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緣起是,7月18日,北京康業元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康業元)發公開信,提出擁有金戈產品產權、經營權、收益權的49%。相信,大多數人,在公開信之前,都不知道康業元姓甚名誰,無論是官方微信還是微博,7月18日都是其第一次發文。在大眾的認知中,金戈是廣藥旗下的明星產品,怎么突然又冒出來一個康業元呢?作為糾紛事件另一方的母公司,廣藥集團下屬上市公司廣州白云山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藥白云山”)第一時間發布澄清公告稱,康業元公開信內容與事實不符,廣藥集團已報案,并將保留法律追訴的權利。借助廣藥白云山公告披露的詳細內容,外界也得以一窺金戈的“前世今生”。 1998年,輝瑞萬艾可(通用名:枸櫞酸西地那非)在美獲批上市,用于治療男性勃起功能障礙(ED),引發轟動,很快就成為了全球最暢銷的藥品之一。國內有市場遠見的公司隨即啟動了針對這款藥物的研究工作,廣藥就是其中的一家。1999年12月,原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原白云山股份”,于2013年被廣藥白云山吸收合并)基于對枸櫞酸西地那非市場前景的判斷,與自然人劉玉輝簽訂《關于組建廣州白云山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同書》,合資組建廣州白云山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白云山科技公司”)。白云山科技公司注冊資本為人民幣200萬元,其中,原白云山股份占股51%,劉玉輝占股49%。該公司投資總額為人民幣1,633萬元,其中,原白云山股份以白云山商標的使用權及一家合法的醫藥經營性公司的無形資產作價人民幣400萬元及現金人民幣433萬元,合計人民幣833萬元投入;劉玉輝以國家一類新藥枸櫞酸西地那非臨床批件及國家四類新藥阿奇霉素粉針劑新藥證書作價人民幣800萬元投入。2001年1月,枸櫞酸西地那非片獲得新藥臨床批件,申請單位為白云山制藥總廠、哈爾濱三聯藥業有限公司(“三聯藥業”)及黑龍江省宏輝藥物研究所(“宏輝藥物研究所”)。2001年12月,白云山制藥總廠、三聯藥業、宏輝藥物研究所、白云山科技公司簽訂《協議書》,約定三聯藥業及宏輝藥物研究所退出新藥申報,變更申報單位為白云山制藥總廠、白云山科技公司,確定白云山制藥總廠為生產單位,白云山科技公司擁有申報新藥的全部產權和收益。2001年,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轟動一時的“偉哥”專利大戰爆發。實際上,早在“偉哥”還處于研發初級階段的1994年,輝瑞就在中國提交了相關專利申請,2000年偉哥進入中國市場,2001年才正式獲得專利權,自然人潘華平和12家藥企隨后提出專利異議,要求撤銷輝瑞的專利權,2004年專利復審委員會宣告“偉哥”專利無效,輝瑞提起訴訟,一波三折,2006年以輝瑞勝訴而告終。據當時的報道,截至2006年二審宣判前,國內已有諸多藥企在“偉哥”的藥理分析、研發、生產線建設等前期工作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有的企業公開表示投入金額高達3000多萬元,多家企業已經拿到了新藥證書,但礙于專利問題,都沒能拿到生產批件。業內人士表示,沒有生產批件,即使獲得新藥證書,也只能擱置在檔案柜中。藥品專利在我國的保護期為20年,“偉哥”的專利期從申請之日起的1994年算起,將一直持續到2014年。2003年白云山制藥總廠、白云山科技公司獲得枸櫞酸西地那非的新藥證書,但礙于專利問題,白云山制藥總廠暫停了生產批件的申請注冊。暫停并不意味著放棄,后面廣藥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工藝的改良、重金聘請“偉哥”之父穆拉德加盟等,這也是為什么金戈能成為首個國產“偉哥”的原因。2012年,《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對專利藥仿制解封,明確專利藥到期前兩年可以提出藥品仿制申請。白云山制藥總廠根據該規定,重啟了金戈的生產批件的注冊工作。在歷時兩年多的研發、報批工作中,白云山制藥總廠在技術研究、專利調研、市場準入等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2014年7月,白云山制藥總廠獲得枸櫞酸西地那非片劑生產批件,成功搶下“偉哥”首仿。從1999年到2014年,歷時16年,金戈正式問世。  