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3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2個第3軍 一、滇軍李烈鈞部組成的第3軍(1925.08.26--1947.10.20) 1915年,護國軍第2軍進入廣西,后進入廣東。1916年6月,護國第2軍改稱為駐粵滇軍。1924年10月,駐粵滇軍改編為建國第1軍,1925年8月26日,該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3軍,朱培德任軍長。下轄:第7--9師。 1927年5月初,第3軍擴編為第3、第9兩個軍,編成第5路軍。其中,第3軍,王均任軍長下轄:第7--9師。 1928年8月,國民黨軍進行編譴,原屬各軍縮編為師。第3軍縮編為第7師,原軍長王均任師長。原轄第7--9師,依次改編為第19--21旅。 1929年3月,原第3軍縮編后的第7師與原第31軍縮編后的第12師合編為第3軍。 軍長王均。下轄第7師,第12師。該軍組成后,即編入第1路軍。10月,該軍調至徐州。1930年5月,該軍編入總預備軍團。1931年7月中旬,該軍被編為“剿赤”軍南路集團軍第3軍團。此后至1934年9月,該軍調往豫鄂皖地區。1935年9月,該軍先后調往陜西、甘肅。1936年11月,該軍進至會寧整訓時,曾萬鐘任軍長。該軍下轄第7師,第12師。同年12月,該軍被編為“討逆軍”第9縱隊。1937年春,該軍由甘肅調往河南鄭州、開封等地駐防。
1937年7月,該軍由河南開赴河北高碑店、良鄉一帶,隸屬第14集團軍。1938年10月,該軍調至中條山地區,歸第5集團軍指揮。 1939年7月21日,,由唐淮源接任軍長。1941年5月12日,該軍重組,由周體仁任軍長,隸屬國民革命軍第34集團軍。6月4日,該軍被日軍包圍,第12師被全殲。7月,該軍重新組建,下轄第7師,第12師,隸屬第34集團軍。 1942年冬,第7師調甘肅平涼、三元一帶。第12師調蘭州。1943年,國民黨將新編第3師調歸該軍建制。 1944年4月15日,該軍重組,由李世龍任軍長,第3軍下轄:第7師,第12師,新編第3師, 1945年1月9日,羅歷戎任軍長,隸屬第38集團軍,4月,該軍新編第3師被裁減。 8月,抗戰勝利后,第3軍第12師撥歸第17軍指揮。軍部率第7師開赴石家莊,隸屬第34集團軍,同時,將第57軍新編第34師改為第32師調歸第3軍建制。此時,第3軍下轄:第7師,12師,第32師.1946年第3軍歸保定綏靖公署轄制。是時,12師調離第3軍。 1947年10月20日,第3軍軍部和第7師在清風店地區被晉察冀野戰軍全殲。11月,留守石門的第32師及其殘部被全殲。 第3軍歷任軍長 朱培德1925.8.26--1927.05 王均1927.05--1928.08;1929.03--1936.11 曾萬鐘1936.11--1939.7.21 唐淮源1939.7.21--1941.5.12 周體仁1941.5.12--1944.4.15 李世龍1944.4.15--1945.1.9 羅歷戎1945.1.9--1947.10.20
整編第38師、暫編第3師等部組成的第3軍(1948.01--1949.12) 1948年1月,整編第38師第17旅與新編第9師、暫編第3師等部在陜西合編為第3軍,許良鈺任軍長。 5月,該軍改編為整編第16師。下轄整編第17旅,新編第9旅,暫編第3旅。原軍長許良鈺任師長。9月,國民黨重新規定番號,又將整編第16師改稱為第3軍。原師長許良鈺任軍長。同時,將整編第17旅改稱為第17師,暫編第3旅改稱為第254師,新編第9旅改稱為新編第9師。該軍此次整編后隸屬西安綏靖公署。11月,盛文任軍長。1949年底,該軍在第5兵團編成內被人民解放軍全殲于川西新津、邛崍地區。 第3軍歷任軍長 許良鈺1948.01--1948.05;1948.09--1948.11 盛文1948.11--1949.12
國民革命軍第11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曾先后出現過2個第11軍
一、國民黨軍第4軍第10師組成的第11軍[1926.11--1929年初] 1923年2月,以粵軍第1師一部編為粵軍第4軍第1師第1旅。1925年7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10師。1926年11月,第4軍第10師擴編成第11軍,轄第10師,第24師。 1927年3月,收編第9軍第2師為第26師。同年4月,該軍第10師,26師北伐,隸屬第1縱隊。6月北伐軍由河南回鄂,隸屬第2方面軍。8月下旬,該軍第10師分編為第10、第24師 1929年初,國民黨軍隊縮編為師。第11軍縮編為廣東編譴區第3師和獨立第2旅。8月,第3師使用中央軍番號,改編為陸軍第61師,獨立第2旅改編為第60師。 二、第2編遣區暫編第17師組成的的第11軍[1929.05--1949.09.21] 1920年,甘肅昭武回民騎兵營擴編為陸軍第5混成旅。1925年,第5混成旅改編為國民聯軍第7師。1926年9月,國民聯軍第7師改編為國民聯軍第4路。1927年6月初,國民聯軍第4路改為第4軍。1929年1月,國民聯軍第4軍縮編第2編區暫編第17師。1929年5月,暫編第17師改編為第11軍,隸屬第15路軍,同時將原暫編第17師改稱第64師,歸該軍所轄。1930年11月4日中原大戰結束后,該軍所轄第64師改稱為第35師。 1931年10月,將留守寧夏的新編第7師調歸該軍建制。1932年11月,從第35師中抽調青壯年官兵編成3個旅,該軍下轄新編第7師和獨立第10旅、騎兵第1、第2旅,駐防寧夏之靈武、金積地區。 1936年5月至10月,新編第7師在寧夏隴東一帶駐防。 1937年2月,新編第7師改編為第168師。 1937年8月,第11軍下轄:第168師和獨立第10旅、騎兵第1、第2旅。 1940年,獨立第10旅擴編為暫編第9師。 1941年5月,新建暫編第31師撥歸該軍建制。 1943年9月,11軍下轄3個師和兩個騎兵旅:第168師,暫編第9師,暫編第31師和騎兵第1、第2旅。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將原轄暫編第31師和騎兵第1、第2旅均被裁減。 1946年5月,國民政府整編全國軍隊時,將該軍改編為整編第18師,隸屬西北長官公署。原轄第168師縮編為整編第168旅,原轄第9師縮編為暫編第9旅。另將新建騎兵第10師改為騎兵第3旅撥歸該軍。 1947年初,整編第18師奉命將暫編第9旅改稱為整編第190旅。 1948年9月,該師恢復第11軍番號,下轄:第168師,同時,將第190旅恢復為暫編第9師,另將新建暫編第10師撥歸該軍建制。 1949年春,11軍隸屬寧夏兵團。下轄:第168師,并將暫編第9、第10師他調,另將新建第189師和寧夏保安第4師撥歸該軍建制。9月2日至21日,西北人民解放軍發起寧夏戰役,該軍大部被殲,其殘部被迫向人民解放軍投誠。 國民革命軍第12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8個第12軍 1.十四省討賊聯軍第10師組成的第12軍[1926.09--1929年初] 1926年9月,十四省討賊聯軍第10師[1926年4月編成]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2軍,下轄:第1--3師,教導師,另轄第1至第5混成旅。 1927年4月,隸屬于第3縱隊。 1928年2月25日,該軍各師番號依次改稱為第42、第43、第44師及教導師。 1929年初,南京國民政府編譴會議后,該軍被縮編為第49師,所屬部隊統一整編為第145旅、第146旅、第147旅。 2.黔軍袁祖銘一部組成的第12軍[1926.11--1927.01.30]
1926年11月將黔軍總司令部直屬部隊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2軍。1927年1月30日,袁祖銘因為“廣攬土匪,勾結北洋軍閥”被唐生智命周斕將其誘捕處決,該軍所部各自走散。 3.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第五師組建的第12軍[1928.03.16--1928年底]
1926年6月,以湖南陸軍第4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8軍,隸屬于第4集團軍。1927年2月,第8軍擴編為第8、第35、第36軍;10月20日,第8、第35軍各一部合編為第18軍下轄:獨立第4師,獨立第7師,獨立第21師。1928年3月16日,因該軍同陶鈞的第18軍番號重復,改番號為第12軍,下轄:獨立第4、獨立第7、獨立第21師,依次改稱為第1、第2、第3師。同年底該軍縮編為第52師。 4.國民革命聯軍第28軍組成的第12軍[1929.05--1930.03]
1928年,鎮嵩軍萬選才旅在北伐戰爭中,被擴編組成為國民革命聯軍第28軍,下轄:第72、第73師和補充旅,隸屬馮玉祥第2集團軍。1929年5月,第28軍叛馮投蔣,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2軍,下轄:第72、第73師和補充旅編制不變。12月25日,所屬第72師、第73師和補充旅縮編為第65師。1930年3月,萬選才在河南舉兵反蔣,被撤去軍長職務,該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被編散。 五、第3路軍第22師組成的第12軍[1930.03--1930.11] 1929年5月22日,河南省主席韓復榘叛馮投蔣,其一部改編為第3路軍第22師。1930年3月,第22師擴編為第12軍,下轄第22師。5月,該軍隸屬討逆軍第1軍團,11月,因作戰不力被裁減。 六、第3路軍第6軍第20師與第14軍第81師組成的第12軍[1931年初--1944年秋] 1931年初,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又以第3路軍第6軍第20師與第14軍第81師合編組成新的第12軍,駐守山東兗州和濰縣地區,仍隸屬第3路軍編成,下轄:第20師,第81師。 1938年6月,隸屬第3集團軍。同時,將撤銷的第56軍第22師轉隸該軍。 1943年初夏,該軍第20師轉隸蔣系暫編第9軍,另將原第31集團軍直轄暫編第55師轉隸該軍。 1944年秋,該軍番號被裁減,其第22、第81轉隸第55軍,暫編第55師轉隸第85軍。 1.暫編第9軍組成的第12軍[1944.10-1948.11]
1933年3月,張學良因東北失守引咎辭職后,東北軍進行整編,將關內部隊一部改編為第57軍,下轄:第111、第112師。1941年5月,國民政府將第57軍番號撤銷,所轄第111、第112師改歸魯蘇戰區直轄。1943年4月,國民政府又以第111、第112師和暫編第55師合編組成暫編第9軍,由魯蘇戰區轉隸抗日戰爭第一戰區所轄。1944年10月,暫編第9軍改編成第12軍,隸屬第19集團軍。轄第111師,第112師。1945年9月,該軍由河南移防山東濟南地區,轉隸第20集團軍。新編第36師撥歸該軍建制。 1946年7月5日,新編第36師在濟陽被人民解放軍全殲。 1947年4月,該軍改編為整編第12師,原第111師改編為整編第111旅,第112師改編為整編第112旅。 1948年5月,整編第12師師部及所屬第111旅全部、第112旅1個團被人民解放軍全殲。戰后,整編第12師殘部與地方保安團重建該師。同年10月,該師恢復第12軍番號。原整編第111旅恢復第111師番號,整編第238旅恢復第238師番號。11月,該軍參加淮海戰役中,該軍第238師被人民解放軍全殲于安徽靈壁城,軍部及第112師被殲于河南永城東北地區。 2.青年軍第203師組成的第12軍[1949年春-1949.04]
1949年春,國民政府以青年軍第203師為基礎重建12軍,隸屬第9編練司令部,下轄第203、第324、第325師和暫編第1師,4月,在上海戰役中,該軍第203師被人民解放軍全殲,第324、第325師各被殲大部,軍部率殘部乘船逃往臺灣。20世紀50年代后期軍部撤銷. 國民革命軍第13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5個第13軍 一、“建國豫軍”樊鐘秀一部組成的第13軍[1926.09--1927.06]
1926年9月,“建國豫軍”一部被國民政府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3軍。1927年6月,該軍改番號為第45軍。
二、國民革命軍第2軍教導師、第5師和新成立的第39師組成的第13軍[1927.05--1928.02] 1927年5月,國民革命軍第2軍教導師、第5師和新成立的第39師合編組成第13軍,下轄:第5師,第38師(由教導師改編),第39師。1928年2月,該軍改番號為第14軍。 三、黔軍第10軍、第14軍獨立第一師組成的第13軍[1927.10--1928年年底] 1927年9月,白崇禧將黔系賴世璜第14軍縮編為1個師,同年10月,白崇禧又將黔系王天培第10軍縮編成為兩個師,與獨立第一師合編組成第13軍,下轄:第1師(不久該師改稱為第37師),第2師,第3師。該軍編成后,在白崇禧的率領下開始北伐唐生智。第37師在北伐抵達上海時,因擔任衛戍淞滬之責未能繼續隨軍北伐,并由此脫離第13軍。同年12月,白崇禧在武漢將原第2路軍總指揮部所屬轄5個補充團改編成第38、第39師,隸屬該軍編制。不久,該軍又增編1個師。1928年年底,該軍縮編為第4集團軍第14師。
四、第13師與第9、第11師合編組成的第13軍[1929.12--1932.04] 1927年4月12日后,鄂軍第1師師長被蔣收編為第27軍。后不久,在國民黨軍編譴中,第27軍被縮編為第13師,轄兩個旅:第37旅,第38旅。1929年12月,第13師與第9、第11師合編為第13軍,下轄第13師,該軍組成后北編入討逆軍第9路軍。1932年4月,該軍番號撤銷。
五、第88、第89師組成的第13軍[1933年夏--1949.01.21]
1931年12月由原國民警衛第2師改編為第88師,下轄第262旅第523團、第524團。第264旅第527團、第528團. 1933年夏,第88、第89師合編組成第13軍,下轄第88、第89師。1933年長城抗戰結束后,第17軍被撤銷,該軍第4師改隸第13軍。 1937年7月,該軍隸屬第7集團軍,下轄:第4師,第89師。第88師調出隸屬第9集團軍.
