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填詞”基礎知識(一)一、關于“詞”的名稱詞又被稱為“詩余”。可見,詞與詩是有一定聯系的。 詞是在“律詩”產生以后,人們受到詩的“格律”的啟發(fā)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文體)。而且,這種文學樣式,又不像“律詩”那樣只有四種變幻格式,而是有上百種基本格式和數百中“變體”,因此 ,有人把詞看作是“律詩的花樣拓展”,有人還干脆就把詞譽為“花樣律詩”——這充分說明了詞與律詩的密切聯系和某些相通之處。二、詞的起源與發(fā)展的大致情況詞最早產生于“宴樂” ——人們在宴飲、作樂時為助興而演奏的樂曲——功能就像我們現代在飯店吃飯,想要唱點兒“kalaok”助興一樣。藝人在演奏音樂時,還常常伴兒隨著音樂唱一些有歌詞的“曲子”,這些曲子中的詞最初是固定的——一個曲配一篇詞。后來慢慢演變?yōu)?演唱者可以根據宴飲者的心境,宴飲時的氛圍、主題在原來的曲子里填上一些新詞,以取悅于主人。再后來,文人們發(fā)現:依曲填詞——術語叫“倚聲填詞”是一種傳情達意的好方式。于是,都開始效仿為曲子“填詞”。所以,詞,最早被稱為“曲子詞”,或“倚聲”。“詞”在盛唐時既已出現,如李白有《菩薩蠻》、《清平樂》等五、六首詞;中唐詩人白居易有《花非花》、《長相思》、《江南好》等等;晚唐、五代時,詞已經完全成熟,并且出現了以西蜀的溫庭筠為代表的風格柔媚、婉約,綺麗、香軟 的“花間派”詞人和以南唐二主李璟、李煜為代表的風格比較莊重、“雅正”的詞人,以及大量的詞作。其中,尤以南唐后主李煜的詞對后世詞人影響最深。他們把“詩言志”的“詩歌傳統(tǒng)”引入到了“詞”的創(chuàng)作中,酣暢淋漓地用詞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意志,書寫“家國之思”和“亡國之恨”,使詞真正從“伶工藝伎”手里和“花間月下”、“閨房席間”解放出來,成為“士大夫”階層“喜用樂見”的一種文學樣式。這正如晚清詞學大家王國維所言:“詞至李煜,境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是士大夫之詞”。詞在宋代達到了鼎盛。兩宋期間,在以晏殊、張先、歐陽修、柳永、秦觀、周邦彥、 賀鑄、李清照為代表的“婉約派”詞人和以范仲淹、王安石、蘇東坡、辛棄疾、陸游、張元幹、張孝祥、陳亮、劉克莊、劉辰翁等人為代表的豪放派詞人的共同努力下,詞壇名家輩出,作品如汗牛充棟,如:《全宋詞》收錄了2333位作者的近20000首詞作,并且,無論“豪放派”和婉約派皆有登峰造極的“驚世佳作”問世使“詞”成為標志有宋一代文學成就的特色文體。在詞的萌芽階段,聰明的詩人們根據宴樂中節(jié)奏的緊湊或舒緩,為音樂配以長短不一、錯落有致的句子,所以,詞又稱作“長短句”。最后,詩人們索性讓“曲子詞”與“曲子”分家,用律詩中的“平仄”來代替音樂旋律中音階的起伏、升降變化。由于“曲子詞”有很多,因此,根據曲子演化來的“詞的樣式”也就很多。這些樣式,人們不便都記住,所以,人們就把每首詞的樣式要求記錄下來,制成樣本。這種“詞的格式樣本”,就叫“詞譜”。 寫作詞時,可以直接“依譜填寫”,所以,寫詞,也叫作“填詞”; 由于詞的格式有很多,人們?yōu)榱藚^(qū)別開每種格式,就為這些格式分別取了名稱,而這些“格式的名稱”就叫“詞牌”,或“詞牌名”。作詞所要遵守的規(guī)則和依照的詞譜樣式的總稱,叫“詞律”。那么,作詞需要遵守哪些規(guī)則或要求呢?一 、字數的要求 二、長短句格式的要求三、用韻的要求和規(guī)則四、平仄格律的要求。