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多讀書真的可以提高個人氣質嗎? 首先這個答案是肯定的。 讀書是知識增量,多讀則是多增量。 根據量變導致質變的說法,我們讀書讀得多了,只要不是那種網文,碎片閱讀,就一定會開動腦筋去構思書中的世界,學會書中的技能,領會書中的道理——這就是思考。 而且這是在新知識上的思考,這種思考會帶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接觸不到的生活經驗,能夠在作者的引導之下進入新的思維角度,甚至產生思維突破,這就是我們讀書最大的收獲——我們通過閱讀,得到新知,加以思考,獲得個人文化方面的提升。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知識點通過思考活化之后的在我們大腦之類的意識反饋。一旦通過多讀書提升了我們的文化素質,我們的思想境界相對也自然提高了。 氣質是什么?氣質是一種個人的心理特征,但是這種心理特征必然會表現出來,否則的話旁人無法感知。也就是說“氣質”這個詞本身是中性詞,并無褒貶之分。 氣質是每個人生來自帶的,開始是初始化狀態,會隨著人的成長慢慢改變。 就好像每個人的認知都是從一無所知開始,然后接受不同的教育、經歷不同的人生,慢慢地形成個人獨特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而氣質,正是一個人內心的外在表現——所以我們會說“那個人舉手投足都充滿了氣質”,實際上氣質是通過個人生活習慣,一舉一動表現出來——這也是氣質為什么可以被訓練出來的緣故,因為行為習慣是可以訓練的。 每個人都有氣質,氣質是個人的思想外化,我們根據社會意識、道德倫理等各種標準會劃分出高低來。然后稱符合我們大眾口味的氣質為“有氣質”,說不符合我們口味的“沒氣質”。 這是一種概念上的故意混淆,其實誰都有氣質,小偷也有小偷的氣質,只是他的行為舉動不被我們認可接受,我們稱其為“沒氣質”。 所謂提高“氣質”,讓我們變得“有氣質”,其實也就是改變氣質而已。把我們從思想上改變——因為思想指導行為(這比從行為上訓練更加自然,也更讓人接受,認為是“天然”氣質),從而在舉手投足之間更加符合我們大眾腦海中對優雅、優美行為的想象。 這種改變成功了,那就是我們變得有氣質了。 思想的改變,有小的變化,就是具體指導行為的改變,這是最容易通過書本獲得知識變量,只需要嚴格執行到我們的行為上來就可以。 這種氣質提升是飛快的,但并不是徹底的,所以只要松懈下來,人瞬間就沒有了氣質,讓看慣了你優雅狀態的人大呼上當。 真正能從底層發生改變的,必然是三觀的改變——最主要是價值觀的改變。 價值觀的改變必須通過大量的生活經歷來積累、爆發、平靜,生活經歷來源于哪? 一種是直接生活經歷,當然就是指個人一步步接受社會的打擊。 另一種就來自書本,我們稱之為間接生活經驗。 我們可以通過書本回到唐朝,去到世界的盡頭,甚至去到想象中的未來——雖然這種經驗肯定不如現實生活來的細致實在,但是書本的作者在描寫這些經歷的時候都自帶了人生經驗和個人理論。 也就是說,讀書,只要肯思考的話,我們就像演員一樣,可以過無數人的人生。 不讀書的人生,只有一輩子。 讀書的人生,上可五千年,下可地球村。 見識和經驗都在腦海中瘋長,只要舍得思考,我們的大腦活動頻次會遠高于不讀書的人。那些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變化在他們那兒也許需要十年,在開放、聰明、愛閱讀的人這里,也許只要一瞬間。 讀書能想通很多事情,頓悟很多道理。 三觀一變,思想的根基就變了。思想豐富了,指導的行為就變了。 行為變了,氣質就跟著改變了。 但是并不一定是符合大眾標準的氣質,也許變得大眾更加不能認同。 符合大眾的,人們就會說:你怎么忽然有氣質了? 不符合的,人們就會說:你這人怎么完全不一樣了? 讀書是肯定可以加速氣質的改變,但是不一定是大眾眼中的提高。 但是,多讀書可以提高個人氣質這個說法,是絕對沒問題的。 氣質隨著思想而改變,這是必然的。 只不過有些人只讀書,不思考,思想上不變化,那么氣質也就永遠不會因為讀書而改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