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本是一個生命有機體,求生存、求強大是其天賦本能。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后,繼續揮鞭向世界遠征。 蒙古人的擴張路線主要有三條:一條向西,一條向東,一條向南。 一、西征當蒙古人大舉西征時,西域一帶眾多部族邦國望風而降,而蒙古人西進的腳步才剛剛開始。 1218年,蒙古大軍滅掉遼朝殘余、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這樣,蒙古人的勢力擴張威脅到中亞花剌子模的利益。 1219年,成吉思汗以商隊被劫殺為由,親率十多萬大軍前往征討,經過連續幾年用兵,花剌子模被摧毀,文明涂炭。后來,成吉思汗接受了全真道士丘處機“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的勸諫,率部班師東歸,留長子術赤鎮守,又命哲別、速不臺繼續西掠。 哲別征服俄羅斯欽察地區,一路摧枯拉朽,勢如破竹。拖雷掃蕩呼羅珊地區,阿姆河北岸遼闊土地變為不毛之地。隨著蒙古大軍東返,繼續西征的蒙古軍數量大為減少,到歐亞交界地帶已是強弩之末,屢遭挫折。蒙古人開始將主要事業由開拓新疆土轉為鞏固對已占有地區的統治。 二、東征蒙古東征的主要目標是女真故地和高麗。早在成吉思汗統一草原的戰爭中,金朝在其發源地東北地區的統治就不斷受到撼動。蒙哥汗時,又繼續向東進發,高麗也很快被納入蒙古版圖。若不是上天不眷顧,東征日本的元軍幾番遇到了“神風” (海上颶風),恐怕日本國土也囊括在了元朝的版圖之內。 三、南征蒙古向南擴張的路線首先從西夏開始,接著是金朝,然后是大理,再后是南宋。在蒙古南下的進程中,蒙古、西夏、金朝、南宋各方時而結為盟友,時而反目成仇,但最終都沒能改變命運。 1205年,蒙古軍為了追擊乃蠻部殘余勢力,第一次侵入西夏,劫掠大批人口、牲備、糧草后退回蒙古草原。1207年和1209年又兩度侵犯,終于迫使西夏納貢稱臣。此后數十年,蒙古、西夏、金朝三方時而結盟,時而反目。成吉思汗后來決意滅西夏, 1227年,在他病死后,繼任者遵照他的遺命滅掉了西夏。 1229年,窩闊臺即大汗位,滅金成為頭號征伐大事。事實上,早在1208年成吉思汗獲悉衛紹王當上金朝皇帝時就下定決心滅掉金朝。為此,成吉思汗做了多年準備。經過二十多年的戰爭,金朝終于在1234年滅亡。 經過多年戰爭,蒙古人在歐亞大陸腹地建立了四大汗國(后來又在東方建立一個“元朝”,與四大汗國并列),四大汗國分別是:金帳(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窩闊臺汗國。 窩闊臺汗國( 1225年一1309年)由成吉思汗的三子窩闊臺創建,統治區城在今新疆、中亞地區一帶。 察合臺汗國( 1227年一1369年)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地,統治區域在今天山南北及阿姆河、錫爾河之間。 金帳汗國(1219年一1502年)又稱欽察汗國,為成吉思汗的孫子、術赤的兒子拔都創建,統治區域在今東歐、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北高加索地區。 伊兒汗國(1256年-1388年)為成吉思汗的孫子、托雷兒子旭烈兀創建,統治區域在伊朗、伊拉克一帶。 四、以少勝多的征服跟一般人想象的不同,當時的蒙古兵數量其實并不多:蒙古統一時,僅僅只有不到13萬軍隊,成吉思汗西征之時,也不過20萬人。西征路上,兩倍于蒙古軍的花剌子模(約40萬人)被輕易滅掉; 2萬蒙古軍北侵,先敗欽察、阿蘭等族,又敗羅斯軍十余萬。 最不可思議的是南宋:南宋人口最高峰時期超過5000萬人 ,但是被人數只有其零頭的蒙古人徹底征服了。 蒙古習慣以屠城方式征服。《多桑蒙古史》中載,蒙古兵多用詐術,不惜以種種誓言許諾誘敵開城,對方相信而開城乞降后,仍然盡屠之。書中還載,旭烈兀西征時,一個蒙古騎兵沖進一個阿拉伯村,下令所有男女老幼站成兩排,用繩子把對面的人和自己的手綁在一起,然后該蒙古人手起刀落,全部屠殺。而克赫拉特城更是慘絕,城中幾十萬居民幾乎被屠盡,只有40人幸免于難。 |
|
來自: 袁承志dtau70na > 《蒙元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