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提出問題,說松靜樁和渾圓樁兼修可不可以?或者說練渾圓樁,然后接形意的動功行不行?就這個問題,我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我以前也站過渾圓樁,最初是大成拳的函授教材,后來是修真心語的渾圓功,然后是函授盧氏結構的六面整體渾圓樁……當時能站到兩個小時以上。---這些東西帶給我的好處就是——我多余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改拳,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身上錯誤的勁力去掉。 我命好,碰上了盧正文先生的大弟子李賢康老師和李旭洲先生的另一脈傳人吳炳文老師,得他們二位指點,才知道自己以前練得全錯了,年輕改錯還來得及。 還有一個好處是,因為我把這個錯誤犯得比較徹底,所以為了挽救自己,把樁法內在的原理和脈絡弄得比較清楚,所以能和大家細聊聊。 為什么說初練站渾圓錯了呢? 并不是說渾圓樁錯了,它確實是內家拳的寶貝之一,而是咱們自己練得有毛病。 歡迎關注傳統武學公眾平臺! 不相信的話,大家可以回答我三個問題: 一、這個樁為什么叫渾圓樁? 二、渾圓樁里要站出點什么東西來?先出什么?后出什么? 三、站出來的東西實戰怎么應用的? 誰要是說這三個問題,根本不是問題!我都弄明白了!那你就大膽的站去吧,沒問題! 反過來,您要是覺得底氣有點不足,腦子有點迷糊,那您就往下看看吧。 練渾圓樁入門,十有八九是受了大成拳/意拳文獻的鼓舞,我就借大成、意拳前輩的話頭,開始聊聊渾圓樁。 識別二維碼走進傳武明師微課 總有您需要的! 常志朗先生是王薌齋先生的愛徒,從小在王家長大的。大家聽聽他怎么說:“站樁是個寶,站對和站錯,差好遠! 現在沒有人、我就給你說現在沒有人會站樁,現在你說找一個能看懂站樁的人都很難,站樁站偏了有人能給你教正,這樣的人現在幾乎沒有。你比如這個胯,這個胯收回來,大轉子怎么樣,等等好多東西,都是王先生(王薌齋)手把手教我,我又經常仔細觀察,自己琢摩、總結。所以我一看就知道對與不對。師父教徒弟,知道什么時候、什么程度應當怎么練,這樣的師父現在幾乎沒有。我曾教過幾個人,學了幾天,懂了一點道理,他認為這個拳術的道理他懂了,連我沒教的他也懂了,我一看他,其實一動都不對。他全跑到另一邊去了”。 大成拳門里的朋友告訴過我,王薌齋先生當年親手調教的常志郎先生,并不是先站渾圓,而是從類似松靜樁的樁法開始的,一點點增加內容,不過兩、三年,常先生的功夫就很棒了。那時候常先生還在上學,不可能每天七八個小時站樁,所以他的樁里必然有使訓練效率更高的內容,我們想要求得功夫,應該是研究那些東西是什么?也就是常先生說的,你得站對了,怎么叫站對了,就是細節都做對了。好比加工精密儀器,不能有“差不多”的概念,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否則肯花時間,賣傻力氣的人多了去了,憑什么你長功夫、成高手? 從常先生的話可以看出,大成的品牌樁是渾圓樁,但是在這一個樁之后,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有朋友說大要領不是都差不多么?對,所有拳法大要領都差不多,長功夫就長在細節上,你練拳,究竟是想練功夫呢?還是想就練那個“拳”?如果是前者,您就往下看,如果是后者,趕緊站樁去吧,在我這純粹是耽誤工夫。 細節出真功啊!什么叫細節呢? 大家請看看,姚宗勛先生,意拳的泰斗,他怎么說。 