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縣隸屬甘肅省酒泉市,瓜州早在4000年前新石器晚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春秋時為西戎地,秦為月氏、烏孫地。瓜州縣地處河西走廊西端,東連石油城玉門市,西接敦煌市,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鄰,西北與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來就是東進西出的交通樞紐,古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 瓜州之得名有兩個傳說 一個與王母娘娘有關。傳說在王母娘娘的生日宴會上,侍女失手將西瓜掉落此處,從此這里的西瓜便以甜聞名天下,因而得名。 一個與出使西域的張騫有關。據傳,張騫出使西域時曾在此處病倒,當地郎中進獻藥方并稱吃個西瓜便可痊愈,還奉上一個西瓜。西瓜又大又甜,張騫吃后,病立刻痊愈,于是上書漢武帝,將此處命名為瓜州。 榆林窟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榆林寺 、上洞子 ,位于瓜州縣(原安西縣)城南70千米處,屬于敦煌研究院管轄之內。洞窟開鑿在榆林河峽谷兩岸直立的東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 五代宋初,曹議金家族統治瓜、沙等州百余年之久,曹氏家族利用河西一隅的暫時安定,興建石窟,彩繪壁畫,以粉飾太平。 榆林窟的供養人畫像,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而且為研究瓜沙曹氏統治河西的歷史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榆林窟是我國著名的石窟之一,是莫高窟藝術系統的一個分支,其創建年代雖無文字可考,但從洞窟形式和有關題記推斷,當開創于隋唐以前。從現存壁畫風格和游人題記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開鑿和繪塑,進行過大規模的興建。 榆林窟同莫高窟在內容、藝術風格、繪畫形式方面一脈相承,同為姊妹窟。在人物畫中,出現了衣冠、相貌都很特殊的西夏人和蒙古人的形象。榆林窟壁畫不僅是藝術的寶庫,而且是反映唐至元代現實社會形象的歷史資料寶庫。 鎖陽城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晉昌故城”等,是一處隋唐時期的郡城遺址。始建于漢,興于唐,其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過。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風格。 鎖陽城遺址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漢唐古城之一,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墾區等多種文化為一體的古文化遺存地。這里的古代軍事防御系統和烽燧信息傳遞系統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范本;這里的古墾區及古代水利灌溉系統是目前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標本;其滄海桑田的沙漠化演變過程也是中國西部最典型的活標本。 相傳薛仁貴奉命西征,一路順利,可是打到苦峪城后,中了埋伏,被哈密國元帥蘇寶同圍困在城中。唐軍雖然多次沖擊,仍然沖不出重圍,只能固守苦峪城。一天天過去了,城中糧草快要斷絕,老將程咬金殺開一條血路去長安搬救兵,薛仁貴召將士節衣縮食,并親自帶人挖草根樹皮充饑,以待援兵。 有一天,薛仁貴發現城周圍田地里生長的一種植物和紅蘿卜一樣,名叫鎖陽,可以食用,便命令將士挖出來充饑,這里遍地都有鎖陽,將士們挖吃鎖陽一直堅持到程咬金救兵到來。以后為紀念鎖陽解救全軍性命一事,就把苦峪城改為鎖陽城。 登城遠眺,南面荒漠一片,遠處祁連山峰潔白明凈;北邊,田野中大大小小的水泊湖池閃閃發光;西面,廣闊的草原綠草如茵。城周圍天闊地廣,蒼茫幽遠,塞外風光盡收眼底。 東千佛洞 東千佛洞又名接引寺,位于瓜州縣城東南的長山子古河道兩岸,現存23窟,有壁畫、塑像者八窟,東巖三窟,西巖五窟,多為單室窟。是榆林窟西夏和元代藝術的一個分支,但它又是西域早期石窟形制的再現。尤以內容豐富的西夏壁畫稱絕于世,堪稱西夏佛教藝術寶庫。 ![]() 其中的第2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一窟之內多種風格并存,從壁畫內容風格而言,顯教經變漢密圖像均屬中原風格。藏密傳自西藏、都有一定的西藏、印度、尼泊爾影響,藝術風格和內容與榆林窟第2、3、4、29諸窟基本相同。 ![]() 東千佛洞壁畫藝術,完全是中國自創的變文與變相結合的產物,無論內容還是風格,均以第2窟為代表,涅盤變中悼念釋迦的八部圣眾、七大弟子和各國王子,形象真實,線描挺勁,神采飛揚。密宗曼荼羅中舞姿勁健的金剛,藏風頗濃,特別是手攀樹枝、身姿嫵媚、服飾特殊的觀音像,為東千佛洞所獨有。 