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無人做過的實驗,企圖全程記錄一個電影劇本誕生或夭折的過程。通常,劇本講述的都是主角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主角,就是一個劇本。 第一個挑戰,是解決“寫什么”的問題?需要找到潛力題材。 在創作例會上,老生常談有這么幾個: 這三個問題干掉了我大部分一閃而過的點子,而留下來的幾個點子中,有不少是我目前無法駕馭的。 直到兩個月前,在閱讀催眠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世上竟然有一個叫做“盜夢者”的職業,我一口氣讀了兩本,并且把網上能找到的關于催眠的帖子都大致看了一遍,逐漸建立了該領域的知識體系。在閱讀資料的過程中,一個“催眠大師 VS 盜夢高手”的故事雛形在我腦海中浮現。 就寫雙雄對決么?這兩人要爭什么呢?直覺告訴我,故事需要一個女主角,所以自然而然,雙雄的戰場落在了一個女孩身上。 人物關系定下來后,接下來我需要找到一個容易上手的故事框架。 那陣子剛看完《來自星星的你》,對于一個“絕世高手默默守護一個單純女孩”的設定頗有感覺。于是又找來《這個殺手不太冷》和《大叔》兩部影片作為參考,研究了一下人物關系的設定以及故事展開的方式。 發現此類故事的基本路數:設定上,絕世高手和女孩一般是鄰居,高手往往有一個唯一的朋友,擔當配角;性格上,高手往往冷傲孤僻,不善表達;女孩則熱情主動,單純善良;情節上,一般是在高手對女孩產生好感后,橫生變故,女孩陷入危機。高手在拯救女孩的過程中,收獲成長,解開心結。 很顯然,這是一個非常老舊的套路。但它的長盛不衰表明,這個套路相對穩妥。我決定揚長避短,在老舊的故事架構下,增添大量關于催眠和盜夢的新穎細節,塑造真實感。終于在四月初,寫下了第一個字。 通常來說,類型片的開頭都有一場動作戲,以此吸引觀眾注意力。 而我剛動筆,就卡在了這場戲上。我意識到,此稿成敗的關鍵在于如何把看不見的“催眠過程“給畫面化。在費了很大的勁,構思了一個用畫面展示催眠師是如何牛逼的開場后,故事才真正推動了起來。 找來類型電影的結構模型,在草稿紙上寫出了十個重要情節。
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慎跌入了細節的泥潭,在寫某些場景時,詳細程度堪比臺詞劇本,寫完回頭一看,操,都已經兩三千字了。這時大師傅提醒說,不妨先放開來寫,那些細節就是你的“橋”,你先借助細節,把故事推進下去,待全部寫完了,再回頭檢視,刪去過分詳細又不甚精彩的細節,可謂過河拆橋。 就這樣忙了兩周,我洋洋灑灑地寫完了7000字的完整初稿。二位師傅看后,初步肯定了題材,鼓勵繼續發展。然后,提出了幾大問題:
故事大綱如何寫? 在金馬編劇的門下當了15個月的學徒,結果就寫了整整15個月的大綱。
首先,大綱是一個故事給人的第一印象,它透露了題材、情節、主題等關鍵信息,故事是好是壞,是舊是新,此時已見分曉。跟談戀愛一樣,第一印象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項目生死。
1.計算節奏 何謂節奏?概括來說,就是精心布置“起、承、轉、合”的情節點。我原以為這是件很屌的事,后來發現,這是新人最容易上手并做好的事。
你會發現,一部電影大致就是十幾二十句話可以概括。而你,則可以先用十句話列出你故事的關鍵情節點,也許總計不到三百字,但你會對故事有一個全局的想象。
2.揚長避短 何謂長?就是那些其他電影里沒見過的、你已經想好的、十分有看點的內容。
3.突出主線 劇本的使命是指導拍攝,而大綱的使命則是吸引導演、投資方等一票讀者。所以,大綱不求“全”,而求“精彩”。
4.畫面感 已有之事,勢必再有,這是客觀規律。因此,想要讓觀眾相信人物的舉動,減少刻意的“編造感”,不妨提前鋪墊細節。 舉個最老舊的例子,某一個反復出現的鐵質酒壺(打火機或者ipod),在前半段以信物的身份擔當了推進角色情感的功能,到最后則有可能拯救了主角的性命——在胸口的衣兜里默默擋下一顆子彈。
