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所用的紫砂泥料,實際上是一種含鐵粘土質粉砂巖的統稱,民間也稱其為“五色土”,可分為紫泥、綠泥、紅泥、緞泥四大類,每一大類中又各有細分,不同種類的紫砂泥料的色澤、泥性各有不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紫泥 紫泥是市面上最為常見的一種典型紫砂泥料,原料呈現紫棕色。 紫泥原礦石 紫泥深藏于江蘇宜興黃龍山巖層數百米下的甲泥礦層中,泥中含有豐富的赤鐵礦物,外形為致密塊狀,泥中有微細的銀點閃爍,肉眼即可看到含云母的微粒。由于礦眼位置不同及燒成溫度,氧化氣氛等差異,紫泥成品能夠變化出深淺不同的色澤。 天青泥 根據明代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記載:“天青泥,出蠡墅,陶之變黯肝色”。明確了天青泥的產地為黃龍山礦區蠡墅一帶,同時還指出,天青泥在燒制之后,會呈現出黯肝色。 天青泥原礦石 作為紫泥最下層的礦料,天青泥的儲量非常少,因此也有了“泥中極品”的美譽。清代光緒八年所編撰的《荊溪縣志》中更有“天青泥于諸泥為貴”的記載。目前,紫砂書籍中明確是天青泥作品的,只有楊鳳年的梅段壺和竹段壺傳世。 楊鳳年的梅段壺 底槽青 底槽青是紫泥中最為優質的泥料,因其通常處于紫泥的泥層最底部而得名。 其原礦外觀一般呈紫褐色,并夾雜灰綠色斑點,民間稱為“貓眼”、“雞眼”,這也是與一般紫泥區分最明顯的特點。 底槽青原礦石 底槽青最早產于黃龍山四號井,后來是黃龍山五號井和臺西礦。由于質地特純,泥質細膩、成色穩重,呈棕色,被近代制壺名家廣泛使用,是紫砂巨匠顧景舟大師最鐘愛的泥料。 底槽青潘壺 建議沖泡:普洱茶各種系列、烏龍茶生茶、龍井、花茶、碧螺春、紅茶、綠茶等。 清水泥 清水泥也被稱為“清水砂”,是赤鐵、云母含量較高的一種純紫泥礦,位于泥層中部。 清水泥原礦石 一般清水泥原礦為紫褐色致密塊狀,分布著肉眼可見的云母碎片,礦料上帶淡綠色斑點、斑紋狀,燒成后呈紫棕紅色,高溫呈紫黑、暗青色。 清水泥西施壺 建議沖泡:普洱茶各種系列、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 、鐵觀音、花茶、紅茶、綠茶、龍井、碧螺春。 綠泥 綠泥,屬于粉砂質泥巖,是紫砂壺原料中又一以原礦顏色命名的泥料。 綠泥原礦石 綠泥的主要組成成分是石英,在經過覆蓋層的壓力下,形成了堅硬半堅硬的頁巖。而且,綠泥中的含鐵量很低,并且多以游離的離子狀態存在,所以礦料呈現深淺不一的綠色。 綠泥礦料外觀質地一般比較純正均勻,含有少量白色云母碎片。在正常氣氛中燒成后,除少量顆粒質點的變化外,基本呈現氧化鐵晶體的純正黃色調。 墨綠泥 墨綠泥是綠泥的一種,也是紫砂泥中的夾脂,原礦中比較稀少的泥料,只是在礦料顏色的外觀上比一般的綠泥顏色要深,才稱為墨綠泥。墨綠泥在燒制之后呈米黃色、淺黃色,高溫透青。 墨綠泥原礦石 本山綠泥 本山綠泥,特指出產于黃龍山的、礦料開采出來呈現綠色的單一紫砂礦源。 ![]() 本山綠泥原礦石 名稱中的“本山”,指的就是黃龍山,由于黃龍山出產的綠泥品質是最好的,為了區別那些非產自黃龍山的綠泥原礦,所以才會特意加上“本山”二字。 ![]() 本山綠泥石瓢壺 本山綠泥礦料外觀質地均勻細膩,呈淡綠色致密塊狀,較軟易碎。燒成后成品呈梨凍色,胎質呈梨皮狀,表面有透而不炫的細致瑩潔感,色澤效果極細膩豐富。 建議沖泡:白茶等經過烘焙的茶葉。 芝麻綠泥 芝麻綠泥呈青綠色致密塊狀,燒成后胎質中含黑砂質點較多,故稱為“芝麻綠泥”,有白麻子泥、紅麻子泥。 ![]() 芝麻綠泥原礦石 紅泥 紅泥,是紫砂原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代周高起所著的《陽羨茗壺系》中,便有提到:“嫩泥,出趙莊山,和以一切色土,乃黏脂可筑,蓋陶壺之丞弼也。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之乃變朱砂泥?!