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老城中,前門東區毗鄰天安門廣場,是面積最大、遺存最豐富、歷史延續時間最長的傳統市井商業居住混合區之一。前門東區受三里河水道及地形的影響,形成了扇形胡同及南北走向胡同,這在北京城內絕無僅有。歷經時代更迭,這里原有的建筑年久失修,市政條件嚴重落后,傳統街區逐漸衰敗。 2018年前門東區規劃圖 如何在保留原有歷史風貌的基礎上完成對這一區域的修繕和改造,讓其煥發出更多活力,是擺在城市規劃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利用“文化整體保護”理念進行改造,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 前門獨特的城市肌理,蘊含了包括老北京傳統文化在內的豐富歷史信息,成為現代與歷史對話的重要載體,對于保護古都風貌、傳承歷史文脈、將北京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具有重要意義。 西興隆街建筑 所以在對前門東區進行保護與復興時,規劃者們融合了東西方的知識體系并吸收多年來老城保護實踐的經驗教訓,確定了“文化整體保護”的核心理念。在文化整體保護的實現途徑層面,提出保護性修繕和恢復性修建兩種模式,通過對已騰空房屋的保護性修繕和現存空地的恢復性修建,形成老城保護與復興工作新的助推力。 在文化整體保護理念的指導下,采取集群設計試點的方式對城市肌理進行織補,嘗試破解前門東區歷史街區疏解騰退后房屋、土地的利用難題,推動多元文化的溝通與交融。 西打磨廠210號 非常建筑 文化整體保護:空間 “歷史街區保護”這一概念最初來自國外,隨著理論的發展與社會意識的提升,保護范圍不斷擴大,保護原則不斷更新,保護程度逐漸加深,從強調保護的原真性到原真性與整體性并重,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從保護個體文物建筑擴大到歷史街區、建筑群乃至一個完整的城市及其歷史景觀。 西興隆街南立面設計 西興隆街北立面設計 ![]() ![]() ![]() ![]() 前門東區保護與復興同樣也經歷了這樣一個保護理念不斷深化、保護范圍不斷擴大的過程。北京市1990年公布25片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名單,鮮魚口地區名列其中;1999年公布《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和控制范圍規劃》,重新劃定了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并劃定保護和控制范圍;2002年批復通過《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劃定鮮魚口歷史文化保護區范圍,占地約0.38平方千米;2005年頒布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再次擴大了鮮魚口歷史文化保護區范圍,占地約0.70平方千米。 隨著北京新總規的出臺以及配合首都核心區控規編制工作的開展,同時結合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的推進,加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前門東區新一輪規劃再一次擴大了研究范圍,包含整片前門街道在內,占地約1.16平方千米。 文化整體保護:時間 對文化整體保護的理解不能簡單地停留在空間形式的操作上,還需要包含對時間層面的解讀。針對前門東區的文化整體保護,應當是一種動態的文化保護——不是簡單將其恢復到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實際應當體現的是當代人對整個歷史發展過程的尊重。文化整體保護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需要記載城市發展的全過程,綜合考慮城市歷史景觀完整性、當代建筑和城市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 ![]() 前門地區自西周起便有人居住,隋唐時期是當時幽州城東薊縣燕下鄉的一處自然村落。遼金時期建都北京,此處為古高粱河流域的漕運中轉站,自金中都時始建街市。元大都建立后,由于位于城外,區域是數個自然村落的集合。 ![]() 前門地區地屬明北京外城,是明朝正東坊的位置。明朝定都北京后,在元大都基礎上向南擴建外城,新建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一線的南城墻,修建了天壇和山川壇(先農壇)。這使前門地區得以發展起來,形成了基本空間結構和商居混合的主導功能。 ![]() 清入關后,內城分配給八旗居住,原內城漢官商民皆遷居外城,前門地區屬于中城和南城,人口稠密、店鋪林立,商業繁榮興盛,至清康熙、乾隆年間達到鼎盛。 ![]() 清末民國,國家巨變,前門地區由繁榮逐步走向了衰落,進入了發展的反復期。 ![]() 民國政府擴寬前門大街,前門箭樓辦起了國貨陳列,重新帶動了前門外地區小型商業的活力。 ![]()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商品經濟飛速發展以及北京市發展中心逐漸北移,前門地區日漸衰落。自2005年起開展疏解整治與市政道路建設,2014年重新啟動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工作。 文化整體保護:對象 文化整體保護概念已經從過去單純對建筑實體的保護轉移到對建筑實體和人的共同保護。在提升居民居住品質的同時,結合街區規劃引入新業態與新人群,恢復街區活力,合理協調建筑與功能、街區與人群的共生關系。既要保護原有街巷結構、院落肌理和建筑風貌,又要創造更多使居民留存下來的可能性,延續其原有的生活形態,并保持與外部的有序流動,形成全方位的整體保護提升,從而實現老城的文化復興。 ![]() ![]() 文化整體保護理念 前門東區的文化整體保護是一個在理論結合實踐的探索中不斷豐富與完善的體系,從“城南計劃——前門東區2014”國際學術論壇與規劃展覽的理論初探,到西打磨廠集群設計和草廠新合院的實踐積累,再到“北京新總規”背景下的探索嘗試,逐漸發展深化到空間、時間以及對象三個層面,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 空間上,擴大了保護范圍,從最初僅對鮮魚口歷史文化保護區內的建成實體進行保護,擴展到對整個前門東區的建筑以及城市景觀風貌的整體保護。時間上,用發展的眼光表達當代人對整個城市發展歷史過程的尊重。 前門地區歷史悠久,不應將其簡單恢復到某個時間斷層,而應將其視作一幅動態的歷史卷軸。保護對象,從過去單純對建筑實體的保護,轉移到對建筑實體和人的共同保護,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質,同時吸引、容納新居民,達到對整個街區風貌以及生活方式的整體保護。 ![]() ![]() 鑾慶胡同 37號 都市實踐 ![]() 西打磨廠 216號 MVRDV ![]() 北蘆草園胡同 39號改造前后 ![]() 北蘆草園胡同 39號室內改造 朱小地 我們對老城文化整體保護的理解,也逐步從空間保護的單一維度拓展成一個包含空間維度、時間維度、功能維度和生活維度的豐富體系。 空間維度上,需要傳統風貌與時代特色相結合,在對街區整體肌理進行織補與風貌修復的同時,加強與現存風貌的協調。時間維度上,在強調遺產保護的同時,關注當代城市發展問題。功能維度上,在保障原居住功能的基礎上,嘗試引入新功能,實現功能混合,通過為老城引入新人群,帶動社區活力。生活維度上,需要將雜院的鄰里關系與開放社區相結合考慮,通過社區營造實現新人群與老居民的融合,多方使用者將在一個充滿新鮮血液的歷史街區里共存,從而真正達到歷史街區的“共生”狀態。 本文摘自《中國藝術》2020年第2期 《前門東區保護與復興項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