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師的當你的勸導無法讓你的學生真正接受,甚至也無法讓他們真正理解,或者說你的勸導實效了,你作何感想?你會生氣,還是抱怨,還是反思?我相信不同老師,面對不同的學生對象,遇到不同問題,他的內心是絕對不一樣的。 如果像我這種年紀的老教師,遇到這種情況,心里多少有點不舒服,多少有點遺憾,但我一點都不會生氣,更不會抱怨,倒是會認真地反思一下:有可能是我這個老師憑經驗來勸導,或者對所要勸導的學生的情況并不是了解十分清楚,還是盡管你了解學生,但你所采取的勸導的方法學生無法接受,或者不能接受-----當你認真分析之后,是得對自己進行一個比較深入細致的自我反省,畢竟在自己從教歷史里勸導無效的次數、時間并不是很多。當然也得明白一點,勸導無效其實也是一件極為正常的事情,因為教育絕非萬能,特別現在的學生表面好像很聽老師的話,可內心的小九九作為老師如果沒有仔細觀察認真調查了解,又怎么可能知道?勸導失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效之后,作為老師不能很仔細地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解剖,反而覺得都是學生犯了過錯,或者跟老師在鬧別扭,過不去;自己當老師的自然是高屋建瓴,一切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當老師得有自知之明, 你只是在學校教學生學習知識,對學生進行的正常教育與管理,你并不可能包治百病,也不可能將學生的言行都管控到位,也沒有必要,學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個方面,家庭教育則更為重要,教師只能教育孩子一陣子,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則是一輩子。當然如果自己勸導的方式方法出錯了,作為老師必須得去改,這是極為關鍵的一件事,而還要能夠與學生進步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只有這樣,教師的勸導才可能一步步從最初的歷經千辛萬苦到最好的心悅誠服;畢竟學生的心是肉長的,誰沒有一個頭疼腦熱?誰看你保證自己不會犯錯?誰敢確定地說,自己完美無缺? 學生會犯錯才需要老師,而老師的存在就是要幫助這些會犯錯的學生,就是要勸導自己犯錯的學生走出迷途,走向光明大道,但老師是不可能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被自己有效勸導,但老師一定要竭盡全力去勸導自己每個需要幫助的學生,不管他到底愿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勸導,老師一定盡心盡力,這是當教師的原則與底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