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乾隆年間,山東有一位名叫蒲松齡的學子,他才華出眾,從19歲開始,一直到70歲,都在忙著應試,然而他始終都沒有考中進士,從而留下了一部談鬼說狐的文言小說《聊齋志異》。與蒲松齡相反,安徽有一位生性豁達的學子,他年輕時經歷了科舉考試的失敗后,誓死與科舉決裂,不再繼續考試,即使巡撫推薦,他也裝病不去,從而留下了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而這個倔強而又有些魏晉風骨的作家便是吳敬梓。 吳敬梓后半生極為潦倒,他在饑寒交迫中用一只如椽妙筆勾畫了科舉制度下的浮生萬象和世態炎涼,那里有附弄風雅,也有爾虞我詐,半世默默無聞,一朝青云直上。作為中國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它揭露了科舉制度的弊端,無情地批判八股文,是一部現實主義巨著。魯迅評價這部小說“秉持公心,指摘時弊”。如今?!度辶滞馐贰芬驯蛔g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有的外國學者認為,它可與意大利的薄伽丘、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和法國的巴爾扎克等人的作品相媲美。 秦淮寓客 生性豁達 吳敬梓出身于安徽全椒縣的一個書香世家,家族世代為地方世族,可謂“家聲科第從來美”。他的曾祖父吳國對是順治間的探花,與大詩人王士禛是同榜進士。祖父一輩的吳晟是康熙間進士,親祖父吳旦是個同知。六十年間,家族中有進士、舉人等功名的官員多達十余人,“一時名公巨卿多出其門”,號稱“一門兩鼎甲,三代六進士”。 吳敬梓出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自幼便被父親過繼給了長房吳霖起。吳敬梓自小聰明過人,所做詩文聞名遠近。14歲起,便跟隨做官的父親吳霖起前往各地,因此知道了許多官場內幕。他“讀書才過目,輒能背誦”,不過,他決不死讀書,經常游覽當地的山水風情,隨父參加一些當地名士的聚會。漸漸地,他也沾染了一些“家本膏華,性耽揮霍”的習氣,從而養成一種放蕩豁達的態度和睥睨塵俗的性格。 吳霖起去世后,家族中有的人便覬覦他的遺產,因吳敬梓是過繼過來的兒子,這便給了親戚們可乘之機,于是發生了“兄弟參商,宗族詬誶”的爭產糾紛,親族們沖入他的家中,想要奪取他的財產。雖然最后他繼承了父親的遺產,但因爭產之事深受刺激,此時的吳敬梓已無心做官,也無意考取功名。于是,他便開始大肆揮霍家產。 從23歲開始,吳敬梓便過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父親吳霖起留下了二萬多兩銀錢的巨額遺產,可是吳敬梓“素不習治生”,只是“傾酒歌呼,窮日夜”。終于,不善持家的吳敬梓在30歲以前就將田產房產全部賣光,受到族人白眼,是族人眼中“田廬盡賣,鄉里傳為子弟戒”的敗家子。但就是到了“白門三日雨,灶冷囊無錢”的地步,他仍拒不參加科考。當“長老苦口譏喃喃”,想讓他走仕途之路時,他便“叉手謝長老,兩眉如戟聲如虎”。33歲時,身無分文的吳敬梓與妻子葉氏遷到了南京,住在秦淮河畔的白板橋西,因此他稱自己為“秦淮寓客”。從此,吳敬梓在南京定居下來,開始了他的賣文生涯,并以創作《儒林外史》而澆心中塊壘。 在南京,他經常過著衣不保暖、食不果腹的困苦生活。他家中最值錢的就是幾十冊古書,吳敬梓日夜誦讀聊以自娛,但最后,這些書也拿去賣掉買米。每到冬天,吳敬梓因沒有錢買酒御寒,便邀請五六個好友乘月色走出南京城南門,繞著城墻走,一路上唱歌、吟詩,直到天亮,走進水西門而散,夜夜如此。由于走了幾十里路,全身就暖和了,吳敬梓戲謔地稱夜間之行為“暖足”。 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巡撫趙國麟推薦他前去參加博學鴻詞科廷試,他卻裝病不去。晚年生活困頓,要靠賣文和朋友接濟度日,以致“囊無一錢守,腹作千雷鳴”,有時竟兩日吃不到飯,靠人周濟才不至于餓死。吳敬梓曾投靠過革職回鄉的官紳楊凱,由于生活困窘,他向楊凱寫了一首《雨》詩:“明晨銜泥問楊子,妻兒待米何時還”,想要得到楊凱的資助。即便如此,他還繼續創作著《儒林外史》,創作這部小說大約用了近20年時間,直到他49歲時才完成。乾隆十四年(1749年),傾注了吳敬梓大量心血的《儒林外史》終于問世了,開始以抄本流傳。 吳敬梓的書齋為“文木山房”,因此晚年他自號文木老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吳敬梓剛好54歲,他去揚州投靠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并與自北京南下的王又曾在舟中痛飲銷寒?;貋碇螅坪ǘ鸁?,并反復朗誦唐人張祜的《縱游淮南》一詩,一時痰涌氣促,救治不及而去世。當時守在床邊的只有幼子吳鏊,生前好友金兆燕和王又曾協助料理喪事。當時,吳敬梓一貧如洗,盧見曾替他購棺裝殮,遺柩得以歸葬金陵清涼山下。如今,他的家鄉建立有“吳敬梓紀念館”,南京秦淮河畔桃葉渡也建立了“吳敬梓故居”。 吳敬梓詩文俱佳,著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和《文木山房詩說》。