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中國古代封建時代的發展中,科舉制的出現有著重要的作用,從政治上來說,為中下層階級的士人打開了新的晉升道路,使得統治階級的構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統治階層發生了下移;從文化上來說,科舉制的出現使得文化下移,對教育的重視由上而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官方和私人各自創立的各種學院紛紛產生,成為了當時重要的培養人才基地, 然而事實上科舉制在古代真的使得眾多中西層人士受益了嘛。事實上是否定的,尤其在古代各種資源稀缺的情況之下,培養一個通過科舉制度成功步入仕途的士人是非常難的。 一、科舉制的出現對底層士子的影響1.從九品中正到科舉取士 其實科舉制的誕生也是坎坷的,尤其是在隋唐之前士族門閥當政,從魏晉時期所開始施行的九品中正制,在世家大族的把持下逐漸由選拔賢良的舉薦制度變成了世家大族維護自身利益的制度。而這造成的最現實的結果,就是統治階級內部的參差不齊,由于世家大族把握了仕途晉升的渠道,所以使得寒族和上層士族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而統治階級內部也被上層士族牢牢掌控。 九品中正制 首先就是上層士族的子弟充斥于統治階級內部,這些人不論才能如何,大多都可以依靠家族在仕途上謀得較好的晉升路線。在這種情況下就使得,世家大族的教育資源、人脈資源越來越好,往往一個大家族歷經數百年而不衰落。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謝氏、王氏等大族,一直都是當時朝廷之中的要員,而家族子弟也因此得以在各地為官。 謝安 即便世家大族的子弟享有更好的教育資源,但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并不是每一位士族的子弟都會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可以步入仕途為國家做出貢獻人。而這也就使得在當時統治階級內部的官員良莠不齊,既有如謝安、王導等安定國家的治世能臣,也有不諳朝政如謝靈運者,最終被殺。而科舉制的出現,最大的貢獻就是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朝政的把持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更新換代。 2.統治階級內部的轉變 科舉制的施行,其中必然會遭到士族門閥的反對,尤其是在科舉制問世的隋唐時期,隋唐的皇室皆是出自士族,而且其帝國的建立也離不開士族。但是為何在隋唐之初的帝王便不遺余力的推行科舉制,即便面對了強大的阻力,依舊選擇打破重重障礙,推行科舉制的施行。 隋文帝楊堅 而這和統治者認識到了士族門閥對政治的影響有關,隋唐之初的統治者,雖然是依靠士族門閥起家建立帝國的,但是在建立帝國的過程中他們也充分認識到了士族勢力過大的弊端。例如楊堅建立隋朝的時候,他以一個外戚的身份謀權奪位,在這之前他籠絡了一大批的北朝貴族,最終才得以成功奪權,建立隋朝。因此在登基稱帝之后,其便不遺余力的開始對士族門閥的實力進行削弱。 唐太宗 到了唐代,依舊延續了隋朝的大部分制度,科舉制也在其中,因此針對士族門閥的政治削弱也勢在必行。上文就已經說過,門閥士族控制下的統治階級其最大的問題就是統治人才的良莠不齊,由于是家族推薦,很多毫無才能的人也被推上了高位,使得朝廷、地方政治工作效率低下。而科舉制的施行,雖然也有一定的不公平性,但是由于科舉制的不斷完善使得進入朝廷之中的士子都在某一方面有著出色的成就,這也就使得統治階級內部的人員素質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二、寒門子弟的為難——現實下的無奈1.層層科舉之路的無奈 雖然科舉制度的施行成為了非常重要的取士途徑,但是科舉之路就真的很順利嘛,其中的艱辛是非常人可以比的,一個底層的士人要想攀登至朝廷之上,參與國家決策,其所遇到的困難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而這其中的苦難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科舉制本身的艱難;另一個則是在古代資源稀缺情況之下培養一個讀書人的困難。 科舉考場 首先科舉的過程對于古代士人就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拿成熟的科舉制度的規定來說,其考試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只有通過這些考試才可以由一個讀書人變為童生、秀才、舉人,最終才得以有機會共赴京師,角逐狀元之位,其中艱辛,非如今的學子可比。每一個得以勝出的士人皆是萬里挑一,每一個士人所經歷的苦難,遠非一句寒窗苦讀十年就可以概括的。 科舉士子的試卷 而且科舉考試的內容也不斷的在變化,由四書五經逐漸的擴展,對儒家經義的考察、對社會時政的認識。而且在考試之中,單純的經義、詩詞等都是較為簡單的,必經其中的很多都是固定的,有跡可循的。而對時政的認識策論等,不僅僅要求士子對社會有充分的認識,還要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都有把握。一個參加科舉的士子所要掌握的內容之雜、之廣、之多,是無法用數量形容的。 2.士子的無奈 而另一方面就是士子本身所遇到的各種苦難。