1938年6月,該軍下轄第23師,第110師,新編第35師。不久新編第35師改稱第128師。1939年初,國民黨軍在整編中,該軍奉命將第23師與第85軍第89師對調建制關系;第128師脫離該軍建制,改隸湘鄂贛邊區游擊隊總指揮部;原第89軍第193師改隸第13軍。此次整編后,該軍下轄第89、第110、第193師。1940年4月,該軍第193師該隸新編第2軍,另將新組建的新編第1師列人該軍編制序列。1942年下半年,該軍第110師與第85軍第4師對調建制關系,第4師改隸第13軍。 1943年初國民黨軍在整訓中,將該軍第110師改隸第85軍,同時將原屬第89軍的第117師改隸第13軍。5月該軍下轄:第4師,第89師,第117師。1944年5月,暫編第16師調歸該軍編制序列。9月,該軍第117師改隸暫編第1軍,另將新編第8軍暫編第16師改隸第13軍。同年底,第13軍奉命調往貴州。1945年2月,第13軍所屬暫編第16師被裁減,另將被撤消建制的第9軍第54師改隸第13軍。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該軍由秦皇島海運東北地區,隸屬東北行營
1946年7月,該軍駐熱河承德,隸屬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同年冬,該軍開至東北。此時,下轄:第4師,第54師,第89師。 1947年秋,該軍第54師調出,與新6軍第14師及新建的暫編第59師合編為新編第3軍。在此同時,該軍將收編的地方保安團隊編成的暫編第63師列入該軍序列。 1948年5月,國民黨軍調整作戰部屬,熱河省劃歸華北“剿總”管轄,第13軍隨之改隸華北“剿總”指揮。同年11月,該軍下轄:第4師;第89師;暫編第63師,(后改番號為第297師)。同年9月,遼沈戰役開始后,該軍隸屬冀熱遼邊區司令部。遼沈戰役結束后,第155師和第299師此時隸屬該軍序列,使其所轄軍隊達到5個師。1949年該軍接受人民解放軍的和平改編.2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發布戰字第三號令,即關于改編北平周圍國民黨軍隊的命令。根據平津前線司令部發布的改編國民黨軍的命令和“整編方案”,對國民黨軍第13軍進行了改編。原13軍軍部編入人民解放軍第44軍軍部。原13軍4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47師,后獨立第47師分別編入第44軍軍直和第130、第131、第132師建制;原13軍89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46師,后獨立第46師分別編入第63軍軍直和第187、第188、第189師建制;原13軍155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49師,后獨立第49師分別編入第軍軍直和第、第、第師建制。原13軍297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50師,后獨立第50師分別編入第47軍軍直和第139、第140、第141師建制;原13軍299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48師,后獨立第48師分別編入第45軍軍直和第133、第134、第135師建制。 1. 國民革命軍第14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3個第14軍 一、國民革命軍獨立第1師組成的第14軍[1926.09--1927.12] 該軍前身是北洋軍閥直系江西陸軍第4師。1926年8月,北伐軍總司令部將江西陸軍第4師國民革命軍獨立第1師,下轄兩個旅和4個團。9月中旬,獨立第1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4軍。下轄:第1師,第2師。1927年12月,白崇禧以“畏縮不前,屢扣軍餉”為名,在上海逮捕了軍長賴世璜并被處以死刑,該軍被改編為獨立第1師。
二、國民革命軍第13軍組成的第14軍[1928.02--1928.07] 1928年2月,國民黨軍隊進行統一編遣時,因國民革命軍第13軍同白崇禧第13軍番號重復,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4軍。原轄第5師番號不變,第38師改稱第45師,第39師改稱第49師,同時,將第8軍第7師撥該軍為教導師。1928年7月,中央軍隊進行編遣,第14軍縮編為第4集團軍第7師。1929年初,第7師改稱為第50師,歸第22軍建制。 三、晉軍孫魁元部組成的第14軍[1930.01--1949.10] 1930年1月,閻錫山將晉軍孫魁元部編為第14軍,下轄第29師等部。1930年5月至10月,在中原大戰中,第14軍被編入韓復榘第3軍團第3路軍。1933年6月,該軍下轄:第10師,第83師。1933年至1935年,該軍隸屬贛粵閩湘鄂“剿匪”北路軍。1936年秋,該軍奉命由福建北調安徽和河南。 1937年7月,該軍由豫鄂進至河北、山西境內抗戰。1938年3月,第83師調隸第93軍,第85師轉隸該軍。1939年初,國內的軍進行整編,該軍第10師奉命與第93軍第83師對調建制關系。此次整編后,隸屬第14集團軍,1940年5月,朱懷冰第97軍在進攻八路軍的作戰中被八路軍殲滅大部后,其殘部編成第94師列入第14軍建制序列。1945年2月,該軍原轄第94師被裁減,另將第93軍第10師改隸該軍。8月抗日戰爭結束后,隸屬重慶衛戍總司令部。此時,該軍下轄:第10師,第83師,第85師。1946年初,國民黨軍進行整編時,該軍改為整編第14師。原下轄第10、第83、第85師,依次改編為整編第10、整編第83、整編第85旅。1947年春,該師由萬縣調至西安。 1948年9月,該師恢復第14軍番號。隸屬第12兵團,原整編第10旅恢復第10師,整編第83旅恢復第83師,整編第85旅恢復第85師。1948年2月11日,該軍在淮海戰役第2階段作戰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 1949年1月,國民黨以該軍殘部重建第14軍,6月25日,第102軍編并于該軍.此時,該軍隸屬第14編練司令部,下轄:第10師,第62師,第63師。8月4日,該軍第63師一部參加長沙起義。其軍部率第10、第62和第63師1個團南下叛逃,被白崇禧收容,編入黃杰的第1兵團。1949年9月13日至10月16日,在湘西衡寶戰役中,該軍第62、第63師被人民解放軍殲滅大部,其殘部在南逃廣西途中被全殲。 國民革命軍第15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4個第15軍
一、鄂軍暫編第2師組成的第15軍[1926.09.10--1927.08] 1926年9月10日,鄂軍暫編第2師改編為第15軍。轄1--3師、獨立旅。1927年5月,該軍隸屬第3縱隊參加了北伐作戰。8月,唐生智以軍長劉佐龍擅自殺人為名將其法辦槍殺,撤銷該軍番號,將其部改編為湖北省防軍第1、第2師。其后不久,第1、第2師被編入第19軍。
二、桂系留守廣西的部隊組成的第15軍[1927.12--1937] 1927年年底。桂系留守廣西的部隊第3、第4、第5、第6、第9旅合編組成第15軍。下轄:第1、第2、第3師。1927年9月30日,潮洲之戰結束后,該軍第1、第2、第3師依次該番號為第50、第51、第52師。同時,又增加兩個教導師,同年4月,該軍由潮洲返回廣西。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后,該軍起兵反蔣失敗,損失慘重,所部縮編為新編第16師。1931年,新編第16師擴編為15軍,隸屬第4集團軍(廣西地方部隊),下轄:第43--45師。1937年,第4集團軍名義取消,該軍番號隨之撤銷。 三、國軍第二集團軍暫18師組成的第15軍[1929.01--1931] 1929年1月,國民政府召開編遣會議,對軍隊進行整編,統一番號,將國軍第二集團軍暫18師改編為15軍,下轄:第1、第2、第3混成旅。1931年4月,馮、閻反蔣戰爭失敗后,該軍番號撤消,所部縮編為第4師,同年12月,新編第4師改稱第86師。 四、第2集團軍第11路軍組成的第15軍[1930.05--1949.12] 1930年5月至10月,在中原大戰中,河南豫西地區的土匪和土頑武裝,又稱“鎮嵩軍”又叛離西北軍投靠蔣介石,被編入第11路軍的第65、第66、第67師。1930年5月,第2集團軍第11路軍改稱為15軍,劉茂恩任軍長,原轄3個師的番號不變。中原大戰結束后,該軍進行整編,原所轄第65、第66、第67師合并編成第64、第65師。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該軍由湖北麻城地區開往山西大同.10月,該軍暫駐山西霍縣一帶。1938年2月,該軍奉命在霍縣、靈石設防。同年秋,該軍轉進于中條山區。1939年初,國民黨軍進行整編,此時,該軍隸屬第5集團軍。1944年,第14集團軍番號被撤銷后,該軍改隸河南警備總司令部。下轄:第64師,第65師。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該軍隸屬第4綏靖區,位于河南葉縣地區休整,此時,該軍原轄第65師被裁減。下轄:第64、第144師。1946年初,國民黨軍進行整編時,該軍駐河南浙川,改番號為整編第15師。隸屬第4綏靖區,原下轄第64師改編為第64旅,第144師該編為整編第144旅。該軍改編為整編第15師后,在中原戰場作戰期間,該整編師第144旅與整編第76師第135旅對調建制關系,第135旅改隸該整編師建制,但仍留西北戰場,繼續由整編第76師指揮。1947年3月,第135旅羊馬河戰斗中被人民解放軍全部殲滅。此次作戰后,該整編師重建第135旅,在阻擊人民解放軍進軍豫西的潼(關)洛(陽)間的豫西戰役中,其重建的第135旅全部、第64旅旅部及1個多團被人民解放軍全殲。伏牛山東簏戰役中,該整編師師部及第64旅殘部在河南郟縣全部被殲。此次作戰后,由于整編第15師損失慘重,番號暫時被取消。 1948年10月,該整編師恢復第15軍番號,隸屬第13綏靖區。原整編第64旅恢復第64師番號,原新編第25旅恢復新編第25師番號。1949年,該軍隸屬第14兵團時,下轄部隊番號調整為:第64師,第169師,第243師。7月至11月,該軍參加了宜(昌)沙(市)戰役和西南戰役等作戰。在上述作戰中,第64師被人民解放軍殲滅大部,殘部在逃往川黔邊界地區后,在師長邱鍵率領下宣布起義,接受人民解放軍的改編;第169師在西南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第243師在西南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殲滅一部,大部潰逃到川西地區后被第20兵團收容。同年12月,軍長劉平率殘部在川西地區宣布參加由第20兵團司令官陳克非領銜的起義,接受人民解放軍的改編。 國民革命軍第16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2個第16軍 一、滇軍第2軍組成的第16軍[1926.11--1927.10] 1923年6月,孫中山在粵滇軍改編為直轄滇軍第1、第2、第3軍。1926年11月,滇軍第2軍改編為第16軍。1927年10月,該軍與新編第13軍并分兩路,發起討伐唐作戰并迫使唐生智下野。此次討唐之戰后,該軍由湘返粵后撤銷。
二、湘軍第53師組成的第16軍[1930年初--1949.03] 1930年初,湘軍第53師擴編為第16軍,下轄第53師。在第3軍團的編成內。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該軍參加了淞滬會戰。由于該軍在淞滬會戰中傷亡慘重,1938年8月,以該軍殘部重建第16軍,由中央軍嫡系第46軍第28師轉隸該軍。1939年初,國民黨軍調整軍隊編制,該軍隸屬第10戰區,下轄第28師,預備第1師,預備第3師。1940年,該軍隸屬第34集團軍。1941年5月,第28師奉命與第90軍第109師對調建制關系。此時,該軍下轄第109師、預備第1師和預備第3師。1945年后,該軍在陜西境內駐防,軍部位于陜西大荔;第109師位于陜西韓城;預備第1師位于陜西朝邑;預備第3師位于陜西華縣。 抗日戰爭結束后,該軍移防北平,原轄預備第1師改編為第22師,預備第3師改編為第94師,第109師。1946年,該軍在進攻張家口戰役和保北戰役中,第109師被人民解放軍殲滅大部。1947年7月至1948年6月,該軍在大清河戰役中,第22師、第94師、第109師被人民解放軍各殲一部。1949年該軍接受人民解放軍的和平改編.2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發布戰字第三號令,即關于改編北平周圍國民黨軍隊的命令。3月,在河北添縣地區,根據平津前線司令部發布的改編國民黨軍的命令和“整編方案”,對國民黨軍第16軍進行了改編。原16軍軍部編入人民解放軍第65軍軍部。原16軍22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25師,后獨立第25師分別編入第68軍軍直和第202、第203、第204師建制;原16軍94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31師,5月,在山西介休地區,獨立第31師分別編入第65軍軍直和第193、第194、第195師建制;原16軍109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34師,后獨立第34師分別編入第69軍軍直和第205、第206、第207師建制。 國民革命軍第17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6個第17軍 一、閩軍第3師組成的第17軍[1926.10.08--1928.06] 1926年10月8日,閩軍第3師的旅長曹萬順、杜起云率兩個旅起義,蔣介石將其與陳炯明、林虎的殘部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7軍,下轄:第1師,第2師.12月,又收編周蔭人所部第12師第23旅為該軍第3師。1927年2月,因第3師陰謀叛亂,被法辦。該軍復為下轄2個師。7月,該軍回調江南途中,收編陳燊以部為第3師。9月,該軍隸屬第1路軍。1928年3月,所轄第1、第2、第3師改番號為第53、第54、第55師。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取消各集團軍、軍的編制,改編為師。第17軍改編為第11師。