這是雜志上采訪崔瑞斌先生(姚先生的得意弟子)的紀錄: 筆者:您剛才說姚先生和李先生教的東西差距較大,差距究竟在什么地方。 崔老師:姚老師從撐抱樁開始教我,但他告訴我,我的手形不大對,他講小拇指應該怎么做,食指應該怎么做,大拇指應該怎么做,剩下的中指和無名指又應該怎么做,講得很細。回去之后,按照姚老師的要求,我去找感覺,一個鐘頭、兩個鐘頭、三個鐘頭,我非找到那種感覺不可。找到以后,告訴姚老師,他再給我說下面的東西。這么練,對功夫的提高很有益處。這些年很多人都在教意拳,就拿站樁來說,教的都差不多。但是姚老師在站樁的細節上跟他們不同,區別很大,我認為這些細節很重要,直接影響你那些內在的變化。 筆者:您剛才說姚先生教您教得很細,那么他對每一個學生都這樣教嗎? 崔老師:他是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啟發誘導式的教學特點。他對我有點特殊的東西。他教我一個東西,等我掌握這個東西后,他再教我下面的東西的時候,他會告訴我這個東西是怎么來的。比如說姚老師根據我當時的水平從撐抱樁開始教我,但是他告訴我,在撐抱樁之前的一個扶按樁要練,扶按樁之前有一個托抱樁,托抱樁前面應該練提插樁,站提插樁先要求上下的勁兒。不同的樁法里面有不同的勁兒。這就像你一開始是初中一年級的水平,姚老師會教你比這個水平稍高一些的東西,當你掌握了這個東西,他會告訴你,這個東西之前需要一個什么樣的過程。他會從小學一年級、二年級一直到初中給你講這個過程,這個過程很重要。往往對很多人,你現在是這個水平,他就教你這個東西,別的就不說了。 任何一個東西,你都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就好像一臺完整的機器,你要想做成這臺機器,你得一個零件一個零件的生產,最后才能組裝,它有一個過程。當你找一個東西的時候。你必須把它真正地掌握,到找到兩個東西的時候,就可以把二者結合起來。我練過摔跤我有體會,當你什么都不會的時候,你必須把你學的第一個絆兒練好并運用純熟,這時候你再練第二個絆兒,掌握之后,兩個絆兒就可以交換著用,變化就不一樣了。意拳也是這個道理。王老講“剛柔、虛實、動靜、緊松,同時起參互錯綜作用”,就是這個意思,它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一種客觀規律,不是一個人隨便想就能想出來的。它是通過鍛煉、實踐、體認、發現并總結創造出來的。只有真正掌握了這個方法和道理,才能練好意拳。不單是意拳,任何一門學問的學習過程都應該是這樣。姚老師講:“道乃萬一,雖然有很多形式,歸根結底,道理只有一個。” 無極與渾圓的關系,京華兄弟解釋得實在是很到位,我又可以偷點懶了! 京華倦客:“我站渾圓樁的感受。渾圓樁可以給初學者練,但我感覺發明渾圓樁的初衷并非是為了給初學者入門用,而是給已經入門的人提高用。在渾圓樁之前,應該有別的更加基礎(但并非基礎的功法就初級)的功法用于去掉身上原有的拙力。我感覺松靜樁、無極樁可以先站,有這方面的功效。如果不去掉僵力和拙力,直接站渾圓樁,容易站死。以我的切身體會,渾圓樁和無極樁(我練的是無極樁)的搭配,大約是無極->渾圓->無極->渾圓->無極這樣的順序。即先站幾個月無極樁,再站幾個月渾圓樁,再站幾個月無極樁,再站幾個月渾圓樁,最后回歸到無極樁。這樣始于無極,終于無極。具體時間的分配可以是 3-3-2-6-1-12-9,這樣歷時三年站完渾圓樁,以后就不用站了。 渾圓樁求的是全身松透以后從丹田產生擴展到全身的一個氣球。練到后來往那里一站感覺全身好像充滿氣的一個大氣球一樣,手臂自然而然就抬起來了,并不是硬生生圓撐起來的。