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1歲,媽媽又生了弟弟
作者:溫暖小武(爸媽內參主筆) 在《爸爸去哪兒》第5季里,陳小春帶著自己的兒子Jasper來參加。 J是個可愛的萌娃,一臉的天真柔軟。但是,陳小春卻對他擺著一副霸道總裁臉。 J坐汽車時,好奇地東摸摸,西看看。于是陳小春面如寒霜,用手指著兒子,斥責道:“坐好,OK?先坐好。” J下臺階時,面對陡峭的石梯,有些畏怯,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看著爸爸,想要求援。 而陳小春卻對兒子大聲說:“自己下,Go”看上去很不耐煩。 有一次J上床之后,想要喝水,于是,他沒穿鞋子,就跳下地板。 陳小春看到之后,對兒子怒吼,叫他趕緊回床上去。J聽了十分難過,抽泣起來,趴在床沿。 看到這里,網友紛紛表示,陳為啥這么兇,是不愛孩子嗎? 可是,陳其實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只是,父愛如山,含蓄、端嚴,他不善于用言語來表達,只是用行動來體現:
這樣暖心的舉止,還有太多太多。他是那么疼愛孩子,他的心地,細膩溫暖。可是,兒子還是有點怕他,在他面前,總是害羞、躲閃。 因為,兒童并不善于發現行動中的深沉愛意,卻很關注大人的話語。語言最直白,也最淺顯。 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在1歲之后,就能分辨大人的語氣,并會受到父母情緒的很大影響。而且,在交談時,比起正面情緒,孩子可能對強烈的負面情緒更敏感。 孩子的心靈,嬌嫩如花朵。無論花朵享受過多少溫柔的雨水陽光,當它遇到那些冷如冰霜、烈如雷電的情緒,還是會萎蔫。 更嚴重的是,孩子在童年所受的消極影響,可能會一直延續到成年。 就像弗洛伊德所說的那樣:“我們一生都在跟自己的童年打交道,都在補償童年的缺憾?!?/strong> 在暢銷書作家西德尼·謝爾頓的小說《命運之星》里,就有這么一個故事:有個叫拉臘的小姑娘,和爸爸相依為命。 她想方設法,要討爸爸歡喜,但是,爸爸卻對她十分冷淡,或者態度彪悍。 有一次,爸爸臥病在床,她就頂替了他的工作——幫人收房租。 她覺得很自豪,因為自己小小年紀,就能承擔起家庭責任,還能替老爸賺錢。可是爸爸卻沒好氣地對她說:“你收房租?別讓我笑掉大牙了。” 還有一回,她對爸爸說:“我需要幾件上學穿的衣服。” 他卻陰陽怪氣地“哼”了一聲,似乎覺得她不配打扮。 這樣的事情多了,拉臘就認為,爸爸恨她,因為“他從來沒有對我和顏悅色說過一個字,從來沒有。” 這讓拉臘幼小的心靈,感到徹骨的冰寒。 拉臘長大之后,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地產界的翹楚,名下擁有無數的廣廈豪宅。 然而她卻并不快樂。望著屬于她的、用來出租的那些地產,她心里沒有“這是我的江山”的成就感,只有一個念頭在不停循環:
因為有錢,她的衣櫥里掛滿了衣服,“珠光寶氣,暖貂輕裘”,全是頂級設計師打造的新款。 別的姑娘,如果擁有這一切,一定會開開心心打扮起來,照著鏡子,玩著自拍,想著自己有多好看。 可是,面對漂亮衣服,拉臘卻只能痛苦地想到,當年她找爸爸要衣服時,爸爸那種冷漠的語氣。于是,她在心底反復大喊:
因為童年所受的創傷,拉臘雖然已經攀上成功的巔峰,在生活中,卻毫無愉悅感。 她的成功只有一個用途,她的生活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倔強地向父親示威,嘲弄他的態度和觀點。 日復一日,她就過著這樣的生活。 雖然,她的父親去世已經很多年,但她還是陷落在回憶里,跟一個不存在的對手,爭斗和糾纏。 如果做父母的,像拉臘的爸爸這樣,一直不肯好好說話,確實可能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觀念。 因為,父母是孩子交流情緒的主要對象,孩子會根據父母的情緒,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表現。 如果父母傳遞給孩子的總是肯定,孩子就會變得樂觀安然;如果父母傳遞的總是否定,孩子就會變得消極灰暗,未來再多的財富和成功,也不能彌補心里的缺憾。 如果父母不好好說話,還可能影響孩子的擇偶觀。 故事中的拉臘,就是如此。 因為她從父親的語調中,感覺不到愛,所以長大之后,雖然她美貌富有,身邊不乏青年才俊,但是,出于心理的補償機制,她卻去追求一個七十多歲的、做非法生意的已婚男人。 因為他溫柔可親,對她友善,她就在這段關系里,泥足深陷。 小時候,她沒有聽到溫存的愛意,長大后,就迫不及待,想要擁有這個和氣的“父親”,緊握這一份有毒的溫暖。 一個孩子,如果在童年出現感情缺失、感情創傷,長大之后,面對愛情,就容易處于一種“饑餓”狀態,缺乏分辨力,只想著自己唯一的需要和訴求:把內心的空洞填滿。 