嚳長子)始封之墟,尼(孔子)圣習禮之邦”的美稱。因微子啟施政仁得,得到原“商王朝”遺民的愛戴。宋國強時的疆域有今河南省東北部,江蘇省西北部和山東省西南部,是一個諸侯大國。宋國還曾滅掉了滕國(今山東滕州)、薛國(今山東滕州)。“宋國”自微子啟于公元前1040年開國,至公元前286年滅亡,共傳三十二王,歷七百五十四年。宋國前期屬于周王朝附屬國,周王朝滅亡后,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成了君主各國混戰時期,宋國就成了一個獨立王國。宋國的開國君主是微了啟,是帝辛的哥哥,姓蕭,所以宋國國君就都姓蕭,則宋國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蕭氏王國。 據'太平莊隱秘'一文介紹說,'微子被封到宋國當了國君,后來他的孩子死了,孫子又小,就把國君的位置讓給他弟微仲。對此,他的臣下不服,便擁立其孫跑到了蕭國(在今安徽省北部)。這個蕭國的位置與蕭孟虧的蕭國應是同一個蕭國。蕭國是宋國的附屬國,蕭國君王是宋國君主的子孫,也姓蕭,蕭國同樣是蕭氏的子孫繁衍地。 八、大心、蕭何不是蕭氏的始祖,只是蕭氏的子孫評說蕭大興是蕭氏始祖有下述幾種說法: 1、在《左傳·莊公》和《史記·宋世家》中均有記載。商帝乙庶子微子,周封為宋公,弟仲衍八世孫戴公生子衍(kan),字樂父,裔孫大心平南宮長萬有功,封于蕭,以為附庸,子孫因以為氏。'這就是今天關于蕭姓起源中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即蕭姓始祖是宋公微子裔孫大心。 2、漢應劭的《風俗通義》和唐憲宗朝宰相李吉甫編撰的《元和姓纂》均贊同這種說法。《風俗通義》記載道:'宋蕭叔以討南官長萬有功,受封于蕭,列附庸之國。漢相國蕭何即其后。'《元和姓纂》也說:'宋微子之后,支孫封于蕭,蕭叔大心子孫有功,因邑命氏焉,代居豐沛,至不疑為楚春申君客。'。3、宋人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也說:'蕭氏,子姓。杜預日:古之蕭國也。其地即徐州蕭縣是也,后為宋所并。微子之支孫大心平南宮長萬有功,封于蕭,以為附庸。'就是說殷人微子的支裔大心被封于'蕭',從而'以國為姓'產生了蕭氏。 蕭叔大心以封地為姓,改姓蕭氏,被不少人認為是蕭姓第一人,即蕭姓的始祖。在現代研究蕭姓起源中也有不少人持此觀點,他們還發表了不少文章,云云,堅持己見。翻開真實歷史,揭開歷史真實面目,是很有必要的,為后世蕭氏敘譜和研究蕭氏文化提供確實可靠的資料,我特別給與評說。事實是如此嗎?說大興和蕭何是華夏蕭氏始祖,我不與荀同,說話要有依據,要尊重歷史,衡量誰是蕭氏的始祖必須要有標準,不能人云我云,咿咿呀呀,更不能抱著私利說出不正當的評說。根據我前述衡量蕭氏始祖的標準,我認為大心不是中華蕭氏的始祖,依據如下: 1、蕭氏始祖即鼻祖,他代表的是蕭氏文化的起點和源泉最早的名人祖宗。蕭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6500-4400年,即母氏社會向父氏社會的過渡時期,蕭氏起源于蕭草和火的掌控,起源于祭祀、鳥畜訓練和蕭氏圖騰,這才是蕭姓、蕭氏或蕭氏部落的產生和最早來源。