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說:“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右三味末之,煉蜜為丸如小豆大,飲服3丸,加至10丸?!?/span> 治濕熱痢疾 前人有用當歸、苦參治濕熱痢疾的記載,并非少見,在《本草綱目》中,有苦參治腸風瀉血、熱痢,以及血痢不止的記載。而當歸、芍藥是自古治紅白痢的要藥。因此,我常用此方加白芍、黃連、枳殼、檳榔、地榆,方中貝母選用浙貝母,治療濕熱痢疾,癥見痢下紅白相兼、腹痛和里急后重較著,對發熱、心煩、口渴、脈數、苔黃膩且厚、舌質紅者療效頗佳。倘濕邪偏重,癥見惡心、胸悶、脈濡、苔白膩者,加藿香、厚樸、蒼術。 如濕熱痢疾,痢下不爽,日十數行,登廁難解者,我常于加味的方中,再加大黃、肉桂,大黃常用9~15克(一半生用,一半炒炭合煎),肉桂3克,常能取得滿意效果。此種加味法,亦用于治療濕熱痢疾,兼有嘔吐,不能進食和進藥的情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