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權力中心有一個變化,一直是無法避開的,那就是在隋唐之時施行的科舉制度對士族門閥的沖擊,正是由于科舉制度的實施將權力的中心向中下層人士打開了晉升的通道。自東漢末年形成的士族門閥終于在時代不可阻擋的洪流之中被徹底的摧毀了,但是士族的分崩離析真的是對古代封建王朝的發展有利嗎。事實來看,是利弊參半的,雖然下層知識分子獲得了進入權力中心的機會,而統治者也的以接觸到更多新鮮的血液,從而逐漸擺脫了世家大族對政治的影響。尤其是在唐宋之后,我們便鮮有聽說世家大族左右朝政的事情了。而且士族門閥的推翻,改變了長久以來在世人心中形成的一個觀念那就是對身份地位的要求,至此王侯將相不再問出處。 一、九品中正制——士族的特權每每提到士族門閥就有一個制度永遠也無法忽視,那就是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可以說正是由于士族門閥對于身份地位穩固的要求而誕生了九品中正制;而九品中正制也成為了士族門閥謀取自我利益的重要手段以及途徑。而九品中正制的出現也是統治者和士族門閥的利益相互妥協之下的產物。從舉孝廉的選官方式到九品中正制的考察方法的出現,再到科舉制度的出現,其中既有上層士族和中下層士族之間的斗爭,也有皇權統治者和士族門閥之間權力和利益之間的爭奪。 弘農楊氏代表人物楊修 在這種矛盾的斗爭中,所最直接體現出的就是歷代封建王朝的用人制度的演變,也就是權力中心進入的方式。九品中正制的雛形是在東漢末期到魏晉時期形成的,察舉制的出現,在初期是為了選拔品行、道德良好的士人,但是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通過各種姻親、師生等關系,那些已經進入上層社會的人逐漸形成了大的利益家族,這也是士族門閥的早期形勢。而后一地、一郡之有權勢之人逐漸形成了在當地極有威望的大族,弘農楊氏、潁川荀氏、潁川陳氏等,在三國時期各國之中都可以看到這些士族門閥的子弟的身影。 東晉的建立與眾多士族離不開關系 而這些世家大族在當時的政權建立中往往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例如在西晉滅亡之際,在南方建國的東晉便是由眾多的士族門閥的幫助之下建立的。在當時支持幫助東晉見建國的士族門閥大致分為兩種,一類是南下的北方士族,如瑯琊王氏、陳軍謝氏,東晉時期的權臣王導、謝安等都是出自這些家族;另一類則是南方本地的門閥士族,如朱、陸等家族。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氏雖然是皇族但是其真正的政治上的話語權卻沒有這些士族門閥大,因此在很多時候不得不與士族們在政治上有所妥協。 九品中正制度 而九品中正制度的出現其實就是世家門閥維護自我利益的一種手段,在魏晉時期,士人極為看重出身,一個好的出生帶來的益處是一般的寒門子弟所難以想象的。當時的世家大族其身份地位高不可攀,常常婚姻也不過是利益的一種交換,大族之間互相通婚,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關系。而九品中正制的出現,更是加重了這種現象,九品中正制施行之初是為了選舉具有才能的賢才而設立的,那個時候并沒有特別明顯的家世要求。 士族的生活 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則被世家大族所利用,由于九品中正制的選官是自下而上的推舉方式,所以在各地有著絕對控制權的士族便利用了這一點,使得九品中正制成為了自己家族子弟晉升的工具。雖然歷代統治者也非常清楚這種現象,但是卻無法阻止,因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統治者的上位,都是在士族門閥的支持以及幫助下進行的,因此朝中充斥了大量的士族子弟。 漸漸的九品中正制從一個公平公正的選官制度演變為了士族門閥子弟博取功名的工具,而這也就引發了世家大族與中下層地主階段和知識份子的矛盾,這種矛盾的積聚最終也為隋唐科舉制度的施行提供了基礎。 二、九品中正制度到科舉制——士族的衰敗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度的轉變,一方面是權力中心參與階層的下移;另一方面就是統治者用人制度的重新轉變。為什么在隋唐之時,尤其是唐代,科舉制可以很快的推行呢,其中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士族的衰落使得士族對政治的影響力減弱;另一方面是皇權統治者的需要,歸根結底其實是皇權集中的需要,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科舉制得以迅速推行,進而取代九品中正制。 孫堅 首先是士族門閥的衰落,在魏晉時期是士族門閥的興盛期,主要是因為當時的許多皇帝出身自世家大族,而往往世家大族之間又盤根錯節,彼此聯系密切,如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創立者皆是地位顯赫之人,曹操家族世代官宦、孫權之父孫堅乃是長沙太守、劉備雖然家境不好但是乃是中山靖王之后,地位尊崇;西晉的皇室司馬家族乃是河內郡的望族。 南北朝南朝劉宋時期 由于世家大族的影響力非常大,因此有許多時候皇帝都要去巴結,來穩固自己的統治或者博取士人的好看,因為這些世家大族往往門生故吏眾多,朝野影響非常大。