這是一個自然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但是當時缺泛文字和文字記載,無法了解當時“蕭人”內部的真實面貌。是少昊發現蕭氏或蕭氏部落于贏水(或贏河),并成為“蕭氏或蕭部落”的統帥或首領,蕭氏成為少昊的血脈,少昊融入蕭氏或蕭氏部落,成為蕭氏知名的第一人。第二位蕭氏名人物是伯翳,起初,伯翳食采于嬴為是為嬴氏、盈氏、鄗(高改盈)氏,因其棲居于'贏'地(今陜西云陽),故被稱為贏部落或贏姓部落。在《史記·秦本紀》也記述稱'伯翳為舜帝掌管牲畜,牲畜繁殖很多,所以獲得土地的封賜,受賜姓贏。第三位的知名人物是蕭孟虧和契,按照時代順序,蕭孟虧和契同事于禹,是同一時代的人,屬同輩人。孟虧幫助禹治水有功,被禹封于蕭國,并以蕭為姓,是“禹”復蕭和以蕭為姓見于文字最早的第一人。契的父親姓蕭,是蕭氏傳人,契當然姓蕭,同樣是蕭氏的傳人。契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丘,建立商國,是商朝建國的始君。以上四位都是蕭氏有名望的先祖,都是蕭氏文化起點和源泉的代表人物。能否都是蕭氏的始祖呢,根據第二條自始祖起按照30載(年)一代(世)輩份排序直到現在,蕭氏輩份排序應當是比較清楚來衡量、分析,黃帝是中華文化的始祖,但不一定是姓氏的始祖,因為黃帝與中國各姓氏輩份排序都不清楚,缺少依據。少昊-伯翳-孟虧、契輩份排序不清,“帝譽”是天神,不是契的父親,這中間輩份排序存在100多年的斷層,所以少昊、伯翳只能作為蕭氏最早知名人物的第一和第二人,不能作為蕭氏始祖。同理孟虧的子孫是誰也不很清楚,同樣不能單獨作為蕭氏始祖。只有契按照30年一載,直到現在輩份排序清楚,所以契可以作為蕭氏始祖的第一人,而孟虧是契的同輩,也可以并列為蕭氏始祖。 2、前述已經說明,“蕭國”早在夏朝蕭孟虧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大禹已經封給孟虧“蕭國”,而且蕭孟虧也已經以國為姓,姓蕭,改名蕭孟虧了。宋時期的“蕭國”位置與孟虧“蕭國”位置同是一個“蕭國”,宋時“蕭國”是“宋國”的附屬國,已經存在,國君也已經是蕭姓君主。所以大興的故事叫人很搞不懂,“宋國”的君主怎么會那么糊涂,怎么會因大興平息南官長萬有功,而再一次給大興封“蕭國”,而且這個“蕭國”和前面宋國“蕭國”又是重合的呢?蕭大興本來就是微子的子孫,姓蕭,為何蕭大興要再一次以國號為姓,“姓蕭”呢?我先不討論大興平南官長萬有功的故事存在與否。事實上蕭大興本來就姓蕭,“蕭國”早就是“蕭國”,如果大興平南官長萬有功故事的實存在的話,宋國君主也不會糊涂到再一次重新封“蕭國”的地步,大興也不會糊涂到重新再改一次“蕭姓”的。大興平南官長萬有功故事的版本很多,且各說各話,內容也不一致,使我不得不懷疑事情的存在與否。有資料說是大興為了要當始祖,而自編的平南官長萬有功的故事,我看這種說法并不是不無道理。 至于蕭大興是否是蘭陵郡的分支始祖,由于目前我掌握的資料有限,暫不予以評說,但我可以肯定蕭大興不是中華蕭氏的始祖,因為大興不能代表中華蕭氏文化起點或源泉的最早始祖。同理,蕭何也不是中華蕭氏的始祖,蕭何可能是蕭氏分支派系西安蕭氏的始祖。 九、蕭氏輩份排列新序 自契始-蕭何-蕭禹-蕭定輩份排行如下: 一世、契(子姓,蕭姓,商始祖)。 