二、桂軍第4集團軍的3個獨立師組成的第17軍[1926--1929] 1926年上半年,原屬李宗仁第4集團軍的3個獨立師合編組成第17軍,下轄:第1--3師。1928年年底,第3師縮編為第51師一旅。1929年春,第2師縮編為第2師一旅,第1、第3師縮編為第11師一旅,該軍番號撤銷。 三、直魯聯軍劉珍年部組成的第17軍[1927--1931.01] 1927年,張宗昌的直魯聯軍劉珍年部,在北伐戰爭中被國民革命軍收編為第17軍,下轄:第1--3旅;騎兵團,炮兵團。該軍組成后駐防在膠東地區。1930年5月,在中原大戰中,該軍被蔣介石編入討逆軍第1軍團。1931年1月,該軍的番號被撤銷,其下轄第21師番號仍保留不變。 四、西北軍第26路軍第25師和第27師組成的第17軍[1931.06--1932.10] 1931年6月,原屬西北軍的第26路軍第25師和第27師合編組成第17軍,下轄:第25師,第27師。同年12月,第25師一部在寧都起義,集體加入紅軍后被改編為紅軍第5軍團。1932年春,高樹勛率第27師在宜黃被紅軍打敗。同年10月,國民黨政府宣布撤高樹勛該軍軍長職,該軍番號取消。 五、第4師、第25師組成的第17軍[1933.02--1935.05] 1933年2月,國民革命軍第4師和由第4師獨立旅擴編組成的第25師合編組成第17軍,轄第2師,第4師,第25師。1935年5月,該軍番號被取消。 六西北軍第21師、第84師組成的第17軍[1937.08--1949] 1937年8月,原西北軍第21師、第84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7軍,下轄:第21師,第84師。該軍編成后隸屬于第7集團軍,12月,該軍轉隸第14集團軍。1938年至1939年上半年,該軍先后隸屬第5、第36集團軍。在此期間,第21師奉命轉隸第92軍,該軍僅轄第84師。1940年,該軍隸屬第2戰區直接指揮時,將原屬閻錫山晉軍的新編第2師(金憲章任師長),撥歸該軍代管。1941年,該軍改隸第1戰區指揮。1943年2月,該軍隸屬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胡宗南指揮部。1945年1月,第36集團軍被裁減后,該軍位于寧夏固源地區,改屬第1戰區。同年8月下旬,該軍原轄新編第2師改編為第48師;第3軍第12師改隸該軍。1946年,該軍駐防甘肅定西,隸屬西北行營。此時,該軍下轄:第12師,第48師,第84師。1946年5月,國民黨軍進行整編,該軍改編為整編第17師,駐防陜西洛南,隸屬整編第29軍(原第37集團軍),原轄第12、第48、第84師依次改編為整編第12旅、整編第48和整編第84旅。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在西華池戰斗中,第48旅被人民解放軍殲滅大部。其后,在1947年7月至1948年6月間,該師改隸裴昌會第5兵團。1948年8月,胡宗南為擴大兵力,抽出該師第84旅為骨干組建整編第13師。10月,該整編師恢復第17軍番號,隸屬第5兵團。原整編第12旅恢復第12師番號,原整編第48旅恢復第48師番號。隨后在1948年秋至1949年上半年間,在荔北戰役中第12師、第48師被人民解放軍大部殲滅,在扶郿戰役中,第12師師部及所轄1個團被人民解放軍殲滅。同年底,該軍在西南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與川西的新津、邛崍地區。 國民革命軍第18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6個第18軍 一、浙江警察、保安總隊組成的第18軍[1926.10.07--1926.10.20] 1926年10月7日,浙江警察、保安總隊改編為第18軍,原下轄的警察、保安總隊被改編為第1、第2、第3團。同月20日,該軍兵敗后軍長夏超被殺身亡,該軍番號撤銷。
二、“五省聯軍”的第9師組成的第18軍[1927.04--1927.04] 1927年4月,“五省聯軍”的第9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8軍,北伐軍攻占滬、寧后,該軍被撤至江北自行遣散。 三、湘軍第6軍組成的第18軍[1927.04--1927.08] 1927年4月,以湘軍第17師為基礎組建第6軍,下轄第17師。同年5月,第19軍改編為第19師,撥屬第6軍建制。此后,該軍隸屬于第1路軍。8月,第6軍番號改為第18軍,第17師撥歸程潛節制,該軍番號撤銷。 四、桂軍第7軍組成的第18軍[1927.12--1928.11] 1927年12月,桂系第7軍改編為第18軍,轄第1--3師。1928年2月,該軍第1、第2、第3師番號改稱第56、第57、第58師。同年11月,該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縮編為第16師。 五、國民軍馮玉祥一部組成的第18軍[1927.08--1929] 1927年8月,馮玉祥所屬國民軍一部在北伐戰爭中編成第18軍,隸屬于第2集團軍第9方面軍,下轄第68、第69和第89師。1929年初,該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被縮編為第29師。 六、第11師組成的第18軍[1930.08--1954]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取消各集團軍、軍的編制,改編為師。原18軍被縮編為第11師。1930年8月,以第11師為基礎擴編為第18軍,轄第11師。 1931年初,教導第3師改編為第14師撥歸該軍建制。1931年7月至9月,該軍先后將第52師殘部和第43師收編到該軍的建制序列。1932年秋,又將川軍張英第59師收編。至此,該軍編有5個師:第11師,第14師,第43師,第52師,第59師。由于該軍轄師太多,為便于指揮,不久后,第52、第59師奉命撥歸第5軍。1934年春,18軍下轄:第11師,第14師,第67師,第94師。1935年,該軍調駐浙江。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后,該軍隸屬第15集團軍,轄第11師,第14師,第67師,第94師,10月,該軍第94師轉隸第7集團軍直屬。 1938年2月26日,隸屬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直轄。此時,該軍下轄:第11師,第60師,新編第23師,原第67師改隸第32集團軍。7月至9月,南潯路作戰結束后,該軍由于建制過大,被擴充為第18、第54、第79軍。此時,該軍進行整編,第87軍第198、第199師改隸該軍:該軍原第60師改隸第37軍;新編第23師改隸第54軍。同年冬,第198師調離,第18師調歸該軍建制。 1940年,該軍由湖南移駐宜昌萬縣地區整訓,隸屬長江上游江防司令部。此時,該軍下轄:第11師,第18師,第199師,1941年春,該軍編入第6戰區序列,移駐四川忠縣地區。是年冬,該軍調到鄂西前線防守長江兩岸。1942年春,該軍第199師與暫編第9軍第34師對調建制關系,暫編第34師改隸該軍。此時,該軍下轄:第11師,第18師,暫編第34師。1943年10月至12月,暫編第34師改隸32軍,第94軍第55師改隸該軍。該軍駐湘西。1944年8月,該軍隸屬第10集團軍。1945年4月,該軍在隸屬第4方面軍。在此期間,第55師被裁減,同時將第87師的第118師改隸該軍。 1945年8月,該軍調武漢地區駐防,隸屬武漢警備總司令部,位于湖北武昌。1946年上半年,國民黨軍進行整編時,該軍改編為整編第11師。原轄第11、第18、第118師依次改編為整編第11、整編第18、整編第118旅。 1948年國民黨軍隊為了擴大機動作戰的兵力,以整編第18旅為骨干,重新在隴海路戰役中被殲滅的整編第3師,并與整編第11師共同組成整編第18軍,8月,整編第11師恢復第18軍番號,原轄整編第11、整編第118,依次恢復原師的番號。同時,將新組建的第49師撥歸該軍。該軍整編后,在淮海戰役第2階段作戰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于安徽宿縣雙堆集(今安徽濉溪縣)地區。 1949年2月,該軍殘部在江西重建第18軍,隸屬于第2編練司令部。下轄:第11師,第14師;第118師。該軍重建后,調至浙贛路附近地區擔任長江第2道線的防御任務。同年4月下旬,在人民解放軍發起的渡江戰役后,該軍逃至廣東汕頭地區。此時,該軍第14師奉命擴編組建第19軍。10月,廣州解放后,該軍由汕頭地區逃往金門島,并參加了后來的金門作戰。金門作戰后,該軍逃往臺灣。1954年取消軍編制。11師即后來著名的陸軍117師(海鵬部隊)經歷數次整編,至1998年成為聯兵旅117旅,至2005年并編。119師則為119旅(虎軍部隊),現為金東守備隊(駐金門金沙)。 國民革命軍第19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5個第19軍 一、浙江陸軍第1師組成的第19軍[1926.12--1927.05.07] 1926年12月底,浙江陸軍第1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9軍,下轄:第1師,第2師。1927年1月初,該軍縮編為新編第15師。同年5月7日,新編第15師改稱為第19師,撥屬第6軍。
二、國民革命軍獨立第8師組成的第19軍[1927.06--1927.12] 1924年,陜西靖國軍總司令部直轄步兵營擴編為國民第2軍第3補充旅。1926年,國民第2軍在河南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8師,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獨立第8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9軍,轄第1--3師。同年底,該軍河南時番號撤銷。 三、桂軍一部組成的第19軍[1927.10--1928.10] 1927年10月,桂軍第7軍和該軍各一部合編組建19軍。下轄第1師由第7軍一部編成;下轄第2、第3師由第15軍第1師第1旅擴編組成。1928年2月,該軍3個師番號該為第59、第60、第61師。同年10月,國民革命軍進行整編,依中央軍番號順序,該軍番號為第16師。 四、粵軍第60、61師組成的第19軍[1930.08--1936.12] 1930年8月。在濟南粵軍第60、第61師合編組成19軍,轄第60師,轄第61師,第78師。“918”事變后,該軍調上海駐防。1933年11月,該軍因不滿蔣介石的內戰政策,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福建事變”在福州成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公開反抗蔣介石的內戰政策,遭到蔣介石的殘酷鎮壓。1933年12月,南京政府下令免去蔡廷鍇的軍長職務,該軍撤銷。 五、晉軍一部組成的第19軍[1934.10--1954] 1934年10月,國民政府將晉系閻錫山部隊李生達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9軍,隸屬太原綏靖公署。下轄第72師。1936年5月,原屬第34軍第70師調離該軍。 1937年8月至9月,該軍隸屬第2戰區,11月,該軍第72師和直屬部隊合并組成第86師。同時將第73師第210旅、第72師第217旅改隸第19軍直轄。1939年8月,隸屬第6集團軍。下轄:第68師,第210旅,第217旅。在此期間,該軍原屬第70師,在成立暫編第1軍時改隸歸暫編第1軍。。 1941年3月,19軍下轄:第68師,暫編第37師,暫編第38師。該軍所轄暫編第37、第38師分別由該軍原轄第210旅、第217旅擴編而成。1943年,該軍暫編第38師與第33軍暫編第42師對調關系,暫編第42師改隸該軍。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上黨戰役后,重建19軍。將第23軍、第83軍兩軍撤銷,其殘部重編第68師、暫編第37師,歸19軍建制。另將第23軍暫編第40師該隸19軍。1947年,在晉中戰役中,軍部及所轄暫編第37師全部、暫編第40師(欠1個團)被人民解放軍全殲。1948年12月,隸屬第10兵團。下轄第68師,另將原暫編第40師改稱第274師和太原戰役中新組建的第277師歸該軍建制。1949年4月,該軍在太原戰役第3階段作戰(城垣攻防作戰)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軍長曹國忠、副軍長兼師長許森被俘,第68師師長武士權等被俘。同年10月,國民黨重新組建該軍,劉云瀚擔任軍長,1950年5月,該軍由舟山撤至臺灣。1954年取消軍編制. 國民革命軍第20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3個第20軍 一、獨立第15師組成的第20軍[1927.06.15--1927.08.01] 1927年2月19日,黔軍第9軍第1師改編為獨立第15師,脫離黔軍建制。同年6月15日,獨立第15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0軍,隸屬第2方面軍。下轄:第1--3師。同年7月,該軍利用第2方面軍東征討蔣的機會,由九江開抵南昌,與8月1日參加南昌起義。后在南下廣州途中潰散。
二、川軍第2軍組成的第20軍[1926.10.23--1949.12] 1926年10月23日,川軍第2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0軍,下轄:第1--3師。此外,還編有特種團(將校隊)。1931年1月,編為第1--6混成旅和1個直屬隊。1932年10月,在廣安將校隊改編為精練司令部。不久,編為3個師8個旅。 1933年10月至1934年9月,第3、第5混成旅被紅軍全殲。1935年5月,下轄各師,統一排序改用國民黨軍第133、第134、第135師番號。 1937年8月,該軍隸屬第19集團軍。9月,該軍使用第6集團軍番號,下轄第133、第134、第135師番號不變。1938年1月,該軍參加徐州會戰,傷亡慘重,兵員補充不足,被迫裁棄第135師。此時,該軍下轄第133師和第134師。1941年上半年,國民黨軍將贛東北地方保安團隊編成暫編第54師,調歸該軍建制。1942年下半年,該軍暫編第54師奉命與第9戰區直轄新編第20師對調建制關系,新編第20師改隸該軍。1943年3月至1944年8月,新組建暫編第20師歸該軍建制。1945年3月,該軍所轄新編第20師被裁減。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進行整編時,該軍改編為整編第20師,隸屬第27集團軍,原轄第133師改編為整編第133旅,第134師改編為整編第134旅。1947年4月,該師隸屬整編第19軍。同年7月至1948年7月,該師隸屬第14兵團。 1948年9月,該師恢復第20軍番號。原整編第133旅恢復第133師番號,原整編第134旅恢復第134師番號。此時,該軍駐守襄樊一帶,歸第14兵團宋希濂指揮。1949年4月,該軍隨歸湯恩伯指揮,在第7綏靖區編成內擔任蕪湖、魯港、三山街地段的防御任務。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后,該軍迅速南逃,被人民解放軍追殲與皖南芳山鎮地區。此戰后,該軍又在四川重建,轄第134師,第79師。1949年12月,該軍在西南戰役中大部被殲,余部被迫在成都向人民解放軍投誠。 三、川軍第二縱隊組成的第20軍[1928.05--1933.07] 1928年5月,川軍第二縱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0軍,所部改編為第3師,第5師,獨立旅。10月,新增編1個師。 1930年5月,部隊改編為3個混成旅和1個獨立旅。1933年7月,該軍番號改為第43軍。