6.惜字如金 大綱字數有限,所以容不得半點浪費。但我們在創作過程中,卻很容易展開來寫,讓場景的百般細節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有時候甚至會細化到譬如A和B誰先上的計程車,主角當時在餐廳吃的是龍蝦還是扇貝……在發散思考的過程中,這些細節會有助于我們去具象化每一個畫面,激發更多的靈感,但當我們回頭檢視時,會發現很多細節對于主線故事是沒有幫助的,甚至因為過于詳細冗雜,干擾閱讀。 大師傅說,細節是我們“過河”的工具,當我們跨過了河,就應該狠心“拆橋”。 另外,角色的名字盡可能簡單好記,若是三個字的名字——譬如陸焉識——則不妨用“陸”字代替,以減輕讀者閱讀負擔。若角色姓名出現一百次,你就省下了200字,而大綱有時候甚至只有2000字。 7.邏輯關系 在劇本和電影中,一些不相關的場景可以通過剪輯生生地拼在一起,平行敘事,強制觀眾去接受,但在大綱階段,讀者很少有這種耐心,對于“一氣呵成”的要求遠甚于劇本。 這使得,要加強每一場戲、每一個段落之間的關聯性。 最好的關聯性,就是緊扣時間先后順序,以及因果關系。次之,就是空間和聲、光效應上的呼應。譬如從喧鬧的演唱會現場切至夜店現場。在段落與段落之間,要加強文字上的呼應,譬如“自那之后”。 以上寫的都是純粹的寫作技巧,并不完全是故事創作技巧。關于“主題”“人物”等永恒問題的討論,以后再撰文細談。 人物塑造的13條心得 并非我原創,但實踐表明,全是有用的干貨。 1.你怎么看待你的角色 這是一個首先需要想清楚的問題。 你喜歡TA的什么?觀眾看到了嗎?你討厭他的什么?觀眾看到了嗎?你想抱著什么態度來描述他?目前劇本,是這么寫的嗎? 更直接一點,赤裸裸地問自己:你有真情實感嗎?你有把自己代入到人物的內心嗎?你愛TA嗎?你有被感動嗎? 這個問題若不想好,十之八九會寫偏,會犯文末提到的那個致命錯誤,把角色不當人看。 2.逐步了解人物 深入劇作的過程,就是和角色培養感情,逐步了解TA的過程。一點點揭開TA的生活,并一點點理解TA的心理。
當我打聽到他既有錢,又年輕,卻一直恪守單身,我很疑惑,他明明可以過另一種常規意義上瀟灑的生活,為什么不呢?然后我和他聊天,逐漸理解了他的世界觀和思考方式,同時也感知到他內心的障礙所在。
漸漸的,當你對人物了解到一定程度后,你會感覺他就在你面前,你知道TA會怎么做,怎么說。對你而言,TA就是真實存在的,不管有原型與否。你介紹的不是一個虛擬人物,而是一個身邊的朋友。 3.好故事的搬運工 當我采訪角色原型時,發現了不少讓人十分意外的真相,細節生動并富有感染力,根本就不是編劇可以憑空想象的。
4.有穩定清晰的世界觀 一般來說,主角的性格和世界觀需要鮮明,充滿存在感,讓觀眾可以清晰地感知其立場。 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在特定情境下,觀眾能預判該人物的選擇。 譬如,杜月笙性格倔強、驕傲,當他面臨日軍的欺壓,以殺身之禍相逼時,我們基本能猜到他不會輕易屈服。 此時此刻,戲就產生了——他若不投降,后果會如何呢? 如果你設定一個情境(譬如重金誘惑、威脅),卻不知道你的人物會如何選擇,那就說明他的世界觀還不夠鮮明。常常問自己,是否能預判角色的選擇,是檢驗角色是否清晰的辦法。 舉一個立場鮮明的最好范例——右邊那個偏分頭的賤人貪財好色、不擇手段、忠于冷酷法理;左邊這位晨間劇女主角溫吞、單純、善良; 他們的理念沖突,撐起了整整兩季的故事。 5.艱難的選擇 我們都會面臨兩難的選擇,最終的決定,反應了性格和情懷。
6.細節 一個巧妙的細節,也許可以事半功倍。
7.前史VS性格 心理學上,喜歡把人們的性格和心結歸因到童年;而編劇也喜歡把人物的性格和心結歸因到“前史”。 這是一種簡單的因果邏輯,曾經的某事造就了現在的世界觀,以至于有了如此這般的動作和選擇。 這一招很好用,但用多了,容易變成偷懶。也容易使得人物變得過分簡單,似乎一件事就可以影響一生,而人物在特定情境下,也就那么一種反應。 更有挑戰的做法,是只寫性格,不設前史。只用此時此刻的言行舉止,把人物立起來。敢不敢不仰仗邏輯,而考驗筆法? 8.從演員的角度想想看 如上所述,編劇很容易把故事的邏輯給簡化。俯首皆是“由于A,所以B”的設計。 但是,聽公司里的導演說,當演員看到劇本時,他們會從更多維度去思考、感受這個人物,巨細靡遺地提問。 演員需要讓自己徹底“進入”角色,體會每個細致入微的情緒,當然就需要了解角色的方方面面。 這時候,你發現人物小傳派上了用場。雖然諸多細節可能不會寫到劇本里,但是可以幫演員完善對人物的想象。 9.從導演的角度想想看 有時候看電影,我會去注意人物的不起眼動作——“為什么他要翹二郎腿?”“為什么他站得這么直?”“為什么是先笑一下,然后再扇一巴掌?”…… 一般來說,電影中的細節都不是意外或者即興發揮,而是精心設計過的。
