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垌塚是個戲窩子

     心然的原香 2020-06-18

    附前言一篇:

    本篇文字得以寫成,要感謝幾位老人。年紀最大的是胡爹爹,今年八十多歲,和女兒一家生活在漢川。那天早晨,在胡阿姨的指導(dǎo)下,胡爹爹對著手機,用微信給我發(fā)了百多條語音。解放前出生的胡爹爹,說起漢劇團,說起戲樓子,又是喜悅又是嘆惋。喜悅是漢劇和戲樓給那一代人帶去的美好時光。嘆惋是那雄壯的戲樓已然消逝,傳承的戲服和道具沒有蹤影,當年那些唱戲的老人們大多不在人世。

    李爹爹,住在漢川,老人家肚子里有一部書,寫著很多關(guān)于古鎮(zhèn)的故事。通過甫叔,得到了老人的聯(lián)系方式。老人不會微信,也不會發(fā)語音,為了讓我能得到素材充實文本,胡阿姨和胡爹爹,去了一趟李爹爹家,把聊天的內(nèi)容發(fā)給我。聽胡阿姨說,兩位八十多歲的爹爹見面,說起故鄉(xiāng)垌塚,像孩子一樣高興。

    五月二十號那天在古鎮(zhèn),我拜訪尹登高老人,親耳聆聽了古鎮(zhèn)漢劇團昔日的輝煌,聆聽了它悵然地落幕,聆聽了它在老垌塚人心中無限的愛與痛。爹爹也是八十多歲,一輩子打鐵。打鐵之余,為垌塚的漢劇,為保護和保存那些戲服和道具,曾經(jīng)作過不竭的努力。

    甫叔,名字叫李甫生,曾是垌塚中學(xué)的校長,現(xiàn)住在孝感。知道我想寫漢劇團,甫叔寫了幾千字的回憶錄,表達對故鄉(xiāng)漢劇團的熱愛和留戀。這些文字,甫叔完全可以獨立成章,給自己留著。但是沒有,甫叔全部發(fā)給我,讓我當素材用。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漢劇,沒聽過,戲樓子,沒有見過。我怎么知道的呢?是龍叔。龍叔的提醒,才是我提筆追憶這段往事的緣起。龍叔說:你深得古鎮(zhèn)人喜歡,對古鎮(zhèn)有感情,如果能用文字為古鎮(zhèn)保留住這份文化,將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這些老人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熱愛古鎮(zhèn),熱愛家鄉(xiāng)。那種程度,如果你沒有接觸他們,是很難想象的。無數(shù)次,我總是被這種情感打動,這也是我巴心巴肝要把老人們說的話寫成文字的真正動力。

    如今,故鄉(xiāng)在淪陷。年輕人都走了,越走越遠。老人們怕后人們忘記祖先,淡忘故土,他們情真意切地回想,留戀萬分地追憶,就是想給年輕人多留下一些,關(guān)于古鎮(zhèn)的故事。讓每一個生養(yǎng)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

    寫的不好,請讀者們原諒。很多細節(jié)和實情會有出入,請大家理解。我只是力圖以老人們一些零零碎碎的回憶為基礎(chǔ),盡量還原當年的場景。很多時候,里面帶著我個人的創(chuàng)作思維,有了虛構(gòu)的成分。

    寫這篇文字時,我其實非常矛盾。文章所寫的事情和人物,全部來自于聽說。也就是說,我只能寫自己聽到的。有些沒有聽到的,我不知道,也就沒法寫。既然是聽說,難免還會有錯誤。我明明知道,但也只能如此。真實是什么樣? 誰也不知道。



                     《垌塚是個戲窩子》

    那時節(jié)的古鎮(zhèn)垌塚,是個戲窩子。

    垌塚雜種不爭氣,六月天里唱大戲。這地方三縣交界,話兒是隔壁天門人對漢川垌塚戲癡們的調(diào)侃。里面有羨慕和嫉妒。六月天,是農(nóng)事最忙的季節(jié),垌塚的男人們還唱戲看戲,這樣閑。但更多的是美意的調(diào)侃。隔壁天門應(yīng)城的戲迷們只要聽說垌塚的戲臺唱大戲,怎么樣都要趕過來看。有戲看,心里高興。

    為什么叫唱大戲呢?當時,人們把漢劇說成大戲,把花鼓戲說成小戲。漢劇流行在湖北境內(nèi),唱的是歷史事件和大人物?;ü膽蛑?,唱的是人情世故,家長里短,流傳的范圍小些。

    一個小鎮(zhèn),有專門的戲班子唱漢劇,從哪一年開始有的?爹爹們說,從那些戲服的款式和裝飾看,怕是嘉靖年間就有了。總之,說不清。爹爹們的爹爹在世時,也沒說清。

    我能寫的,只能從三一年開始。這時的漢劇團,由霍爹爹、李佐才等十多個戲迷維持。說是漢劇團,有點太正規(guī)。其實,漢劇團并沒有編制,純粹是地方人熱愛,自發(fā)組織起來的戲班子。

    古鎮(zhèn)地理位置獨占優(yōu)勢。它西通天門,北經(jīng)皂市直達京山,南到漢川,東達漢口,歷來是京山、天門通往漢川、沔陽和漢口的咽喉地帶。它還緊依漢江,水路四通八達。河網(wǎng)密集,大小船舶來來往往。人們說的太白名樓,新河古渡里的古渡就在這里。過去,這幾個地方的人去武漢,走這條水路最方便,叫作下漢口。而垌塚,也因為這條水路帶來的繁華,曾有小漢口之稱。

    漢劇,舊名為楚調(diào)、漢調(diào),早先是秦腔經(jīng)襄陽南下演變而來,以西皮為主要腔調(diào),后來又吸收安徽的二黃,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荊河、襄河、府河和漢河四支流派,對川劇、湘劇、贛劇、桂劇、滇劇的發(fā)展都有影響。古鎮(zhèn)屬于漢水流域,所演唱的漢劇屬于漢河流派。湖北人不說流派,而是說路子,漢河路子。

    小漢口之稱是名副其實的。那時候,經(jīng)營各種商號的有好幾十家,恒盛、月泰局、程濟月等。老板們喜歡聽戲,再說做生意要熱鬧。戲班子的組建,他們不僅出錢,且還出人。俗語說:窮文富武。學(xué)唱戲的,大多是有錢人家的子弟,置得起行頭,請得起師傅,耽誤得起時間,有那樣的雅興和情懷。當然,他們出錢,是置辦道具和唱戲所需的物質(zhì)。演員們,沒有工資可拿。