國民革命軍第21軍[1926.12.07--1949.12] 1926年12月7日,川軍第2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1軍,下轄1--6,8師.另外,軍直屬1個旅和兩個游擊司令部。1928年8月,該軍原有7個師、1個旅、兩個游擊司令部縮編為第1、第2、第3師。1929年3月,該軍被編入第7路軍。1930年10--11月,該軍先后收編劉文輝部第24軍的3個旅和第20軍的陳蘭亭、廖澤兩個師。1931年初,該軍以支援第20軍為名,進占了廣安、渠縣。3月,該軍第3師進占合川,驅走了第28軍鄧錫侯部的陳書農師。此時,該軍實力進一步擴大,下轄6個師和川東3個邊防路軍。其中:第1師,第2師,第3師,第4師,教導師,模范師;川東邊防第1--3路。此后,該軍又參加了與劉文輝、田頌堯等軍閥在四川的混戰,所屬部隊發展到9個師,5個獨立旅、4路邊防司令部、3路警備司令部、1個城防警備司令部、1個獨立支隊。 1935年5月,國民政府對川軍進行整編時,由于該軍兵力過多和編制過大,所屬部隊被統一分編為第21、第23、第44軍3個軍。10月,該軍下轄:第1師,暫編第2師,第4師。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國民黨軍隊進行整編時,該軍隸屬第19集團軍指揮,原所屬部隊統一整編為:第145--146師,獨立第13--14旅。另將原劉湘集團所屬第1、第4師和暫編第2師各一部合編成為第162師改隸該軍。1939年初,國民黨軍隊進行局部編制調整時,該軍隸屬于第23集團軍。同時,將原第23軍編入該軍。該軍原轄第145師該隸第50軍;第23軍原轄第147師,第148師該隸該軍。1942年1月,21軍下轄部隊編制調整為第145--147師。1945年,該軍第147師被裁減,另將第50軍新編第7師撥歸第21軍建制。
1946年5月,國民黨軍隊進行整編時,該軍改編為整編第21師,原第145--146師改編為整編第145--146旅,原新編第7師改編為新編第7旅。同年7月,該整編師新編第7旅在參加蘇中作戰中,旅部及所轄兩個團被人民解放軍殲滅,該旅番號被取消,殘部編入他部。1947年3月,該整編師由江蘇南通緊急調往臺灣,改隸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同年秋,該整編師又奉命返回華東戰場。1948年9月,該整編師恢復第21軍番號,該軍隸屬第1綏靖區。原轄整編第145、整編第146旅,依次恢復為第145、第146師番號。同時,將新組建第230師撥歸該軍建制。1949年5月27日,該軍一部向人民解放軍繳械投誠。 1949年10月1日,以又華東撤退到四川的該軍殘部為基礎重新編成第21軍,隸屬于西安軍政長官公署。下轄第145師、第146師。11月5日,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將第235師撥屬該軍。12月下旬,該軍在宜賓、成都地區被人民解放軍殲滅。 國民革命軍第22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3個第22軍 一、川軍第1軍組成的第22軍[1926.10--1930.06] 1926年10月,原川軍第1軍改編為國民黨軍第22軍,下轄:第1--3師。 1929年冬,該軍由貴州境內進駐酉陽、秀山、黔江、彭水一線,迅速發展擴充部隊1--6師。獨立師、教導師。1930年5月,該軍出川后駐防鄂西。在此期間,原轄部隊統一整編為第1--5師。同年6月,賴心輝被免去軍長職,該軍番號被撤銷,原下轄第1、第2、第3師改編為新編第11師,第4師改編為暫編第19旅;第5師改編為新編第7師。
二、陸軍第50師組成的第22軍[1930--1938.10] 1930年底,陸軍第50師改編為國民黨軍第22軍,隸屬于魯滌平的第9路軍。下轄第18師,第50師。該軍組建后,在第1次“圍剿”作戰的龍岡戰斗中,第18師被紅軍全殲。1931年3月,該軍以原第18師殘存的第54旅為基礎重建第18師。該師所屬兩個旅;第50師所屬兩個旅。 1938年6月至10月,該軍參加武漢會戰后,由于該軍損失慘重,無力補充,該軍番號被撤銷。 三、國民黨軍第86師組成的第22軍[1938.07--1949.05.29] 1928年,陜軍井岳秀所部被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黨軍第86師。1938年7月,第86師擴編為國民黨軍第22軍,部隊奉命駐防陜西榆林地區,隸屬第21軍團。下轄第86師。1939年1月至12月,該軍隸屬晉陜綏邊區總司令部時。在此期間,該軍除原轄第86師外,先后新擴編了伊東游擊縱隊,騎兵第6師。1945年,騎兵第6師被裁減。 1946年上半年,國民黨軍進行整編時,該軍隸屬晉陜綏邊區司令部。同時,晉陜綏邊區總司令部直屬新編第11旅轉隸該軍。此時,該軍下轄:第86師和新編第11旅。1948年上半年,該軍在進行整編時,新編第11旅擴編為新編第11師。此次整編后,該師奉命由榆林移防包頭。同年12月30日,新編第11師在綏西地區作戰中被人民解放軍殲滅大部。此次作戰后,新編第11師余部改編為第228師,回防包頭。1949年5月29日,該軍軍部及第86師,在軍長左世允的率領下在榆林起義,接受人民解放軍的改編;原國民黨86師改編為西北軍獨立2師.同年9月19日,第228師在包頭參加了董其武領導的甘肅綏遠起義,被人民解放軍和平改編。
國民革命軍第23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4個第23軍 一、川軍第3軍組成的第23軍[1926.10--1927.06.29] 1926年10月,國民政府將川軍第3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3軍。下轄:第1--3師;軍直轄邊防軍,直屬第13混成旅等部。1927年初,該軍將所屬部隊統一改編為第1--4師。6月29日,軍長劉成勛被迫下野。至此,第23軍被兼并。將原第23軍第1、第2、第3師分別改編為第5、第6、第7路軍.原第23軍所屬邊防軍該為川康邊防軍;原第23軍直屬第13混成旅番號不變。 二、川軍劉存厚部組成的第23軍[1928.01--1933.12] 1927年6月,劉成勛的第23軍被劉文輝吞并后,第23軍番號暫時空缺。1928年初,國民政府以川軍劉存厚部為基礎重新組建第23軍,下轄:第1--2師;軍直轄第1、第2獨立旅。1929年初,該軍增編第3師。1933年10月28日后,該軍在第6路的編成內。同年底,該軍番號被撤消,所部被劉湘的第21軍吞并,改編為第21軍第150師。 三、21軍第5師、教導師和邊防第2路等部組成的第23軍[1935.10--1939.01] 1933年底,劉存厚的第23軍被劉湘的第21軍吞并后,第23軍番號暫時空缺。1935年10月,國民政府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對川軍進行整編時,將劉湘所屬的第21軍擴編為第21軍、第23、第44三個軍。其中,將原該軍第5師、教導師和邊防第2路等部合編組成第23軍。原教導師改編為第144師,該師所屬第1、第2、第3旅;原第5師改編為第148師,該師所屬第13、第14旅;邊防第2路。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該軍駐守成都地區。在此期間,該軍新增編第167師,該師所屬獨立第15、第16旅。此時,該軍下轄第144、第148、第167師。1939年初,國民黨均等進行整編時,該軍番號和所屬部隊被裁減。 四、晉軍第35軍第73師組成的第23軍[1940.03--1945.10] 1940年3月,晉軍第35軍第73師為基礎組成第23軍。下轄:第73師,師下屬第196旅、獨立第2旅。1941年3月至1942年底,國民黨軍進行局部編制調整時。原第196旅擴編為暫編第39師;原獨立第2旅擴編為暫編第40師。在此次整編后,該軍駐防在山西隰縣、靈石地區。1943年,將原隸屬于第43軍暫編第46、第47師改隸歸該軍;該軍原轄第73師、暫編第39師,分別該隸第34軍和第43軍。1945年9月30日,該軍在上黨戰役作戰中,該軍所屬3個師被全殲。戰后,該軍和所屬暫編第47師的番號被取消。暫編第40師番號改隸第19軍,暫編第46師的番號改隸第33軍。 國民革命軍第24軍[1926.11--1949.12.09]
1920年11月,川軍第8師獨立旅改編為川軍第1混成旅,12月,第1混成旅擴編為川軍第9師。1925年,所轄部隊擴充成4個師、6個混成旅、1個憲兵大隊、1個屯殖軍、1個獨立營。1926年11月,劉文輝所屬部隊被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4軍,所部4個師編為4個路軍,其余編為10個混成旅。1928年10月,該軍將原來所屬部隊統一改編為1--3師、2個邊防軍、4個獨立旅和1個屯殖司令部。各師下轄3個旅。 1930年11月至1931年7月,該軍下轄:第1、第2、第3師;川康邊防軍及所轄第1、第2師;川康邊防第1、第2、第3路;炮兵司令部、工兵司令部、特科司令部、憲兵司令部、警衛司令部、清鄉司令部、屯殖司令部和獨立旅等部。1933年底,該軍整編為第1、第2師和兩個屯殖司令部。各師下轄2個旅。 1935年10月,國民政府對川軍進行統一整編時,將該軍原有的兩個師、兩個屯殖部隊統一整編為第136師下屬第1、第2旅;第137師下屬第3、第4旅,第138師下屬第5、第6旅。直屬旅.此次整編后,該軍駐守西康雅安。1937年9月,24軍隸屬5軍團建制,駐雅安。同年,第138師番號撤銷(后該師番號給予桂系48軍)。1938年,該軍隸屬川康綏靖公署時,根據國民黨軍隊的整編方案,對所屬部隊進行編制調整。原下轄部隊縮編為第136、第137和1個獨立團。1940年,該軍下轄第136、第137師不變,另擴編1個獨立團、1個騎兵團、1個靖邊司令部(轄2團)。同年6月,第137師離川入陜后與第34師合編為新編第12軍,第137師改編為新編第37師,隸屬胡宗南集團指揮。第137師離川入陜后,以該師余部重建第137師。1941年至1945年8月,該軍先后隸屬第28集團軍和川康邊防司令部.1943年撤銷隸屬關系,并增編軍直屬旅,抗日戰爭勝利后,該軍隸屬重慶綏靖公署。1946年7月,國民黨軍隊進行整編時取消軍的番號,該軍改編為整編第24師。原轄第136,137師改編改編為整編第136,137旅2旅4團。先后隸屬川康綏署、重慶綏署。1948年9月,國民黨軍重新恢復軍的番號,整編第24師恢復第24軍番號。原轄第136、第137旅恢復第136、第137師番號。1949年,該軍直屬于西南軍政長官公署。1949年12月9日,該軍在軍長劉文輝的率領下通電起義,接受人民解放軍的改編。
國民革命軍第25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3個第25軍 一、北洋陸軍第11師組成的第25軍[1926.06--1935.10]
1923年夏,黔軍第3混成旅擴編為川東邊防軍第2師。9月,被改編為川軍第13師。10月,被改編為黔軍第3師。1924年,被改編為北洋陸軍第11師,駐黔北一帶。1926年6月,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5軍,下轄:第1--3師。1927年2月,該軍收編了黔軍馬明亮師,編為該軍第5師。1927年7月上旬,該軍被蔣介石編為第6路。 1929年7月,第25軍下轄:第1--4師,教導師。1933年1月,第25軍下轄第1--3師。 1935年5月,該軍奉命進行整編,將原第2師改編為第102師,原第1師改編為第103師,原第3師改編為第121師,10月,王家烈被免去軍長職,該軍番號取消,所屬部隊編入第4軍和第86軍。 二、新編第10軍組成的第25軍[1935.10--1937.11] 1926年,湖北第2混成旅被編為鄂軍第1師;1927年6月,該師擴編為新編第10軍。1928年2月25日,因新編第10軍與楊勝治第10軍番號重復,新編第10軍該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27軍。同年底,該軍縮編為陸軍第13師,移防湖北大別山地區。1929年夏,第13師擴編為第13軍。1935年10月,第13軍改稱為第25軍,轄第13師。1936年10月,隸屬西北“剿總”副總司令蔣鼎文指揮。在此期間,西北“剿總”對該軍進行整編時,將新編第14師改編為第165師,隸屬該軍編制序列。12月,西安事變后,該軍奉命調往漢中地區駐防。 1937年8月,該軍第165師留守隴東后方,脫離第25軍建制。第13軍參加了淞滬會戰,該軍傷亡慘重。11月12日戰后,該軍番號被撤銷。
三、第52、第190師組成的第25軍[1938--1954] 1938年初,在武漢以中央軍第52、第190師編成的第25軍。由于第52師在淞滬會戰中損失過重,撤銷番號。同年3月,又將第3預備師改編為第52師,隸屬該軍參加了武漢會戰。1939年,該軍隸屬第32集團軍時進行編制調整,將第29軍第40師、第79軍第108師改隸該軍;另將第190師改隸新組建的第10軍。此次編制調整后,該軍下轄:第40師,第52師,第79師。在長江方面攻擊軍的編成內。1942年5月,該軍奉命進行整編,第52師轉隸第28軍,同時將第49軍一部轉隸該軍,改編為暫編第13師。1944年,該軍駐防江西雩都地區,隸屬第3戰區時。在此期間,所屬部隊再次進行編制調整,第100軍新編第75師改隸該軍,原轄暫編第13師被裁減。此時,該軍下轄:第40、第75、第108師。1945年,該軍移防江蘇揚州時,將原轄第75師改隸第70軍,另將被裁減的第50軍第148師改隸該軍。 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后,該軍改編為整編第25師,隸屬第1綏靖區。原轄第40、第108、第148師,依次改編為整編第40、整編第108、整編第148旅。 1948年6月,豫東戰役后,第148旅調往安徽宿縣地區整補訓練。暫時脫離整編第25師序列,由徐州“剿總”直轄。9月,該師恢復原第25軍番號,隸屬第7兵團。各旅亦恢復原師的番號。 1948年11月,該軍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作戰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于江蘇邳縣碾莊圩地區。1949年1月,國民黨軍為加強長江防線的防御力量重建該軍,隸屬第1編練司令部。下轄:第40師、第108師、第148師。同年4月下旬,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后,該軍退往福建境內,被編入李延年第6兵團作戰序列。8月,人民解放軍發起福州戰役,該軍軍部和第40、第108師被殲滅,殘部逃到廈門后再次重組第25軍,隸屬李良榮的第22兵團,由第3編練司令部司令沈向奎繼任軍長,下轄:第40、第45師。后奉命守備金門島。1954年該軍番號被撤銷。 國民革命軍第26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4個第26軍 一、浙軍陸軍第3師組成的第26軍[1926--1928.08] 1926年,浙江陸軍第3師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6軍,原轄第5旅改編為第1師,原轄第6旅改編為第2師。1927年3月,浙江炮兵旅改編為第3師,隸屬該軍編制序列。10月后,不久,該軍進行整編,第3師番號被裁減,所屬部隊分別編入第1、第2師。另以原第18軍第17師轉隸該軍,編為新的第3師。1928年2月,該軍所屬3個師的番號進行更改,原第1師改為第62師,原第2師改為第63師;原第3師改為第30師。8月,根據國民革命軍“軍事整理案”的要求,該軍撤銷軍的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6師,原第62師縮編為第16旅,原第63師縮編為第17旅,原第30師縮編為第18旅。