在古代,培養一個合格的可以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其中的投資是非常大的。首先我們要知道在古代男子是極為重要的勞動力,但是要是想要參加科舉,其必然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讀書之上,也就沒有時間去參加勞動。因此在唐宋之后即便教育資源下移,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接受教育,但是由于生活所迫,依舊無法去一心讀書,準備科舉。 私塾 而且就算一個家庭有能力供養一個士子讀書,參加科舉,其代價也是非常大的。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書籍,在宋之前,書籍的價格昂貴,一般人家都無法消費,直到宋代雕版印刷術發明之后,書籍的價格才得到了下降,但是其依舊不是一般人家可以消費的。其次就是聘請教書者,在古代雖然有私塾可以學習,但是家境好的一般都會選擇單獨聘請一個老師對士子進行教授,而這又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筆墨紙硯 最后就是士子學習之中的各種零碎之物,筆、墨、紙、硯等,這些物品在古代不能說是稀缺之物,但是價格也并不便宜。同時一個家庭還要負擔這個士子十數年的吃喝用度等,都是一筆不菲的開銷。因此普通人家的子弟根本無法支撐一個科舉士子的吃穿用度,在這一方也阻止了相當一批人,對于科舉之路,也就只能望而卻步了。 三、考場的潛規則——士子的迷茫1.僵化的科舉與僵化的思想 但是由于科舉制的巨大誘惑依舊有許多人前仆后繼,.'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制成功攀登之后所帶來的巨大利益是誘人的。科舉制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任何一個制度都不可能時時適用,其必然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做出調整。但是科舉制卻越變越失敗,最終僵化無比,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士人的追求也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逐漸變為了對利益的追求。 古代儒生 首先是科舉制度本身的僵化,面對社會的變化,科舉制卻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反而一成不變甚至更加繁瑣。尤其是在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在所考內容上依舊沒有離開四書五經,甚至開始脫離實際,其中所考眾多大多為空談;而且還確立僵化的答題模式——八股文,起承轉合都有著嚴格的規定,使得科舉試卷之上的答語根本無法反映士子的真實水平,全是一些空話,都是為了應付科考官。 古代貢院 其次就是參加科舉士子的心理變化,在科舉之初,士子們因為全新的晉升之路而感到欣喜,無不寒窗苦讀,期待有一天得以登入廟堂為官,有所作為,最終名流青史。但是隨著科舉制的日益成熟,很多士子看到了科舉制帶來的巨大利益,因此開始瘋狂的、盲目的追求權力和金錢,科舉制成為了其跳板,其也不再有安國濟世的理想。 2.考場之外的潛規則 而除了科舉制本身以及參加科舉的士子之外,還有一類游離在考場之外的人,對科舉制的最終結果有著巨大的影響,這些問題可以稱之為古代科舉制的潛規則。在武則天創立糨名制之前,考生的試卷是不遮蓋性命的,因此閱卷人都是可以看到試卷上的士子姓名。而這也就給了考場之外士子的'作弊'機會。 ![]() 古代儒生 在當時,參加科考的士子會在參加考試之前拜訪當朝一些名士或者官員,因為這些官員或者名士或多或少都會和當時科考的主考官、閱卷官有關系。通過對這些官員、名士的拜訪,或者認其為師,參加科考的士子的名士不僅僅會得到了傳播,而且還得到了被推舉的機會,也有閱卷官就在不經意間得知了某位士子的名字對其有了好的印象,而這也是其試卷加分的重要因素。 ![]() 古代士子的試卷 而且除了對可考官提前做好準備,另一方面的潛規則就是士子本身在試卷上的表現。在如今的考試中,我們經常會說要將卷面保持整潔,給閱卷老師一個好的印象。而古代同樣有著這樣的規定,參考士子的卷面如果干凈整潔,字跡清晰,同樣會受到閱卷者的好感,給予更高的評價。而且古代答題用的是毛筆墨水,要想使卷面字跡清晰整潔,需要長久的聯系以及深厚的功底。 總結因此總的來說,科舉制度的確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打破了原有的固化的統治階級,使得封建王朝時代的統治者逐漸由貴族政治轉變為精英政治。或許在那個是時代,由于封建禮教、虛假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限制了科舉制的公平。但是世間本就沒有絕對的公平,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科舉制的出現,在那個資源匱乏的時代,使得資源得以向能力更高的人傾斜,從而使統治集團的決策更為具有時效性以及現實性。畢竟在今天我們也不能說教育已經達到了百分百公平,所以在古代科舉制的出現以及施行其中所遇到的種種阻力其實與社會的滯后離不開。 參考資料 《新唐書》 《資治通鑒》 《明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