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1529年,隨著最后一任馬六甲蘇丹離世,整個馬來半島局勢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位于東部的柔佛州,在穆扎法爾二世的治下開始自成一系。相比由自己兄弟統治的西海岸霹靂州,他的新蘇丹國繼承了父輩留下的大部分遺產,也接過了收復舊都的艱巨任務。 然而,在他完成自己的全新戰略布局前,來自馬六甲城的葡萄牙征服者就主動找上門來。通過一場艱苦的內河攻堅戰,迫使馬來人放棄自己的首個本土復興基地。 馬六甲陷落是半島貴族心中的長期痛點 自從獨立的柔佛蘇丹國建立開始,穆扎法爾就調整了父親在生涯后期的反攻戰略。畢竟,無論穆斯林群體是否服氣,他們都意識到自己很難在海上擊敗強大的西洋戰艦。不只是火力生猛的卡拉克大帆船,還包括眾多穿梭在淺海區的小型艦艇。即便雙方都在使用完全相同的火炮和本地水手,葡萄牙船長也有著如何取勝的更高層次認識。因此,末代馬六甲蘇丹的海上封鎖策略,總是容易在關鍵性的大戰中掉鏈子。只是苦于維系海峽兩頭地盤的需要,才堅持將首府設立在位置暴露的賓坦群島。 末代馬六甲蘇丹 將自己的核心陣地搬遷到海上 但穆扎法爾二世的情況就有很大不同。他除了需要繼續與葡萄牙為敵,還要應付其他隨時要取代自己的南洋勢力。無論借助海上貿易改道而迅速躥起的亞齊,還是繼續為禍北部水域的爪哇人,都對落難的馬六甲后裔懷有覬覦之心。基于改善策略和穩固基本盤的多重需要,他便放松了對蘇門答臘飛地的控制力度,轉而加強自己在馬來半島東南的核心區域。準備借助新加坡島提供的地理掩護,為自己打造一個更加安全的前進基地。 半島東南的哥打丁宜 就是柔佛蘇丹的京畿重地 新蘇丹國的都城,就這樣落戶到哥打丁宜地區的高城。既能以新加坡海峽和柔佛河聯通外部世界,又有復雜的淺水區與熱帶雨林提升防御態勢。許多效忠蘇丹的劫掠船長,都會潛伏在以上兩條水系當中,找機會襲擊那些為馬六甲輸送糧食等生活物資的商船。雖然免不了遭遇葡萄牙的小型巡邏船,但還是能經常弄得城里出現供應緊張。倘若對方有大船前來追擊,他們又可以從容的駛入新加坡海峽。甚至順著柔佛河北上,將劫掠所得進行完美銷贓。 新加坡海峽與柔佛河 成為襲擊者的天然避風港 1535年6月,忍無可忍的葡屬馬六甲終于完成了戰備工作,準備直接找穆扎法爾的新都城算賬。大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的表兄埃斯蒂沃授命出戰,將時長32年的東方戰場經驗都帶到柔佛水域。麾下不僅有1艘大型卡拉維爾快速帆船、2艘福斯塔小型槳帆船、7艘本地馬來船與小艇,還有400名由歐洲援兵和土著仆從拼湊的聯軍。考慮到此次作戰區域的特殊性,埃斯蒂沃-達-伽馬沒有帶上最強的卡拉克帆船,但依然對手中的武器滿意。更重要的是,他對自己的指揮和屬下的執行力都充滿信心,并讓對手感到大吃一驚。 來自達-伽馬家族的 埃斯蒂沃 葡萄牙艦隊首先從西側沖入新加坡海峽,但發現船只都因提前得到消息而完成了疏散。于是,立刻逆流而上的進入柔佛河,并轉入流經哥打丁宜的支流勒班河。在那里,他們終于發現了柔佛軍隊構筑的防御山寨,直接橫跨在河道兩頭。守軍還臨時砍伐了不少粗壯樹木,用鐵鏈綁定后再丟入水中,成為一條原始的攔河浮橋。但埃斯蒂沃的部下卻提前讓一些步兵登陸,配合舉步維艱的船只夾攻山寨。結果,在水手們將海船拖到預定位置前,少量馬來士兵把守的陣地就被陸戰隊輕易控制。 柔佛蘇丹國的士兵與河畔建議要塞 然而,這只是柔佛蘇丹設置的最外圍警戒。