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城——大名府大名縣,河北省最南部一個被人忽視的貧困小縣。但在我們北部河南人的眼中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大名府,一個繁榮富足的副省級大城。再前溯,他是前秦更加大名鼎鼎的五鹿城,是名副其實的中原中心城市,如果沒有它,恐怕 “逐鹿中原”的成語就會另有其解。大名府在49年前都是黃河以北的中心城市,濮陽的名吃,如面醬、醬釉、醬菜、香腸等均傳承于大名府。雖然今日的大名縣已不復往日的輝煌,但他依然有吸引力旅游者踏足的資本。尤其是濮陽人。何也? 先聽一個故事—— 在春秋時期,濮陽屬于衛國,衛國是周王室分封的大公國,它擁有的地盤東到黃河與曹國(山東省曹縣)接壤,西到太行山,北到大明,南到鄭州。大名府就是當時衛國北部的邊境大城——五鹿城。當時曹國也是周王室分封的大公國,姬姓,曹氏,春秋時期曹國第十六任君主名襄,曹共公。 晉國(山西全部,河南、河北部分)有個雄才大略的國君叫晉文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晉公子重耳。這個人到了65歲才接班當上了國君,此前,他因躲避后媽(驪姬)的迫害而逃亡到國外,先后到狄(陜西省耀縣、富平一帶)、衛(濮陽)、曹(曹縣)、齊(山東半島)避難。 重耳一行先是來到了衛國,衛文公缺乏遠見以“公務繁忙”為由拒絕和重耳見面。他們只得離開,一路走到了五鹿城(大名),當時重耳餓得實在沒有辦法,就向五鹿城的百姓要飯吃。誰知那家伙更加有眼無珠,說我還沒吃的呢,給你一塊土坷垃吃不吃。重耳大怒,欲拔劍擊殺。狐偃卻說,土,就是土地,他們把土地送給你,你應該行禮接受它。重耳拜謝村民并把土塊裝在車上去往齊國了。 到齊國受到國君的猛烈歡迎,不但好吃好喝,還給重耳配了兩位美女。此情節與本文無關,此處省略1萬字。 躺在溫柔鄉的重耳被下屬灌醉架出了齊國,原因怕他沉溺酒色而失去復國的雄心壯志。 一行人又來到了曹國,曹共公倒是熱情招待,但是就是“好奇害死貓”,這家伙聽說重耳“重瞳駢肋”十分好奇,重瞳就是雙瞳仁,駢肋就是本該一條一條的肋骨在重耳身上卻連成了一塊板兒。 這是不是真事兒無可考證,但當時認為這是圣人奇像。曹共公十分好奇,便在浴室事先裝上"攝像頭",偷窺了個夠,但此事卻被重耳的手下給發現了,重耳認為這是奇恥大辱,跟曹共公大吵一架后離開。你想經過這一番折騰,晉公子重耳搖身一變成為晉文公后會怎么樣?滅了它丫! 公元前632年,也就是晉文公登基后的第4年,晉國要求借道衛國的五鹿城去滅曹國,衛國不借給他,不用多說,以晉國的武力,動動手指頭曹國就灰飛煙滅了,曹共公因偷窺癖而當了俘虜。接下來,晉文公回師時,順便就將衛國的五鹿城拿下,五鹿城被晉軍占領半年,自此衛國江河日下,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成了一個任人欺負的三流小國,最終還是被晉國得去。自此濮陽與五鹿城仰或大名府失之交臂,再無瓜葛。直到2016年的夏天,我與同伴們駕車造訪大名府。 趁著雙休日,幾位情趣相投者邀約駕車直奔大名城。 來到大名粗略一看,別說其他,僅就大名城古城墻基本保留,城門尚存,古城內古街巷部分保留就讓人感到值得一游。大名城內一如既往地繁華如舊,商鋪林立游人如織,沿街的小攤把街道堵得幾乎無法行車,嘶喊聲、喇叭聲、叫賣聲響成一片,令人聯想到昔日大名府“聯袂成云,揮汗如雨”的盛況。 東大街的天主教堂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東大街的天主教堂,這個教堂的全稱十分拗口,名字長得讓我背誦了好幾年,到頭來還是記不住——天主教邯鄲(永年)教區大名寵愛之母天主堂。不知為何起這么個不奇怪,但卻稀奇的怪名字? 這是一個融合了部分漢式建筑技巧的古典西洋哥特式風格的建筑,你看我也學會這種奇怪的句式了。 這是一座堪稱雄偉壯麗的典型的哥特式古典建筑,它是1918年由法國傳教士始建,歷時3年多,于1921年底竣工,據說是當時國內最富麗堂皇的天主教堂。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看到西洋建筑上有以下6大特征,那就是哥特式建筑無疑了。 一、 高聳入云的尖頂塔樓; 二、 五顏六色的玫瑰花窗; 三、 內陷的尖拱門及華麗的裝飾圖案; 四、 支撐外墻的飛扶券(國內少見,可忽略); 以上四點見于建筑外觀。