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衍,齊國人(濟南章丘相公鎮有其墓葬),著名稷下先生。約生于公元前324年,死于公元前260年,活了80余歲。后于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因思想深邃玄奧,辯才卓越,齊人稱他為“談天衍”。 齊宣王時,鄒衍就學于稷下學宮,先學儒術,后改攻陰陽五行學說。齊閔王后期,鄒衍離齊入燕。燕昭王對他十分尊崇,親自抱著掃帚迎接他,為他修筑碣石宮,并拜他為師。傳說鄒衍曾到燕國氣候寒冷的寒谷考察,吹了幾個曲子,就理順了陰陽,使當地氣溫升高,農作物豐收。燕惠王時,鄒衍曾蒙冤入獄。出獄后鄒衍回到齊國。其后,他作為齊國使者出使趙國,與公孫龍進行過學術辯論。晚年,鄒衍還曾仕于燕王喜。 鄒衍的著作很多,有《主運》《終始》《大圣》十多萬字。還有《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共105篇。可惜這些著作早已遺失。 鄒衍是陰陽五行學說的集大成者。他創立了“五德終始”理論和“大九州”學說,風行于當時,影響于后人。鄒衍的理論學說,是根據已知事實推論出來的,往往“以小推大,以近推遠”。這種充滿實證精神、富含邏輯思維的認識方法,在當時有進步之處。 “五德終始”理論,是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社會發展規律的一種理論。鄒衍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變化同自然界一樣,也受土、木、金、火、水五種物質元素支配。他把五行各賦予德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由五行相勝而為五德終始,即木德勝土德,金德勝木德,火德勝金德,水德勝火德,土德又勝水德,如此周而復始。比如,虞為土德,夏為木德,商為金德,周為火德。夏朝代替了虞舜,是木德勝土德;商朝代替了夏朝,是金德勝木德;周朝代替了商代,是火德勝金德。照此類推,代替火德的必然是水德,水德朝代出現以后,又要被土德代替,社會的變化就是如此循環復始。他的這一理論深合戰國時期各國統治者的口味,成為戰國七雄展開兼并戰爭、奪取統一政權的理論工具。 鄒衍還有一個重要學說,即大九州說。鄒衍以前的學者,認為中國九州就是整個世界,而想鄒衍卻以為中國九州只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中國名叫赤縣神州。在中國之外,如赤縣神州的還有九個,這也是所謂的大九州,大九州各有小海環繞著,各洲的人民及獸禽都不能互相交往,像一個獨立的區域。雖然大九州的地理說是鄒衍的推想,但這一思想對啟迪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還是大有裨益的。 鄒衍的陰陽五行、五德終始學說,對中國古代政治、思想文化的影響巨大。它一方面為秦始皇統一全國提供了理論根據。因為秦文公出獵,捕獲過黑龍,這正是水德興盛的征兆。按照五德終始的理論,水德勝火德,秦必代周。另一方面,也成為封建統治階級構建理論體系的邏輯骨架。比如《呂氏春秋》全書的邏輯結構,就是按照陰陽五行的秩序編排的。漢朝董仲舒建立的儒學體系,也是襲用了陰陽五行說。 此外,鄒衍的陰陽五行說還被戰國秦漢時期的燕、齊方士們所利用,成為方仙道的基本理論之一,為漢代道教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