憑借著低于“偉哥”近一半的價格這一殺手锏,再加上廣藥白云山的品牌和渠道優勢,金戈迅速攻城掠地,坐上國產“偉哥”頭把交椅的位置。數據顯示,自2014年10月上市以來,金戈銷售增長迅猛,一年一個臺階。2014年銷售額為5635萬元,2015年為2.3億元,2016年為4.0億元,2017年為5.6億元,2018年為6.6億元。要知道,國內ED市場,不只有國產“偉哥”和進口“偉哥”之爭,還有“偉哥”與他達拉非、鹽酸伐地那非等其他抗ED用藥之爭,能在群雄爭霸中突圍崛起,絕非易事。即使國產“偉哥”也并非只有金戈一家,國內拿到枸櫞酸西地那非生產批件的有7-8家之多,包括江蘇亞邦愛普森藥業、成都地奧制藥、常山生化藥業等,但只有金戈的市場份額,能與進口“偉哥”一較高下,遠超其他“國產偉哥”,排名第二的國產“偉哥”年銷售額僅有1200多萬元。這一方面歸功于金戈成功搶下“偉哥”首仿,另一方面也要歸功于白云山金戈強大的品牌效應和市場運作。據悉,金戈這一商品名是由白云山制藥總廠注冊的,真正操刀金戈銷售的也是白云山制藥總廠,這一點在廣藥白云山的公告中也有提到。公告顯示,2015年,白云山科技公司召開第一次股東會暨第五次董事會會議,康業元提出為了不影響產品的市場推廣,暫由白云山制藥總廠進行銷售。關于金戈權益問題,白云山科技公司與白云山制藥總廠之間需要商討并最終確定。資料顯示,白云山制藥總廠是廣藥集團化學藥板塊的領頭羊,銷售團隊有數百人之多。白云山制藥總廠負責金戈銷售,持續性進行“金戈”商譽積累,先后獲得了金戈粉紅色藥片(BYS)、藥品包裝盒(金戈)、金戈生產線設備、枸櫞酸西地那非原料后處理等多項專利,并對金戈的銷售進行了大量的市場調研、營銷策劃、渠道投入和品牌建設工作。正是在白云山制藥總廠的操刀和持續投入下,金戈得以一路高歌,迅速在批發商、藥店、以及醫院等終端市場完成鋪貨,并成長為國內治療ED用藥的一線品牌。再回到開頭提到的關于金戈的利益糾紛,為什么會突然冒出康業元呢?據報道,劉玉輝曾卷入藥品批文腐敗案。2009年8月,劉玉輝將其持有的白云山科技公司49%的股權轉讓給法人代表為張建蓉的康業元。有媒體報道稱,張建蓉是劉玉輝的妻子。康業元提出擁有金戈產品產權、經營權、收益權的49%的依據是,2001年12月,白云山制藥總廠、三聯藥業、宏輝藥物研究所、白云山科技公司簽訂的《協議書》。對此,廣藥方面表示,當年合資設立白云山科技公司,是為了推動金戈的研發和上市,但是由于原研產品的專利保護,使得金戈長達14年不能上市,之后都是由白云山制藥總廠來重啟金戈上市以及銷售工作,投入巨大,雙方實際合作方式已發生改變,顯然繼續維持十多年前約定的產權和收益已顯失公平。通過梳理金戈的前世今生可以發現,在金戈從獲得臨床批件、新藥證書、生產批件、到上市銷售的關鍵節點,康業元一方當年只提供了臨床批件,新藥證書是白云山制藥總廠和白云山科技公司共同持有的,生產批件是白云山制藥總廠拿下的,金戈這一商標屬于廣藥白云山獨家擁有,創造金戈業績最為關鍵的銷售也是白云山制藥總廠來做的。天眼查資料顯示,白云山科技公司人員規模小于50人。在金戈熱賣的背后,營銷策劃、品牌建設、搭建全國銷售網絡、開展藥品招標、學術推廣等均需要大量的投入以及團隊支持,顯然只有幾十人的白云山科技公司是難以完成的。不難看出,無論是金戈的研發報批,還是上市銷售,廣藥和康業元的合作情況已經和20年前的設想完全不一樣,這也是廣藥方面認為再簡單按照當年協議分配金戈收益顯失公平的原因。據悉,2015年,雙方曾就金戈權益問題,約定商談解決。來來回回談了20多次,但康業元一方的談判代表一直在不停地變更,利益主張也多次發生變化,致使5年來雙方一直未能達成一致意見。據知情人透露,從2018年9月起,康業元委托崔鵬與廣藥談判,直到康業元公開信發出的前一周,廣藥還在與其洽談,但未能達成共識。盡管如此,廣藥白云山公告稱,白云山制藥總廠已經依據白云山科技公司對金戈的貢獻程度合理預估該公司應得的收益,并進行了相應的計提。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律師表示,股東之間的民事糾紛應采取理性的解決方式,比如說可以采用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來確定雙方的民事權益歸屬和利益分配。但是像采取網上發公開信或舉報信這樣的方式,不僅容易激化矛盾,不利于糾紛的解決,而且如果舉報內容不實從而對公司商譽或相關個人名譽造成損害的,則可能要面臨民事或刑事上的處罰。我國的民法和刑法針對侵犯名譽和商譽的行為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有分析人士認為,康業元發公開信有利用輿論炒作之嫌,撥開公開信的迷霧,整個事件的核心是康業元與廣藥白云山子公司之間圍繞金戈的商業利益之爭,雙方最好的解決方式還是通過協商或法律途徑予以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