五、對仗句的要求六、詞句節(jié)奏切分、停頓的要求下面,逐條講解一下:一、字數的要求:這條規(guī)則,比較明顯,一目了然,也很容易遵守,因此不必贅述。只是我們應當知道:詞根據每首字數的不同,可分為“小令”、“中調詞”和“ 長調詞”:57字以內為小令;57字以上—— 90字為中調 ;91字以上為 長調詞。二.長短句格式這條規(guī)則也很明顯,與第一條一樣一目了然,所以很多人一看到“詞”這種文學形式,就覺得“很簡單”——字數、行數“明擺著的”——“誰不會呀”!于是馬上就會產生一種“創(chuàng)作沖動”,立馬“依樣畫葫蘆”,填起詞來。可想而知:這種結果一定是“貽笑于大方之家”了。三.用韻:詞的用韻規(guī)則比律詩要復雜得多,在如下四方面與律詩有所不同:1.聲調:律詩要求全都用平聲韻。而詞的用韻,有押平聲韻的,也有押仄聲韻的,還有專押仄聲韻中的“入聲韻”的。如:《鷓鴣天》、《水調歌頭》押平聲韻;《漁家傲》、《蝶戀花》押仄聲韻;《念奴嬌》、《滿江紅》押入聲韻。2.位置:律詩除首句入韻的以外,都是雙數句入韻——隔句押韻;而詞有句句押韻的,也有隔一、二句押韻的,或在此兩種基礎上外加固定位置押韻的,如:《漁家傲》、《蝶戀花》、《浪淘沙》就是“句句押韻”的,《水調歌頭》就是“隔一、二句押韻”。3.換韻:律詩必須“一韻到底”;而詞有一韻到底的,也有“換韻”的;換韻有上、下闕不同韻的,也有在半闕之中就換韻的。如《清平樂》就是上闕用仄聲,下闕用平聲;如《西江月》就是在上、下各闕的最后一句,換了與前兩句平聲韻諧音的仄聲韻。見如下: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雀,清風夜半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4.用韻數量:換了和四.用律句五.對仗六.節(jié)奏切分 在用韻上,詞與律詩有四方面的不同:(1)聲調、(2) 換韻、(3)位置(4)數量 在用韻的聲調上,每首詞的要求不一樣:有全用平聲韻的,也有全用用仄聲韻的,還有全用入聲韻的;而律詩只用“平聲韻”。 在能否換韻上,律詩必須是“一韻到底”;而詞有“一韻到底”的,還有可以有換韻的,換韻的方式也挺多;有平聲韻換成仄聲韻的;也有仄聲韻換成平聲韻的;有在一闕內部換韻的;有在上、下闕之間換韻的。在韻腳的位置上,律詩要求在(一)、二、四、六、八句位置上用韻;而詞不一定是在二四六八等雙數句用韻,韻腳的位置靈活多變。腳四是各首詞的韻腳數量也不一樣,須根據詞的長度和詞譜規(guī)定來運用;不像律詩那樣,只有四——五個韻腳。律句要求詞中的律句,基本上是按照律詩的四種平仄規(guī)律來寫。 詞中的對仗句與律詩不同:一是位置不一定是在三四或五六兩句,二是對仗的方式有所不同,比較多樣化,如:“扇面對”這種多句對仗的形式。 下面,舉例說明一下: 1. 換韻 天高云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上闋押仄韻,四個韻,下闋換平韻,三個韻。 2.對仗: 一般對仗句: 四海翻騰云水怒, 五洲震蕩風雷激。 才飲長沙水, 又食武昌魚。 扇面對:兩兩句相對,如: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毛澤東《沁園春*雪》 3.停頓、節(jié)奏切分的要求: 這種要求體現在一字逗、和三字頓上: 一字逗,如上面所舉的“惜秦皇漢武”中的“惜”就須單獨劃出,在節(jié)奏上也要停頓一下,再如: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