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是每一個人的根。 田園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詩和遠方,一個理想的生活狀態。鄉村里有宗族倫理的秩序,有民俗手藝的繁盛,有小橋流水的詩意,有歸隱田園的閑適。 從這個意義上講,鄉村游,不只是游,更是在尋——追尋、觸碰我們的文化根脈和鄉愁。 前幾天,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到偃師市山化鎮游殿村,感受田園之美之樂之趣。 崖上人家 村名和宋徽宗有關去之前,我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游殿村的村名與宋徽宗有關。 相傳北宋時,有一年清明,宋徽宗帶文武百官,到鞏縣皇陵掃墓祭拜先祖,也許是思念先祖悲傷過度,也許是政務繁忙,擾人心神,徽宗悶悶不樂,決定暫不回汴京,在會圣宮(遺址在今山化鎮寺溝村鳳凰山)小住幾日。 這一天,徽宗出門散心,并傳下口諭,向北一直走,到能看見黃河的地方止步返回,向南到能看到洛河的地方止步返回。 就這樣,一幫文武大臣跟著徽宗的鑾駕,飽覽了沿途的大好風光,徽宗心情大好,高高興興回了汴京。 徽宗走了以后,地方官員為了紀念皇帝此次出巡,就在其觀看黃河和洛河的地方,各建了一座宮殿,分別叫南游殿(游殿村由此得名)和北游殿(屬鞏義市康店鎮)。 地坑院 凹在地下的村莊偃師市山化鎮游殿村位于偃師東北角,東邊5公里處是鞏義康百萬莊園,鄭汴洛高速公路從村莊中部穿過,距離市區不過五六十公里,開車一個多小時就能到達。游殿村歷史悠久,2016年入選第四批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 10日,我們駕車趕奔游殿村,進入山化鎮,一路上隨處可見泡桐樹,正是泡桐花開的時候,枝頭密密匝匝開滿了喇叭狀的花兒。 一樹樹密密匝匝地泡桐花 將車停在村里的一個廣場上,下車,一股淡淡的香味撲面而至,村里的街道兩旁,房前屋后,都是泡桐樹;站在廣場邊,舉目望去,村邊的一條深溝里更是到處都是泡桐樹,怪不得有香味兒!記者小時候,經常吸吮泡桐花,那淡淡的甜味里,有童年快樂的記憶。 溝里也是泡桐花 廣場上,有一個母親,三個孩子造型的四個雕像,看雕像后面墻上的介紹,這才知道,600多年前,也就是明朝的洪武年間,一位母親帶自己的三個男孩,從山西洪洞來此定居,慢慢形成了今天六七千人,以滑姓居多的龐大村落。 這是一位偉大的母親,一個人拉扯三個孩子,慢慢形成一個村落 在廣場上,我們遇到了村民焦大爺,據他介紹,清代時,游殿村曾有三里長街、土地廟、觀音堂、宏興觀、榕花寺、五道廟、玉皇閣等,到了道光年間,為了填補西高東低的地勢,又修建了文昌閣,形成了“一里兩座廟,百步兩個堂”的格局。 窯洞 焦大爺說,游殿村里有近兩百座保留較完好的窯院,形成了九連洞、洞前古道、地下十字街、月亮灣、馬氏街坊、地坑獨院等諸多建筑群。被稱為“凹在地下的村莊,刻在大地上的符號,人類居住文明的活化石”。 窯洞里有閣樓,樓梯全是實木的 根據建筑樣式,村里的窯洞分為三種:第一種,用溝邊的崖頭在向陽處挖窯洞,稱為靠山式窯洞院;第二種,在平地鑿坑七八米深,四周挖窯洞,稱之為地坑院;第三種,平地挖掘出一條街道,在街道兩側挖掘出一個個窯院,窯院自然連成街道,稱之為地下街坊。 