    唱戲,要有戲樓。古鎮(zhèn)擁有的不是一家戲樓,而是兩家。蔡姓戲樓和李姓戲樓。什么時候建成的?沒有人說得清。我們很疑惑,這么點彈丸小鎮(zhèn),有必要建兩個戲樓嗎?聽老人說,當初,只有一個戲樓和一家祠堂,由李姓和蔡姓共同出資修建。后兩族鬧矛盾,打官司,戲樓和祠堂判給李姓所有。蔡姓人爭氣,籌資另建起一座戲樓和一座祠堂。

    爹爹們說, 戲樓不是一般的房子,而是有很高藝術(shù)價值的建筑物。戲樓建起后,第一次唱戲,叫破樓子。破樓子通常要請有武功的人進行,戲臺正中有一個八卦,這個人要一箭射中。

    唱漢劇的,是李姓戲樓。戲樓在今日的垌塚商場原址,正面朝北,對著李家祠堂,中間隔著幾十米的一塊空地,人們叫它廟場子。戲樓跨街,離地兩米多,全木建筑,典雅雄壯。后面不能走人,西邊留有大路,四米多寬。馬車、抬喪、花轎等可以通行。

    戲臺有兩層,由很多根大柱撐著。下面一層兩米高左右,該走人走人,該做生意做生意。三面是幕布,后面靠墻。靠墻的一間是后臺,演員們化妝換服裝的地方。前臺寬敞,近百平米,是唱戲的地方。為防演員掉下去,臺沿設(shè)有矮矮的雕花護欄。戲臺兩邊是耳臺,一邊用來敲鑼打鼓拉琴喝彩,一邊是接待貴賓看戲的專座。

    戲樓最高處的屋脊正中,有一個形似大葫蘆串的寶頂直指蒼穹。飛檐翹瓦,屋檁手臂一般往外伸,四角掛有銅鈴鐺,風一來,叮叮當當唱起歲月的歌謠,詩情畫意。瓦是灰的,不同于一般人家屋頂?shù)那嗖纪?。三角形,工藝獨特,從外面購買回來。戲臺和兩邊耳臺的橫梁上,雕龍畫鳳。戲樓裝有木樓梯,唱戲的時候放下來,方便演員們上下。不唱戲,折疊起來掛在大柱上,如人的頭發(fā)在后面挽一個髻子。

    蔡姓戲樓雖沒怎么唱戲,但是戲樓子建造得很威武。李爹爹說,戲臺的臺柱屋檐,刻著《伍子胥》全本劇情。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細膩生動。走過路過的人,一站半天,把戲樓當書看。

    烏溜溜的青石板大街,一色明清建筑,加上不遠處的太白樓。還有大善堂,商會辦公的地方,可容納一千多人開會議事。再配上兩座這樣典雅壯觀的跨街戲樓。一大早,各個商號開門營業(yè),撥的算盤珠子啪啦響。街上,人頭攢動,四面八方的人把蔬菜啊,魚啊,肉啊,挑到這里來交易。晚上,大家有閑了,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地往這里趕,來看戲。這是電影里的場景?還是小說里的情節(jié)?不,這就是昔日古鎮(zhèn)的樣貌。

    這樣的敘述,心里酸酸的。那流傳世間的《清明上河圖》,敢情我的故鄉(xiāng)也有類似的風景。直想早生幾十年,自己也走在那樣的街上,看古鎮(zhèn)風韻,聽戲曲悠揚。但我又知道,這是假話,早生幾十年,現(xiàn)在的我是耄耋老人,那會更惆悵,我還是希望自己年輕。我最想的,是那些古跡能保留下來,讓我以此為榮。

    建筑和人一樣,有自己的命數(shù)。厄運到來,所有的發(fā)聲都是無意義的。一九四三年,日本人來了,駐扎在皂市。垌塚是湖區(qū),新河口有游擊隊駐扎,日本人經(jīng)常來掃蕩。太白樓高,他們登上去,手拿望遠鏡,觀察河對岸的新四軍動向后前去掃蕩。新四軍覺得不妙,只得拆掉太白樓的上層,讓日本人沒有了瞭望臺。后來,為了建碉堡,又拆掉了下面一層。

    這一段,戲樓子也差點遭劫。一天,日本人在四姑臺附近,對著垌塚的李姓戲樓發(fā)射了一枚炮彈,好在打中的是戲樓屋脊正中寶頂,沒有大礙。聽爹爹們,火藥的味道在街上蔓延,刺鼻,人們噴嚏連連。后來,戲樓雖進行了整修,但那個大葫蘆串的寶頂再也沒有復(fù)原。

    戲樓子下沿街,是絲線鋪、鐵鋪、剃頭鋪、商貿(mào)行,糟坊等。廟場子里擺著各種吃食:湯圓、米酒、炕餅子,藕行,糖人,還有蒸糯米等。每有演出,提前兩天在臺柱上掛出水牌,趕集的人倏忽之間就把消息傳遍十里八鄉(xiāng)。到了那天傍晚,附近天門應(yīng)城人紛紛往廟場子趕。沒有板凳,人們站著觀賞。既沒人整隊,也沒人維護秩序,一場戲下來,近兩個時辰,人們按先來后到和高矮有序排列,安安靜靜,直看到挖臺角(將一部戲全看完)才散場。

    漢劇很難唱,角色多,共分為十行: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腔調(diào)除了西皮和二黃外,還有羅羅腔。伴奏的樂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舊社會,婦女是不出門的,漢劇都是男角演,戲也是男人看。這么多角色,這么多樂器,都得有人會。 而垌塚,精通這些的人還都能找到,所謂生旦凈末丑,行行都有角。大家一邊理性地謀生,一邊以戲曲表達情懷。

    教戲的朱丁子師傅,從漢口請來,工錢由各個商號湊資。白天,演員們忙著生計,種田的,裁剪衣服的,理發(fā)的,開商號的......只到了晚飯后,大家才聚在窯貨院子里跟著朱丁子師傅學(xué)習(xí)。

    朱丁子師傅還帶著兒子,父子倆的生活,由街長負責安排每家輪流供養(yǎng)。父親專教唱,兒子負責劇本,他還抄寫,擺在戲樓子賣。那聽了戲的,歡喜唱的,喉嚨癢,買一本,回家學(xué)著唱,唱著唱著,就成了一個角兒。所以,古鎮(zhèn)從來不缺角兒,隨便拉個什么人,都能演。只有唱得好和唱得不好之說。

