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五年前《偷書賊》被拍成了電影。不久前在教室里陪孩子們一起觀看了這部電影——我是第二次看。雖然這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我還是覺得,很多文字能夠表達的東西,電影還是顯得捉襟見肘,比如在當“粗俗”的人們擁擠在地下室里,被緊張攫住心靈不知所措的時候,莉賽爾開始朗讀《吹口哨的人》的那段故事,電影的表達就顯得無力了。看過電影后,感興趣的學生問我一些沒有看明白的問題,有的還嘗試著寫了影評或觀后感,還有學生準備買書來看。下面這篇文字,是幾年前陪學生讀《偷書賊》時寫下的,現在發出來,再跟現在的學生分享,一起感受文字是如何喂養靈魂的。 誠如馬克斯·蘇薩克自己所言:“這是我最好的一次創作”,《偷書賊》的確是我所讀過的最好的一部關于書、關于文字的小說。 不管對猶太人的迫害多么殘酷,不管戰爭帶來的創傷多么慘痛,不管天空多么灰暗大地多么荒涼,因為,僅僅因為一個對書著迷的小女孩莉賽爾,死神也被深深地震撼了。這樣一個直抵人類最頑強最深不可測的靈魂的故事,從死神的口中敘述出來,開始覺得有一份怪誕。然而,讀著讀著,死神對人類的悲憫足以讓人類汗顏了——有多少人像死神一樣思考過人類自身的行為和思想呢?當然,值得慶幸的是,這個“死神”也是人類中的一員,他是作者蘇薩克,他是被蘇薩克的《偷書賊》和小女孩莉賽爾喚醒靈魂的每一個人。 莉賽爾,一個被送養的可憐的小女孩,爸爸被打上了共產主義者的烙印而不知所終,弟弟在被送往寄養家庭的途中病死在火車上,媽媽也在她被送達莫爾欽鎮后失去音訊。收養她的是莫爾欽鎮貧民區的一個普通家庭,養父是個泥瓦匠,養母是一個出口不離“豬玀”的看上去很粗俗的主婦,他們收養莉賽爾的初衷是為了得到政府的一點津貼。這樣看來,莉賽爾接下來的命運似乎不言而喻了。 當我們發現養父——爸爸漢斯·休伯曼和養母——媽媽羅莎內心都十分善良后,是否就覺得莉賽爾的生活有救了呢?一個經歷了爸爸失蹤,母親生死未卜,弟弟就死在自己面前的9歲小女孩,一個每天都在噩夢中驚醒的小女孩,善良和關愛能讓她獲得片刻的安寧,卻無法拯救她的靈魂。能讓她的靈魂得到拯救,能讓她的生命散發出巨大的頑強的能量的,只有書,只有文字。 這個關于書,關于文字,關于靈魂拯救的故事,就是開始于一本書,而且是一本常人看來沒有多大意義的書——《掘墓人手冊》。因為它是一本書,它里面有文字,它便輕而易舉地為莉賽爾打開了一條通往人類靈魂救贖之路。 讓我們來看看,文字是怎樣喂養靈魂的。莉賽爾從雪地里“偷”來第一本書時,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本書,更沒有意識到這里面有喂養靈魂的文字,撿起它,把它偷偷地藏在衣服里面,初衷只是通過這本書留住對弟弟的記憶和懷念。當爸爸漢斯·休伯曼無意中發現了莉賽爾藏在被子下面的這本書時,他并沒有因為這是一本《掘墓人手冊》而忽視甚至扔掉它,他問莉賽爾:“想讀嗎?”就這樣不可思議地,在每天深夜,爸爸和莉賽爾一起專注地閱讀《掘墓人手冊》,爸爸利用這本書教會莉賽爾認識更多的字,直到莉賽爾能夠自己閱讀?;蛟S《掘墓人手冊》里沒有什么吸引人的故事,也沒有優美的詞句和景象,但是,因為文字和文字的意義,為莉賽爾敞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雖然書中沒有交代,我們也可以想象得出,學會了閱讀的莉賽爾,也學會了用文字來觀察和思考,文字使她的認識和思想越來越豐富,使她的靈魂越來越頑強和高貴。