二世、昭明,(子姓,蕭姓,) 三世、相土(子姓,蕭姓,) 四世、昌若(子姓,蕭姓,) 五世、曹圉(子姓,蕭姓,) 六世、冥(園)(子姓,蕭姓,) 七世、振(字王亥,子姓,蕭姓,) 八世、微(字上甲,子姓,蕭姓,) 九世、報乙(子姓,蕭姓,) 十世、報丙(子姓,蕭姓,) 十一世、報丁(子姓,蕭姓,) 十二世、主壬(子姓,蕭姓,) 十三世、主癸(字辛),子姓,蕭姓,) 十四世、天乙(子姓,成湯,字履,蕭姓,),在位三十五年,子太丁、外丙、中壬)。 十五世、太丁。子太甲(子姓,蕭姓,)。 十六世、太甲(字子,太宗,子姓,蕭姓,),在位三十三年。子沃、太康。 十七世、太康(字辨,子姓,蕭姓,),在二十五年,子小甲,雍已、太戊。 十八世、太戊(字密,中宗,子姓,蕭姓)。子仲丁,外壬、河亶甲。 十九世、河亶甲(字整,子姓,蕭姓,),在位九年。子祖乙。 二十世、祖乙(子姓,蕭姓)在位十六年。子祖辛、沃甲(南庚)。 二十一世、祖辛(字旦子姓,蕭姓)。子祖丁。 二十二世、祖丁(字新,子姓,蕭姓),在位二十三年。子陽甲、盤庚、小辛小乙。 二十三世、小乙(字斂,子姓,蕭姓),在位二十八年。子武丁。 二十四世、武丁((字昭,高宗,子姓,蕭姓),在五二九年。子祖庚、祖甲。 二十五世、祖甲(字戴,子姓,蕭姓)。子稟辛、庚丁。 二十六世、 庚丁(字囂,子姓,蕭姓),在位二十一年。子武乙。 二十七世、武乙(字衢,子姓,蕭姓)。子太丁。 二十八世、文丁(字托,子姓,蕭姓)。子帝乙。 二十九世、帝乙(字羨,子姓,蕭姓),在位三十七年。子微子啟(周諸候國宋一世祖)、微促衍、帝辛(商紂王)。 三十世、帝辛(商紂王,子姓,蕭姓),微子衍帝辛庶兄,子姓,蕭姓,子宋公稽。 三十一世、宋宋公(字稽,子姓,蕭姓)。 三十二世、宋丁公(字申)。 三十三世、宋泯公(字共,子姓,蕭姓),弟宋煬公熙。 三十四世、宋歷公(鮒祀,子姓,蕭姓) 三十五世、宋厘公(字舉,子姓,蕭姓),在位二十八年。注《史記》諸候年表始載前841年厘公十八年。 三十六世、 宋惠公(字覸,子姓,蕭姓),在位三十年。 三十七世、宋哀公(字闞,子姓,蕭姓)。在位一年。 三十八世、宋載公(字仂,子姓,蕭姓),在位三十四年。子宋開公司空繼位-子宋宣公力-弟宋穆公和-宣公子宋殤公與夷-穆公子宋莊公馮-子宋閔公捷,十一年南公長萬之亂(公元前682年。蕭大心殺子游,立宋湣公弟)宋桓公御說-子宋襄公茲甫(春秋五霸之一)。另宋閔公-弗父何-宋父周-世子勝-正考父-孔父嘉(孔姓始祖)-木金父-睪夷父-防叔(奔魯)-伯夏-叔梁紇-孔丘。 三十九世、宋武公(字司空,子姓,蕭姓)。 四十世、公樂父,樂父(子姓,蕭姓)。 四十一世、忠公宗,宗(子姓,蕭姓)。 四十二世、蕭叔大心(字正義,公元前722-634年,前682年平定南宮長萬之亂,立宋桓公)。妣姜氏(前721-634),子、璞、珩、玉。 四十三世、蕭玉(字琢成,公元前692-608年),妣薛氏(前690-609),子和、平。 四十四世、蕭平(字嗚謙,前661-585年),妣姬氏(前659-585年),子桂、蘭。 四十五世、蕭桂(字芬芳,前632-545年),妣姬氏(前631-557年),子錦。 四十六世、蕭錦(字文繡,前582-514年),妣符氏(前582-512年),子泉。 四十七世、蕭泉(字達海,前555-480年),妣申氏(前554-481年),子煥、巍。 四十八世、 蕭煥(字有章,前526-453年),妣虞氏(前527-457年),子擎、榮、矩。 