而他最為著名的作品便是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胡適在評價吳敬梓時說:“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劉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吳敬梓?!?/span> 富貴功名 人間百相 吳敬梓年輕時,見到父親吳霖起為官清廉正直,做了很多貢獻,他深感驕傲。然而同時目睹了父親因不善于巴結上司,終被罷官回鄉的不公待遇,使他對官場的腐敗有了切身的體會。他生長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時間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揚州兩地,官僚豪紳、膏粱子弟、舉業中人、名士清客,他都司空見慣。他在這些所謂的“上層人士”的生活中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舉業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風雅和清客的招搖撞騙。因此,他把滿肚子的憤世嫉俗寄托于文學創作中,寫成了《儒林外史》。全書五十六回,由許多生動精彩的故事串聯起來。 小說從元末明初寫起,一直寫到明萬歷四十四年,前后歷時約二百四十八年。元朝末年,浙江諸暨農家子弟王冕自學成才后,因不愿和知縣來往,便避走濟南,以賣畫為生。半年后,黃河決堤,百姓流離,王冕回到故鄉。不久,母親去世。又隔了一年,天下大亂。吳王朱元璋平定方國珍后,特意去訪問王冕,向他求教平天下之策。數年后,朱元璋建立大明,禮部議定用四書、五經、八股文取士。從此,王冕預知“一代文人有厄”,便及時避居會稽山中。 到了成化末年,山東兗州汶上縣薛家集觀音庵中辦學堂,夏總甲推薦周進來教館。周進是個老童生,他對科舉考試極為熱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卻連個秀才都沒考中。一天,他與姐夫來到省城,走進了貢院。他觸景生情,悲痛不已,一頭撞在了號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滿地打滾,哭得口中鮮血直流。幾個商人見他可憐,于是湊了二百兩銀子替他捐了個監生。他馬上就向眾人磕頭說:“我周進變成驢變成馬也要報效?!辈痪茫苓M憑著監生的資格考中了舉人。頃刻之間,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是朋友的也來認做朋友,連他教過書的學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爺”的長生牌。過了幾年,他又考中了進士,升為御史,被指派為廣東學道。在廣州,周進發現了范進,為了照顧這個54歲的老童生,他把范進的卷子反復看了三遍,終于發現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間最好的文章,于是將范進取為秀才。過后不久,范進又去應考,中了舉人。 當時,范進和周進當初境遇相似,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東喚西,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當范進一家正在為揭不開鍋,等著賣雞換米而發愁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上被找了回來,知道喜訊后,他高興得發了瘋。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戶給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轉眼功夫,范進時來運轉,不僅有了錢、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環也有了。范進母親見此歡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氣,竟然死了。胡屠戶也一反常態,到處說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會與常人一樣的,對范進更是畢恭畢敬,上演了一出“范進中舉”的鬧劇。 嚴致和是個監生,這個監生也是花錢捐來的。他臨死伸出了兩根放不下去的手指,幾個侄兒以及奶媽怎么也猜不中嚴監生到底說的是什么,而妻子趙氏一語道破,原來是燈中有兩莖燈草,嚴監生怕它費油才使得他難以合眼,趙氏挑去一根后,嚴監生便咽了氣。嚴致中是一個貢生,地位相對較高,因此瞧不起自己的弟弟嚴監生。范進在服喪期被張靜齋勸說一同前去湯知縣那里打秋風,剛到高要縣坐定準備喝些茶水,嚴貢生便進來搭訕,當得知二人是要去拜見湯知縣時,便開始稱自己與湯知縣是老相熟,又編造了一段與湯知縣相遇的故事,還夸贊湯知縣的為人,只是為了和湯知縣套近乎。 匡超人是溫州府樂清縣人,本是一個淳樸的農村少年,為人乖巧、做事勤快,對父親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動。