    霍爹爹開著大商號,無兒無女,他不僅熱衷唱戲,還管理著劇團的雜事。白天,坐在商號里,一邊打理店鋪一邊拿著劇本學(xué)唱戲,一有關(guān)于劇團的事情喊他,馬上抽身走人,去張羅忙乎。老伴兒不惱,覺得是應(yīng)該的,爹爹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十里八鄉(xiāng)的人都往這里趕,且都歡喜。

    排練,對臺詞,練唱腔,做動作,不懂的互相請教,直到夜深才各自散去。有的演員,已成戲癡。別人都散了,他還覺得不夠,怕吵到人,喊兩個拉胡琴的,搬一張竹床去野外的塚上,兩人拉一人唱,直到半夜。假若不明就里的人從這里經(jīng)過,以為是鬼,怕是會嚇得半死。拉胡琴的,一般是盲人,虧得他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夜路。

    一末為老年生角,多是帝王將相等英雄人物。二凈為唱功花臉,多飾演諫臣名將。三生為中年生角,重唱工,多扮演慷慨激昂、忠誠耿直的正面人物。四旦多飾演大家閨秀、中年婦女、皇后王妃和貞女烈婦。五丑可扮演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如老年的貧婆、幼稚的娃娃、昏聵的帝王、狡詐的小吏、耿直的老翁等。六外為重做功的生角,戲路較寬,如《群英會》中的魯肅、《表功》中的秦瓊、《坐樓殺惜》中的宋江等,均以表演見長。七小包括文、武小生。文戲如《販馬記》中的趙寵、《二度梅》中的梅良玉等。八貼是以做工為主的花旦,多扮演年輕少女。

    汪爹爹是個斯文人,平時說話輕聲細語,擅長男扮女裝。旦角和青衣是他的強項,扮相后登臺,沒人相信他是男人。九夫,專演婆婆,由剃頭鋪的師傅裝扮。十雜的任務(wù)很繁重,演關(guān)公曹操等,唱紅花臉、黑花臉和白花臉,以做和打見長。臧爹爹個子高大,聲音宏亮,是扮演架子花臉,銅錘花臉的專業(yè)戶。李爹爹不論小生,老生,須生,都能唱。江爹爹的特長是扮演老旦,那神情、動作、念白和演唱,無一不像。伴奏的是李爹爹和方爹爹等人,京胡二胡拉得呱呱叫。

    一個鄉(xiāng)村集鎮(zhèn),暗夜里,四野悄靜,只那一方舞臺,高高立在房屋之中。沒有擴音設(shè)備,沒有燈光照明,四角掛著的煤油燈明明滅滅,夜壺燈黑煙滾滾,演員們穿著紅紅綠綠的衣服,賣力地演,演一些古書里的故事。有時候,吹來一股風,把唱出的詞吹得破碎不堪,再加上漢劇本身不好懂,底下的觀眾大多是文盲,所以聽得懂就懂,聽不懂只能猜。但大家都愛,這是藝術(shù),關(guān)于詩和遠方,可以給這些祖祖輩輩沒有出過遠門的人以無限震撼和憧憬。

    因為有戲樓,有戲看,古鎮(zhèn)周圍的人都愛笑。白天里的勞作,他們很辛苦,晚上來聽聽吱吱呀呀的戲曲,聽得入迷時,嘴巴張著,口里哼著,耳朵豎著,一些生活的怨氣和勞累就都順帶著跑了。

    遇到小街上有錢人家辦婚喪嫁娶的大事,可以請劇團去表演。不給錢,只管飯。幾十號人,幾大桌,花費也不少。再就是年節(jié)假日,商會里出錢請漢劇團表演,吸引人氣,繁榮街相,招徠生意,拉動經(jīng)濟。這時候的演員們,才可以吃一碗面宵夜。

    古鎮(zhèn)地處西北角,離漢川遠,中間被汈汊湖阻隔,且無陸路,靠木船互通,被戲謔為漢川的西伯利亞。有了劇團,古鎮(zhèn)就有了文化坐標,名氣竟越來越大。人們不得不信,漢川的西北角上還有這樣一個頗具專業(yè)水平的業(yè)余劇團。

    解放后,新社會的感召下,劇團更加欣欣向榮,成立業(yè)余歌劇團,由李爹爹任團長一職。說是團長,從沒有人叫過他。他是劇團的主心骨,會唱的戲多,丑角演得好,又是長輩,,人品高潔,團里上上下下都服他。老一輩的演員們也都在,他們既是臺柱,也是老師。

    人們的思想開放了,戲曲,怎能沒有女演員呢?劇團決定招幾個姑娘學(xué)戲。人們喜歡看戲,但要自家的女兒或者妻子出去唱戲,斷是不肯。遇到特別有天賦的,李爹爹就上門做工作。慢慢的,劇團吸收了幾個熱愛戲劇的女演員,并對她們著重培養(yǎng)。

    這些女演員們,文化水平不高,有的還是文盲,但她們熱愛戲曲,有悟性,愿意學(xué)。老演員給她們說戲,,一句一句教唱,手眼身法步地親自示范。她們練得更積極。一邊做飯,一邊唱戲。一邊洗衣服,旁邊還擺著戲本哼唱。去池塘邊,一手提桶,一邊腰間夾木盆,嘴里還哼著曲。短短兩三年,就有皎皎者脫穎而出,挑起大梁。這時的劇團,已是擁有三十多號演員的大隊伍。

    雖說有了女演員,那位男扮女裝的汪爹爹, 還一直是旦角和青衣的不二人選。他的扮相太過漂亮,演技深入人心,女演員也演不過他。

    這時候,私營商號已沒落。鎮(zhèn)里,興辦起很多家企業(yè)。唱戲的費用,由這些單位自發(fā)地攤派或者贊助。費用,不包括演員的工資。演員們,依然是義務(wù)演出。恰逢新時代,他們比過去演得更賣力。

    只要戲樓有演出,古鎮(zhèn)里的人家,客人就多,是請來看戲的。只要戲樓唱戲,沿路的菜園子就得遭殃。人們來去趕戲,特別是孩子,看見地頭的黃瓜蘿卜,摘幾根拔幾個,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只是不要如迅哥兒那時候,在魯鎮(zhèn),去看戲,和那幫伙伴們,把六一公公家的豆苗全踏壞了。