二、蘇皖軍、直魯軍各一部組成的第26軍[1930--1932.12.07] 1930年春,蘇皖軍提部分和張宗昌直魯聯軍一部合編組建第26軍,下轄第6師,師下轄第136、第137、第138旅;第55師,由張宗昌之直魯聯軍一部改編組成,師下轄第163、第164、第165旅。該軍組成后隸屬第1軍團。1932年12月7日軍長范熙績被免職,該軍番號同時被取消。 三、直軍第15混成旅和原國民軍第5軍各一部組成的第26軍[1933.04--1947.01] 1933年4月,原屬直系軍閥所屬第15混成旅和原國民軍方振武第5軍一部合編組成第26軍,隸屬第16路軍。下轄第44師,第97師,獨立第4旅。1935年至1936年期間,第97師改隸為胡宗南部第1軍,駐防蘭州,與該軍脫離隸屬關系。 1937年8月,該軍隸屬第11軍團。第26路軍新編第33師改隸該軍.淞滬會戰第44師改隸15集團軍,第33師歸屬第11軍團。 1938年初,該軍隸屬第5戰區豫鄂皖邊區游擊司令部時,第4預備軍第32師改隸該軍。 1939年4月,該軍隸屬長江上游江防司令部時,第26軍第33師調歸第10軍建制,第10軍第41師調歸第26軍建制。 1941--1942年初,該軍隸屬第9戰區 1945年初,第98軍第169師調歸第26軍建制,抗戰結束后,第32師撤銷. 1946年7月,第26軍改為整編第26師,隸屬于國民政府主席武漢行營第7綏靖區。原三個師共九個團,縮編為三個旅六個團(即整編44旅、41旅、169旅)。12月,整編第41旅被殲.1947年1月,整編26師被殲。番號同時被取消。原第44旅改隸整編83師。 四、云南警備第93旅等部組成的第26軍[1948--1949.12] 1948年初,以云南警備司令部所轄第93旅等部為基礎組成第26師,隸屬重慶綏靖公署。下轄:整編第93旅,整編第193旅,9月底,該整編師擴編為第26軍,原轄整編第93、整編第193旅,依次改稱為第93、第193師。1949年上半年,該軍隸屬第6編練司令部時,新擴編第161師。此時,該軍下轄第93、第161、第193師。12月,該軍在西逃中大部被人民解放軍殲滅。第161師和第193師殘部經紅河口逃入越南,被法國軍隊繳械拘押。93師余部流落金三角.1992年,占據金三角的前國民黨殘軍余部,終于向泰國政府交出了全部作戰武器。
國民革命軍第27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5個第27軍 一、皖軍第3混成旅組成的第27軍[1927.03--1927.10.01] 1927年3月,皖軍第3混成旅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7軍,下轄3個師(旅)。該軍組成后,隸屬第3路軍隨北伐軍參加北伐。10月1日,該軍番號撤消,所屬部隊被縮編為獨立第3師。同月5日,該師被第7軍在南京下關繳械,所屬部隊編入第7軍。
二、新編第10軍改稱的第27軍[1928.02.25--1928.12] 1928年2月25日,新編第10軍因與楊勝治新編第10軍番號重復,國民政府將夏斗寅所屬新編第10軍該稱為第27軍,下轄:第63師,第66師。1928年底,國民黨對軍隊重新編譴時,該軍番號被撤銷,所屬部隊整編為陸軍第13師,移防湖北大別山一帶。 三、鎮嵩軍一部組成的組成的第27軍[1930.09-- 1930年9月,鎮嵩軍劉鎮華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7軍,下轄第1、第2師。不久,徐源泉率第10軍將其部隊編并。此次作戰后,該軍番號被取消。 四、湘軍第50師和獨立第3師組成的第27軍[1931.06--1937.11] 1931年6月,湘軍第50師和獨立第3師合編為第27軍,隸屬“剿匪”第6路軍。下轄第23師由第50師改編組成,第24師由獨立第3師組成。1935年12月,第24師奉命調往陜西并改隸第37軍。1937年7月,第46師改隸第27軍。11月,第27軍在淞滬會戰中由于損失嚴重,無力恢復,該軍番號被取消。 五、第37、第39軍各一部組成的第27軍[1938.04--1949.12] 1937年8月11日,第37、第39軍在淞滬會戰中由于損失嚴重,無力恢復,交由胡宗南軍事集團整編。1938年4月,第37、第39軍各一部合編組成第27軍,隸屬第1戰區。下轄:第24師,第45師,預備第8師。1939年11月,該軍隸屬第2戰區時,部隊編制進行了調整。第17軍團的第46師改隸該軍;該軍原轄第24師改隸第76軍;第58旅回歸第20師的建制。1941年5月,該軍隸屬第1戰區。 1942年1月,該軍屬第24集團軍1943年,該軍隸屬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胡宗南指揮;1944年4月,隸屬第36集團軍。1945年6月,該軍駐防河南浙川,隸屬第1戰區。此時。該軍編制作了重大調整。其中,暫編第4軍被裁減后,所屬第47師、暫編第4師改隸該軍;原轄第45師、預備第8師改隸暫編第5軍;另有中央軍嫡系部隊編成新建暫編第64師。此次整編后,該軍下轄:第47師,駐防河南西坪地區;暫編第4師,駐防湖北古城;暫編第64師,駐防陜西藍田;原轄第46師改為教導師,用于招募新兵。 1946年2月,該軍隸屬第31集團軍,位于河南滎陽。此時,下轄第31師,由暫編第4師改編而成,駐防西安;第47師,駐防河南汜水;第49師,由暫編第64師改編而成,駐防河南修武。 1946年上半年,國民黨軍隊整編時,該軍改編為整編第27師,原轄第31、第47、第49師依次改編為整編第31、整編第47、整編第49旅。此次整編后,整編第49旅加強了炮兵、裝甲兵和工兵分隊,改編為第2快速縱隊,留豫北戰場由整編第26軍直接指揮。 1947年3月25日在青化砭戰役中,該軍整編第31旅旅部及第92團被人民解放軍全殲。此次戰役后,該師重建整編第31旅。5月在豫北戰役中,該師整編第49旅被人民解放軍全殲。7月,該師隸屬整編第1軍;1948年初,該師改隸整編第29軍。3月1日在宜(川)瓦(子街)戰役中,該整編第31、整編第47旅被人民解放軍全殲。此次戰役后,該師所屬各旅因傷亡慘重,又以原番號重新組建。 1948年9月,國民黨軍各整編師恢復軍的番號。該師恢復第27軍番號,隸屬第19綏靖區。下轄整編第31、整編第47旅,依次恢復第31、第47師番號。同年12月,該軍隸屬第5兵團。1949年12月,該軍在西南戰役后突圍西逃的作戰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 國民革命軍第28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2個第28軍 一、川軍第30師組成的第28軍[1926.12--1936.10] 1926年12月,川軍第30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8軍,將所部編為1--5路。 1930年2月,第1、第4路自立門戶。1931年初,該軍將路改為師。下轄:第1、第2、第3、第4、第7和1個獨立旅。7月后,新編第6、第23師隸屬該軍。 1932年,第28軍再次進行整編。此次整編后,該軍下轄:第1師、第2師、第3師、教導師、模范師、新編第6師、新編第23師等。 1933年至1934年間,第28軍原轄部隊整編為:第1師、第2師、第3師、第4師、第5師、新編第6師、新編第23師。另外,編制有特科、警衛、憲兵3個司令部。1936年10月,該軍番號為第45軍。 二、湘軍第35軍第19師組成的第28軍[1930.09--1949.04.29] 1930年9月,湘軍第35軍第19師,由于在“圍剿”中央蘇區的作戰中有功,擴編為第28軍,下轄:第15師,第16師,第19師。1936年初,該軍隸屬“追剿”軍第1縱隊時新增第62師。 1937年7月,該軍隸屬第10集團軍。下轄:第16師,第62師。該軍原轄第15師改隸第73軍、第19師改隸第70軍。淞滬會戰后,該軍新增編第192師。1942年初,該軍隸屬第23集團軍時,第25軍第52師改隸該軍。1945年9月,該軍第62師改隸第88軍,第70軍第80師改隸該軍。 1946年6月,國民黨軍實行整編,該軍改編為整編第28師,駐防江蘇徐州。原轄第52、第80、第192師依次改編為整編第52、整編第80、整編第192旅。此次整編后,該師隸屬陸軍總司令部臨沂指揮部。不久,整編第52旅被改編為第1快速縱隊,脫離該師建制。第1快速縱隊于1948年初回歸該師整編第80旅;原轄整編第192旅改編為整編第52旅。1948年9月,整編第28師恢復第28軍番號,隸屬第14兵團。下轄整編第52旅恢復第52師的番號,整編第80旅恢復第80師的番號。1949年4月,該軍隸屬南京衛戍總司令部。此時,暫編第7師改編為第195師,隸屬該軍建制。該軍于4月29日被殲。6月,該軍殘部1個團在第195師副師長張少武率領下,于南京湯山宣布起義。 國民革命軍第29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6個第29軍
一、川軍田頌堯部組成的第29軍[1926.12--1935.10] 1926年12月,川西北屯殖軍田頌堯部被國民黨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1927年3月,田頌堯將所部統一整編為1--3路。路下編混成旅。同年5月,該軍被蔣介石編為第12路。1928年,田頌堯將原轄3路擴充為5路、1個川西北屯殖軍、1個教導師。此后,在1929年至1931年期間,該軍經歷了四川軍閥內部的多次混戰,所屬部隊的編制變動比較頻繁。到1931年底時,該軍下轄5個師、4個路、1個川西北屯殖軍。此外,該軍還在潼關成立了“航空籌備處”開始修建機場,準備建立空軍。 1933年11月至1934年10月,對川陜蘇區和紅軍第4方面軍發動“六路圍攻”作戰。在此次“六路圍攻”作戰中,該軍被編為第2路。1935年10月,國民黨軍隊在整編中,第29軍被改編為第41軍。原所屬部隊統一整編為第122、第123、第124師。
二、河南保衛軍、北洋軍各一部組成的第29軍[1927.02--1927.12] 1927年2月,武漢政府將收編的吳佩孚北洋軍一部與河南保衛軍一部等合編組成第29軍,下轄3個師(旅)分別由河南保衛軍、北洋軍閥吳佩孚所屬一部和其他一些游雜地方武裝組成。同年底,該軍投靠馮玉祥所屬的第2集團軍后番號被取消。 三、西北軍宋哲元部組成的第29軍[1930.11--1937.08] 1930年11月,中原大戰后馮玉祥兵敗下野。原屬馮玉祥的宋哲元部投靠張學良,在駐地北平被改編為第29軍。下轄:第37師,第38師,暫編第2師。1936年,該軍先后擴編為4個師、1個騎兵師、7個獨立旅、1個騎兵旅。其編制為:第37師,駐防北平西苑;第38師,駐防北平南苑;第132師,駐防河北河間;第143師,駐防張家口;第9騎兵師,駐防北平南苑;獨立第25旅,駐防北平西苑;獨立第26旅,駐防河北馬廠;獨立第27旅,駐防河北任丘;獨立第28旅,駐防河北河間;獨立第29旅,駐防張家口;獨立第39旅,駐防北平北苑;獨立第40旅,駐防張家口;騎兵第13旅,駐防河北宣化。1937年8月,該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擴編為第59軍、第68軍、第77軍和騎兵第3軍,合編為第1集團軍。 四、第40、第79師等部組成的第29軍[1938.07--1940.05.06] 1938年7月,以第79師為基礎組成第29軍,隸屬國防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直轄。下轄:第40師,第79師.1938年10月武漢會戰后,該軍第40師改隸第25軍,43軍第26師、第8軍第102師改隸該軍。此時,該軍下轄第26、第79、第102師。1939年初,該軍隸屬第32集團軍參加了南昌會戰。南昌會戰后,該軍進行整編,由于減員嚴重,該軍撤銷第79師、第102師;另將第70軍預備第5師改隸該軍。1940年5月6日,該軍番號被取消,所轄第26師改隸第49軍;預備第5師歸建第70軍。 五、新編第2軍組成的第29軍[1941.01--1945.06] 1941年初,新編第2軍改編為第29軍,隸屬第31集團軍及豫鄂邊區游擊總部。下轄:第91師,第193師,暫編第16師。 1943年2月,該軍隸屬第3集團軍。在此期間,新編第8軍第6師與該軍暫編第16師對調建制關系。同年底,新編第6師又歸回新編第8軍,但暫編第6師沒有歸建該軍。此時,該軍轄第91、第193兩個師。1944年7月,該軍參加完豫中會戰后,隸屬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直轄。暫編第15軍預備第11師改隸該軍。 1945年5月該軍下轄第91師,駐防廣西宜山;第193師,駐防湖南新化;預備第11師,駐防云南獨山。同年6月,國民黨軍進行局部整編時,該軍番號和預備第11師被裁減。第91師改隸第71軍,第193師改隸第7軍。 六、新組建的第29軍[1948.10--1949.06] 1948年10月在湖北重新組建第29軍。隸屬第1兵團,下轄:第197師(新組建部隊),第239師,(新組建部隊)第307師。1949年2月中旬,該軍隨陳明仁由湖北調往湖南。6月,,第197、第307師改隸第100軍,第239師因并員不足,番號被取消,人員補入其他各軍。第29軍番號被裁減。 國民革命軍第30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3個第30軍 一、河南保衛軍第8軍組成的第30軍[1926.10--1928.12] 1926年郭松齡反奉軍事政變失敗后被殺,所部出走關內,被馮玉祥收編,該稱國民軍第4軍。同年5月,馮軍與直奉聯軍作戰失利后,該軍改投閻錫山,被閻錫山改編為國民聯軍第4軍第1路。10月,該部被吳佩孚收編為河南保衛軍第8軍,下轄3個師、1個混成旅和炮兵、騎兵各1個團。12月28日,該部被武漢政府收編為國民革命軍第30軍。下轄1--3師、騎兵旅。 1928年2月25日,國民政府對該軍進行整編,所轄第1、第2、第3師分別改番號為第103、第104、第105師。6月,騎兵旅擴編為教導師。同年底,該軍番號取消,所轄部隊縮編為第54師。下轄160旅、161旅和162旅。