而從建筑內部看,還有“尖肋拱頂”和“束柱”兩大特征。弄懂了這兩點,實際上也就順便弄懂了另一種西洋建筑——羅馬式建筑的風格和特征。 尖肋拱頂,就是頂部帶尖的肋狀拱頂。羅馬式建筑的圓形拱頂既是屋頂的覆蓋物,同時也是屋頂重量的支撐物,這種關系猶如汽車的承載式車身結構。它的缺點是跨度極度受限,現存于意大利的“萬圣廟”是羅馬帝國最偉大的建筑遺存,其拱頂跨度直徑達到了空前的43.3米,當時,乃至此后的1500年都是世界拱頂跨度(現代工藝鋼構架除外)的之最和極限。 要想跨過43.3米的極限,甚至復制這個極限都是不可能的。要知道,為支撐43.3米穹頂的重量,萬圣廟的圍墻厚度達到了6米,這種偉大的工程只有全盛時期的羅馬,傾國家之力才能完成,此后的第二例就是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圣索菲亞大教堂,這座東羅馬時期的偉大建筑雖然采用了很多新技術(如支撐外墻的飛扶券),但其屋頂的拱券頂直徑依然縮小到33米,這是世界第二,此后的1500年間再無超越甚至復制,其建筑難度可見一斑。 要想既有超大拱頂,又繞過羅馬式拱頂的技術瓶頸,哥特式肋狀拱頂(尖肋拱頂)應運而生——哥特式肋狀拱頂放棄了羅馬式正圓型的拱頂,而改為窯洞式的長型拱頂,與窯洞式拱頂不同的是,肋狀拱頂是以筋肋為骨架,而后在骨架上覆蓋建筑材料形成屋頂,不但比羅馬拱頂輕巧了許多,而且建筑工藝也大大簡化,易于操作,更重要的是它比羅馬式、窯洞式的拱頂跨度限制都大了不少,讓工程師設計更大空間有了可能。 大名天主堂就是國內跨度和縱深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換句話說,它是國內空間最大的單體西洋建筑。大名天主堂拱頂用藍磚為建筑材料在房頂砌成了十三個X形筋肋骨架,而后在骨架上覆蓋屋頂。當我看到這種建筑形式時,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么大的跨度,僅僅用青磚發券,就能支撐這樣大一個屋頂嗎?而它真的支撐住了,而且歷經近百年而巋然不動 ,不能不說是一個建筑奇跡。 羅馬建筑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它的“羅馬柱”,羅馬建筑的重要裝飾手段就是大量使用“羅馬柱”,美國白宮是典型的羅馬式建筑,當門一大排立柱。我們的人民大會堂也是中式建筑和羅馬建筑的混血兒,門前的巨大立柱就是標志。羅馬柱的柱頭上一定裝飾有渦卷、莨苕葉等,而哥特式建筑對柱子進行了較大改革,哥特柱改成了“哥特束”,柱子不再獨立存在,而是從地面開始,一直延續到房頂形成筋肋骨架券,幾根支撐房頂的筋肋從房頂延續到地面靠在一起,就形成了“柱束”。這就是哥特建筑的全部秘密,看過本文再到大名天主堂一看,你就輕而易舉地成了西洋建筑的內行。 禮拜堂共有五個長條形窗戶。窗戶的頂端各有一個梅花玻璃窗。每格窗戶的玻璃均用各種顏色玻璃拼接成菱形色塊,陽光下五彩繽紛絢麗多彩。這是玫瑰窗的簡化版,國外比較著名的哥特式建筑的玫瑰窗都裝飾有逼真的玫瑰花圖案,甚至裝飾有耶穌、瑪利亞的圣象,所以大名天主堂的彩窗只是簡化版。 中國最大的,等級最高的石碑“御制大觀五禮之記”碑告別天主堂,我們驅車前往大名縣石刻博物館,這是一個不得不去的文化旅游勝地,因為在這個博物館中放置著目前中國最大的,等級最高的石碑“御制大觀五禮之記”碑。 大名的天下第一碑到底有多大?通常我們都認為南京的明孝陵中,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所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為天下第一碑,此碑高達8.78米。而大名碑高達12.34米,比明孝陵碑高出了3.56米。寬達到了3.04米,厚1.08米,重量達140.3噸,是毫無爭辯的中國第一碑。 站在這通巨碑下,我被震驚得目瞪口呆,無以言表。要知道,一般的石碑高都在兩米左右,超過3米高的石碑一般都是皇家御制碑,而這通碑居然是其他石碑的3到4倍,這么大的碑是用來做什么的呢?找來館員問問,原來這碑真還與皇家有關,它是為宣貫宋徽宗的“愛國主義教育”而勒石立碑的——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為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親自制定了五種禮儀標準作為國家禮儀進行推廣,這五種禮儀分別為吉禮、賓禮、嘉禮、軍禮、兇禮。 