10.對事件的反應 不同性格的人,經歷同一件事,反應自然不同。泰坦尼克號沉沒,船上不同階層、不同性格的人,做出了五花八門的選擇,組成生動的群像。 你需要去問自己,這個性格的人,會這么反應嗎? 轉述兩個觀點: 師姐:人物對于動作的反應,不一定是不變的;而是有層次的,因為TA的心理是變化的。我一般會讓人物可能有的各種反應相繼出現,讓TA更加立體。譬如聽到親人被害的噩耗,可能第一秒是震驚,然后是傷心,再是憤怒……總之,不是單一的。 師傅:有時候,當你想象不出角色如作何反應,可能是你自己代入太深,失去了判斷力;這時,不如把自己抽離出來,去想想其他電影里是否有類似角色,當TA遭遇了類似處境,會怎么做。 11.人物關系 關系,就是戲。不一定直接寫TA是什么人,而是看TA如何對待別人。
腦海中不禁閃過一些舊梗:杉菜越不搭理,道明寺就越喜歡她;二逼女主角看到男主角對流浪動物很溫情,立馬就墜入愛河。 當然,角色與自己的關系,也很有表現空間。
12.主動VS被動 被動,是主角的大忌。 如果他一直是被利用,淪為棋子,十分傷人物。 ![]() 13.一個常見的錯誤 為了劇情需要,任意安排人物的選擇,并未忠實于性格。 編劇都喜歡計算節奏:在這里需要主角產生誤會,在那里需要重歸于好,還有在哪哪哪需要搞笑,于是乎,角色就這么被需求牽著走,要哭就哭,要笑就笑,失去性格和情緒的連貫性。 來源:網絡 圖片: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劇照 一套訓練頂尖編故事高手的獨門秘籍 被聽過的人譽為“故事界的葵花寶典” 具有幫故事創作人“開天眼”和“打通任督二脈”的驚奇功效 不管,你是故事小白,還是50年的老作家 都將為你打開故事創作的嶄新洞天 拉故事1.0 —怎樣成為頂尖編故事高手— 專為職業故事人量身打造的課程 主講:半鏡先生 目前國內最專業,最系統,最實用的“故事創作”課程 專為職業故事人量身打造 全新系統 全面升級 更簡潔,更系統,更實用 6小時,52節 該課程已經上線 即刻買,即可聽 主講介紹 半鏡先生,懸疑故事作者。寫作”半鏡奇談“系列故事。前出版人,和圖書作者。曾寫作出版實體圖書100多本。現居石家莊,專職從事故事創作和故事研究,業余舉辦故事創作培訓。講授有《拉故事1.0》《扒橋段》《故事原理》等故事創作課成。“半鏡奇談”系列院線電影已啟動。 課程簡介 “拉故事1.0”是半鏡先生18年故事創作和寫作實戰經驗總結,是國內目前唯一系統教授“故事創作”的課程。該課程深刻洞悉故事創作的本質規律,而且諸多觀點新穎獨到,一針見血,不僅傳心法,教內功,更傳授實操性的故事創作技巧。自開課8個多月以來,已有3200多名付費學員,其中許多10-30年的創作老兵,因干貨密集,具有強大的顛覆性和震撼性,在學員中引起強烈反響,口碑爆棚。 “拉故事1.0”課程就是一套“故事認知”及“故事創作”的系統,完整解決方案,目的就是幫你徹底解決“編故事”的難題,能夠讓你迅速得到如下幾方面收獲: 1.在你的頭腦里灌輸進去對“故事”系統而正確的認知 2.讓你系統地學習編故事的方法,和掌握永久性提升故事技能的路徑 3.教給你編出一個故事的流程,和科學的步驟 4.告訴你故事編的“好看而精彩”的奧秘,方法和技巧 5.提升你的故事判斷力,讓你能夠迅速辨別故事的好壞 “拉故事1.0”不是編劇課,但是,我卻敢負責任地告訴你:
不僅適合各類編劇學習,還適合導演制片,小說作者,網文作者,漫畫作家等,一切想系統提升“編故事能力”的人! 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的,系統教授“故事創作”的純干貨課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