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兩種表情:一種是臉上所呈現的表情,另一種是說話時傳達給對方的信息。” 所以,語言是人類的第二種表情。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說話時常常無意識間頻繁使用某些詞語或者句式,就形成了大家常說的“口頭禪”。 其實“口頭禪”就是一個人的語言習慣,而這種無意識間所表現出來的習慣,往往能夠體現說話之人的真實心理和個性特點。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證實:一個人的說話方式能夠反映出其內心深處的感受。 所以通過說話的方式習慣,我們可以真實準確地認識一個人或者我們自己——有時候,你的無意識間表達的信息,比你自己還了解自己。 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可以從一個人的“口頭禪”中窺見他的內心世界。這將有利于我們在進行人際交往時可以更有效率地達到目的。 而且從一個人的“口頭禪”得知了其大致是個什么樣的人時,就可以對自己的交際對象進行初步的篩選。 適合自己交際的、未來將有所成就的人,或許會成為我們重點交往的對象;而那些難成大事之人,我們或許就要避而遠之,不可深交。 一般來說,一個難成大事之人往往常會把以下4句“口頭禪”掛在嘴邊,你有留意過嗎?或者你是否自己也經常說呢? “絕對”、“肯定”喜歡說“絕對”、“肯定”這類口頭禪的人,大多都有一種“自我”的傾向。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企圖通過言語上的強勢來獲取他人的關注和認可。 這樣的人往往比較主觀,而且很多想法和觀點是缺乏實際依據的,之所以喜歡用“絕對”這類詞,其實是內心想要掩飾能力不足的自然表現。 很多時候當他們的“絕對”被人反駁之時,為了隱瞞自己內心的不安,總會找一些理由來強行解釋。 但可能事實上,他們自己都不相信這樣的“絕對”,只不過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顏面而強撐著罷了。 像這樣的人,是難以成就大事的。 “所以說”有沒有發現身邊有很多人喜歡把“所以說”掛在嘴邊?這種口頭禪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種善于總結的習慣,但其實如果深究起來就并不是這么回事。 一個常說“所以說”的人,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喜歡以聰明者自居,非常自以為是。 他們往往會在兩種情況下用“所以說”來接話,一種情況是在別人發表完意見和看法之后,他們會用“所以說”來打斷他人的總結,反客為主由自己來進行他人陳述的總結。 這種方式一方面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占據談話的主動權。 另一種情況則是自己發表完意見之后,用“所以說”來進行自我總結。這既是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和“自我認同”,也是為了不讓他人插話和反駁。 這樣非常自以為是的人,一般很難接受他人的意見,所以將難成大事。 “沒意思”常說“沒意思”的人,一般都是消極或者憤世嫉俗之人。 他們的“沒意思”看似是一種語言場景下對他人感同身受的體貼,但本質上也是他們內心不滿意、不滿足、不積極的條件反射。 這種“口頭禪”不僅會讓談話的氛圍持續低迷,還會讓自己以及他人產生更加消極負面的情緒。 這樣的人往往都會顯得很抑郁,做事沒有積極性,而且還會把自己的負能量悄然傳播給身邊的。 甚至很多時候你連自己都會很詫異為何不知不覺就成了個消極的人。 所以當你遇到常說“沒意思”的人時,盡量避而遠之,因為不僅他們自己難成大事,你可能也會受其影響變得消極負面。 “這個”、“那個”喜歡在談話之時,或者輪到自己發表意見時用“這個……”、“那個……”作為口頭禪的人,是屬于神經過敏的類型。 這類人為人處世謹小慎微,唯唯諾諾,而且通常不具備良好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常以“這個”、“那個”開頭的句式習慣,往往是他們內心不自信、做事沒毅力的外在表現,他們對于自己所說的話帶有強烈的不確定性,因而就會用這樣的句式來給自己找個緩沖。 這種表達方式會讓人覺得他所說的話不具備參考性,而如果在一些比較嚴謹的場合下,還會讓人覺得此人是個不值得信任和重用之人。 這樣不自信、沒毅力、缺邏輯的人,是很難有所成就的。 寫在最后透過這4句“口頭禪”,我們大致可以分辨出一個人是否能夠有所成就。同時,也可以以此來自查自省,要是自己也有這樣的語言習慣,那么就可以刻意去改變。 其實,我們通過刻意練習改變自己“口頭禪”是可以改變自己一些不良心態的。 因為每次我們在注意自己“口頭禪”時,其實就是在不斷提醒自己。這種提醒養成習慣之后,我們就可以不斷自我反省,缺點自然就能夠得到持續而有效的改正。 因此,我們通過語言習慣來了解他人的目的,是要讓我們更清楚哪些人值得深交,哪些人要避而遠之;而通過自查自省來了解自己,則是為了提醒自己要改正不良習慣,以此來調整自己的做事心態。 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我們很難去改變自己的本性,但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讓良好的習慣來引導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做事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