    剛吃過晚飯,住在附近的人就搬來長板凳和方凳子,密密麻麻占去半個廟場子。周邊鄉(xiāng)村趕來的人,只得在后面站著。一層一層,一圈一圈,把廟場子擠得水泄不通。人們打著招呼,聊著閑話。戲樓下面,各種做生意的小攤販生爐燒水,霧氣騰騰。他們雖看不見臺上的戲,卻能聽,所謂聽戲賺錢兩不誤。小孩子們到處亂鉆亂跑,歡聲笑語,如同過節(jié)。

    突然,,鑼鼓聲驟然響起,人群慢慢安靜下來。這是開演的前奏,人們都知道,叫作打鬧臺。意思是,馬上開始演出了。

    那時唱戲,一般先唱一到兩部折子戲熱場,然后再唱一出大戲。不論唱什么,人們都看得津津有味,聽得聚精會神。那些個老戲迷們,半閉著眼晴,搖晃著腦袋,喝醉酒一般,用腳尖或者手指敲著板眼。陶醉其間的樣子,就算來幾個人把他抬走,也是不曉得的。

    散場時已是半夜時分,孩子們在大人懷里沉睡如泥,大人只好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拖著凳子蹣珊著回家。遠道而來的戲迷們,匆匆忙忙趕回家時,雞已叫頭遍。

    后方灣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和爹爹一起生活。有天,他要跟著村里的大哥大叔走七八里路去戲樓子趕戲。爹爹不答應(yīng),他硬是跟著去了。

    孩子雖不如大人看得懂,也很認真地聽??粗粗跪樵谂_角落里睡著了。戲唱完,大哥大叔們準備回家,喊了一聲小男孩的名字,沒人應(yīng),以為是自己回去了。不知道幾點,孩子醒來,揉揉眼睛,戲樓已幺鑼,整條街就自己一人。也不哭,就著月色往家跑。爺爺為他留著門,推開,鉆進爺爺?shù)臒岜桓C,一覺到天亮。

    這位男孩,就是今日的書法大家方柱生老先生。那樣深的夜,荒山野嶺,一個孩子,想起來很有幾分怕。可說到這件往事,老人的眼睛里全是笑。一再說,當年的古鎮(zhèn)劇團,是相當有名的,戲唱得呱呱叫,給那一帶天漢應(yīng)的人民,帶去了無窮無盡的歡樂。

    方老不光兒時經(jīng)常去戲樓看戲,且還作為垌塚小學(xué)選派的學(xué)生代表去戲樓表演過節(jié)目。那天,跳的是《采茶舞》,舞臺上的木板間冒出來一個釘子,刺穿了方老的球鞋,傷了腳,方老忍痛跳完,博得觀眾一片掌聲。

    煤油燈和夜壺燈,費油,光暗,煙大,怕風。演員在臺上唱,臺下的人看不清面孔,只能聽??磻蚩磻颍吙催吢牪庞形丁V钡接辛似麩?/span>,,這一現(xiàn)狀才改觀。

    汽燈,是那個年代的特別產(chǎn)物,和馬燈有些相似。雖說打氣,但還得燒油。汽燈沒有燈芯,它的燈頭是套在燈嘴上的一個用蓖麻纖維或石棉做成的紗罩,上部有一個草帽檐式的遮光罩。汽燈點著,再向底座的油壺打氣,以便產(chǎn)生壓力,使煤油能從油壺上方的燈嘴處噴出,既亮堂又省油。點的時間長,就得隔一會打一次氣。

    古鎮(zhèn),有兩個頂聰明的人。一位姓胡,織毛衣就是他之手傳出來的。那時候沒有毛線,用棉線編織。他自己摸索,自己行動,織成了毛衣,織出了襪子。人們買不起牙刷,他去屠戶那里討來豬鬃,用鹽水煮,消毒,斬成一截一截。家里的牙刷壞了,把舊牙刷版拿來,他把斬斷的豬鬃毛一根一根穿進去,成一把耐用的新牙刷。

    還有一個人,姓尹,尹師傅。他會修槍,新四軍在的那會,槍壞了,喊他去修。還造土炮,沒有鐵皮,用竹片包火藥。他會做汽燈,家里很多盞。辦紅白喜事的人家,來他家租用。戲樓上的汽燈,理所當然就是尹師傅來搗鼓。后來,布景裝飾也都是尹師傅負責。

    有了汽燈,演出的質(zhì)量提高了,看的人也更多。看的人多,唱戲的也更認真。

    真是不可想像,一個一個不識字不知曲譜為何物的人,能記下整本的唱詞和對白,能演唱曲折婉轉(zhuǎn)的大段唱段,,又不拿工錢??渴裁茨?/span>?那是一顆熱愛戲劇之心,一種為了觀眾快樂的奉獻精神。

    有了女演員充實隊伍,劇團演出的劇目更加豐富。原來唱的《群英會》、《借東風》、《擊鼓罵曹》等,多以男角為主,現(xiàn)在開始轉(zhuǎn)向,演出一些男女同臺或以女角為主的劇目,如《打魚殺家》、《送香茶》、《斷橋會》、《生死牌》、《蕎麥饃趕壽》等等,這些劇目更生活更有趣,深得觀眾們喜愛。其中,最讓劇團名聲大震的是《金釵記》和《九件衣》。縣文化站安排垌塚漢劇團去劉隔、城隍、漢川等地演出,受到觀眾的稱贊和好評。

    一九五二年,縣文化部門決定成立專業(yè)的漢川漢劇團,他們來古鎮(zhèn)調(diào)走了好幾個演員,其中有那位男扮女裝的汪爹爹。隨后,還去武漢漢劇團挖來了幾個名角。

    古鎮(zhèn)的漢劇照唱不誤。有的人家,幾個人為劇團服務(wù),唱的唱戲,拉的拉琴。一九五四年淹大水,小街上不知怎么的,擠滿從河南逃難而來的災(zāi)民,晚上宿在兩個戲樓上。逃難的人群中,有一個豫劇班子,靠唱些戲曲討錢討食物。管理劇團的李團長知道后,熱情接待他們,并讓漢劇團的演員們和他們交朋友,為他們在小街募捐演出提供方便,。這樣。既幫助了別人,也給自己帶來了學(xué)習(xí)和交流的機會。劇種不同,但舞臺藝術(shù)是相通的。同樣是念唱做打,同樣是手眼身法步,同樣是字正腔圓的吐字如璣珠,行腔如流水,可學(xué)習(xí)和融會貫通的東西很多很多。