一灣二閣九連洞游殿村很大,我們用了近三個小時才算逛完,與袁家村、馬嵬驛等單純以“關中民俗文化體驗地”為主題的農家游不同,游殿村為河南省傳統村落,具有建筑形式獨特,而且風景秀麗、古跡眾多,有九連洞地坑院、地下街坊、月亮灣、玉皇閣、文昌閣等,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一灣二閣“九洞”。 月亮灣里的窯洞院落 一灣是月亮灣。在村東南的溝邊有一弧形土崖,沿著土崖住著十多戶村民,這些靠山崖窯洞院落群,酷似明月造型,所以叫月亮灣。而今,月亮灣的窯洞院落按照當地原住民的居住風格,進行修繕,作為窯居文化展示部分,營造原生態的窯居文化氛圍。非常值得一看。 二閣是玉皇閣和文昌閣。 玉皇閣 玉皇閣又稱天爺廟,由天爺閣和東臺組成。天爺閣有上下兩層,上層供玉皇大帝,下層供齊天大圣。傳為清乾隆年間始建,2001年翻修。青磚壘砌,屋內東側登石階可盤旋上樓,拱門磚券頂,靜穆典雅,可以說玉皇閣是游殿的“鎮村之寶。 文昌閣 文昌閣位于玉皇閣東南200米處。據《創立文奎閣記》碑記載:“忽有馬公出焉,堅其志,以倡首挺身多出己財,邀眾興作創立此閣。”文昌閣由本村馬逸率村民共建而成,高約12米,方形兩層樓閣,供奉文昌與奎星,以此祈求“培補地勢,振興文風”。 可惜清代文昌閣在1985年毀于雷電,現為原址復建。雖然高聳巍峨,卻用紅磚壘砌,缺少了原有的古樸風貌。 九連洞里的通道 九洞是九連洞。九個天井窯院連城一體。九戶居民共用一個地下通道進出,幾乎與同村鄉民隔絕,在村內形成一個奇特自然奇觀,當地村民稱為九連洞。九連洞倚山而建,院內深約十幾米,地下通道長度有兩百多米。天井院之間戶戶緊湊合理且風格各異。置身于此不禁為古人巧奪天工的智慧拍案叫絕。 村邊驢肉湯,鮮壓洛陽,獨具特色臨走時已經是中午一點,我們到村里的小超市買水,超市老板說,游殿村邊有一家驢肉湯館非常好喝,很多洛陽市區的人車來這喝湯。 根據超市老板所指的路線,我們來到了這家名為河洛驢肉館的飯店門前,果真見湯館門前的停車場上停滿了豫A和豫C牌號的轎車。 老板說,驢肉湯有兩種,有15元一碗的,有20一碗的,現在有促銷活動,買一碗送一碗。 “天上龍肉,地上驢肉”,果真是名不虛傳,吃湯時,一口肉、一口餅、一口湯,吸溜著喝,那個爽,真是神仙聞到也站不穩啊! 我是土生土長的洛陽人,喝過的驢肉湯也不算少,感覺這家驢肉湯的味道絕對能躋身前三強,湯色奶白,湯味鮮香,而且這種鮮味不是靠調料調制出來的,而是驢肉本來就有的鮮味。 有的湯館的湯之所以鮮,是因為放了很多料,快喝完時,會發現碗底有很多的料。而這家湯館的湯完全不同,喝到最后,你根本看不到調料的存在。 驢肉湯真的是好喝 我問老板,你家驢肉湯怎么這么鮮?老板笑著說,主要是食材好,他們家的驢肉湯,自己養的驢,自己殺,自己處理,自己熬制,這樣干凈、放心。 對于久居城市的人來說,來到游殿村,看看泡桐花,瞧瞧地坑院,遠離城市的喧囂嘈雜,遠看村里裊裊升起的炊煙,走進靜謐深邃的九連洞,觸碰破舊的大門上,那銹蝕門鎖,感受村中的古街、古井、古建筑,心中的那一縷鄉愁,慢慢會被喚醒。(張寶峰 文/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