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唐中后期的甘露之變絕對是震驚歷史的大事件,縱觀唐之一朝,所有的宮廷政變幾乎都難以與之相比,它導致的影響不僅左右了接下來唐朝政權的歷史走向,而對當事人唐文宗的心理陰影更是如蛆跗骨,大權旁落,窩囊之極的頹廢形象伴隨著文宗的后半生,直至其駕崩,遺詔在權宦面前也不過是形同一紙空文,這對于一個曾敬仰太宗皇帝文治武功的有志青年來說,打擊無異于殘酷而無情的。 《資治通鑒》:自是,天下事皆決于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資治通鑒》:上曰:赧、獻受制于強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 綜上可看出在甘露之變后,朝廷由宦官一家獨大,上脅天子,下凌群臣,儼然,堂堂天子,九五之尊竟然成為一傀儡而已,說不盡的悲傷,嘆不盡的無奈! 太和九年11月21日,在甘露之變之前的計劃,明明是一場布置嚴謹,有眾多朝廷高官實權派人物參與制定的除宦謀劃,以有心算無心,且先發制人的完美開端,如何就衍變成為宦官大殺四方,血濺宮廷,掌控權柄的反殺政變呢? 對于甘露政變的詳細過程,筆者就不再一 一贅述,我們將通過其中幾個細節來引出所要探討和甚是疑惑的地方。 這場謀劃對于唐文宗所扮演的角色和立場,歷史并沒有言明,那他是知還是無故躺槍呢?眾所周知,在甘露之變前的計劃并不是所謂的甘露為引,原計劃是十一月27日,以被誅殺的權宦王守澄的葬禮為餌,而鄭注出鎮鳳翔節度使,到時引鳳翔數百精兵與李訓里應外合,在唐文宗合理名義的號召下誅殺宦官,到時文宗擺脫權宦的掣踵,享受真正的皇權至上。 所以說白了就是皇權和閹權的斗爭,而充當著總策劃的就是自詡為保皇黨的鄭注和李訓。 對于這兩個人,可以說是文宗朝一年以來攛掇得最快的政治黑馬,他們是兩個利益為上的投機分子,在那個朋黨爭斗、宦官囂張的朝堂上硬生生的憑借其詭譎狠辣、投機取巧而殺出了一條鮮血淋漓的康莊大道。 不管是李黨魁首李德裕還是牛黨魁首李宗閔在鄭、李二人的攜手下都只有敗北的下場,而炙手可熱,權傾一時的大太監王守澄也敗在了他們的謀劃之下,由此可見,鄭、李二人雖然豪橫、陰險,可是能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政治的不可捉摸和玄乎就在于今日之朋友很可能是明日之敵人,而這一幕就正好在鄭注和李訓之間上演了,那種赤裸裸的利益至上不得不令人感嘆人性的貪婪。 主要敵人驅除之后,鄭、李就可能會從同一陣營變成爭寵的敵對陣營,這一點李訓早早的預料到了,所以他有了另外的計劃,就是要先誅殺宦官,然后矛頭對準鳳翔的鄭注,來個一箭雙雕,到時他就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所以李訓撇開了鄭注,自主聯合了一些大臣策劃了甘露為引的計劃,而筆者亦認為這是李訓在取得唐文宗點頭之后所導演的一場誅殺宦官計劃,從頭至尾,文宗都不是無辜受累者。
所以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甘露為祥瑞的計劃是得到文宗點頭之后,以李訓為總指揮,以心腹朝廷高官為打手的誅殺權宦的名正言順的計劃。 看似周密,卻是不嚴謹的計劃,破產源于協作下的漏洞百出在甘露為祥瑞的計劃中,有不少的漏洞,當然,其中的關鍵就是仇士良和魚弘志一眾宦官被引去左金吾仗院后,李訓不能作出及時的規劃,以及最壞的打算;而大將軍韓約的不具備計劃的過硬心理素質也是關鍵一環。 不可否認,仇士良等離去之后,眼看進入伏擊圈時,一陣風讓他看到了明晃晃的伏兵,這是氣運一;仇士良轉身逃,尖叫一聲嚇住了關門的兵士,這是氣運二;順利逃離到了皇帝身邊,除李訓外,而無人能阻擋他們,致使逃入宣政門,這是氣運三。 而作為一個計劃的制定者,聯想到各個環節,且能做好最壞打算的規劃才是一個合格的指揮者,而縱看整個計劃,看似周密,實則是漏洞百出,特別是在用人之上,李訓早已步入了危機之中。 河東節度使王璠,此人實則是一個騎墻派,早在唐文宗和宰相宋申錫有意誅殺王守澄時,宋申錫就找過王璠,可是轉瞬間王璠就泄密給了王守澄,害的計劃破產,宋申錫差點身死。如此反覆小人作為社稷的倚仗,實在過于武斷了。 再說說邠寧節度使郭行余,在計劃開始之后,卻是單槍匹馬,一個兵也沒有隨其入宮,比起王璠,兩人真是五十步笑百步的貨色,實不堪重用。 隨著局勢的變化,金吾衛大將軍韓約可以說是成敗的關鍵,可是其全程臉色發白,身體打顫,堂堂一個大將軍如此的心理素質和臨場表現能力實在令人嗤笑和無奈!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宦官進入到了伏擊圈后卻還是令他們揚長而去,不得不說,這個大將軍名不副實,誤人誤己! 在最后,皇帝竟然落入仇士良等宦官之手,此張王牌一失,就失去了法理的正統性,就是如此漏洞百出的協作,不得不說,李訓的指揮和臨場藝術實在不怎么樣。 明明是黎明前的曙光乍現,一瞬間卻步入了地獄般的黑暗,不得不說回光返照下的唐文宗一局敗而滿盤皆輸,神策軍出禁宮,殺氣騰騰,宰相和眾多文武重臣被屠戮殆盡,一時間象征著莊嚴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大明宮內外布滿了血腥,一千多人死于這場看似周密卻并不嚴謹的計劃反殺,多少無辜的人成為了李訓甘露祥瑞計劃失敗后的犧牲品,甚至連皇帝文宗也陷入到了動輒有被廢立殺害的危險境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