當埃斯蒂沃的部下將船繼續拖往上游,很快就被馬來守軍設置的主陣地攔住。這條防線的主體,是一座精心打造的石頭要塞。周圍還有許多木質結構的小堡壘,以及大量作為護墻豎立的柵欄。至于是交通主干道的勒班河,也由安裝有閘門的柵欄截斷。任何進攻者要通過這里,都將面對數千士兵手里的槍炮和弓箭。穆扎法爾的高城京畿,就位于這套防御體系的后方3海里位置。 正在射擊的 大型卡拉維爾帆船 為了迅速突破這道堅固防線,葡萄牙人在夜間出動1艘小艇靠近閘門。在守軍發射的漫天攔截火力中,將1根繩索固定到閘門附近的柵欄上。隨即在天亮后出動火力最強的卡拉維爾帆船,準備從正面進行不講理的強行突破。雖然沒有風力支持,但進攻者卻帶來了具有歐洲先進水準的滑輪裝置。依靠簡單的機械力協議,將海船慢慢拖向目標位置。柔佛士兵也集中全部火力予以回擊,并在炮戰中打死了葡萄牙船長。但因為缺乏可靠的長程火炮和精準度,還是沒法攔住海船的緩慢前進。好在穆扎法爾及時下令,讓人將1艘己方的中國式帆船鑿沉在水中央位置,從而堵住了卡拉維爾帆船的前進線路。 柔佛人的大型建議工事 此后,埃斯蒂沃讓人堪稱周遭地形,希望能找到從陸上攻破防線的辦法。在意識到附近都是芒果書與松軟的泥濘土地后,還是發現了1座無人搭理的小山丘。圍攻者馬上派出100士兵占領那里,并用土木材料建造出臨時堡壘。在山頭安裝了1門重炮與2門中型火炮,直接居高臨下的轟擊守軍陣地側翼。加上依然留在河道內的卡拉維爾船艦炮,形成效果不錯的交叉火力分布。但經過8天的連續轟炸,終究無法使傷亡劇增的柔佛士兵撤出。相反,原本在外巡弋的馬來艦船也及時趕回,為還在堅持抵抗的守軍又增加了1000名有生力量。 柔佛蘇丹的貴族與侍衛 為了不讓友軍繼續在被動挨打中受到更多損失,剛抵達戰場的馬來水兵便主動向葡萄牙炮兵陣地發起反擊。雖然他們手里不乏進口在土耳其或印度的火槍,也有適合結陣的盾牌 長矛,甚至有威力依然可觀的弓箭、標槍,卻需要仰攻有更強火力的土木工事。葡萄牙分隊百名成員就依托工事展開阻擊,充分展示了近代化防御陣地的實際效率。即便需要以冷兵器進行肉搏,也能借助地勢占有先機。加上埃斯蒂沃及時從河邊派遣援軍抵達,讓害怕遭包夾的柔佛士兵選擇了撤離。 整場戰役都發生在勒班河兩岸 這次不成功的反擊,進一步加劇了柔佛方面的失敗情緒。當葡萄牙追兵出現在要塞附近,許多人意識到自己無法在這里堅持下去。何況根據東南亞地區的傳統,所有君主或部族首領都可以視情況發展而選擇舉族撤逃。除了部分石頭建造的堡壘、城墻和神廟,許多民居都由木材與竹子拼接,可以迅速搬到另一個地方完成快速組裝。因此,整關于撤退的抉擇并不會像后世讀者認為的那樣艱難。幾乎所有的士兵、平民和重要貴族,都利用暴風雨天氣前的短暫時間走人,將空蕩蕩的要塞與城市都留給了征服者。 許多屬于柔佛蘇丹的船只被俘虜后拖往馬六甲 在檢查戰利品時,葡萄牙人失望的發現自己無法找到任何貴金屬、奢侈商品和糧秣物資。但許多沉重的火炮卻無法被迅速轉移,大量躲入內河水道的船只也無從撤離。在精心挑選出狀態最好的部分武器后,埃斯蒂沃下令將價值不高的物料與要塞一同焚毀。為了這場艱難而意外的勝利,他至少損失了40名士兵和自己的1個親兄弟。 柔佛蘇丹也損失了自己建立的第一個都城,以及眾多需要重新采購的西式武器。但只要馬來亞半島的縱深還向自己敞開,這種不具備決定性意義的戰斗就無法讓自己傷經動骨。他明智的與伽馬簽訂了和平協議,以便為自己和整個蘇丹國都再爭取一些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