白虎關 ![]() 白虎關俗稱白墩子,距瓜州縣城西北 43 公里,是漢、魏、晉、隋唐以來通往西域的重要驛站,現存遺址主要有烽燧、驛站、白虎廟遺址。《薛仁貴征西》記載:這里是唐初名將薛仁貴大戰蕃將楊凡的地方。這里也是當年唐玄奘經過玉門關外的第一烽。 ![]() 在西域名關中,“白虎關”是唐朝控制西域的要塞。白虎關得名或與民間“白虎守關,神人莫過”的說法有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氣概。唐朝名將薛仁貴與吐蕃作戰,兵敗瓜州后,曾退守白虎關。如今的白虎關,硝煙散盡,人處其中,耳邊似乎還回蕩著當年的廝殺吶喊聲。 ![]() 白虎關的獨特之處在于,她還是方圓幾十公里唯一的過往商隊飲用水補給點,守住這一方水土,便守住了南來北往。 布隆吉雅丹 ![]() 雅丹地貌眾所周知,是一種分布于新疆羅布泊區域的典型地貌,酒泉瓜州的布隆吉雅丹,俗稱“人頭疙瘩”。棕褐色的土地上,雅丹地貌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地分布著,有城墻,有碉樓、有城堡。 ![]() 其間夾雜著無數高低錯落,形態奇特的土崗土丘,或如人頭疙瘩,獅身人面,又如云朵,如蘑茹,如金字塔,如烽燧排列,如千駝奔走,又似鬼域魔城。人行其間,恍入千年荒冢之中。 ![]() 瓜州縣素有“世界風庫”之稱,這里地處兩山之間類似狹管的走廊地帶,海拔僅1170米,地勢低平。當空氣流入后,狹管起到了加速氣流運動的作用,故常形成大風。這種巨風天氣往往使雅丹地貌的姿態發生巨大變化,形態各異。 ![]() 經過千百年的風雨洗禮,雅丹城墻已有多處坍塌損毀,這一奇特的景觀正以它奇特的魅力等待著人們去領略、去欣賞。如今,布隆吉雅丹地貌已載入中國名勝大辭典。 大地之子 ![]() 雕塑《大地之子》位于瓜州縣紅山坡戈壁灘上,雕塑主體為茫茫戈壁之上趴伏在地、酣然入睡的長15米,高4.3米,寬9米的巨大嬰兒。這尊恬靜而巨大的嬰兒雕像,緊緊地貼著大地母親的胸膛,睡的寧靜而安詳。 ![]() 《大地之子》雕塑以紅砂巖為主要材質,利用三維掃描獲取模型數據,再分塊進行3D雕刻,最后逐塊雕砌安裝成型的大型戶外主題雕塑作品。 鑿空西域:月氏與烏孫 ![]() 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也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和西方的貿易才建立起來,加強了東西方的交流。但是張騫出使西域,最初的目的是想聯合一個民族,共同對付匈奴。這個民族就是月氏。 ![]() 月氏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張掖至敦煌一帶。在西域眾多國家中屬于非常強大的一個。月氏曾經擊敗它的鄰國烏孫,占領了烏孫的土地,殺了烏孫王難兜靡,他的兒子獵驕靡逃匈奴。 ![]() 獵驕靡長大后,烏孫在其帶領下逐漸強大,他為給父親報仇,屢次率兵攻打月氏,月氏王都被殺死,月氏只好從河西走廊一帶遷移到了伊犁河附近,當然也有一部分沒有遷移的留下來了,他們被稱為小月氏,遷到伊犁河附近的主力稱之為大月氏。后來,大月氏又被迫南遷,過大宛,定居于阿姆河北岸。 ![]() 遷移到這里的大月氏漸漸穩定下來,勢力逐漸擴張,而大月氏五部中的貴霜一家獨大,由其統一五部,建立了貴霜帝國,定都為高附(今阿富汗的喀布爾)。貴霜帝國最強大的時候,東起巴特那,西達赫拉特,南至納巴達河,北盡咸海。都城遷至白沙瓦。 ![]() 漢武帝聽說了大月氏遷徙的遭遇,認為可以聯合其對付匈奴,于是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歷經千難萬險到達大月氏說明來意后,大月氏人認為這里水草豐美,生活很好,而且離漢朝遙遠,不想再去打匈奴了。張騫只好待了一段時間就回漢朝了。但是他的這一舉動,卻鋪墊好了后來的貿易之路,從此東西方貿易往來頻繁。 ![]() 烏孫人原本也是游牧民族,在敦煌、祁連山之間的區域放牧、狩獵,與月氏人為鄰。當時,烏孫是個小國,常受到強大的月氏國的奴役。公元前177年,烏孫被月氏擊敗,難兜靡被殺。烏孫國面臨著覆滅的危機。 ![]() 十幾年過去了,烏孫在難兜靡之子獵驕靡的領導下迅速強大起來。已經是西域諸國中數一數二的強國,幾乎可以與匈奴分庭抗禮。但是,因為與匈奴人有深厚的友誼,加上不想與匈奴發生戰爭,影響烏孫國的發展,烏孫王一直對匈奴禮敬有加。 ![]() 漢朝不希望匈奴有一個勢力強勁的外援。因此,積極與烏孫王和親,希望讓匈奴失去這個重要的盟友。漢朝先后有細君、解憂公主下嫁烏孫。 ![]() 昭帝時烏孫與漢朝的關系變得越發親密,與匈奴的關系則越來越疏遠了。匈奴壺衍鞮(dī)單于看到昔日的盟友倒向漢朝,對烏孫恨之入骨,連續在漢朝北部邊境制造事端,還聯合車師國數次入侵烏孫,想用武力威脅烏孫與漢朝斷絕關系。 ![]() 在漢朝的全力支持下,烏孫不僅化解了匈奴的威脅,而且大敗匈奴,擄獲大批人口和牲畜。但是,烏孫國中仍有不少親近匈奴的人。親漢的烏孫人與親匈的烏孫人因此發生了激烈的爭斗,國家實力在內戰中大大損耗。東漢末年,鮮卑興起,趁烏孫孱弱的時候多次襲擊烏孫。 ![]() 烏孫人被迫退到天山山脈中安居。轟轟烈烈的烏孫王國從此消失了。烏孫王朝一共經歷了12代烏孫王,時間長達261年。此后,烏孫人漸漸與鄰族融合,大部分被同化了。但也有一小部分烏孫人保留著祖先留下的血脈。明清時,人們還在新疆見到了烏孫部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