在流落杭州時,匡超人遇到了馬二先生,并受馬二先生的影響,把科舉作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以名士自居,以此作為追名逐利的手段。他巧妙周旋,賣友求榮,忘恩負義,最后變成一個衣冠禽獸。 進士王惠被任命為南昌知府后,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黎民生計和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了解當地有什么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著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了各項差事的余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筆鋒犀利 諷刺經典 在吳敬梓筆下,科舉制度不僅使人墮落,同時也是封建禮教的幫兇。年過六十的徽州府窮秀才王玉輝,屢試不中,但他卻刻守禮教綱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兒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勸親家讓女兒殉節。又對女兒說:“我兒,你既如此,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難道反而阻攔你?你就這樣做罷?!卑颂煲院螅畠捍┲匦⒌陌咨囊路?,絕食而死,他卻仰天大笑說:“死得好!死得好!”但事過之后,當他女兒的靈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時候,他突然感到了傷心?;丶铱匆娎掀薇?,他也心上不忍,離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兒,凄凄惶惶,到了蘇州虎丘,見船上一個少年穿白的婦人,竟一下想起了穿著孝服殉夫的女兒,心里哽咽,那熱淚直滾下來。 這部小說以辛辣的筆觸對社會現狀和儒士命運進行揭露和諷刺。小說時間雖然假托為明代,實為清中期。它透過人生百態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祿的觀念、官僚制度、人倫關系和整個社會風氣。作者從揭露科舉制度以及在這個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惡的靈魂人手,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偽卑劣。吳敬梓反對八股文、科舉制,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以及熱衷功名利祿的風氣。小說白話的運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 在《儒林外史》中作為“隱括全文”的名流王冕的身上,可清晰地看到吳敬梓對自己的描述。王冕既是富有童心的放牛娃,又是才華橫溢的奇人。面對知縣的威逼,王冕寧可風餐露宿逃亡在外,也不肯低頭。王冕對于科舉制度可能會產生的弊端深感憂慮,說是“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輕了”。 此外,《儒林外史》中還用十分鄭重的筆墨描寫以虞育德博士為首的一批“真儒”以古禮古樂祭泰伯祠的盛典。小說借一個人物之口說:“看虞博士那般舉動,他也不要禁止人怎樣,已是被了他的德化,那非禮之事,自然不能行出來?!敝鞒痔┎艏赖涞牧硪晃徽嫒迩f紹光出身于書香門第,早有文名而未嘗出仕,“閉戶著書,不肯妄交一人”。被稱為“品行文章是當今第一人”的杜少卿,他是不大看得起科舉功名的,中過秀才以后就不再考了,甚至還裝病不應征辟,就留在南京“看花,吃酒”,后來窮到賣文為生,仍然“心里淡然”。杜少卿最著名的一件事是攜著他妻子的手游清涼山,嚇得兩邊的游人目眩神搖,不敢仰視。 和同一時期的古代書籍相比,《儒林外史》在語言上對白話的運用已經漸趨成熟。吳敬梓把民間口語加以提煉,以樸素、幽默、本色的語言,寫科舉的腐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該書奠定了中國諷刺小說的基石,對清晚期小說有很大影響,《海上花列傳》《官場現形記》等都取法于《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初刻本,據吳敬梓的侄孫女婿金和在《儒林外史跋》里說,是吳敬梓的表侄金兆燕作揚州府教授時梓以行世的,可惜此種全刻本迄今未發現。今見最早刻本是嘉慶八年(1803年)臥閑草堂刻本。之后有嘉慶咸豐年間蘇州潘氏抄本,同治間有蘇州群玉齋活字本,光緒間有上海申報館排印本等,版本眾多。 正如《儒林外史》的序言所說,此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吳敬梓用一支妙筆記錄了那個科舉時代下人們追求功名富貴的迫切心情,也描繪了人們在金榜題名后的得意忘形,令人感慨,引人深思,是一部難得的清代世俗風情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