二、第22路軍組成的第30軍[1931.09--1949.04] 1930年10月,在中原大戰后期,西北軍吉鴻昌部被蔣介石收編為第22路軍,1931年9月,該路軍改為第30軍,下轄3個師。第30師,第31師,第33師。 1937年7月至同年底,該軍隸屬第1軍團。1938年隸屬第2集團軍。1939年2月,該軍隸屬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直轄,1939年3月42軍27師調隸該軍。下轄:第27師,第30師,第31師。1940年5月,該軍隸屬第2集團軍。1941年,該軍隸屬第5戰區時,該軍第30師與第68軍暫編第36師對調建制關系。1943年,該軍隸屬長江上游江防軍總司令部。1944年11月,該軍隸屬長江上游江防軍。1945年6月,該軍駐守河南汲縣,隸屬第4集團軍。此時,該軍奉命進行整編,第86軍第67師改隸該軍;同時,該軍第31師被裁減。 1946年5月,該軍在山西運城改編為整編第30師,隸屬第4集團軍。原第27師改編為整編第27旅,駐防山西翼城;原第30師改編為整編第30旅,駐防山西垣曲;原第67師改編為整編第67旅,駐防河南洛陽。1948年7月下旬,該師緊急空運太原,隸屬太原綏靖公署。 1948年9月,該師恢復第30軍的番號。原下轄整編第27、整編第30、整編第67旅,依次恢復原第27、第30、第67師的番號。1949年4月底,該軍在太原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 三、第113軍改編的第30軍[1949.05--1949.12.25] 1948年8月,30軍27師和30師89團增援太原。30軍所留部隊為基礎擴編為113軍.1949年5月,原第30軍在太原被全殲后,將113軍恢復30軍番號,同時,將第113軍原轄第116師,第130師,第335師,合編為第27、第30師,并轉隸第30軍。12月25日,該軍與李振的第18兵團在成都起義,接受人民解放軍改編。 國民革命軍陸軍31--40軍沿革史 國民革命軍第31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6個第31軍 一、第12師組成的第31軍[1928.01--1928秋] 1928年1月,第12師改編為第31軍,隸屬第1集團軍,下轄:第27--29師及獨立第7、獨立第37師。同年秋,該軍移防江西,參加了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紅軍的“清剿”后,第31軍的番號撤銷,所部縮編為第12師。 二、北洋軍孫傳芳一部組成的第31軍[1927.06--1927.09] 1927年5月,北洋軍統一改編為第91、第92、第93師。同年6月,上述3個師合編組成第31軍。下轄:第91--93師。9月,該軍被何應欽部收編,番號撤銷。 三、西北軍孫良誠一部組成的第31軍[1939.10--1937.01] 1939年10月,西北軍孫良誠部所屬梁冠英部,在河南被國民革命軍改編為第31軍(亦稱第25路軍)。下轄第32師,獨立第5旅。1931年初,該軍由河南開至蘇北淮陰,隸屬江蘇綏靖督辦節制。1935年,該軍所屬獨立第5旅調歸第14軍。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后,東北軍第106師(原石友三殘部)編入第31軍建制。此時,該軍下轄第32師,第106師。1937年初,軍長梁冠英任調任國民黨政府國民黨加軍事委員會中將高參,第31軍被裁減。 四、桂系、粵系各一部組成的第31軍[1937.08--1945.04] 1936年6月,桂系李宗仁所屬部隊原轄5個師及粵系第19路軍殘部和編為第170師、第171師、第172師、第173師、第174師、第175師等五個師。 1937年8月,國民政府以第173師、第174師與第135師在南寧合編為第19軍,不久后,改稱第31軍。下轄第135師,第173師,第174師。1938年,該軍由南寧會師北上進駐徐州,隸屬第11集團軍。5月,徐州會戰后,該軍奉命移師武漢,隸屬第5戰區第21集團軍。8月,武漢會戰結束后,該軍調往廣西桂林進行整訓。 1939年,國民黨軍調整部隊建制,該軍隸屬第16集團軍,原轄第173、第174師歸第84軍建制,另將第84軍第131、第188師改隸歸第31軍建制。1945年4月,該軍被裁減,所轄第131、第135師被裁減,第188師改隸第46軍。 五、青年軍第208、第209師組成的第31軍[1945.08--1946秋] 1944年12月至1945年4月,國民黨先后編成青年軍第201至第210師共10個師。1945年8月,國民黨軍將其第208、第209師在杭州合編為第31軍(亦稱青年軍),隸屬衡洲綏靖公署。下轄:青年軍第208、第209師。10月,該軍所轄兩師合編為新的208師,調赴北平行營。1946年秋,第31軍的番號撤銷,208師隸屬北平行營。 六、青年軍第201、第204、第205師組成的第31軍[1947--1949.01] 1947年,又以第201、第204、第205師在臺灣重新編成第31軍(亦稱青年軍),隸屬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下轄:第201、第204、第205師。1948年初,該軍軍部及第205師奉命調至北平、第204師調至青島。1949年1月,該軍軍部及第205師在北平和平解放中,被迫接受人民解放軍的改編。第204師由青島逃往上海。同年5月,第204師在參加上海戰役中,大部被人民解放軍殲滅,殘部由該師師長龍嘯聲率領逃竄臺灣。 國民革命軍第32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4個第32軍 一、第1軍第20師組成的第32軍[1927.09--1928.07] 1927年9月,將北伐后留守廣東的第1軍第20師擴編組成第32軍,下轄:第18師,第20師,新編第1師,獨立第4師。1928年7月,國民黨軍編譴時,將第32軍全部及第9軍的第21師縮編為第3師。 二、鎮嵩軍萬選才部組成的第32軍[1930.09--1930.冬] 1926年11月,河南鎮嵩軍總司令劉鎮華投靠馮玉祥,被改編為第8方面軍,其中萬選才部被編為第8方面軍第28軍。1928年第2次北伐戰爭結束后,第28軍縮編為一個師。1930年5月,萬選才被劉茂恩誘捕后,所部退至許昌被張鈁收編。1930年9月,在中原大戰中,國民黨將萬選才所屬部隊改編為第32軍,隸屬第20路軍。下轄兩個師。同年冬,第32軍被撤銷,所屬的兩個師和臨汝、伊陽等四縣“剿匪”司令王凌云部被縮編為第75師。 三、晉軍第1軍組成的第32軍[1931.01--1948.09] 1931年1月,中原大戰后,晉軍第1軍接受張學良的改編,依中央軍的番號順序將東北軍該軍改編為第32軍,下轄:第66師,第67師。7月,第66師調歸第34軍。1932年4月,該軍進行整編,第198旅改番號為獨立第39旅,第199旅改番號為獨立第41旅,新兵旅改番號為獨立第42旅。1933年1月,該軍由山西開赴河北。同年2月,該軍進行擴編,將所屬各旅擴編為師,獨立第39旅擴編為第139師,獨立第41旅擴編為第141師,獨立第42旅擴編為第142師。1936年,該軍由河北移防山西。 1937年7月,該軍隸屬第20集團軍。1939年3月,該軍參加南昌會戰,南昌失守后,第142師奉命調往皖北調歸第92軍。1940年,32軍隸屬第19集團軍,開赴四川巫山地區整訓。1941年9月,該軍由四川開往湖北,隸屬長江上游江防司令部。1942年,該軍改隸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直轄,同時將第8軍第5師調歸該軍建制。此時,該軍下轄:第139師,第141師,第5師。1943年,該軍第5師改隸第94軍,另將第18軍暫編第34師改隸屬該軍建制。1945年初,該軍暫編第34師被裁減。3月,該軍由湖北調至河南。 1946年5月,國民黨軍隊進行整編時,該軍改編為整編第32師,隸屬第2綏靖區。原轄第139師改編為整編第139旅,第141師改編為整編第141旅。1947年7月,該師由豫北戰場緊急調往魯西南戰場,在魯西南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基本殲滅,殘部逃到濟寧。同年10月,整編第32師調至濟南。1948年3月,該軍參加膠濟路西段戰役,被人民解放軍全殲。隨后在濟南重建整編第32師,隸屬第11綏靖區,轄第57旅,暫編第36旅。該師重建后留在濟南,隸屬整編第96軍。 1948年9月,整編第32師恢復第32軍番號,原轄整編第57旅、暫編第36旅恢復第57師、暫編第36師的番號。此次整編后不久,該軍在濟南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戰后,該軍番號被取消,重建的第57師歸還第74軍建制,暫編第36師調歸第54軍。 四、第252、第255、第266師組成的第32軍[1949春--1954] 1949年春,國民黨軍在山東地區以部分地方武裝為基礎,組建第252、第255、第266師,合編組建第32軍,隸屬第11綏靖區。下轄:第252、第255、第266師。同年5月,該軍由青島海運廣東后,后撤退至海南島,在海南島戰役中,該軍第252師被人民解放軍全殲。該軍軍部和第255師、第266師在海南島戰役失敗后乘船撤退臺灣。1954年,該軍番號被取消 國民革命軍第33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2個第33軍 一、豫軍暫編第1混成旅與魯軍一部組成的第33軍[1927.01..27--1928.07] 1927年1月27日,豫軍暫編第1混成旅與魯軍一部合編為第33軍。下轄:第1師,第2師,另轄兩個獨立旅。同年7月,第10軍從徐州潰退,其教導師第3師被第33軍收容,與原屬的兩個獨立旅合編該軍為第3師。1928年2月25日,該軍所轄第1、第2、第3師改番號為第70、第71、第72師。7月,國民黨軍進行編譴,將原有各軍縮編為師,第33軍與第1軍合并縮編為第1師。 二、晉軍徐永昌部組成的第33軍[1930.11--1949.04] 1930年11月,晉軍一部改編為第33軍。下轄:第67師,第68師,第69師。不久,第67師改番號為第101師。該軍組建后,隸屬太原綏靖公署,駐守山西榆次、大同、臨汾等地。1936年6月,該軍隸屬第6集團軍。 1937年8月,該軍進行編制調整,第68師改隸歸第34軍建制,第101、第69師改隸歸第61軍建制。同時,將原來隸屬太原綏靖公署的獨立第3、第8旅和原隸屬第35軍的第73師調歸該軍。此時,該軍下轄:第73師,獨立第3旅、第8旅。9月,太原會戰結束后,該軍獨立第3旅、第8旅調歸第2戰區直轄;第73師調歸第35軍。同時,將第34軍的第71師、騎兵第1軍的第200旅及第202旅調歸該軍。1939年2月7日,隸屬第13集團軍。1940年7月,將原晉系軍第200旅擴編成暫編第41師;將原晉系第202旅擴編成暫編第42師。此次擴編后,該軍隸屬第7集團軍。1943年,國民黨軍進行部分整編,該軍所轄暫編第42師與第19軍暫編第38師對調建制關系,暫編第38師改隸該軍。此時,33軍下轄第71師、第41師和暫編第38師。 1945年8月后,該軍所轄暫編第41師被裁減,另將第23軍所轄暫編第46師改隸該軍。10月,該軍隸屬太原公署,駐守山西平遙。1946年6月至7月,該軍在參加晉北戰役中,暫編第38師遭受重創,重新進行組建。1947年1月至5月,在正太路戰役中其第71師和暫編第46師被人民解放軍各殲滅兩個團。1948年6月,該軍在參加晉中戰役中,其軍部及所轄兩個師被人民解放軍殲滅;并將原暫編第46師改番號為第280師;暫編第38師該番號為第275師。1949年4月,該軍被人民解放軍全殲。 國民革命軍第34軍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2個第34軍 一、國民第5軍第1師組成的第34軍[1928.03--1928秋] 1927年夏,方振武部國民第5軍編為第3方面軍第1軍,下轄:第1師,另轄有收編的直軍袁寶德師和黃子正旅。1928年3月,南京政府改方振武部國民第5軍為第4軍團,并將方振武國民軍第5軍第1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34軍。下轄:第88--90師。同年秋,該軍改編為第44師,原下轄的第88、第89、第90師,依次改編為第130、第131、第132旅。 二、晉軍一部組成的第34軍[1930.11--1949.04] 1930年11月,晉軍一部改編為第34軍,隸屬太原綏靖公署。下轄:第66師,;第70師,第71師。該軍編成后,主要駐防在太原、汾陽等地。 1937年7月19日,該軍隸屬第6集團軍。9月,參加了太原會戰。戰后,第66師調歸戰區直轄:第70師撥歸第19軍。此時,該軍僅轄第71師。1939年,該軍進行編制調整,第71師撥歸第33軍建制,同時,另調第201、第205旅和新建獨立第21旅歸該軍直轄。1940年,將獨立第21旅改稱第218旅。1941年1月,將原轄第201旅擴編成暫編第43師,第205旅擴編成暫編第44師,第218旅擴編成暫編第45師。此次整編后,該軍隸屬第7集團軍。1943年,該軍暫編第43師改隸第43軍,另將第23軍第73師改隸該軍。1948年6月至7月,在晉中戰役中,該軍軍部及所轄第73師被人民解放軍全殲。晉中戰役后該軍重建軍部和第73師。同年9月,國民黨軍統一番號,將暫編第44師改番號為第278師;暫編第45師該番號為第279師。10月,該軍參加太原戰役,在小店戰斗中,暫編第44師,暫編第45師,被人民解放軍全殲。1949年4月,該軍軍部及第73師在太原戰役第3階段作戰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 國民革命軍第35軍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里,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2個第35軍 中文名 國民革命軍第35軍 出現過 2個第35軍 前 身 湘系唐生智所屬一部 參 加 綏遠戰役 目錄 1.1 湘軍 2.2 晉軍 湘軍 編輯 湘軍第8軍第2師組成的第35軍 前身是湘系唐生智所屬一部。1926年3月,湘軍軍閥唐生智起兵趕走了湖南省長趙恒惕,自任代理省長和善后督辦。同年4月,湘軍其他各部起兵反唐。唐生智被迫接受國民政府改編。1927年2月,國民政府將唐生智部的第8軍第2師擴編成第35軍,隸屬第4集團軍。何鍵任軍長,葉琪任副軍長,下轄:第1師,葉琪兼任師長;第2師,劉建緒任師長;第3師,陶廣任師長。同年4月,該軍除一部留守湖南外,大部在劉興第2縱隊編成內繼續北伐。7月,武漢政府下令討蔣,這支35軍在何鍵指揮的江左軍的編成內向南京挺進。10月,南京政府西征討唐,35軍退回湖南,被西征軍收編,仍編為第35軍。12月,葉琪調任第12軍軍長后,35軍第1師被劉興铏部收編,改編為獨立第5師。同時,何鍵將湖南軍閥陳渠珍部所屬戴斗垣獨立第10師改隸為35軍第1師,并將王東原部編為35軍教導師。1928年5月,何鍵將程潛第6軍一部,改編為35軍獨立第17、第19師。此時,何鍵任軍長,劉建緒任副軍長,下轄6個師:第1師,戴斗垣任師長;第2師,劉建緒兼任師長;第3師,陶廣任師長;教導師,王東原任師長;獨立第17師,周希武任師長;獨立第19師,張其雄任師長。同年底,35軍被縮編為第19師。 晉軍 編輯 晉軍傅作義部組成的第35軍 前身是晉閻軍一部。1930年11月,中原大戰結束后,南京政府將戰敗殘存的晉軍和西北軍改編為邊防軍。其中晉軍被改編為邊防第3、第4、第5、第6軍。1931年1月,邊防軍第6軍改編為國民黨軍第35軍,傅作義任軍長,下轄:第72師,李生達任師長;第73師,傅作義兼任師長。 編成后即駐守在歸綏地區擔任守備任務。1936年5月,35軍第210旅奉命參加了阻止紅1方面軍東征的山西戰役。同年上半年,閻錫山對晉系軍隊進行編制調整,第72師該隸第19軍建制,第73師隸第33軍建制。另從第34軍第71師中抽出一部該隸35軍為第211旅。從第33軍第73師中抽出一部隸屬35軍為第218旅。這時,35軍下轄第211旅、第218旅。11月,35軍在綏遠發起百靈廟戰役,重創投靠日寇的偽蒙軍。 1937年8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35軍參加了平綏路東段阻止日軍的作戰。10月,傅作義升任第7集團軍總司令兼軍長,葉啟杰任副軍長。這時,35軍下轄:第215旅,田樹海任旅長;第211旅,孫嵐峰任旅長;第218旅,董其武任旅長。隨后,參加太原會戰之忻口戰役和太原保衛戰的作戰。太原會戰結束后,第73師回歸第35軍建制。