站到這個境界,基本上身體的任何一個局部受力,全身就都會有反應。好比水母一樣。這樣接著練習技擊拳術就事半功倍了。如果能達到這個境界,有了這種體會,一輩子都不會退功,所以站到能出全身整體的感覺以后,渾圓樁功的目的就達到了。以后就可以不站這個樁了。但是無極樁是可以一輩子站下去的,而且不同的階段無極樁會出來不同的現象的。這個就不詳細說了。” 大家可以發現,大家一般上認為的渾圓樁,實際上只是平步抱球樁,主要求抱勁。 在意拳里,它是在提插、托抱、扶按三樁之后才開始訓練的。 在形意拳里,抱球式大概也是在二十四樁的第四或第五式里。 真正的渾圓樁,姚先生把它歸在技擊樁里,在形意二十四樁里,則是在第二十二、二十三式,也是已經接近最后階段了。 所以,真渾圓,實際上是你把拳術所需要的勁力全都找到了,然后進行渾然一體的訓練的時候,采用的一種訓練方式。 在它之前,你至少要掌握七八種主要的內在勁力,你才有東西去“渾”,否則就落到佛家所謂的“頑空”中去了,真是“什么都沒有”。歡迎關注傳統武學公眾平臺! 該說的已經差不多了,再補充一點: 入門練平抱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得有人給你把“松肩”這個要領調出來,你知道這是個什么滋味了,再站就行了。 有些朋友練渾圓,會出現胸悶肋漲的現象,原因就在于這個要領不明。 渾圓樁要求肩撐肘橫,雙臂全靠胸背肩肋幾處的肌群保持樁架,而這些肌群的支撐點就在胸肋的骨架上。工夫越深入,雙臂越放松,胸肋的骨架的承重負擔就越大。 如果你有前幾個樁法的基礎,身體骨架像鐵塔一樣,上肢的負擔可以均分到全身的骨骼架構上,自然不會有什么問題。 可是直接選擇渾圓樁,等于是在一棵無根樹上結果子,樹冠越茂密,果實越多,樹枝、樹干的壓力就越大,樹就越容易傾倒。大家一定要注意。
渾圓,古書寫作“渾元”,渾者含也,元者玄也。 其中有法含式、式含招、招含力、力含身、身含步、肋含肩、肩含肘、肘含腕、腕含手之妙,非渾而何? 身、手、法、眼、步、式、招、脛、膝、胯、肋、肩、胸、背、掌、指,皆各有其玄,玄玄相應,生之無窮,非元而何? 用白話說,就是身體的各個零件,他們怎么訓練、怎么運用、怎么配合、怎么變化全都搞清楚了,然后自己在那里跟試車似的磨合,就是渾圓。渾是渾然一體,元是玄,也就是細節。細節清楚明白,整體協調一致,才能說叫渾圓樁。 如果不是如此,則應另有其名,這一點姚宗勛先生的訓練體系交代得特別清楚,提插、扶按、托抱、撐托,每個勁力都說的很明白,雖然在外形上大同小異,但是里面的區別給點的很透。 松靜樁的設計也是本著這個思想,就是松和靜,看名字就一目了然,不用費腦子琢磨去。 把這些東西一樣一樣的站出來,試出來,發出來,很不錯了,但是還怕實戰的時候被高手看破,怎么辦,把各種勁力給他渾到一塊去!打的時候我自己都說不清這到底是幾個力的組合,別人就更摸不著東西南北了。 另外我再啰嗦一句,實用法早接觸的好,早接觸,就明白基本功為什么這樣練了,這個不算跳級。 有人問,請問站三體式與松靜樁可雙修嗎? 答:最好別一起練,你站松靜好不容易把肩松下來,一站三體又端起來了。 我們的三體式還要在渾圓樁的后面,也屬于自動升級的。 個人體會,小學的課別和初中的混著上。 其實只要多查閱一些資料就可以發現,李存義、孫祿堂、薛顛等先生的書中,都把無極樁列為第一部功夫,推而廣之,所有內家拳的著作,多半都從無極開始。 老前輩寫書是很負責的,有用的未必全寫進去,沒有用的一定不會寫進去,只不過世人多好奇巧,打開書就奔后面的動作去了,不太留意這最基礎的一環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