    兩省藝人的同臺切蹉和臺下交流,將垌塚漢劇團的演出水平提高了一大步。十多天后,大水退去,河南藝人們依依不舍地返回故鄉(xiāng)。兩地藝術(shù)家們同臺演出的連本大戲《貍貓換太子》,深深印入古鎮(zhèn)人們的腦海。還別說,漢劇的板胡配上河南的梆子,真是別有一番風味,讓人回味不盡。

    漢川有了劇團后,經(jīng)常調(diào)演垌塚劇團去漢川與專業(yè)的縣漢劇團同臺獻藝?!毒偶隆防锩嬗袀€壞蛋角色,由臧爹爹扮演。臧爹爹演反面角色出名,這次到了大地方,聽說還有縣公安局的人過來看,爹爹演得更加賣力,全場的觀眾被帶入到劇情中,分不清是真實還是演戲。這時,只聽一陣響動,坐在前排看戲的三個公安人員沖向舞臺,準備抓捕臺上的爹爹。這時,隊長趕緊上前制止,說是演戲,幾個人方才如夢初醒。

    這段時間,戲樓子經(jīng)過了一場大劫難。一日,不知何原因,幕布燒著,瞬間燃起熊熊大火,黑煙直往天上沖,底下商鋪和民居里的人們紛紛往外跑。住在戲樓下的胡媽跑不動,她即將臨盆,急得團團轉(zhuǎn)。好在大火很快撲滅,戲樓也馬上進行修繕。這個大火中出身的孩子,日后人們每每見她,就想起戲樓子著火的那天,于是說,你應(yīng)該叫火萍才對。

    名聲大了,縣漢劇團也隔三差五來垌塚演出,拜會劇團老藝人,豐富劇目,互相支持。年青女演員水平高,縣劇團來一次要走一個。又來一次又要走一個,連續(xù)調(diào)走二人。原本在家里做家務(wù)的婦女,通過唱戲,有了正式工作,有了新的生活。

    在古鎮(zhèn)商場門前擺小人書的鐘爹爹也是戲迷,老人家經(jīng)常去客串角色,有一次,唱一曲戲,劇情要求是喊兩聲:天啊!鐘爹爹忘了,第二聲遲遲不出來,旁邊的人急了,大聲說:還有一個天??!臺上臺下,頓時笑成一團。以后,也一直是一樁笑事,在古鎮(zhèn)流傳。

    一九五八年,鎮(zhèn)里進行房屋大改造,很多明清建筑在拆除之列,其中戲樓也在內(nèi)。一夜之間,古老的戲樓在人們眼中消失,那份悵然,沒有親身親歷的我們,是很難體驗的。如同失去了一位至親,失去了一件寶貝。

    沒有戲樓,戲還是唱。劇目越來越多,觀眾越來越多,不是正規(guī)劇團的漢劇團一步一步地走向正規(guī)。就在這一年,通過鎮(zhèn)上各行各業(yè)的捐資,在下街興建了工人俱樂部,劇團改名為業(yè)余文藝宣傳隊。樓上樓下大概能容納三五百人,,樓板和舞臺是木板嵌成,踩上去,嘰嘰嗄嗄直響。那聲音在空曠的大廳回旋,頗有舞臺氣息。從此,,漢劇團有了室內(nèi)演出場,也有了固定排練和學(xué)習(xí)的地方。

    為了籌措資金,再添置一些新行頭,并開始對外售票,一角錢一張。這也對劇團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劇團走向了市場化,只有演觀眾喜聞樂見的劇目,才能有票房。于是,劇團不僅唱漢劇,還唱楚劇、花鼓戲、黃梅戲、和現(xiàn)代劇。如《梁山泊與祝英臺》、《送友》、《訪友》、《百日緣》、《白蛇傳》、《白扇記》、《拉郎配》、《拾玉躅》、《三世仇》、《劉??抽浴?、《夫妻觀燈》、小放?!返鹊?,劇目豐富得可以連演多天不重樣。

    劇團有了經(jīng)濟來源,設(shè)備和道具更新。每天,演出結(jié)束后還可以吃一碗面條宵夜,大伙滿足極了。想學(xué)戲唱戲的人,也越來越多。這時的劇團,樂器也豐富起來,唐爹爹、范爹爹和蔡爹爹等負責管弦,尹爹爹等負責打擊樂。

    有一天,劇團接到任務(wù),到興隆集去演出,并點名要唱《蕎麥饃趕壽》全本。劇團一安排,還缺兩個小演員扮演翠花的一雙兒女。喜歡看戲喜歡管劇團閑事的李師傅知道了,和李團長商量,說自己的兒子和女兒可以去扮演這兩個孩子,李團長見過倆孩子,女孩美美清秀,男孩甫甫機靈,便馬上同意。

    下午放學(xué)后,聽說要去當演員,美美和甫甫高興得飯也吃不下就隨著大人們出發(fā)了。行頭道具之類,興隆已來人挑走。上十里田間小路,七彎八拐,大家空著手,一邊走一邊說笑。在戲中扮演翠花的,是甫甫和美美的姑媽,劇團名角。兩孩子第一次上臺演戲,姑媽多少有些兒擔心,一路上,牽著孩子們的手,她不停地說戲,讓孩子們在感情上介入進去,并叮囑說:上場后,我走你們走,我下你們下,我一捏你們的手,你們就放聲大哭,并要大聲說,:我餓我餓。

    一戶人家,養(yǎng)了三個女兒:金花,銀花,翠花。金花和銀花貪圖享樂,嫁給了有錢人家,母親喜形于色。翠花喜歡的是一窮秀才,母親不同意,她執(zhí)意嫁了過去。

    有一年,她們的母親做六十大壽,三個女兒回娘家祝壽。大女兒二女兒送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三女兒翠花家境貧寒,,送來了幾個蕎麥饃饃。

