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不是有這樣的體驗: 晚上孩子寫個作業,小動作不斷,就是不能安心專注于作業上,你不停的嘮叨,催促,可是效果不佳,你吼他的聲音越來越高; 一道簡單的題(你覺得),講了幾遍十幾遍,他一邊點頭說懂了,一邊還是不會做,你氣得七竅生煙,罵的不過癮,還在他后腦勺上狠狠抽幾下; 你說過作業沒有做完之前不能玩游戲,可孩子還是趁你不注意偷偷摸摸的玩,甚至耽誤了上網課,不是老師電話你,恐怕你還蒙在鼓里,氣過了、罵過了、打過了,收效甚微; 你上班回家,還要做家務,管孩子學習,一大堆問題讓你焦頭爛額,另一半只會逃避責任,你的火氣不禁只往上沖; 總之,好像每天都有無數的麻煩和煩惱超出你的掌控,讓你一次又一次的不禁情緒失控。 可如何抱怨,嘮叨,發脾氣,問題仍然在那里,一點都沒有減少,也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 感覺我們停不下來,因為有這么多問題的存在,根本做不到視而不見。 可我們不知道的是,解決問題,是不需要那么大的情緒反應的。 常言說:“有理不在聲高”,我們溫和的,堅定的輕聲說一樣能夠解決問題。 只是我們太急躁,太焦慮了,一遍遍的重復,又極其不耐煩,于是不知不覺的嗓門越來越大,想通過大嗓門震懾對方,達到讓對方聽話的目的。 也許開始有用,到后來效果越來越差,必須達到更大的閾值或用更激烈的方式才能暫時見效,甚至最后引起反彈。 那么為什么不試一下,溫和,堅定,輕聲說話呢? 就是想著為了自己的心腦血管著想,也不應該發脾氣,大聲吼叫。 不是有輔導孩子做作業,中風、心梗的家長么! 這不是個例,隨著心腦血管疾病年輕化,這樣的例子只會越來越多。 為什么孩子做作業不專注? 有報道是父母長期干著打斷孩子思路的事情: “小時候孩子玩玩具,家長不停的指揮,糾錯,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來整合; 家里一大堆色彩斑斕的玩具,還不停的更新換代,讓孩子目不暇接,無法靜下心玩一種玩具; 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一會問孩子渴不渴,一會問孩子餓不餓,不停的找借口打斷TM; 孩子覺得無聊,希望家長陪伴,大人往往丟個手機或平板給孩子,讓TM自娛自樂,以免打擾我們的休閑娛樂; 孩子有自己的愛好,不符合家長要求,家長強行讓孩子學TM不喜歡,卻實用的各種特長; 反正就是不讓孩子按自己的節奏玩耍,吃飯,學習,進步; 偏偏還打著“為你好”的旗號,道德綁架孩子。 所以,少誘惑,少干預,遠離手機,多觀察,用心陪伴才是改善孩子專注狀況的關鍵。 母親的情緒穩定關系到孩子的情緒穩定。 而直接控制情緒收效甚微,關鍵是認知要改變。 就是母親先愛自己,讓自己內心富足,強大,才能真正遠離壞情緒。 還記得不要把工作的情緒帶回家,在門外消化完畢再進門。 如果配偶能夠協作一起分擔家務,那么就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也更能心平氣和。 如果配偶完全不幫忙,那么真心沒必要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家務上,因為做再好,他也看不到。還不如多關心自己和孩子。 用檢索式的方法引導孩子學習,比如樂高,所有的零件都印在圖譜上,單獨列出來,清楚的介紹大小,是什么,干什么,怎么用; 然后圖譜上一步一步詳實的展示出整個拼裝過程,只要按圖索驥就一定能夠拼好,即使暫時有錯誤,只要退回到前一步,找到問題所在,就能夠進行下一步了。 所以,孩子如果不會做,不要急著發脾氣,罵孩子笨,這種負面語言讓孩子以為自己真的笨。 不會做很有可能是上一步沒有學好,應該退回去,學好了再進行下一步。 多親子閱讀,當自己是“喜馬拉雅” 上的播音員,用自己最喜歡的聲音和語調和孩子互動,孩子放松了,不對抗了,學習也許沒有那么難了。 多陪孩子出去運動,運動對身體、大腦的發育有極大的好處。自己在陪孩子運動的過程中,壞情緒也容易宣泄出去。 總之,不要變成壞情緒的奴隸,讓壞情緒控制自己,造成家庭的隔閡,和孩子之間的戰爭,最后所有人都成了受害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