例如曾經主導東晉政權的王氏在南朝衰落之時選擇投靠北魏,即便權勢難在,但是依舊受到了北魏孝文帝的重視,當時王氏的家主王肅娶了皇室公主為妻,而且家中也有數位女性嫁入北魏皇室。同時門閥士族的衰落也是在南北朝時期,因為南北朝政權的更迭頻繁,在這種情況下最大的變化就是統治者的出身開始不再受到重視。 劉裕 南朝宋的開創者劉裕便是一位底層的士人摸爬滾打而上位的,而且劉裕在奪權的過程中因為出身并不被王、謝等大族的認可和支持,所以在劉裕登基之后對于王、謝等世家大族的子弟并不重要,但是礙于其政治影響,也并未對士族門閥有過激的行為。但是至此門閥士族也開始走向衰落,但是真正使得士族徹底衰落的事件是梁朝后期的侯景之亂。 侯景本是西魏的臣子,但是為人輕浮狂妄,在舊主高歡死后便判處西魏來到梁。梁武帝又任命侯景帶兵北上伐魏,但是卻失敗了,而梁武帝為了緩和西魏的矛盾,又決定將侯景送還西魏。在侯景知道后,便決定起兵反叛,反攻梁朝,雖然當時侯景已經包圍了建康,但是各地的勤王之兵已經趕赴,然而這些勤王之兵卻按兵不動,最終導致建康淪陷,整個南朝烽煙四起。由侯景引發的戰亂長達四年之久,各地軍隊、刺史有的響應侯景加入叛軍,有的則響應皇室,展開對叛軍的討伐,最終歷經四年終于平叛,而整個南朝也分崩離析,各地各自為政。 其中對士族門閥影響最大的就是侯景攻入建康之時。雖然南朝政權更迭頻繁,從宋到齊再到梁,但是卻從未影響到這些士族門閥的地位,因為這些政權的奪取者都是南朝本地人,而且也需要這些士族的支持。但是侯景卻不一樣,他不是南朝之人,而且在初到南朝時曾向王、謝等大族求婚,但因為出身被拒絕,因此懷恨在心,在攻破建康之后,大肆屠殺。而且在戰亂的四年中也有許多士族衰落,南方地區的世家大族所剩無幾在侯景之亂之后。 三、士族的存在意義——文化的繼承者雖然士族在歷代統治者的眼中是權力的分割者、是皇權的威脅,但這是其政治上沖突,但是這種沖突,也是社會穩定必不可少的需要。對于統治者來說,士族門閥在地方上的影響可能掩蓋了皇權的光輝,但是恰恰因為這些士族的強大影響力使得一郡之內的境況較為穩定。而且這些士族往往數代定居一地,對地方上的一切了如指掌,保證了地方的穩定,但是在這里不談其政治影響,而是其文化影響。 士族的崛起 為什么會提到士族門閥的文化影響內,究其根本,士族的崛起就是在文化教育下移的過程中形成的。在先秦時期的教育中,有教有類,只有上層社會的貴族才有資格獲得教育的資格,而下層人則一輩子無法受到教育。 孔子 直到孔子的出現才打破了教育的桎梏,他倡導有教無類,促使了教育的下移。而這種教育的下移,使得除了貴族子弟也誕生了眾多的寒門士子,而察舉止的作用也是為了從寒門子弟之中選拔真正有才能的賢才。但是逐漸寒門子弟崛起成為了士族門閥,又壟斷了教育,但是在底層所形成的教育現狀以及無法改變,因此誕生了九品中正制來達到士族門閥對士子晉升的壟斷。 謝氏家族的代表文學家之一——謝靈運 雖然這種士族門閥對教育的壟斷、對士子晉升途徑的把控,對于中下層的士子來說是不夠公平的,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士族門閥對文化發展的積極意義,那就是對文化的保存以及繼承作用。早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便是一次大規模的文化浩劫,使得當時大多重要的書籍都被官方所藏,而民間所剩無幾。因此在之后,一些有能力的人便大規模的藏書,一般的寒門士子必然沒有能力藏書,真正有能力的是那些世家大族。 劉向 在兩漢時期真正有能力大規模藏書的只有兩類人,一類是國家,如西漢時期的劉向、劉歆父子,便是掌管國家圖書館的人,因此得以閱讀大量書籍,并進行整理、抄錄等;而另一類則是世家大族,在長久的演變中,由于權勢以及文學素養的要求,這些大族往往都有自己的藏書樓,來供家族中的子弟學習,這也是為什么陳郡謝氏久盛不衰的原因,不僅僅培養了大批政治人才,同時還有眾多的文學人才。 面對朝代的更迭、政權的輪換,文學典籍很容易在戰火之中損失。例如在西晉滅亡。北方人士大規模南遷時,一般人根本無法攜帶數量龐大的書籍,也不可能會有余財進行搬運。只有這些大族,如瑯琊王氏、陳郡謝氏、潁川庾氏等才有能力攜帶這些典籍南下,使其免受戰火的摧殘,所以說士族門閥不僅僅在政治上有著重要的貢獻,對于文化的繼承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總結:隋唐到宋代,是士族門閥的一個衰落以及消逝的階段,在唐代還在論出身,并且依舊有著影響力極大的士族,如清河崔氏,在當時崔氏其聲望甚至遠超當時的皇室隴西李氏。但是這種狀況到了唐末宋初就已經鮮有出現了,韓愈還曾自稱郡望昌黎,但是是否為真,就難以考證了,到來宋代,門第已經不再成為了最主要被看重的因素了,曾經地位底下的商人一躍而升,成為人人追捧的對象。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墮落,曾經的士族,輝煌不再,也意味著禮義廉恥不再。從春秋時期的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戰必有禮儀;到戰國時期的肆意屠殺,毫無人道;再到南北朝時期,新的政權上臺必對前朝遺孤趕盡殺絕。士族的衰落,其實是人心道德了敗壞以及衰落。 參考資料 《唐才子傳》 《新唐書·》 《晉書》 《氏族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