另外,如果父母不好好說話,還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行為。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超限效應”。 這個效應是說,如果某種刺激出現得太頻繁,程度太強烈,時間太久遠,就會讓人極不耐煩,想要反抗,想要逃離。 大家都知道,小樹要砍,小孩要管,但是,如果管得太多,語氣太嚴,反而會激發出TA的叛逆之心,于是,孩子就會渾身是刺,越發難管,故意跟你對著干。有些孩子甚至會出走,自殘,表現得非常極端。 2016年,四川達州的少年小斯,在高考過后投水自殺。在遺書中,他說,爸爸對他太嚴,他考了98分都會被痛罵。 有一次,他考了好幾個100,爸爸不但沒有表揚他,反而沒好氣地說:“不要驕傲自滿?!?/span> 時間久了,他就覺得,自己“活得沒有任何意義”,決然投江。 嚴父不一定能出孝子,嚴師不一定能出高徒。如果你不肯跟孩子好好說話,天長日久,物極必反。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他們心地善良,對孩子深情疼愛。 但是,愛之深,責之切,看到孩子不符合自己的預期時,他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會使用情緒化的語氣,批評,叫喊。而發飆之后,又會立刻后悔,想要改正和彌補。 就像在《爸爸去哪兒》中,陳小春吼了愛子之后,十分不安。他溫柔真摯地說:“我以后盡量不要用那么大的音量去喊他?!?/span> 可是,那些已經說出去的話,卻是收不回來的。孩子的心里,可能已經種下了小小的不安。 世界上最重要的,從來都不是改正和彌補,而是防患于未然。 所以,我們對孩子說話之前,就要先提醒自己:態度可以堅決,但情緒要平和,語氣要婉轉。 教育界常說: “同樣對孩子說的一句話,10%是語言,35%是表情,55%是情緒。家長的不同情緒狀態,說出來的效果千差萬別。” 對父母的語氣和情緒,孩子是那么敏感,所以,在生活中,請盡量不要對孩子帶著壞情緒說話,而要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軟語溫言。 美國知名育兒專家簡·尼爾森,曾提出一些對待孩子的辦法,有助我們減輕管理壓力,減少負面情緒,避免在TA面前言語消極:
坦率地跟你的孩子商量,設定TA日常的行為準則。當孩子跟你一起制定規則,TA會感覺自己受到尊重,更有參與感,更有發言權,也就更愿意執行。 而且,當TA跟你有約在先,便會提醒自己遵守諾言。當孩子愿意循規蹈矩,你自然不必大喊。
如果孩子做了錯事,就請TA來扮演家長,你來扮演孩子,引導TA換位思考,讓其站在你的角度想一想,自己的行為是對是錯。 下一次,孩子就會留意,因為TA已經懂得你的所思所感。這樣,TA會更加懂事貼心,試著不讓你傷心,不讓你發火和難堪。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生物鐘,自己的活動規律。 如果你尊重TA的性格和習慣,就能很好地安排家庭生活,避免很多沖突和壓力。 譬如,孩子喜歡睡午覺,那就讓TA睡一覺,TA下午就不會疲倦,不會因為沒休息好,就鬧人,發脾氣,招來你的訓斥和不滿。
孩子的天性,與生俱來,并不是自己選擇的,TA不是故意惹你心煩。只是,在孩提時期,TA精力充沛,百無禁忌,難免過線。 但是,如果孩子頑皮,說明孩子聰明有創意;如果孩子鬧騰,那么,TA的活力,是TA成功的前提條件。 如果你理解,凡事都有兩面,缺點背后總有一個優點,就不會天天發火,或者板著一張臉。
找一個臨時保姆,把孩子送去幼兒園或興趣班,或者送TA定期去伙伴、鄰居那里玩。 因為你需要休息,需要獨處的時間和空間,需要有自己的享受,對自己好一點,以便精力充沛、心情愉快地面對孩子。 如果你心情明媚如春,你的語言,才能如春風一般,給孩子傳遞溫暖。 正如《菜根譚》所言:“如春風解凍,如和氣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跟孩子說話,就應該如此這般:你的話,就像和煦的春風,化解大地的凍土;就像暖和的氣候,融化堅冰的嚴寒,消除親子關系中的一切分歧和麻煩。 這,才是處理家庭事務的典范。 作者簡介:溫暖小武,富書簽約作者,管理碩士,大學教師和自由翻譯。文靜吃貨宅,浪漫學院派,寫暖心的文,記入心的理,把生活中的足跡,譯成字里行間的歡喜。愿我們與世界,彼此溫柔相待,愿我們都溫暖,且有力。簡書@溫暖小武,微博@溫暖小武,知乎@溫暖小武。本文首發爸媽內參(ID:shenduwenhua),轉載請加微信:fushuname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