    母親嫌貧愛富,讓大女兒二女兒坐上席,肉酒肉飯。卻讓三女兒翠花在廚房燒火,吃殘湯剩菜。大外孫二外孫人參燕窩地堆著吃,翠花的一雙兒女,連骨頭也不讓啃,說要留著喂狗。

    翠花傷心失望,,看著兩個饑腸轆轆的孩子,發(fā)誓再也不回娘家。母親聽后,不僅不后悔,還說,從此,我當沒有你這個女兒。

    幾年后,大女兒家失火,家產(chǎn)燒盡。二女兒家遭強盜,家產(chǎn)搶光。母親沒有了依靠,淪為乞丐,,靠討飯度日。

    一日,討到一官宦之家,翠花善良,施以錢糧時認出是生母,她百感交集,但是拒絕收留母親。母親羞愧難當,無地自容,表達著心底的悔恨。

    原來,祝壽過后,三女婿見愛妻在娘家遭此凌辱,以此為激勵,發(fā)奮苦讀,最終金榜題名,做了大官。

    看著可憐的母親,翠花左右為難。收留吧,怕丈夫見怪。拒絕吧,風燭殘年,其景可哀。正在這時,丈夫聽見門外的動靜,走出來,他明白了眼前發(fā)生的事情后說:丈母娘當年對你的凌辱激勵了我,也成就了我,我們應(yīng)該感謝她,再說她畢競是你的母親,孩子們的外婆,留下吧。

    翠花一聽,在母親面前,歷數(shù)母親的不是,出了胸中一口怨氣后,娘倆重歸于好。

    到了興隆,姑媽給兩個孩子化好妝,囑咐他們待會一定要演好。臨要上場,美美和甫甫有點兒緊張,心里慌慌的。一眼望去,下面黑鴉鴉的人群,四個冒著火苗和黑煙的夜壺燈照亮著不大的舞臺。和戲樓子唱戲不同,這里更安靜。舞臺搭在上風處,燈的黑煙吹向外面,演員的聲音卻順風送到了觀眾的耳中,乃天時地利。

    美美和甫甫雖是緊張,但卻不怯場,跟著姑媽在臺上走來走去,更加深了對劇本的理解。當姑媽一番哭訴后,捏了捏他們的手,兩小孩立即入戲,一邊哭一邊喊:我餓我餓。演出結(jié)束后,姐弟倆的表演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觀眾們也紛紛說,兩個孩子演得最好。

    五四年那場大水,尚且還有余力幫助外鄉(xiāng)劇團渡過難關(guān),而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的三年自然災(zāi)害,老百姓們扛不過去,餓死病死的很多,再也沒有閑心看戲唱戲。漢劇團的活動基本停歇,但人心未散。偶爾,老藝人們還聚在一起聊聊天,說說戲,喊兩嗓子。他們紛紛期盼,能盡快重登舞臺。

    從六二年開始,形勢有了好轉(zhuǎn),生活也在恢復(fù)秩序,劇團也像一個大病初愈的人,慢慢恢復(fù)著生機,斷斷續(xù)續(xù)地開始演些節(jié)目。


    六十年代,一部歌劇《洪湖赤衛(wèi)隊》風靡全國,唱響祖國大地。洪湖離我們不遠,是湖區(qū)。我們在汈汊湖畔,也是湖區(qū),那個年代,也有游擊隊,洪湖發(fā)生的革命故事就像發(fā)生在漢川的刁汊湖一樣。老演員們坐不住了,他們決定排演大型歌劇《洪湖赤衛(wèi)隊》。

    說說容易,真干起來卻是難上加難。唱慣了老戲的人改唱歌劇,這是第一難,。教唱和伴奏又是一難。服裝、道具和,音響效果,舞臺背景、燈光,調(diào)度......問題一大堆,無從下手,那可是一個溫飽都難解決的年代??!好幾次,預(yù)案差點夭折。

    鎮(zhèn)領(lǐng)導(dǎo)給予了大力支持,將懂音樂,懂美術(shù)的人才借給劇團,并幫忙解決一些經(jīng)費問題。憑著兩本曲譜,兩臺風琴,幾把二胡,,開始了逐句教唱和排練。服裝沒辦法,各人自備。梭標、槍械用木頭制作成模型,火藥用木炭硫磺配制,全是那個聰明能干的尹師傅擔當。當時,既無錄音也無錄相,,負責導(dǎo)演一職的是一個美院畢業(yè)的大學(xué)生。為了導(dǎo)好這部戲,他到處趕場看同一部電影,做記錄,回來后依葫蘆畫瓢進行指導(dǎo)。

    這一年,鎮(zhèn)上裝了電燈,每天晚上發(fā)電,俱樂部內(nèi)燈火輝煌。幾十人的演出團隊,,音樂組、美工組、道具組、效果組、燈光組等等,大家各忙各的,像陀螺轉(zhuǎn),直到發(fā)電機停電才各自回家。

    沒有報酬,沒有獎勵,大伙兒熱火朝天地干。這在現(xiàn)在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上次演翠花的兒子很成功,這次,甫甫又在劇中得到了一個角色,扮演一個小群眾。洪湖邊,敵人抓來全村老百姓逼問赤衛(wèi)隊的下落,大家都不說,敵團長揪出甫甫演的小群眾,惡狠狠地追問,甫甫大聲回答:不知道,被敵人一槍打死。

    垌塚版的《洪湖赤衛(wèi)隊》上演時,在當?shù)剞Z動一時。當年演小英雄的甫甫,就是如今的甫叔。甫叔說,直到今日,那部戲的各個唱段他都記得,聽起來仍覺得親切。古鎮(zhèn)劇團,留給他的是難以磨滅的美好記憶。

    繼《洪湖赤衛(wèi)隊》演出成功之后,垌塚劇團還先后排演了大型古裝劇《鳳還巢》,大型現(xiàn)代劇《社長的女兒》及一些折子戲等等,。每次演出,座無虛席,人滿為患,給地方上的人帶來了莫大的藝術(shù)享受。

    一九六六年五月,文化大革命運動席卷全國。最初是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xí)慣),很多業(yè)余劇團紛紛解散。

    古鎮(zhèn)的劇團也被關(guān)閉,劇團的老藝人大多來自舊社會,有些演員家庭出身不好,他們只求自保,禁若寒蟬。聽老人們說,八月八號那天,小街上的青石板被曬得冒煙,那些被批斗游街示眾的人打著赤腳,其間還有老婆婆的小腳。踩在青石板上,慘狀如下火海上刀山。

    為保住劇團的家底,深愛戲劇的老演員們,深夜將近二十箱裝滿戲服、髯口、頭飾、道具的大箱子運到垌塚大隊李爹爹,蔡爹爹和尹爹爹家藏了起來,躲過一劫。后來,這些道具又被轉(zhuǎn)存至鐵器社。

