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醫生是中國文化語境下的通俗說法,是群眾用來指稱從事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醫務人員,心理學人員,以及既不是醫學也不是心理學科班出身的心理咨詢師。心理醫生的工作內容,大致有防治身心疾病,咨詢心理和生活問題等等。是什么時候開始有了心理醫生這個職業?搜索到的信息是:“基督教中向神父進行懺悔,就相當于最早期的心理咨詢,現代的心理咨詢,是從精神分析開始的,應該是弗洛伊德時期前后,距今大概不到一百年”。 其實,用心理學治病,早在我國春秋齊桓公時代(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在位)就有一名精通用心理治病的高手:皇子告敖。此人為齊國著名賢人,春秋諸子之一。 有一天,齊桓公在沼澤地里打獵,突然間看到一個“鬼”,嚇得丟魂失魄,從此就病倒了,競至幾天臥床不起。讀書人皇子告敖求見桓公說:你見到的是一種“委蛇神”,誰如果能見到委蛇,那就是將要成為霸王的一種先兆。齊桓公聽了這一席話,頓時笑逐顏開。他笑著說:我見到的正是你說的這種委蛇呀!于是,他趕緊重整衣冠,與皇子告敖對坐交談。還不到一天的時間,齊桓公的病就不知不覺地好了。 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人的疾病通常經歷這樣的過程:心理因素--功能障礙--細胞疾病--組織結構變化。齊桓公早有稱霸的野心,見到“怪物”以為不吉祥,過分激動,心氣憤急而得病。皇子告敖摸透了桓公的心思,“對癥下藥”,投其所好,設其所愿,于是齊桓公釋然而病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