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紫薇花是夏天的花,而且顏色有紅黃紫白等好幾種,花期又長,約有半年之久,所以它特別令人喜愛。在唐朝的時候,它是富貴之花,代表著吉祥美好,因此都城長安到處都有栽種。 不只是都城,而且栽種到了中書省,甚至中書省都改了名,叫紫微省。其意思是天上有個紫微垣,是天帝之所在,地下有個行政中樞就在中書省。 唐朝的大詩人白居易和杜牧都在中書省任過中書舍人,因此他們都以紫微郎自稱,而且他們在詩歌中把這一份自豪、榮耀,把這一種幸福感給記錄了下來。 白居易確實是把這一種情形寫進了詩中,但是說他是一種自我炫耀,這倒不一定。因為當時白居易的境況也不太好,再說他比較穩重,也不是這樣一個洋洋自得的性格。 時間過去了三百多年,宋代詩人陸游也寫了一首詠紫薇花的詩。那詩句看起來好像他是在針對唐朝的白居易一樣。 因為陸游仕途不順,受到秦檜的打擊,遭到主和派的排擠,他的抗金愿望總不能實現。晚年長期蟄居故鄉山陰,因此他見到的紫薇花不是在京城,而是淪落到天涯的山野之花。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白居易和陸游寫紫薇花的兩首詩,對比一下,看他們表達的觀點有什么不同,到底有沒有互相頂牛,發生爭執和沖突。 《紫薇花》白居易 絲綸閣下文書靜,鐘鼓樓中刻漏長。 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 《紫薇》陸游 鐘鼓樓前官樣花,誰令流落到天涯? 少年妄想今除盡,但愛清樽浸晚霞。 白居易這首詩把時間地點事項交代得很清楚,地點就是“絲綸閣”,即是起草詔書文告政令的地方。他晚上值夜班,聽到鐘鼓樓計時器刻漏滴水的聲音。這個地方,一般人是進不去的。 李白寂寞了有“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那么白居易呢?他也有,那就是“紫薇花對紫微郎”。有人說白居易這樣寫,并不是要顯示自己的高貴身份,而是突出當時沉悶的政治氣氛。 我也贊同這種觀點,因為白居易寫這首詩時是821年,雖是中書舍人,但他820年剛從貶謫地江州、忠州調回來,而且822年7月他就調往外地任杭州刺史去了。 白居易一直是受人嫉妒和排擠的。他早就寫有很多詠花的詩歌,但他的母親因看花跌落井下不幸去世,當時一伙人就拿白居易寫詠花詩來陷害他,說他不孝。在那個時代官員不孝是要受處分的。 由此可見,即使白居易調回京城在中書省上班,他的處境還是不好,還算不上仕途得意。因此他的詩應該是寫實,表現的是當時的寂寞和沉悶,不可能有炫耀身份的意思。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陸游的這首詩。陸游受到主和派的排擠,罷官長期居住在越州山陰鄉下。他看到鄉野里一株生長的紫薇花,因而同病相憐,抒發自己和紫薇花的相同遭遇。 在他眼里,紫薇花應該是生長在中書省這樣高貴的地方,怎么和我陸游一樣,也被貶謫流放到山野蠻荒之地來了?就像白居易當年同情淪落的琵琶女一樣,陸游也同情起這棵紫薇花起來。 陸游寫這首詩不一定是和白居易頂牛,他是持與白居易相悖的觀點,對淪落鄉野之花給予同情。從所寫的詩句來看,陸游一定是讀過白居易上面的那首詩的。 因為陸游詩中的“鐘鼓樓前官樣花”是針對白居易詩中的“絲綸閣”和“鐘鼓樓中刻漏長”的。而且經陸游這么一叫,“官樣花”也從此出名了,甚至幾乎成了紫薇花的代名詞。 并且第二句“誰令流落到天涯”,又是化用白居易《長恨歌》里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不同的是,白居易同情淪落的琵琶女,這里陸游是同情淪落的紫薇花。 最后一句呢,白居易是“紫薇花對紫微郎”,是互相欣賞還是互相解悶,這要看各自的理解。而陸游的“但愛清樽浸晚霞”,則是借酒消愁,及時行樂。 綜上所述,陸游出生晚了白居易三百多年,他寫紫薇花,不會和白居易爭執、頂牛。他是借白居易的廟堂高貴之花的對比,來同情山野天涯淪落之花。陸游寫紫薇花的實質就是,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命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