    尹爹爹是老垌塚人,他家就在戲樓子隔壁,從小愛看漢劇。后來做了鐵匠,在鐵器社工作。白天,他叮叮幫幫地錘了一天鐵,晚上去戲樓子看戲??磻蚵爲虻倪^程,就是疲勞消解的過程。以后,自然而然地管起戲樓子的閑事來。眼下,長時間不唱戲,存放在鐵器社的服裝和道具怕是會霉壞。


    六月六,洗曬節(jié)。爹爹決定,每年這一天,就把所有的東西搬到鐵器社的院子里曬一曬。他還有期望,還可以唱戲。

    曬服裝道具那天,很多人前來觀看。地方不夠,曬在旁邊的彈簧廠。老演員們睹物思情,不免落下淚來。自己親眼所見的垌塚劇團,由茁壯成長到成為歷史成為往事,真讓人感傷。那些戲服蟒袍都有上百年歷史,龍飛鳳舞,很是壯觀。有些地方壞了,拿起針線補一補。有的地方折了,用手撫平它。不唱戲不聽戲,看一眼這些東西,就仿佛看見了戲臺,看見了微弱的燈光,聽見那吱吱呀呀的唱腔從近到遠,從遠到近。

    轉(zhuǎn)眼到了八十年代,在戲迷們不遺余力地努力下,鎮(zhèn)里決定重新開鑼,把戲唱起來。戲服和道具一直是尹爹爹管。理所當然地,他就成了垌塚漢劇團最后的老管家。這時候,不叫漢劇團,改名為楚劇團,但是也唱漢劇。

    十多年封戲,原來的演員們,衰老的衰老,搬走的搬走,劇團嚴重缺人。尹爹爹下漢口,請師傅來古鎮(zhèn)教戲。沒有經(jīng)費,就在各單位攤牌。這個單位幫忙買衣服,那個單位幫忙買化妝品。怕戲服道具被偷,晚上照場子,致使全垌塚沒有一樁小偷小摸的事情發(fā)生。

    演員們都是有家有口的人,家務(wù)工作繁忙。怕耽誤演戲,每到學(xué)戲排戲時,尹爹爹就每家每戶去請。人家沒時間照看孩子,尹爹爹就幫人照看。一邊抱著孩子,一邊在旁邊認真聽,有錯的漏的,馬上提醒。遇到演出,演員實在來不了,尹爹爹還得上去唱。

    有一次,尹爹爹接到任務(wù),帶領(lǐng)劇團去韓集唱戲,劇目是《梁山伯與祝英臺》。

    舞臺設(shè)在河邊,由家家戶戶拆下來的門板搭建,踩在上面吱嘎吱嘎響。四個角上,掛著四盞汽燈,印在水里,恍如八盞。

    夏季的夜晚,沒有風,暑氣并沒有消散,村莊里家家敞開著,空無一人,只有些門前屋后的大樹靜靜站立著。

    十里八鄉(xiāng),怕是有近萬觀眾來看戲。田埂河邊站滿人,樹下草垛旁站滿人,戲臺前站滿人,戲臺后也站滿人。

    大幕拉開,開始唱戲了 。演員們陸續(xù)登臺,靠著三把胡琴,賣力地演唱,觀眾們聽得如癡如醉。

    下面是水,人影晃動,仿佛在河中央表演。水是可以傳聲的,把演員的唱腔傳到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心里,引起一片深遠悠長的回聲,在夜空中顫動。

    祝員外有個女兒叫祝英臺,是個很有志氣的女孩子。看見男兒們都去求學(xué),她也想去。父親不同意,她女扮男裝成算卦先生,帶著丫環(huán),執(zhí)意要去。祝元外疼愛女兒,只得答應(yīng)。
     

    半路上,祝英臺遇見了一位書生,叫梁山伯,也是去杭州去求學(xué)的。二人相見,交談甚歡。于是,在草橋亭上結(jié)拜為兄弟,一路同行。
     

    在杭州,梁山伯與祝英臺同學(xué)三年,感情非常好。期間,祝英臺愛上了梁山伯,但梁山伯始終不知道她是女子,會不過來意思。就在這時,祝英臺的父親因為想念女兒,來信叫女兒回家。祝英臺臨走的時候,把自己的心事告訴了師母,并請師母替她做媒,師母應(yīng)允。
     

    戲臺上,祝英臺要走了,梁山伯十里長亭相送,倆人執(zhí)手相看淚眼。現(xiàn)場鴉雀無聲,大家希望祝英臺趁著這個時候趕緊向梁山伯說破。戲里的祝英臺不好意思,不斷借物暗示自己是女兒身,可木訥淳樸的梁山伯,一直不明白。
     

    一個夜晚,梁山伯正一個人靜靜地在書房里想念著祝英臺時,師母來了,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訴他,并叮囑他趕緊去迎娶祝英臺。梁山伯這才明白過來,百感交集,他責備自己太糊涂,辜負了祝英臺的一片深情。臺下,觀眾們都很高興,心想著情緣即將美滿。卻完全忘記,自己明明知道,這是一段凄美的生死愛情。
     

    事情出了意外。祝英臺回家后,祝員外把她許配給了馬太守的兒子馬文才。祝英臺不愿意,祝員外也從丫環(huán)口中知道祝英臺與梁山伯相愛的故事,但他不愿意改變自己的主張。兩個相愛的人不能長相廝守,悲憤絕望之時立下誓言:生前不能夫妻配,死后也要成雙對。
     

    梁山伯憂郁成疾,回家不久就病逝了。祝英臺知道梁山伯死去的噩耗,傷心欲絕,決定以身殉情。臨出嫁之時,她提出要到梁山伯墓前祭墓,否則寧死不上花轎。祝員外沒辦法,只好答應(yīng)。當花轎路過胡橋鎮(zhèn)梁山伯墓前時,祝英臺出轎,扶碑痛哭。突然天空刮起大風,頓時飛沙走石,雷電交加,墳?zāi)沽验_,祝英臺跳入墳?zāi)埂m暱讨g,風停了,雨住了,天空晴朗起來。這時,梁山伯與祝英臺化成一對美麗的蝴蝶,在鮮花叢中自由地飛舞......