边@里的石黃泥,指的就是紅泥,其礦物組成為高嶺石、氧化鐵、石英和白云母。 ![]() 紅泥原礦石 紅泥不同于紫泥與綠泥,是以燒成后呈現顏色命名的紫砂原料。紅泥原礦一般呈現黃色、紅色、或者青黃色,燒成以后成暗紅色、淺紅色。 紅皮龍 紅皮龍原名叫野山紅泥,礦料稀少,最近幾年市場更是少之又少。 ![]() 紅皮龍原礦石 紅皮龍產自黃龍山,一般分布在黃石層的下面,紅皮龍中的“皮”,指的是礦層較淺像皮層一樣,宜興老話把挖礦挖到了硬石頭層面稱為碰到龍,龍指的就是巖石層。 礦料外觀呈褐紅色致密塊狀,比較堅硬,表面有銹色狀。部分礦料上有淺黃、灰白色的斑紋狀。紅皮龍的泥性非常疏松,所以制壺的時候容易開裂,燒制的時候容易變形、開裂,成品率非常低。 ![]() 紅皮龍石瓢壺 以紅皮龍為泥料的紫砂壺,燒成后外觀色澤由棕紅,向暗紅色、紫紅色變化,豐富而耐看。既有紫泥的透氣性和泡養度,同時又有紅泥的色澤表現,非常獨特。 建議沖泡: 適合泡普洱茶系列、鐵觀音及半發酵類茶、重發酵茶類(黑茶類)、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綠茶、龍井、紅茶等。 大紅袍 大紅袍產自黃龍山南山(挨近紫砂路),主要位于石頭夾縫中,礦層厚度不超過10厘米,呈色鮮紅,如石層里的血管,故挖礦人稱之為龍血砂。 ![]() 大紅袍原礦石 大紅袍泥料低張力,收縮比幾乎達紫泥的三倍,制作時泥性掌握不易,古代用于增添紅泥艷潤調色之用。燒成后質感綿密、緊實細致,持之扎實沉重、紅潤艷麗,泥中極品,無以倫比。 ![]() 大紅袍樂道壺 建議沖泡:使用須先溫壺,親茶性高;泡茗渾厚醇和,柔順富口感,頗具泥中王者之風,適合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 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種系列。 降坡泥 降坡泥是近代才發掘的泥料,20世紀90年代初,在修建連接宜興城區與丁蜀鎮的陶都路時,降坡泥才被發現。 ![]() 降坡泥原礦石 陶都路途徑黃龍山與青龍山吻接處的山坡地段,因為坡度較大,為使公路平坦,施工隊開山挖坡以降低坡度,在其中無意挖掘到了這批特殊而珍貴的泥料,因其為降坡所得,故名降坡泥。 由于降坡泥產地靠近青龍山(碳酸鈣礦巖),熔劑性原料比較豐富,燒成礦料燒成品色澤比較滋潤。但因為熔劑性原料較高,制品的相對較弱,較脆性較高,易碰缺。 ![]() 降坡泥紫砂壺作品 建議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等。 朱泥 朱泥主要產于趙莊沙山、紅衛香山和川埠鄉小煤窯一帶,還有小部分產于寶山礦區。黃龍山也產朱泥,但是產量很少,早在明清時就很難滿足需求。 ![]() 朱泥原礦石 朱泥礦料外觀呈多種黃色調,泥性致密塊狀或團塊狀結構,質地均勻細膩。礦料一般含有少量微細的白色云母碎片,基本能溶于水呈泥糊狀。由于朱泥原料的顆粒含量低,且干燥及燒成收縮率大,很容易出現起皺,變形,開裂等問題,民間有“無朱不皺”的說法。 ![]() 朱泥魚化龍壺 建議沖泡:鐵觀音、臺灣高山茶、普洱生茶、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龍井等。 緞泥 緞泥,亦作“團泥”,因宜興方言“團”與“緞”同音,且大部分泥礦料燒成后呈多種黃緞色調,所以又稱為“緞泥”,還可直接寫為“段泥”。 ![]() 緞泥原礦石 緞泥是作為共生礦的形態和其他紫砂礦類一并采掘的,一般是以綠泥和紫泥共生。 緞泥燒成范圍較寬,可以制成大件作品,色澤跨度大,有古銅、棕黃、駝灰、褐黃、赭灰、冷金黃等色調。燒成后胎質顆粒豐富,具有層次感。 ![]() 顧景舟制牛蓋蓮子壺(緞泥) 緞泥的所有特點集中在泥中的砂,顆粒感很強。古人對紫砂的描述是“看著有,摸則無”,緞泥完全符合這一特點。緞泥制成的紫砂壺砂粒多,與其他原料制成的紫砂壺相比較難包漿,但一旦包漿,其色澤與美感是其他的泥料所無法比擬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