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用壞情緒、大嗓門甚至暴力贏了孩子確實容易,可我們卻把孩子變成一個失敗者,親子的戰場里,沒有贏家。 作者:夏瑞雪(爸媽進化論主筆) 昨天,我帶著孩子在小區的滑梯玩耍。 快晚飯的時間,一個帶著眼鏡的媽媽,喚一個叫碩碩的三歲小男孩回家。 孩子正在興頭上,說什么也不走。眼鏡媽媽勸了幾句孩子都沒有走的意思,她頓時火了:“好了,你不走你就住在這里吧,晚飯也不用吃了。” 轉身走了兩步后,回頭補上了重重的一句:“你這么不聽話,我不要你了,你就待在這里,看誰要你,你就跟他回家”。 孩子一聽媽媽不要他了,瞬間急了,慌忙從滑梯上下來,往媽媽的方向跑,邊跑還帶著哭腔喊媽媽。 眼鏡媽媽不但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還故意加快腳步。 孩子真以為媽媽不要他了,更急了,嚎啕大哭。眼鏡媽媽這才停下腳步:“你知道錯了嗎?”孩子流著眼淚,答道:“知道”。 “你要好好聽媽媽的話,聽話媽媽才喜歡你。你要是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焙⒆蛹泵φf:“聽話,我聽話”。媽媽這才滿意,推了推眼鏡,滿臉都是贏了的笑容。 很多時候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喜歡強迫孩子服從。孩子不聽話時,威脅、恐嚇甚至是武力是很多家長“打敗”孩子的必殺技。 特別是中國的家長,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覺得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須要有權威和震懾力。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喜歡通過不停地打敗孩子來鞏固自己勝利者的地位。 表面看起來家長贏了,孩子輸了。但服軟的孩子并不是認錯而是認慫。 比起贏了孩子,更重要的是贏得孩子。 一直輸給父母的孩子, 會輸一輩子 有人評價導演姜文,說他的才華肉眼可見。 他指導的《讓子彈飛》、《鬼子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等作品,都是中國電影的經典制作。 可是帶著如此耀眼光環的姜文卻說:“我是個很不自信的人”。 為什么他會有這樣的感受,看一下他和母親相處的點滴就能找到原因。姜文的母親從來都不會讓孩子贏。 姜文家里有三個孩子,他是家里的老大。母親覺得棒下出孝子,只要把老大打好了,其他孩子就好辦了。于是對姜文的教育,近乎嚴苛。 吃完飯必須洗碗,有一點不干凈必須重洗。有的時候,洗干凈了還要再洗一遍,原因是姜文以前也洗的不干凈,給媽媽留下了壞印象…… 一次,半夜姜文被母親叫起來打,并問姜文錯了沒有,即使沒錯姜文都要說自己錯了,哪怕自己不知道哪里錯了。 姜文拿回考上中戲的通知書,母親拿來看了一下扔到一邊,說他還有一盆衣服沒洗。 姜文說:“我不知道怎么能讓她,看見我做的事情高興”。 姜文的母親不愛孩子嗎?恰恰相反,只是她不明白,嚴厲地控制和懲罰并不能成就一個孩子,尊重與相信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在母親面前,姜文一直輸,是一個失敗者,所以即使取得如此的成就,他的內心依舊自卑。 一直輸給父母的孩子,會輸一輩子。父母贏了孩子不是真正的勝利,父母贏得孩子才是愛的開始。 贏得孩子是《正面管教》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 “所謂贏了孩子一般是指大人采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則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并貢獻他們的力量?!?/p> 贏了孩子的父母最后都輸了 《爸爸去哪兒》第6季播出后,原本風趣迷人的“小包總”楊爍,被網友罵上熱搜。 不耐煩、脾氣暴躁、很少溝通,觀眾甚至調侃看節目時最怕聽到的就是楊爍喊兒子名字。 為什么楊爍這一次如此討厭?究其原因,在與兒子楊雨辰相處的過程中,他一直想贏了兒子。 選房子環節,楊雨辰選了5號,楊爍覺得1號好,不停質問:“你確定要5號嗎?你為什么要選5號?” 楊雨辰笑開心地回答:“5是我的幸運數字!” 楊爍不高興地懟了句:“5號不是我的幸運數字??!”楊雨辰的笑容瞬間變成委屈。 結果5號房間距離最遠,于是楊爍邊走邊嘲諷兒子:“你要選5號,棒棒的”。 楊雨辰走地慢,楊爍便威脅他,走得慢就要再重新走一次。 好不容易到達了5號房,楊爍問兒子:“下次選幾號?” 兒子乖乖地選擇1號,結果楊爍卻說:“下次一號在最遠”。 控制、恐嚇、諷刺、打擊,楊爍總是給兒子一種,你做什么都不對的挫敗感。 他與兒子的相處中,表面上他一直在贏了兒子,實則楊雨辰在楊爍面前表現出的唯唯諾諾、小心翼翼,證明他楊爍已經輸掉了兒子的心。 同樣是選房子時與孩子出現分歧,吳尊的做法卻贏得了一片贊譽。 選房子時吳尊、女兒和兒子各有自己的選擇,吳尊并沒有因為自己是家長而專斷獨行,反而讓三個人一起剪刀石頭布,公平競爭。 即使小兒子剛剛4歲,吳尊也給予最大的尊重,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并貢獻他們的力量。 贏了孩子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失敗者,而贏得孩子才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無能的父母總想贏了孩子,智慧的父母才會贏得孩子。 ![]() 四步贏得合作 那么贏得與孩子的合作如此重要,我們該如何做呢? 《正面管教》一書里給出了四個步驟: 第一、要表達出你對孩子感受的理解。 過程中,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否對的,不對的話要及時調整。 第二、要表達出你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 同情并不表示你的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而只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時,你如果告訴孩子,你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效果會更好。 第三、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如果你真誠而友善地進行了前面兩個步驟,孩子此時會更愿意聽你說了。 第四、讓孩子關注于解決問題。 問孩子對于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直到你們達成共識。 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放學回來,向你抱怨,老師在全班面前吼了他。你會有什么樣的反應? 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你一定做了什么惹老師生氣的事,老師才會吼你吧。 如果我們這樣說,不但把孩子推到了我們的對立面,還會引起孩子不愉快的情緒。 ![]() 《正面管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值得參考的案例。 馬丁太太的女兒琳達也遇到了這個問題,她試著用贏得合作的方法與孩子交流,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第一步,表達理解:馬丁太太用一種友善的語氣說:“我敢肯定老是當著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覺得非常丟臉?!?/p> 第二步:表達出同情,而不是寬恕,告訴孩子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馬丁太太接著說:“我記得我上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算術考試,我站起來削鉛筆,老師就當著全班的面吼了我。我覺得又丟臉又生氣?!?/p> 琳達:“真的?”她說,“我不過是向別人借支鉛筆。我當然認為老師這么點小事吼我很不公平?!?/p> 第三步:告訴孩子你的感受。馬丁太太說:“嗯,我很理解,你肯定會那么想。” 第四步:讓孩子關注與解決問題。馬丁內斯太太:“你能不能想一個什么辦法,免得以后自己再這么難堪?” 琳達回答道:“我想我可以多準備幾支鉛筆,這樣就不用找別人借了。”馬丁太太說:“這聽上去像是個好主意。”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用壞情緒、大嗓門甚至暴力贏了孩子確實容易,可我們卻把孩子變成一個失敗者,親子的戰場里,沒有贏家。 讓孩子感受到愛、尊重與接納才是教育的開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