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怕麻煩別人嗎? 提到“麻煩別人”,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拒絕”。我們從小聽著“不要輕易去麻煩別人”這樣的大道理長大,習慣什么事情都自己扛,遇到需要找別人幫忙的時候,就倆字:糾結。 然而,越長大我卻越發現,生活中有一些“麻煩精”,他們不僅不排斥麻煩別人,還通過麻煩別人積累了人脈,讓自己變得更受歡迎。 1 高手都在靠“麻煩別人”促進關系 “很多人怕麻煩別人,但是,不麻煩彼此,關系也就無從建立。” 你總不愿麻煩別人,你們之間的互動機會就少,你們的關系也就熱絡不起來。反之,互動越多,你們的關系才能越熟絡、越親近。 所以,人際高手都明白一個道理:關系必須在互動中不斷深入,而“麻煩”就是一種實質有效的社交互動。 適時適度地麻煩一下別人,其實是在為你的人際關系加溫。如果你從來不去麻煩別人,你也就拒絕了一段關系的建立。 2 懂得麻煩別人的人更受歡迎 以前我不想麻煩別人,是擔心自己會被人拒絕,但現在不了。 我在國外留學時,人生地不熟,加上英語口語比較生澀,跟班上其他同學始終融不到一起,就這樣形單影只了一學期。后來,我終于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么下去了,要放下玻璃心,盡快突破語言瓶頸,盡快融入班級環境。 于是第二學期,我主動找到班上的幾位同學,表達了自己想請他們幫我提升口語能力的訴求。沒想到,那幾位同學很爽快地答應了。 一個學期下來,我的英語口語進步很大,也走進了當地學生的社交圈子,我也從當初的“悶葫蘆”,成了大家眼里的“開心果”,在留學生群體中有了不低的人氣。 心理學研究也告訴我們:人天生具有“抱團性”,當你去“麻煩別人”的時候,其實是釋放了一種渴望加入某個群體的信號,絕大部分人都是樂于“接納同類”的。 任何關系的深入都有個前提,那就是保持開放的心態。而“麻煩”這個動作可以告訴別人,我始終保持著開放的社交心態,我希望通過求助跟你發展更親近的關系。 通過“麻煩”,我們無形中拉近自己跟別人的距離,讓別人逐漸接納、歡迎自己。所以,那些懂得麻煩別人的人,往往能走進更多社交圈子,得到更多人的歡迎。 3 其實人人都需要“被麻煩” 求別人幫忙,本身是對對方的一種恭維。這是一種“反向”獲取人脈的方法。 因為人都有“被需要”的需求,“被需要”可以使人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得到滿足。 哈佛商學院的一項研究也印證了這一點。研究人員發現,經常向人請教的人,往往更有人緣。 所以,“麻煩別人”,其實也是一種為別人提供價值感的重要手段,別人在解決你麻煩的過程中,他會因此收獲成就感。 很多時候,你的“麻煩”并不會打擾到對方,反而會成為促進彼此關系的催化劑。 4 如何成為一只高段位“麻煩精” 麻煩別人不是件壞事,但前提是,你得知道麻煩別人的正確姿勢,不然就真會變成給人添堵。 01不合時機地求助,無異于給人添堵 當你需要有事麻煩別人的時候,要懂得審時度勢,盡量挑對方不忙、情緒不錯的時候提出請求,如非急事要事,不要在下班后和周末時間麻煩別人。 如果實在不確定對方是否“有空”,可以試探性詢問一下,不要一上來就提出你的要求。 02麻煩別人的程度,不要超過你們關系的深度 知名主持人蔡康永曾說: “我對麻煩的界定很簡單,就是你要拿捏你和那個人的人際關系,如果你的麻煩超越了你們關系的深度,你就是在給別人添麻煩,讓別人為難。” 麻煩別人的程度永遠要跟你們之間的關系深度成正比,不然很容易就會讓別人尷尬甚至反感。 03事先“整理麻煩”,降低別人幫你的成本 職場中有一條“金科玉律”:請教上司的時候,盡量讓上司做選擇題,而不是問答題。“麻煩別人”也是如此,你要學會事先“整理麻煩”,以降低別人解決麻煩的成本。 先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確定自己解決不了后再求助別人,避免讓對方在基礎性問題上浪費時間精力,降低幫助你的成本。 04強調可選擇,不給別人造成心理負擔 你有權選擇是否求助,別人同樣有權選擇是否幫你。所以,你的求助不應該給別人造成心理負擔,讓人感覺不幫你就像犯了什么大錯似的。 比如你可以在說完求助內容后,可以真誠地說一句: “如果你不方便的話,就不用考慮這件事啦,沒關系的。” 5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詩人約翰·那恩說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人類社會,說到底就是一個巨大的關系網絡,就是你需要我,我需要你的總和,沒人能永遠與世隔絕,只依靠自己度過一生。 學會麻煩別人,是我們生存于世的一項基本技能。 真正的人際關系高手,都懂得通過麻煩別人來讓別人更好地認識自己;懂得通過麻煩別人為別人提供成就感來促進關系;懂得通過麻煩別人來拉近自己跟別人的距離、獲取別人的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