四十九世、蕭榮(字燿之,前482-411年)妣吳氏(前479-415年),子煿。 五十世、蕭溥(煿)(字澤環、前445-389年),妣范氏(前452-391年)。子仁。 五十一世、蕭仁(字宗德,前430-375年)。妣姬氏,前430-375年)。子子佐。 五十二世、蕭子佐(字仲弼,前403-332年)。周顯王三年宋國宰相。妣伍氏(前402-352年)。子馨。 五十三世、蕭馨(字輿應,前376-315年),妣杜氏(前376-310,子愽。 五十四世、蕭愽(字學圣,前358-285年),妣劉氏(前356-286年),子柱。 五十五世、蕭柱(字棟材,號不疑,前331-266年),妣劉氏(330-260年),子琳。 五十六世、蕭琳(字貢玉,前294-228年),妣裴氏(前293-225年),子何。 五十七世、蕭何。沛縣豐人,沛主吏掾,西漢開國丞相,漢高祖六年正月丙午封酂候八千戶,父子兄弟十余人皆封食邑。生于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卒于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終年65歲,葬于山東兗州蘭陵(今山東嶧縣)。妣張氏,生子三: 蕭祿、蕭同、蕭延。 五十八世、蕭延(公元前229年-公元前178年),生四子: 蕭遺、蕭則、蕭嘉、蕭彪。 五十九世、蕭彪(公元前200-119年)生一子,蕭章。 六十世、蕭章(公元前158年-公元前119年)。彪公之子,字德昭,生一子: 蕭皓 六十一世、蕭皓(公元前140年-公元前75年),章公之子,字季華,生一子: 蕭仰。 六十二世、蕭仰(公元前126年-公元前58年)。皓公之子,字惠高,以田為業。子蕭望之。 六十三世、蕭望之(公元前107年-公元前47年)。仰公之子,字長倩,生八子: 蕭伋(關內侯)、蕭育(光祿大夫)、蕭咸(大司農)、蕭由(中散大夫),另四子: 蕭因、蕭厚、蕭實、蕭威, 六十四世、 蕭育(公元前76年-公元3年)。望之次子,字次君,號廣成,生二子: 蕭紹、蕭緒。 六十五世、 蕭紹(公元前45年-公元29年)。育公長子,字毓芝。生一子: 蕭閎。 六十六世、蕭閎(公元前3年-公元88年),東漢人。紹公之子。字紀貴,生一子: 蕭闡。 六十七世:、蕭闡。閎公之子,字宣堂,東漢濟陰太守。(公元46年-公元119年)。生一子: 蕭冰(永)。 六十八世、 蕭冰。闡公之子,字揚升,東漢吳郡太守。(公元93年-(公元154年)。生子: 蕭苞。 六十九世、蕭苞。冰公之子,字福生,東漢中山相。(公元114年-(公元175年)。生蕭德泰、蕭德春、蕭德秦、蕭德湊、蕭周。 七十世、蕭周。苞公五子,字晉士,東漢博士。(公元136年-公元202年),生子蕭矯(嶠)。 七十一世、蕭矯。周公之子,字隆盛,東漢蛇丘長。(公元169年-公元233年),生子蕭逵。 七十二世、蕭逵。矯公之子,字智遠,魏州從事。(公元195年-公元261年),生子蕭休。 七十三世、蕭休。逵公之子,字模規,魏孝廉。(公元221年-公元289年),生子蕭豹。 七十四世、蕭豹。休公之子,字文昭,晉廣陵郡丞。(公元243年-公元303年),生子二: 蕭裔、蕭商。 七十五世、 蕭裔。豹公長子,字序立,晉太中大夫。(公元261年-公元325年),生子蕭整。生子蕭緞、蕭茂。 