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爸爸堅持每天熬夜陪著莉賽爾閱讀,教莉賽爾識字的行為本身,使文字呈現出了更大的觸及靈魂深處的魔力。 莉賽爾偷的第二本書來自慶祝元首生日的廣場篝火堆。為了得到這本書,莉賽爾不僅經歷了提心吊膽的體驗——擔心被別人發現,還忍受了身體的燒痛——那本《聳聳肩膀》在她的胸部幾乎燃了起來。但是,她擁有了它,擁有了更多的文字,這就足夠了。 當莉賽爾第一次被鎮長夫人伊爾莎·赫曼帶進書房時,那令人感動、震撼的一幕讓人久久回味:“這間屋子不斷縮小,小到偷書賊能夠摸得到離她幾步之遙的書架。她用手背觸碰著第一個書架,聆聽著指甲劃過每本書的書脊的聲音,聽上去就像一件樂器在演奏,或是一陣奔跑的腳步聲。她的兩只手都派上了用場,不停地撫摸著書架,一個接著一個。她笑起來,笑聲遠遠地傳了出去。最后,她停下來,站在屋子中央,一會兒看看書架,一會兒又瞧瞧自己的手指?!本褪窃谶@個書房里,莉賽爾度過了一段又一段美好的讀書時光。 故事中,幾乎所有的奇跡都與文字有關。當避難到漢斯家的猶太人馬克斯·范登伯格陷入昏迷時,莉賽爾一回到家就給他讀書,讀她偷來的每一本書,直到馬克斯醒來。當“粗俗”的人們擁擠在地下室里,被緊張攫住心靈不知所措的時候,莉賽爾開始朗讀《吹口哨的人》。奇跡很快發生了,地下室里安靜了下來,每個人的注意力都被這個讀書的女孩分散了,不再恐懼。甚至,當解除空襲的警報拉響后,人們還保持安靜,聽莉賽爾讀完了《吹口哨的人》的第一章。更大的奇跡是,那個總是向漢斯·休伯曼家門上吐口水的鄰居霍茨佩菲爾太太,為了能請莉賽爾為她接著讀《吹口哨的人》,主動上門向多年的“死敵”羅莎·休伯曼示好。 藏在地下室里不見天日的馬克斯,自我拯救的辦法就是將自己的經歷和莉賽爾告訴的他的事情寫成一本書——《擷取文字的人》。在離開的時候,他將這本書留給了媽媽羅莎,讓媽媽在莉賽爾準備好了時候送給她。正如媽媽所說的,莉賽爾早就準備好了,但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文字喂養了她的靈魂。 在這個故事里,在那個特殊的政治環境里,在灰暗的天空下,許多靈魂之所以表現得那么頑強和善良,幾乎都因為得到了文字的喂養。莉賽爾自不必說,爸爸漢斯也不必說,馬克斯也談過了,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就是鎮長夫人伊爾莎·赫曼。這是一個特殊的人物,為了逃避心靈的創傷,她把自己囚禁在豪宅里;她之所以沒有絕望,就是因為她擁有一個大大的書房。她可能什么也不關心,什么也不在意,偏偏注意到了偷書的莉賽爾,并將她帶進了書房。在漢密爾街被炸彈夷為平地,莉賽爾成為街區的唯一幸存者,真正孤苦伶仃的時候,又是伊爾莎·赫曼收養了她。 文字不斷地喂養著莉賽爾的靈魂,促使莉賽爾不斷地用自己的眼光觀察這個既溫暖又殘酷是世界,引導著她思考自己身處的現實,思考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各種事情,文字教會她愛也教會她恨。 的確,《偷書賊》是“一個關于文字如何喂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
|
來自: 新用戶4717755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