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君子、大丈夫”是對一個男人的最高贊譽,在市井民間,有著許多關于真君子、大丈夫的說法,比如“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無悔大丈夫”、“笑而不語真君子,自作主張大丈夫”、“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大丈夫”等。 古人很擅長通過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來判斷此人品格如何,“如何看人”是一門大學問,尤其是冠以“君子、大丈夫”的名號。如此,咱們來看這句出自《增廣賢文》的名句:“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 一、酒中不語真君子“不語”是一種境界,更關乎節操。“觀棋不語”,兩人對弈,旁觀者嘰嘰喳喳,仗著旁觀者清的先天優勢,對當局者指手畫腳。 殊不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換句話說就是人家高興,愛怎么下都是人家的事。 在酒桌上,“不語”則是另一種狀態。一些人喝多了酒,總喜歡胡言亂語,或者借著酒壯慫人膽的勢頭,對人對事隨意作出評判,更有甚者,哪壺不開提哪壺,揭人短處,以此為樂,反正事后可以推脫到酒的身上。 不幸的是,酒是死的、人卻是活的。于是禍從口出,仍不自知。又或者惡語傷人,如二月寒冬,讓友情散盡。在歷史上,因為“酒后吐真言”,而丟掉性命的名人不知凡幾。 東晉皇帝司馬曜嗜酒如命,一次在后宮與妃子飲酒作樂,司馬曜很快酩酊大醉,旁邊的張貴人也喝了很多,司馬曜對張貴人說:你看你都快三十了,按照這個年齡早該廢了,再不喝真就廢了你。 正所謂君無戲言,不過對于司馬曜來說,不過是醉后胡言亂語罷了,然而張貴人卻將此話當真了。 與其被日后廢掉打入冷宮,不如現在魚死網破,于是張貴人用被子,將司馬曜給活活悶死了。 作為歷朝歷代中,第一個被妃子用被子悶死的皇帝,司馬曜不可謂不憋屈。 除去這位奇葩皇帝之外,三國時期著名將領,張飛的境遇可謂路人皆知,這位仁兄酒喝多之后,不僅罵人還打人,結果如何?竟是被屬下割去了頭顱。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行動要敏捷。更何況在酒桌之上,人心中不為人知的一面,在酒精的作用下會被放大。 這個時候則更要守住言行,畢竟“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不管所說之言語是傷害了他人,還是會傷害自己,都是不好的局面。 二、財上分明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中寫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在亂世之中大丈夫可為一方豪杰,如東漢太史慈所言:大丈夫生于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 如今在太平盛世,“大丈夫”則更多的代表著一種為人處事的態度,公私分明、嚴于利己、做事有理有據,不為蠅頭小利而放下身段。 “財上分明”最讓人頭疼,相信很多人都有過被朋友借錢,卻不知該怎么要求對方還錢的經歷,催的緊了顯得有些不近人情,畢竟都是朋友,可能在酒桌上還稱兄道弟。若再加上借錢者自身不太自覺,“財上分明”便愈發遙遠。 這便是此句俗語的精華所在,在錢財上要公正分明,不管是借了朋友的錢還是別人的錢,一定要時刻記得還別人錢財。 眾所周知,拖得越久,錢便會越不值錢,所以這個過程一定要盡快還,又或者可以支付一定的利息。 “借錢、還錢”只是表象,關鍵在于報恩,受他人恩惠時,不同人有不同的做法。 有些人便是“斗米恩,升米仇”,有的人則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無疑為前者招人唾棄,后者為人盡敬佩。 比如韓信為報當年一飯之恩,后以千金相贈;俞伯牙為報知遇之恩,摔琴謝知音;豫讓為盡忠臣之義,士為知己者死。 結語“酒中不語、財上分明”是一種行為規范,但同時更是一種做人的態度和自覺,閱歷越豐富越有體會。古人將能做到這兩者的人,稱為“真君子”和“大丈夫”,本意是為了教導后人慎于言行,懂得報恩。 較為有意思的是,“不語、分明”同時也是一種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不管是酒后胡言亂語所招致的禍從口出,還是欠錢不還而得他日之惡果,對于自己和他人而言終究不是好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