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史家巷(七)力助蘇繡入宮堂作者:吳躍進 (續(xù)前文)我們繼續(xù)說單鎮(zhèn)。 單鎮(zhèn)一生中為蘇州作出的最大貢獻,是把蘇繡帶入大清皇宮,使這項民間手工藝脫穎而出,成為藝術珍品,榮登國禮贈品的行列。這段歷史足以載入蘇州工藝美術史冊。 ▲蘇繡,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事情要從慈禧太后做七十大壽說起,光緒三十年(1904)正值慈禧七十壽辰,各地官員爭相籌備壽禮。時在朝廷農(nóng)工商部任職的單鎮(zhèn)獨具慧眼,作為蘇州人,他認準蘇州刺繡品作為壽禮進獻會有把握,且認定余覺、沈云芝夫婦是承擔此任的最佳人選。于是這年他特意回蘇州過年,春節(jié)后即登門造訪余覺和沈云芝夫婦。 單鎮(zhèn)與余覺既是私塾同窗,也是朋友,單鎮(zhèn)直截了當提出自己的想法,要求他們立即準備把最好的刺繡作品趕制出來,由他通過農(nóng)工商部呈送朝廷。 ▲沈云芝(沈壽)照片 沈云芝(1874-1921)即著名刺繡藝術家沈壽,1874年出生在蘇州,是家里最小的女兒,取名云芝,字雪宦。那時周圍家家有繡繃,戶戶在刺繡,云芝從小就受到熏陶。七歲時跟隨姐姐沈立對繃學繡小件物品,八歲即能分繃獨立刺繡。十一、二歲時,所繡唐寅畫《秋夜月上圖》已是精致的藝術繡品,不斷鉆研使她在技術上打下深厚基礎。 沈云芝得以脫穎而出的是遇上了余覺。 ▲余覺照片 余覺(1868-1951),浙江紹興人,名兆熊,字龍韜,號冰臣,光緒二十八年(1902)中舉。其父為絲綢商人,后舉家遷蘇。余覺愛好書畫,思維創(chuàng)新。十七歲父親去世后,變賣店產(chǎn),教書為生。 余、沈1890年訂婚,1893年結婚。 ▲沈壽作品《荻叢鷺鷥》、《櫻花棲霞》四幅花鳥冊頁欣賞 婚后,夫婦倆一個以筆代針,一個以針代筆,畫繡相輔,相得益彰。1899年,余覺到上海任教,沈云芝同去。其間,沈云芝看到西洋畫和攝影照相,很受啟發(fā),不僅要形似,還要配合光線效果,通過反復琢磨和試驗,繡出的繡品更趨完美,今故宮博物院館藏《柳燕圖》,就是沈云芝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余覺對她的事業(yè)起了極大作用。此時的沈云芝已成長為繡技出眾的繡娘。 ▲沈壽早期代表作《柳燕圖》 單鎮(zhèn)的到來,使余覺精神振奮,預感時機成熟,有了施展才華出人頭地的機會。余沈兩人商量,決定選取佛像繡屏會符合太后愛好,就精心挑選了《八仙上壽》和《無量壽佛》等畫稿作為藍本,余覺親自將畫稿摩入繡片,沈云芝繡制。 沈云芝感到一個人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就延聘金靜芬、徐志勤、朱心柏、沈英、蔡群秀、姐姐沈立等六名能手一起不分晝夜趕制,歷時三個月終于繡成一堂八幅《八仙上壽》屏,以及另外三幅《無量壽佛》圖。由單鎮(zhèn)委托農(nóng)工商部主事胡肇嘉,在慈禧七十壽辰前代為奏明呈上。 ▲任伯年《群仙祝壽圖》 我們現(xiàn)在看不到《八仙上壽圖》(復制品及照片也看不到),因余覺選取的畫稿出自顏文梁之父顏元之手,顏元師從海上畫派任伯年,且畫風一脈相傳,我們可以從上圖任伯年的《群仙祝壽圖》中揣測這批繡品大致風格。 單鎮(zhèn)不僅慧眼識珠,且心思縝密,有點“疑心病”,他曾多次詢問余覺對維新派的看法,余回答:不過問政事。他又追問沈云芝有沒有給維新派的人物做過繡品?沈答道從未跟這些人有來往。給“老佛爺”的壽禮,工匠的社會關系也要查清楚,萬一沾上什么,非但無功,還可能搭上前程命運。在當時政局動蕩之時,單的顧慮不無道理。 當光彩絢麗的繡屏呈現(xiàn)到慈禧面前,慈禧看后大喜,連稱“絕世神品”,隨即懿旨嘉獎,親自手書“?!?、“壽”兩字分賜余覺和沈云芝,并由農(nóng)工商部頒發(fā)雙龍寶星四等勛章正副各一枚。沈云芝取“壽”字更名為沈壽,標志著她已成為刺繡大家。蘇繡藝術品也由此進入皇家宮廷。 ▲慈禧親書“福、壽”二字 ▲沈壽佩戴“寶星勛章”照片 不久,單鎮(zhèn)攜帶農(nóng)工商部文書到蘇州,向余覺、沈壽宣布,太后下懿旨在商部增設繡工科,命沈壽為總教習,余覺為總辦,奉上官服。并告知商部派遣余覺沈壽夫婦以大清官員身份去日本國考察刺繡教育的決定。 1904年11月余覺夫婦去日本考察,歷時三個月。期間,夫婦二人通過考察日本刺繡工藝和西洋繪畫,對運用光影進行明暗處理,突出繡像立體效果有了新的體會,把握更為精準,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仿真繡”(藝術繡)的繡法,針法達18種之多,運用此法的繡像形神兼?zhèn)?,再現(xiàn)自然面貌和神態(tài),把蘇繡藝術表現(xiàn)力提升到新的高峰。 ▲沈壽作品欣賞:上圖:神指羅漢、執(zhí)杖羅漢。下圖:長眉羅漢、長袖羅漢?,F(xiàn)藏南京博物院 回國后正式開設繡工科,這是中國第一所公立刺繡專門學校,首次招收的都是皇親國戚或者朝臣子女,采用新式教育,開設三門課程:主課刺繡,國文和國畫。國文課由余覺兼任,國畫課從蘇州請來的畫師授課,刺繡由沈壽擔任,沈壽把一起制作賀壽繡品的姐妹和姐姐沈立也都請來京城協(xié)助。 ▲沈壽作品欣賞,上圖《濟公像》,下圖《古觀音像》 繡工科的一切辦學開支及工資雜費等俱由單鎮(zhèn)報備商部支付,單鎮(zhèn)可謂出力不少。不僅如此,在余覺和沈壽人生的第二個關鍵時刻,又是單鎮(zhèn)提出獨到的見解。 ▲沈壽(前排中間戴勛章者)與繡工科第一批畢業(yè)學員合影 1909年,單鎮(zhèn)獲知清政府要在次年舉辦南洋勸業(yè)會,盡管此時大清王朝已風雨飄搖,單鎮(zhèn)仍力勸余覺和沈壽一定要拿出精品去展示,即使國運不濟,如能把作品推向海外,不愁將來無立身之本。 1910年,清政府在南京召開南洋勸業(yè)會,任命實業(yè)家、清末狀元張謇任總審查長、沈壽任審查官,在會上沈壽展出了她歷時三年精心繡制的《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此像正是運用仿真繡法,皇后愛麗娜神采奕奕非常逼真,意大利公使看到后驚嘆不已。清廷即將繡像贈送給了意大利君后。這是中國刺繡第一次以國禮規(guī)格走出國門。沈壽又一次獲得巨大成功,從此被尊為“神針”和“繡神”。 ▲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 次年,這幅繡像在意大利都朗萬國制造工藝賽會上榮獲世界最高榮譽獎,意大利皇帝向清政府回贈了一枚“最高級圣母利寶星勛章”,并贈送給沈壽一塊貼有皇家徽號的鉆石金表。 ▲鉆石金表 20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王朝滅亡。余覺沈壽夫婦為清朝官員,只能暫時躲避至天津開辦女子傳習所。單鎮(zhèn)送走這兩位在北京共創(chuàng)事業(yè)多年的朋友,此后聯(lián)絡較少。 2014年,沈壽應張謇之邀到南通出任女工傳習所所長,兼任繡織局局長,余覺同往。她在南通任職八年,使南通的刺繡聲譽大振,培養(yǎng)了大批刺繡人才。南通刺繡延續(xù)和繼承蘇繡工藝,號稱“沈繡”。張謇對沈壽的教育事業(yè)和創(chuàng)作不僅出資出力支持,生活上照顧也無微不至。 ▲位于南通的女工傳習所舊址(圖中深色樓房為傳習所) 沈壽在南通執(zhí)教期間仍創(chuàng)作不輟,作品多次在國際展覽會上獲獎。1915年在美國芝加哥巴拿馬博覽會上,她的力作《耶穌像》榮獲一等大獎章,美國人爭相求購。有人欲以一萬三千美金求購,被沈壽婉拒?!兑d像》運用彩色絲線達一百多種,在藝術上達到更新的高度。 ▲沈壽繡《耶穌像》復制品照片 《女優(yōu)繡像》繡的是當時美國著名歌星倍克女士,刺繡中的倍克形象神彩飛揚,1917年在美國紐約展出。倍克女士聞訊特地從西部趕來,見繡品繡出了自己的風采,許以五千美元購買,沈壽又一次婉拒。沈壽說,拿出去展覽是為國爭光,留下來是為國藏寶。 ▲倍克女士繡像復制品照片 這兩件國寶現(xiàn)收藏于江蘇省博物館。 沈壽因積勞、積郁成疾,病中總結口述一生刺繡經(jīng)驗,由張謇親自記錄,編纂成《雪宦繡譜》,是刺繡藝術的經(jīng)典著作,被譯成英文版《中國刺繡術》流傳世界,沈壽也成為世界級大師。1921年沈壽因病在南通離世,年僅48歲,終身未育。 ▲《雪宦繡譜》 沈壽晚年與余覺分居,夫婦不和,在此不作詳述。但單鎮(zhèn)在夫婦矛盾的一個重要焦點上,表現(xiàn)出舊時有錢男人的共性,偏袒余覺納妾,還“開導”沈壽接受事實,縱容余覺連續(xù)納妾兩房,對沈壽感情生活打擊很大。以致沈壽將全部情感投入刺繡,事業(yè)很成功,家庭不美滿。 ▲實業(yè)家、晚清狀元張謇照片 沈壽晚年剪下自己頭發(fā),繡了張謇手書的“謙亭”二字,明示兩人友情。 沈壽一生事業(yè)得遇三位貴人,余覺、張謇和單鎮(zhèn),都為她的刺繡技藝和社會地位起了重要作用。沒有他們相助,沈壽依然能夠成為刺繡大師,但成就不了世界級大師;蘇繡必然成為藝術品,但要跨出國門、達到國禮規(guī)格可能要推遲若干年。 ▲位于蘇州木瀆的沈壽紀念館 未完待續(xù)。 寫于2017年11月16日 |
|
來自: 吳越盡說 > 《原創(chuàng):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