同時,將第218旅、山西獨立第7旅和警備第3、第9團編成第101師。這時,35軍下轄;第73師,劉奉濱任師長;第101師,董其武任師長;第211旅,孫嵐峰任旅長。1939年1月,傅作義升任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后,第35軍改隸第8戰區。同時,將第73師改隸第7集團軍直轄,將第211旅改編為新編第31師,另將第215旅裁減,其余部隊合編為35軍新編第32師。此時,傅作義仍兼軍長,葉啟杰、陳炳謙任副軍長。下轄:第101師,董其武任師長;新編第31師,安春山任師長;新編第32師,袁慶榮任師長。此次整編后,35軍在綏西地區先后參加了包頭戰役、五原戰役和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等。1944年1月,傅作義辭去兼軍長一職,董其武接任軍長,張濯清、劉萬春任副軍長。1945年5月,董其武升任陜甘綏邊區副總司令后,魯英麟接任軍長。這時35軍編制不變。下轄:第101師、新編第31師、新編第32師。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35軍隸屬第12戰區。同年10月至1046年,35軍在華北戰區多次與解放軍作戰,先后參加了綏遠戰役、晉北綏東戰役、張家口戰役等。1947年初,35軍新編第31師與暫編第3軍暫編第17師對調建制。這時,35軍下轄:第101師,郭景云任師長;新編第32師,李銘鼎任師長;暫編第17師,朱大純任師長。1948年1月該軍沿平漢路南下,在淶水戰役中,遭到人民解放軍的重創,新編第32師全部和第101師大部在淶水戰役的莊町戰斗中被人民解放軍殲滅。軍長魯英麟戰敗自殺,新編第32師師長李銘鼎陣亡。這次作戰后,國民黨重建該軍,郭景云任軍長。同時,將重建后的新編第32師撥歸暫編第4軍,另將暫編第26師調歸35軍。這時,35軍下轄:第101師,馮梓任師長;暫編第17師,朱大純任師長;暫編第26師,溫漢民任師長。同年9月,原暫編第17師改稱第262師,朱大純兼任師長;暫編第26師改稱第267師,溫漢民任師長。12月,該軍在平津戰役第2階段作戰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在新保安地區,中將軍長郭景云自殺。中將副軍長王雷震被俘。隨后,35軍以留守北平的第262師為骨干重建第35軍,由朱大純繼任軍長。1949年1月,35軍在北平和平解放中接受人民解放軍的和平改編。 國民革命軍第36軍 編輯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4個第36軍。一、湘軍第8軍第4師、教導師組成的第36軍。二、陜軍一部組成的第36軍。三、贛軍周渾元部組成的第36軍。四、新編第34、暫編第15師組成的第36軍 中文名 國民革命軍第36軍 來源軍隊 國民革命軍 前 身 湘系唐生智所屬湘軍一部 性 質 軍隊 目錄 1.1 湘軍組成 2.2 陜軍組成 3.3 贛軍組成 4.4 新編 湘軍組成 編輯 該軍前身是湘系唐生智所屬湘軍一部。1926年3月,湘軍軍閥唐生智部起兵趕走了湖南省長趙恒惕,自任代理省長和善后督辦。同年4月,湘軍其他各部起兵反唐。唐生智被迫接受國民政府改編,其所屬一部編為第4師和教導師,隸屬第8軍。1927年2月,第4師和教導師被擴編為第36軍。劉興任軍長,周斕任副軍長。下轄:第1師,廖磊任師長;第2師,唐哲明任師長;第3師,周維寅任師長。該軍組成后,便奉命參加北伐,隸屬劉興第2梯隊。同年5月上旬,該軍在圍攻西平之戰后,部隊撤回武漢。7月,被編為江右軍進軍至蕪湖,參加東征討蔣作戰。11月,南京政府西征討唐,該軍在南京政府軍進攻下兵敗,退至湖南淑浦后被桂系改編。1928年3月,劉興辭去軍長一職,由廖磊接任軍長。1928年5月,該軍在桂系軍隊的編成內,參加對奉軍的北伐,進軍至冀東地區。1929年1月,該軍被縮編為第53師。 陜軍組成 編輯 該軍前身是陜軍一部。1930年秋,在中原大戰中,隸屬閻錫山的原陜軍李紀才部和鄧英部,被國民黨中央軍改編后合編為新編第13師。1931年6月,第13師該番號為第79師。同年7月,蔣介石為加強對中央蘇區和紅軍的“圍剿”,以第79師為基礎擴編為第36軍,任命路孝忱為軍長。下轄第79師,路孝忱兼任師長。該軍編成后,便奉命參加了對中央蘇區和紅軍的第3次“圍剿”作戰。1932年9月,由于該軍軍長路孝忱病死,該軍番號撤消,部隊編散。 贛軍組成 編輯 該軍前身一部為贛軍賴世璜第4師。1926年8月,隸屬直系孫傳芳的贛軍被國民革命軍擊敗后,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1929年初,該軍被縮編位第5師。1933年9月,蔣介石為加強對中央蘇區和紅軍的“圍剿”,將第5師和第96師合編為第36軍,周渾元任軍長。下轄:第5師,謝溥福任師長。第96師,蕭致平任師長。1934年11月,該軍被編成第8縱隊,由湘鄂入黔川抵陜甘,參加追擊與堵截對紅二方面軍長征的作戰。 1937年8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該軍第5師由甘肅開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由于在此次會戰中,第5師損失慘重,難以補充重建,該師番號和編制被撤消。此時,該軍僅轄第96師,趙錫光任師長。1938年2月,軍長周渾元病逝,姚純繼任軍長,謝溥福任副軍長。同年10月,該軍奉命由甘肅調防湖北,隸屬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二集團軍,參加了武漢會戰。1939年初,該軍由湖北移防重慶,隸屬江防司令部,擔任重慶衛戍任務。年底,又由重慶移防廣西,隸屬抗日戰爭第四戰區,參加桂南會戰。在桂南會戰中,軍長姚純、參謀長郭肅因指揮作戰不力,被撤職查辦。部隊由于傷亡嚴重,該軍番號被撤消,原所屬第96師該隸國民革命軍第5軍建制。 新編 編輯 1940年5月,國民政府為加強陜西、山西和河南三省邊界北地區的對日作戰力量,將新組建的新編第34師、暫編第15師等部在河南靈寶地區編成第36軍。隸屬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四集團軍,趙錫光任軍長,劉元塘任副軍長。下轄:新編第34師,馬志超任師長;暫編第15師,劉宗寬任師長。1941年5月,新編第34師奉命改隸國民革命軍第57軍,另將暫編第52師和暫編第59師列入該軍序列。此時,該軍下轄:暫編第15師,劉宗寬任師長;暫編第52師,林英任師長;暫編第59師,李潔任師長。1942年,該軍由河南調防陜西,隸屬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七集團軍。同年6月,軍長趙錫光升任第37集團軍副總司令,劉元塘繼任軍長,羅歷戎、魏炳文、周世冕任副軍長。1943年,劉元塘調走后,羅歷戎繼任軍長,周世冕、張占魁、陳金城任副軍長。 1945年初,國民黨軍進行均等編制調整,該軍所轄暫編第15師被裁減,暫編第52師、第59師合編為第123師,另將國民革命軍第80軍被裁減后的第165師和第80軍原轄新編第27師、第37師合編為第28師改隸該軍。同時,將該軍軍長羅歷戎與國民革命軍第3軍軍長李世龍對調職務。同年7月,李世龍升任第37集團軍副總司令,鐘松繼任軍長,下轄:第28師,徐保任師長;第123師,盛文任師長;第165師,李日基任師長。此次整編后,該軍隸屬第37集團軍,為配合胡宗南主力在西北地區的作戰,同年8月至9月,該軍在隴海路沿線地區,對解放區執行“清剿”作戰任務。 1946年6月,國民黨對軍隊進行整編時,該軍改編為整編第36師,原軍長鐘松改任師長。原下轄第28師、第123師、第165師,依次改編為整編第28旅、整編第123旅、整編第165旅。此次整編后,該師隸屬于整編第29軍(第37集團軍),駐防陜西關中地區。同年6月至8月,該師一部參加了尾追堵截人民解放軍中原突圍的作戰。12月底,該師參加了與人民解放軍在關中地區的爭奪戰。在此次作戰中,該旅遭受重創,其一部被人民解放軍圍殲。1947年3月至同年秋,國民黨軍對陜北發起重點進攻后,該師在西北戰場上多次與人民解放軍交戰,先后參加攻取延安、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等作戰。同年7月,該師組成援榆快速兵團,增援榆林。8月,該師在沙家店戰役中,師部及所轄第123旅全部、第165旅兩個團被殲。此次作戰后,該師由于傷亡慘重,移防銅川一帶進行增補。 1948年春,該師被編入裴昌會第5兵團,隸屬西安綏靖公署。同年4月至8月,該是先后參加了西府隴東戰役和澄合戰役。在澄合戰役中,該師少將參謀長張先覺、高級參議李秀等被俘,大部被殲。同年9月,整編第36師恢復第36軍番號,鐘松任軍長。原整編第28旅恢復為第28師,李規任師長;原整編第123旅恢復為第123師,方曉松任師長;原整編第165旅恢復為第165師,孫鐵英任師長。此次整編后不久,該軍在參加荔北戰役遭受重創,其一部被西北野戰軍殲滅。12月,該軍在集結于臨潼、大荔等地進行增補后,奉命參加了當年的西北冬季戰役。1949年初,軍長鐘松升任第5兵團副司令官,劉超寰繼任該軍軍長。同年3月至5月,該軍先后參加了西北1949年春季戰役和陜中戰役。在陜中戰役后,該軍奉命撤至扶鳳、眉縣一帶,參加阻擊解放軍進軍西南的扶郿戰役。在此次作戰中,該軍第123師在黑山寺作戰中被人民解放軍圍殲。8月至10月,該軍在參加秦嶺戰役中一部被殲后,余部逃往沙霸、進口關進行防御休整。10月,秦嶺防線被人民解放軍全面突破后,該軍又退至川陜邊地區組織防御。11月,該軍在西南戰役中擔任防守川西新津的任務,被人民解放軍全殲于川西新津地區。 國民革命軍第37軍 編輯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3個第37軍。江蘇陸軍陳調元第6師組成的第37軍、湘軍賀耀祖所屬一部組成的第37軍、青年軍第20、第204、第209師組成的第37軍。 中文名 國民革命軍第37軍 前 身 江蘇陸軍陳調元的第6師 來 源 國民革命軍 性 質 軍隊 目錄 1.1 江蘇陸軍 2.2 湘軍 江蘇陸軍 編輯 該軍前身是江蘇陸軍陳調元的第6師。1925年冬,北洋軍閥孫傳芳為起兵驅逐奉系軍閥在江浙一帶的勢力,組成蘇、浙、皖、贛、閩等“五省聯軍”發起浙奉戰爭。此次戰爭后,北京政府委陳調元為軍務善后督辦,率江蘇陸軍第6師入皖。陳率江蘇陸軍第6師入皖后,收編了皖軍第1混成旅,列入該師建制。1926年,孫傳芳為阻擊北伐軍的北伐,將江蘇陸軍第6師擴編為第5方面軍,任命陳調元為總指揮。1927年3月,陳調元向國民革命軍投誠,所部被改編為第37軍,陳調元任軍長。下轄:第1師,岳盛宣任師長;第2師,丁瀚東任師長;第3師,安樹珊任師長。該軍編成后屬于北路軍,并奉命參加北伐。1928年底,國民革命軍縮編,該軍番號被撤消,所屬部隊被縮編為第46師及第47師,陳調元兼任第46師師長。 湘軍 編輯 該軍前身是湘系軍隊賀耀祖部。1926年8月,賀耀祖率湘軍第1師與湘軍總司令趙恒惕決裂,其所部編為獨立第2師。1927年3月,該獨立師擴編為第8師。1932年8月,蔣介石為加強對中央蘇區和紅軍的圍剿:,將第8師擴編為第37軍,毛炳文任軍長。下轄:第8師,毛炳文兼任師長;第24師,許克祥任師長。該軍編成后,先后參加了對中央蘇區和紅軍的第四、五次“圍剿”等多次作戰。1935年10月后,該軍又參加了對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對留在贛省的紅軍游擊隊的多次“清剿”作戰。1936年,該軍奉命由江西調往甘肅,參加阻止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作戰及“圍剿”紅軍西路軍的作戰。 1937年8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該軍由甘肅調防上海,隸屬第4預備軍,參加對日的淞滬會戰。在此次會戰后,由于該軍損失慘重,無力補充重建,該軍保留番號,原轄第24師改隸第27軍,第8師調歸第76軍建制。1938年初,國民黨軍進行整編,該軍恢復編制,隸屬第32集團軍。同時,將原第46軍第92師、第22軍第50師及新組建的第197師調歸該軍建制。同年6月,軍長毛炳文調任湘鄂川黔四省邊區綏靖公署副主任,由黃國梁繼任軍長,許克祥任副軍長。此時,該軍下轄:第50師,成光耀任師長;第92師,陳烈任師長;第197師,丁炳權任師長。9月,該軍由上海開赴湖北,隸屬第31集團軍,參加武漢會戰。在此次會戰中,該軍與第92、第54軍共同防御茅田河、燕慶、慈口一線,擔任阻截日軍西進的任務。此次戰役后,該軍由湖北調防江西,該軍隸屬第15集團軍。1939年初,軍長黃國梁調走后,第32軍團長關麟征兼任該軍軍長,陳沛、許克祥任副軍長。同時將該軍原轄第50、第92、第197師三個師分別改隸第54、第99、第8軍,另將第18軍第60師,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直轄第95師、第2軍第140師改隸該軍建制。此時,該軍下轄:第60師,陳沛兼任師長;第95師,羅奇任師長;第140師,宋思毅任師長。同年3月,該軍參加了南昌會戰。5月,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免去關麟征兼軍長之職,由陳沛繼任軍長,梁仲江、羅奇任副軍長。9月,該軍奉命由江西移防湖南,參加了第1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該軍隸屬第30集團軍,參加了長沙第二次會戰,在麻林市西南地區協同第74軍作戰。此次作戰后,該軍撤至湖南湘陰整訓。1942年1月,該軍奉命參加長沙第三次會戰,在汨羅江南岸設陣地頑強抵抗,后轉至社港市、更鼓臺、金井間山地,協同第78軍自東北向西南攻擊向長沙南犯的日軍。此次作戰后,該軍奉命移防浙贛鐵路一線。同年5月,該軍參加了浙贛路會戰。戰后,撤回湖南整補。1943年4月,軍長陳沛入中央訓練團受訓后,羅奇繼任軍長,楊彬、李棠任副軍長。此時,該軍隸屬第20集團軍。下轄第60、第95、第140師。同年11月至1944年,該軍先后參加了常德會戰、長衡會戰和桂柳會戰。1945年1月,參加湘粵贛邊區之作戰后,移防江西整訓。同年6月,該軍軍長羅奇在贛西對日軍追擊作戰中因指揮不力,被免去軍長職,改任陸軍第2集訓處副處長,所屬第37軍番號被撤消,部隊編散。 三、青年軍第20、第204、第209師組成的第37軍 該軍前身是青年軍一部。1949年春,國民黨軍加強對上海地區的防御作戰力量,以青年軍第202、第204、第209師合編組成第37軍,羅澤闿任軍長,下轄:第202師,師長(姓名不詳);第204師,龍嘯聲任師長;第209師,師長(姓名不詳)。該軍編成后,隸屬淞滬警備司令部。同年4月,該軍奉命參加江防戰役,與第52、第75軍沿長江一線共同擔任防守蘇州與上海地區的任務。4月下旬,此段長江防線被人民解放軍突破后,該軍奉命逐步退守上海西郊和市區,繼續進行防守上海作戰的任務,后在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市區的戰斗中被全殲。 國民革命軍第38軍 編輯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2個第38軍。分別為滇軍和西北軍 [1] 中文名 國民革命軍第38軍 軍屬1 滇軍 成立時間 1927年6月 下轄部隊 第97、98、99、100師 軍屬2 西北軍 成立時間 1932年9月 下轄部隊 第77、177師 目錄 1.1 滇軍 2.2 西北軍 滇軍 編輯 滇軍龍云部組成的第38軍 該軍前身是滇軍一部。