    中國戲曲念唱做打,聲勢起伏,適合在野外散漫的所在演出。那個夜晚的舞臺,極美。有情有義,有愛有恨,有悲歡有離愁,戲里的男女主角的情感和觀眾們的情感緊緊交融,千古愛情成就出千古絕唱。演完了,觀眾們還久久不愿散去,沉浸在回味之中。幾十年過去,尹爹爹還忘記不了那個場景,嘖嘖稱贊。當然,還有一點,老人家更不能忘記:夜里,疲憊的尹爹爹從韓集走回來,懷里還抱著一個孩子,一位演員的孩子。

    那幾年,爹爹的生意好,往劇團,貼了很多錢。說起這些,爹爹連聲笑:管漢劇團,請師傅挑演員,虧的有賣的,被鬼迷倒了。我問爹爹:您這樣的付出精力和錢財,婆婆有無意見?爹爹說:沒有,她什么都由著我。

    那是一個特別的年代,最好的年代。人們很窮,但大公無私,為集體著想,為他人著想。人們干什么愛什么。觀眾喜歡聽,就要認真唱。人家那么遠趕來聽,不能讓人失望而歸。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藝術(shù)。

    這次的興起沒有持續(xù)很長時間,改革開放的大潮席卷小鎮(zhèn),為了過上好生活,人們或出門打工,或找路子掙錢,再也沒有閑心閑情唱戲。小鎮(zhèn)也在市場沖擊之下,沒有了往日的繁華。電視機錄音機的普及,家家戶戶坐在家里就可以觀賞戲曲,也沒必要去趕戲看戲。

    古鎮(zhèn)漢劇團,徹底關(guān)閉。衣服和道具,賣的賣,丟的丟,全部散失。老藝術(shù)家們,老戲迷們,只能在茶余飯后,和老伙伴們閑坐的那刻,說起水袖,說起蟒袍,說起身段,說起唱腔,說起戲樓子時,還依稀記得往日的熱鬧。

    多年后,我們再來回想,電視電影手機,固然什么都可以看,但我們可以看見人情嗎?那些圖像和唱段,和我們近在咫尺,卻又覺得非常遙遠,因為無法互動。所以,一些老人們茶余飯后,愿意自帶馬扎去公園里,樹蔭下,看草臺劇團的演出,聽戲迷們一把京胡伴奏的清唱,樂此不疲。他們享受的是演員與觀眾面對面的人情味,是人與人之間看得見的關(guān)于眼神關(guān)于心靈的交流,和融合。

    甫叔說,無論怎么想,他也想不明白。附近的天門人,包括古鎮(zhèn)人自己,非常喜歡花鼓戲,甚至有此一說:害病不吃藥,只用聽聽花鼓戲?;ü膽?qū)儆诘胤綉蚯菀讓W(xué)容易懂。而漢劇,很難唱,講究吐字發(fā)音,有時一個字要唱上幾分鐘。聽起來也費勁,不是特別了解唱詞的人,根本聽不懂。那為什么古鎮(zhèn)獨獨發(fā)展?jié)h?。窟€為此而設(shè)專門的戲樓?

    這是甫叔的疑惑,我想,也會是所有垌塚人的疑惑。我們的前輩們,這樣推崇漢劇,到底是為什么?只可惜,沒有任何文字,有這方面的解釋。

    但是甫叔回憶起了兩個細節(jié)。有一年,隨同漢川漢劇團來垌塚演出的人中,有一位老人,非常引人注目。七八十歲的年紀,個子不高,被人攙扶著,走在古鎮(zhèn)的青石板街上。有老人認得,說是當年漢川漢劇團請來了漢口漢劇團的三個名角,也叫三寶,一個叫尹春堡,一個叫肖德保,另一個叫吳天寶。這位走在青石板街上的老人,是三寶之一肖得保。

    從漢川到垌塚,十幾個小時的水路顛簸,老人巴巴趕來,是干什么?探訪故人?舊地重游?瞻仰戲樓?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稍作推測,是不是老人和垌塚劇團的哪位老藝人有什么關(guān)系?也或者老人的師傅或上一代的故人,和垌塚的漢劇有著某種淵源?

    這是不是就是漢劇以漢口漢劇團為依托,在古鎮(zhèn)發(fā)揚和傳承的蛛絲馬跡呢?

    還有一個細節(jié)發(fā)生在六十年代,古鎮(zhèn)漢劇團竟然請來了漢口漢劇團來連演幾天。這么差的環(huán)境,這么小的舞臺,交通又不便,他們?yōu)槭裁匆獊??不難想象的一點就是,老藝人之間是互相有交集的,才能有這樣的互動。

    甫叔說,那天漢口漢劇團的演員們唱了一曲《貴妃醉酒》。不能借助幻燈播放唱詞,什么都聽不懂,但是好聽極了,猶如天籟。舞臺下鴉雀無聲,人們很陶醉。

    由此,甫叔作了一個大膽的猜測:垌塚古鎮(zhèn),之所以漢劇事業(yè)如此興盛,原因就是出過有影響力的名角,由此所帶來的一股力量,一代一代地推動者古鎮(zhèn)漢劇事業(yè)執(zhí)著前行。

    時間如電光石火,一晃,就到了今天。歷史的真相淹沒在滄桑的歲月之中,再也無法打撈。從這些老人們口中搶救出的關(guān)于漢劇事業(yè)的點點滴滴,關(guān)于古鎮(zhèn)的點點滴滴,也只是解放前后的一些事情,根本無法滿足今天的我們想要了解老垌塚的意愿。但是有總比沒有好,大千世界中的一切都能彼此對應(yīng)和參照。老輩人的記憶,可以誘發(fā)我們的想象,這是我們與過去最好的相逢形式。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被黑人伦流澡到高潮HNP动漫| 久久婷婷综合色丁香五月|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精品| 亚洲午夜爱爱香蕉片| 翘臀少妇被扒开屁股日出水爆乳| 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 八区精品色欲人妻综合网| 国产情侣激情在线对白|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自拍中文字幕| 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99亚洲男女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jizzjizz少妇亚洲水多| 激情 自拍 另类 亚洲| 欧美人与禽2o2o性论交|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APP| 亚洲av日韩av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牲交A欧美在线| 亚洲免费成人av一区|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第九区免费观看| 人人妻人人狠人人爽| 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 国产av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 无码人妻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农村熟女大胆露脸自拍| 韩国无码AV片午夜福利|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AV最大网站| 成人午夜大片免费看爽爽爽|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 最新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水浒传 |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不卡乱辈伦在线看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