七十六世:、蕭整。裔公三子,字統瓉,又字公齊,晉淮陰令。(公元292年-公元363年),終年72歲。生子三: 蕭鐫,既丘令俊,蕭轄(梁房始祖)、蕭烈(皇舅房始祖—蕭卓—蕭源之—蕭思話—蕭惠倩—蕭介—蕭引—蕭德言—蕭沈—蕭安節—蕭至忠唐中宗宰相)。按《新唐書》只載蕭苞九世孫蕭卓女蕭文壽為宋高祖武帝劉裕繼母,號皇舅房。這是南朝和唐代蕭姓發達初因。 七十七世、蕭轄。整公次子,字良載。晉濟陰太守。(公元324年-公元392年),終年69歲。妣竺氏,生卒未詳,生二子: 蕭嗣子、蕭副子。 七十八世、 蕭副子。轄公次子,字寅亮,南朝宋州治中從事。(公元344年-公元404年),生一子: 蕭道賜。 七十九世、蕭道賜。副公之子,字平奏。南朝宋蘭臺治書侍御史。(公元385年-公元447年),生三子、蕭尚之、蕭順之、蕭崇之。 八十世、 蕭順之。道賜次子,字文緯,南朝宋丹陽尹,齊高帝蕭道成族弟。(公元414年-公元477年),長子蕭懿,次子蕭敷。三子蕭衍、四子蕭暢,生五子蕭融、六子蕭宏、七子蕭偉。八子蕭秀、九子蕭憺,十子蕭恢。按:曹道衡《蕭統評傳》考證蕭順之生死年以約435――491年為宜,以符合史事。 八十一世、蕭衍。順之三子。梁高祖武帝,字叔達,(公元464年-公元549年),三女公主蕭玉姚、蕭玉婉、蕭玉瑗。長子蕭統、三子蕭綱、五子蕭續,七子蕭繹,次子蕭綜(豫章王),四子蕭績,六子蕭倫,八子蕭紀。養子蕭正德(弟蕭宏之子)。 八十二世、蕭統。蕭衍長子,昭明太子。字德施,(公元501年-公元531年),生五子: 長子蕭歡、 次子蕭譽、三子蕭詧(音,察),四子蕭敕、五子蕭鑒。 八十三世: 蕭詧。蕭統三子,后梁宣帝,字理孫。(公元519年-公元562年),長子蕭寮(孝惠太子,早夭)。二子未詳,三子蕭巋,四子未詳,五子蕭巖(安平王—蕭【王睿】—蕭銑,唐初割據湖南五年,年39歲),六子蕭岌(東平王),七子示詳,八子蕭岑(河間王)。 八十四世: 蕭巋。蕭詧三子,后梁孝明帝。字仁遠,(公元542年-公元585年),有七子: 長子蕭琮(后梁末帝,隋呂國公)、次子未詳,三子蕭瓛(義興王)、四子蕭琢(晉陵王)、五子蕭璟(臨海王)、六子蕭珣(南海王)、七子蕭玚(義安王,駙馬隋蘭陵公主)、八子蕭瑀(字時文,新安王,唐高祖開國宰相,年74歲);有女蕭氏為隋煬帝楊廣蕭皇后。 八十五世、蕭瑀(字時文,新安王,唐高祖開國宰相,年74歲),;蕭珣。蕭巋六子,字時章。(公元573年-公元633年),生子一: 蕭鉅(字長嗣,因武氏建后周,而作了和尚)、蕭鈞(蕭禹從子)。其后裔出了七位唐朝宰相。 八十六世、蕭鉞,蕭禹三子,光祿大夫,生子蕭恕。蕭銳,蕭禹長子,駙馬。蕭鍇,蕭禹次子,虞部部郎。 八十七世、蕭恕,蕭禹孫,虢洲剌史,后贈工部尚書。生子蕭定,其他兒子不詳。 八十八世、蕭定,蕭恕長子,字梅臣,(公元708—784年)。唐中宗景龍二年生。以蔭授職,歷任陜州參軍、金城丞、選補黜陟使判官、萬年主簿、侍御史、考功員外郎、左右司二郎中、秘書少監兼袁州刺史。唐代宗大歷年間,歷任信、湖、宋、睦、澗五州刺史,治績與常州刺史蕭復、濠州刺史張鎰并為第一。后歷任戶部侍郎、太常卿、太子少師。唐德宗興元元年卒,年七十七,贈太子太師。子三:蕭裕祥、裕端、裕奏。 |
|
來自: 昵稱32229807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