1927年6月,國民政府把龍云部編為第38軍,龍云任軍長。下轄:第97師,胡瑛任師長;第98師,盧漢任師長;第99師,朱旭任師長;第100師,孟坤任師長。同年7月1日,云南正式易幟歸順國民政府后,由于滇軍內部的兵變,龍云尚未正式接任軍長職務,便被滇軍胡若愚部改編的第39軍關押,龍云所部將領盧漢、朱旭等逃往滇西。7月下旬,龍部盧漢等由滇西發動反攻胡若愚之戰,胡等劫持龍云退出昆明。盧漢率部趁機直搗昆明,迫使胡若愚釋放龍云。8月13日,龍云正式接任第38軍軍長職兼代理云南省主席。1929年4月下旬,蔣桂戰爭爆發后,蔣介石為討伐桂系,以云南第38軍、貴州第43軍編成第10路軍,任命龍云為總指揮,參加討桂作戰。此次戰爭結束后,第38軍偏據云南一隅,下轄部隊未有大的改編。抗日戰爭爆發后,龍云原所屬第38軍等部改編為第60軍。 西北軍 編輯 西北軍楊虎城舊部編成的第38軍 該軍前身是原西北軍楊虎城舊部一部。1932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以楊虎城所屬陜軍一部擴編為第38軍,孫蔚如兼任師長。該軍組成后,隸屬第17路軍,由甘肅天水開往陜南,奉命參加對紅四方面軍退出鄂豫皖蘇區和進入川陜邊界的追擊與堵截作戰。1935年秋,該軍調至陜北,奉命參加阻止紅一方面軍長征北上陜甘寧蘇區的作戰。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后,楊虎城所屬第17路軍被蔣介石風化瓦解,余部被編為第38軍,孫蔚如任軍長,段象武任副軍長。下轄:第17師,趙壽山任師長 [2] 第177師,李興中任師長。 1938年6月,孫蔚如任第31軍團軍團長,趙壽山繼任第38軍軍長。同時,以第177師為主,該軍擴編為第96軍。此時,第38軍下轄:第17師,趙壽山兼任師長;獨立第46旅,孔從周任旅長。1939年12月,該軍參加了冬季攻勢作戰。1940年,該軍進行編制調整,原所轄第46旅改編為新編第35師,戚文平任師長。同年10月,該軍調往河南,1941年參加了鄭州戰役,在廣武滎陽阻擊日軍。1944年2月,趙壽山升任第3集團軍總司令后,第9集團軍副總司令張耀明兼任軍長,姚國俊、耿志介任副軍長。此時,申及智任第17師師長;孔從周任新編第35師師長。同年4月,該軍參加了豫中會戰中的方家嶺激戰。1945年,該軍隸屬第38集團軍,此時,張耀明任軍長,孔從周任副軍長。下轄新編第35師改編為第55師,同時將原隸屬第96軍第177師調歸該軍建制。下轄:第17師,申及智師長;第55師孔從周兼任師長;第177師,李振西任師長。 1945年7月17日,該軍第17師在師長張俊振等人率領下,在河南洛寧舉行反蔣起義。1946年5月15日,該軍在副軍長兼第55師師長孔從周等人的率領下,在河南鞏縣組織了反內戰起義;該軍第17師、第55師宣布起義后順利渡過黃河,進入晉西南解放區,接受人民解放軍的改編。該軍原屬第17、第55師起義后,國民黨軍又重建第17、第55師,并按照國民黨軍統一整編的規定,將第38軍改編為整編第38師,隸屬整編第1軍。原軍長張耀明改任師長。重建后的第17師改編為整編第17旅,李維民任旅長;重建后的第55師改編為第55旅,孫子坤任旅長;原第177師該編為整編第177旅,李振西任旅長。11月,該師在晉南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殲滅一部。1947年底,該師整編第17旅改隸歸第3軍建制。1948年4月,該師移防陜西后,參加了西府隴東戰役。同年9月,整編第38師恢復第38軍番號,隸屬第18集團軍。張耀明任軍長,姚國俊任副軍長。原轄整編第55、整編第177旅恢復原來第55、第177師的番號。該軍恢復番號后,先后參加了荔北戰役和西北冬季戰役。11月,張耀明調任南京衛戍總司令,姚國俊繼任軍長,施有仁任副軍長。1949年,該軍在西北戰場與人民解放軍作戰,先后參加了西北春季戰役,陜中戰役和扶郿戰役等,在扶郿戰役中,該軍被人民解放軍全殲后又重建。原軍長姚國俊被免職,由李振西繼任軍長。11月,該軍參加西南戰役。在四川安縣以西地區向人民解放軍投誠。 國民革命軍第39軍 編輯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4個第39軍。 一、滇軍胡若愚部組成的第39軍 二、皖軍、閩軍各一部組成的第39軍 三、第95軍組成的第39軍 四、整編第8師組成的第39軍 中文名 國民革命軍第39軍 外文名 39th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目 的 反抗日軍侵略 數 量 共四個 成 就 抵抗侵略 目錄 1.1 簡介 2.2 4個第39軍 簡介 編輯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4個第39軍。 4個第39軍 編輯 滇軍胡若愚部組成的第39軍 該軍前身是滇系軍隊的一部。1927年3月,國民政府將滇軍胡若愚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39軍,胡若愚任軍長,下轄:第101師,張鳳春任師長;第102師,張沖任師長。同年7月1日,由于滇軍內部的兵變,滇軍另一部改編的第38軍軍長龍云被胡若愚部關押,龍云所部將領盧漢、朱旭等逃往滇西。7月下旬,龍部盧漢等由滇西發動反攻胡若愚之戰,胡等劫持龍云退出昆明。盧漢率部趁機直搗昆明,迫使胡若愚釋放龍云。8月13日,龍云正式接任第38軍軍長職兼代云南省主席。1928年1月21日,蔣介石又任命龍云為第13路軍總指揮。此時,龍云在云南的統治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后,遂免去胡若愚第39軍軍長職,任命孟坤為軍長。不久,孟坤宣布與龍云脫離隸屬關系,再次與胡若愚、張汝驥聯合,反對龍云。4月2日,龍云免去孟坤第39軍軍長職,該軍番號撤消。 皖軍、閩軍各一部組成的第39軍 該軍前身是孫傳芳“五省聯軍”中的皖軍、閩軍各一部合編組成的第56師。1926年初,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收編了北洋軍閥孫傳芳“五省聯軍”中的皖軍馬祥斌師和閩軍吳新田殘部,將其合編組成第56師,隸屬于桂軍系統,由桂軍將領張義純任師長。1929年春,蔣桂戰爭爆發后,該師師長張義純被師參謀長劉和鼎和旅長劉尚志趕走,部隊改投蔣介石,劉和鼎被委任師長。1931年5月,該師在福建進攻紅軍時被圍殲。后經補充整編,轄有3個旅,旅張分別為蔣炎、劉尚志、桂振遠。1933年12月27日,蔣介石為加強對中央蘇區和紅軍的“圍剿”力量,將第56師擴編為第39軍,任命劉和鼎為第39軍軍長。下轄:第56師,劉和鼎兼任師長。該軍編成后不久,以蔡廷鎧為首的國民革命軍第19路軍,因不滿蔣介石的內戰政策,發動了“福建事變”,并建立了福建人民政府。該軍即配合贛粵閩湘鄂“剿匪”軍的北路軍,參加了進攻和鎮壓福建人民政府的作戰。此后,該軍奉命駐閩防守“剿共”,先后參加了對中央蘇區的五次“圍剿”作戰。在中央蘇區紅軍長征離開根據地后,該軍奉命又多閩西蘇區紅軍游擊隊進行多次的“清剿”作戰。 1937年7月,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后,該軍由福建開赴上海。同年10月,隸屬第15集團軍參加了淞滬會戰。1938年上半年,該軍由上海移防河南,隸屬第1戰區防守黃河,并將陜軍公藩部改編為新建第34師,隸屬該軍建制。此時,該軍由劉和鼎任軍長,劉尚志任師長。5月,該軍參加豫魯皖邊地區之作戰。7月,該軍移防湖北,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4月,該軍隸屬第11集團軍,參加了隨棗會戰。在大洪山內與日軍展開游擊戰。同年底,該軍參加了冬季攻勢作戰。1940年上半年,該軍隸屬第5戰區并進行整編,將第34師該隸新編第12軍,同時增設第38補訓處。吃水,該軍僅保留下一個正規師,在5月后參加棗宜會戰。1941年9月,在第二次長沙會戰前,第5戰區將第38補訓處新組建的暫編第51師,賀光謙任師長。此次整編后,該軍參加了第2次長沙會戰。1943年,劉和鼎被免去軍長之職,由劉尚志繼任軍長,厲鼎璋、黃鐸五任副軍長。同年11月至1944年4月,該軍先后參加了常德會戰和豫中會戰。1945年6月,軍長劉尚志升任第10集團軍副總司令,該軍被裁減。原所轄的第56師改隸第92軍建制,原暫編第51師被裁減后編散。 第95軍組成的第39軍 該軍前身是國民黨軍第95軍。1946年6月,國民黨軍對軍隊整編時,將第95軍改稱第39軍。不久,第39軍改編為整編第39師,黃隱任師長,原第95軍所轄各師依次改為整編第126旅,謝無圻任旅長;新編第9旅,楊曬軒任旅長。該軍此次整編后駐軍成都,隸屬川康綏靖公署,擔任川西地區守備任務。1947年,該軍新編第9旅該為第107旅。1948年9月,整編第39師改編并恢復第95軍番號。 整編第8師組成的第39軍 該軍前身是國民黨軍整編第8師。1948年7月,第8軍主力由膠東地區南調淮海地區后,第103師留守膠東,與新組建的第147旅合編為整編第8師,王伯勛任師長。9月,整編第8師改編為第39軍,王伯勛任軍長,程鵬任副軍長,張季任參謀長,隸屬第6兵團。下轄:第103師,程鵬兼任師長;第147師,師長(姓名不詳)。同年10月,該軍由煙臺海運葫蘆島參加遼沈決戰,編入東進援錦兵團,進攻塔山人民解放軍陣地。遼沈戰役結束后,該軍南調蚌埠。11月,該軍參加淮海大戰,編入第6兵團,參加救援黃維兵團的作戰。1949年該軍改隸華南軍政長官公署,王伯勛調任第89軍軍長,由程鵬繼任軍長職。淮海戰役結束后,該軍由安徽蚌埠調往廣東。同年10月,該軍在廣東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 國民革命軍第40軍 編輯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2個第40軍。分別為湘軍和西北軍。 中文名 國民革命軍第40軍 前 身 湘系軍隊賀耀祖一部 軍 長 賀耀祖 隸 屬 北伐右軍 目錄 1.1 湘軍 2.2 西北軍 湘軍 編輯 賀耀祖所屬部組成的第40軍 該軍前身是湘系軍隊賀耀祖一部。1926年8月28日,賀耀祖率湘軍第1師與湘軍總司令趙恒惕決裂,加入國民革命軍后被編為獨立第9軍軍長后,仍兼任獨立第2師師長。同年10月,該師奉命北伐,在江西境內先后參加了進攻南昌、九江等戰役的作戰。1927年3月26日,國民政府將獨立第2師擴編為第40軍,賀耀祖任軍長。下轄:第1師,谷正倫任師長;第2師,楊永清任師長;第3師,毛秉文任師長。同年6月,該軍隸屬北伐右軍,編入第3縱隊,賀耀祖任指揮,率獨立第2師向滬、寧進攻,后北伐進軍至徐州。7月,該軍奉命撤回長江以南,隸屬第1路軍。9月,該軍在長沙以南,奉命參加了追擊孫傳芳殘部的戰斗。1928年2月16日,該軍進行整編,重新任命賀耀祖為軍長,毛秉文為副軍長,謝履任參謀長。原所轄第1、第2、第3師依次改編為第82、第83和第84師,并另組建教導師,龔憲任師長。同年7月后,國民黨軍進行編遣,該軍縮編為第8師,朱紹良任師長。 西北軍 編輯 西北軍龐炳勛部組成的第40軍 該軍前身是西北軍中國民軍一部。1927年,國民軍龐炳勛部改編為第2集團軍第20軍。1930年5月,中原大戰時,被編為反蔣聯軍的第3路軍,龐炳勛任總指揮。1930年秋,中原大戰結束后,該部被蔣介石收編擴編為陸軍第40軍,龐炳勛任軍長,馬法五任副軍長。下轄第39師,龐炳勛兼任師長。該軍組建后,先后參加了1933年的長城和冀東的抗日作戰,以及鎮壓馮玉祥在察北建立的抗日同盟軍等軍事行動。1934年10月,該軍被編為西北“剿匪”軍第2預備隊,對撤出鄂豫皖蘇區轉入長征的紅25軍,進行了多次的圍追堵截作戰。1937年8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該軍新增騎兵第14旅,張占魁任旅長。隸屬第1集團軍,由運城開赴津浦前線,參加了津浦路北線段沿線的防御作戰,擔任正面防務,當時番號第三兵團。1938年1月,該軍參加了徐州會戰。在此次會戰中,該軍在魯南地區死守臨沂,阻止了日軍東路軍南下,為國民黨軍奪取臺兒莊戰役的勝利起了重大作用。1939年1月,國民黨軍進行整編,將第43軍與第40軍合并組成新的第40軍,原第43軍下轄第106師改隸第40軍建制。此次整編后,該軍隸屬冀察戰區。龐炳勛任軍長,馬法五、沈克任副軍長,下轄:第39師,劉世榮任師長;第106師,馬法五兼任師長;騎兵第14旅,張占魁任旅長。同年12月,該軍參加了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后不久,在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該軍奉命參加了閻錫山發動的反共“晉西事變”的作戰行動。1941年,該軍改隸第24集團軍,同時將原轄騎兵第14旅改隸胡宗南的第34集團軍,1942年5月,龐炳勛升任冀察戰區副總司令和第24集團軍總司令后,由馬法五繼任軍長,劉世榮、李振清任副軍長,同時,將原戰區下轄的獨立第46旅調歸該軍建制。此時,該軍下轄:第39師,李運通任師長;第106師,李振清任師長;獨立第46旅,司元愷任旅長。1943年,該軍將原轄獨立第46旅擴編為新編第40師。同年5月,龐炳勛和該軍第106師師長李震汾率部叛投日軍,軍長馬法五率該軍一部避開日軍主力安全轉移。戰后,經收容殘部及整理后恢復第40軍建制,由馬法五升任冀察戰區副司令兼軍長。1944年4月,該軍參加了河南會戰取得優異戰績,在豫中靈寶戰役對阻止日軍進入潼關和關中作出貢獻,106師長李振清、39師長司元愷受到嘉獎,此戰也受到毛主席稱贊。 1945年10月,該軍奉命進攻冀魯豫和冀南解放區,在邯鄲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殲滅,戰區副司令長官兼軍長馬法武被俘。此次戰役后,國民黨重建第40軍,由原副軍長李振清代理軍長,重建的第40軍將原轄新編第40師番號取消。 1946年,國民黨對軍隊進行整編,第40軍改編為整編第40師,原軍長李振清改任師長,原轄第39、第106師依次改編為整編第39旅,司元愷任旅長;整編第106旅,韓鳳儀任旅長。此次整編后,該軍隸屬整編第26軍。1947年3月,該軍改隸第12綏靖區后,奉命參加了豫北戰役。在此次戰役中,該軍一部遭到人民解放軍圍殲。此后,由豫北增援魯西南,被劉伯承、鄧小平評價是敵軍十七個旅中最有戰斗力的部隊。同年6月至9月,該軍在參加魯西南戰役后,又對挺進中原的人民解放軍部隊,進行了魯西南至大別山的追擊和堵機截作戰。其中,在大別山區作戰的高山鋪戰役中,與劉鄧兩個縱隊激戰二十九小時,該整編師師部及所轄第106旅全部和第39旅1個團被人民解放軍殲滅。戰后,該整編師在河南安陽、新鄉,經過休整補充后重建第39旅和第106旅。同時,另建第43、第264師,隸屬第40軍指揮,守備安新地區。 1948年9月,整編第40師恢復第40軍番號,隸屬第12綏靖區。原師長李振清改任軍長,原轄部隊統一整編為:第3師,師長(姓名不詳);第106師,趙天興任師長;第264師。師長(姓名不詳)。同年10月,該軍部率第106師參加鄭州戰役。11月初,該軍第39師奉命由安陽開赴徐州參戰,編入李彌第13兵團。在淮海戰役第三階段,該軍第39師擴編為第115軍后,被人民解放軍全殲于陳官莊地區。1949年4月,該軍參加安新戰役后第43師在安陽地區被人民解放軍全殲,軍部率第106、第264師在新鄉地區放下武器,接受人民解放軍的改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