朝廷要求各地官府刻石立碑,頒于天下推廣。朝廷左丞梁子美(《水滸》一書中梁中書的原型人物)聽取大名府尹的建議,將唐代“何進滔德政碑”磨去正面碑文,改刻成《五禮新儀》,由柳公權撰并書丹,這就是現存大明巨碑的來源。 那么唐代“何進滔德政碑”又是怎么回事兒呢? 這得上溯到大唐時期。唐開成五年(840年)魏博軍節度使(駐防河北大名府魏州)何進滔去世,唐文宗感其治軍安民有方,于是命朝廷為其刻立功德碑,并命著名書法家柳公權親自撰寫德政碑詞,這就是立于邯鄲大名縣的這塊大碑。魏博節度使,又稱天雄軍節度使,是唐朝設置的類似軍區司令的武官官職。魏博節度使屬于河北道,管轄著魏州、博州、相州、貝州、衛州、澶州六州,而澶州就是濮陽,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原屬濮陽(衛國)管轄的大名(五鹿城)現在又反過來轄制濮陽了。 那么何進滔又有何德何能,讓大唐皇帝為他樹碑立傳呢?這是安史之亂留下的后遺癥。大唐雖然名義上平息了戰亂,國家又實現和平統一,但各地大大小小的“節度使”無不擁兵自重,朝廷根本不能有效管轄,魏博節度使也不例外,先是幾任節度使被亂兵斬殺,后是子承父業,世襲節度使。何進滔就是亂兵斬殺了前任節度使而被亂兵推舉出來的。 何進滔還算個不錯的軍閥,任內沒有禍害一方,百姓也都安居樂業,還算深受百姓愛戴。要說什么豐功偉業,那是真的沒有。但他死后,他兒子接班掌權,重兵在握,朝廷想不巴結都不行,于是就有了大唐皇帝為一個節度使不惜工本樹碑立傳的鬧劇。 你知道為立這通碑,朝廷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嗎? 這塊石碑的原材料取自于黎陽(今河南浚縣)的大伾山,大伾山距離大名府足有200公里,為搬運這塊140多噸的碑石,朝廷專門征用軍兵、民夫從黎陽到大名修了一條大路,并沿路每隔三里打井一口。在冬天最冷時,以水潑路形成冰道,而后由數百壯丁,幾十頭犍牛,以滾木載石進行拖拉。這樣每日的行程不過數里而已。因為冬日時短,春夏秋都無法搬運,所以這通巨碑耗時三年才運抵大名府。雖然在我看來,這簡直就是一場鬧劇,但話說回來,沒有這場鬧劇,我們今人如何能看到這“天下第一碑”呢? 后記:不久后去正定旅游,在正定的開元寺我看到了另一通石碑,差點顛覆了我大名“天下第一碑”的結論。正定的這通碑其實只剩了承托石碑的底座——赑屃,但這座赑屃之大,讓人目瞪口呆無法置信,它長8.4米,寬3.2米,高2.6米,重107噸。這僅僅是一個赑屃的體積,它足足超過了一間50平方的房子的體積。如果按比例計算,它上面承托的石碑至少比大名石碑大不止一兩倍,那是多么大一個巨型龐然大物呀,簡直無法想象。但可惜的是,這通巨碑誕生沒幾天,就被制作他的人給砸爛毀掉了,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賣國賊、兒皇帝石敬瑭。 根據赑屃旁的說明:“此赑屃系五代時期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記功碑碑座” 安重榮為何許人也?史書上記載他曾講過:“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就因為這句豪言壯語使得他在歷史上很有點名氣。安重榮五代后晉朔州人,是有名的賣國求榮的偽皇帝石敬瑭的部下。石敬瑭更出名,為了當皇帝,他主動向契丹上表稱臣,而且自降輩分認契丹為父,這且不算,捎帶著,他就把北京以北的燕云十六州獻給了契丹,自此中原政權失去了北部屏障。 安重榮雖為石敬瑭的鎮州成德軍節度使(駐守地就在河北正定),而卻恥于向契丹稱臣,并對契丹表示出旗幟鮮明的對抗態度,曾多次扣押、刺殺契丹使者,甚至直接上表指責石敬瑭“認賊作父”,要求起兵與契丹開戰。這使安重榮獲得眾多民眾和官員的支持,一時名聲大噪。成德軍節度使府門前立有唐代首任(正定)節度使李寶臣的功德碑,安重榮也要求石敬瑭為自己建功德碑,為其歌功頌德。安重榮重兵在握,石敬瑭不敢得罪,只得違心刻勒了這座功德碑。天福六(941)年,安重榮終于和石敬瑭撕破臉皮起兵叛晉。但兵敗被俘遭斬首,石敬瑭將其頭顱送往契丹。石敬瑭也終于不再有任何顧慮,第一時間將其功德碑砸得粉碎并深埋地下,這就是這個巨大赑屃的歷史淵源。 如果安重榮功德碑存世的話,那必將成為中國石碑之最,旅游又多了一大景觀,但“何進滔德政碑”或稱大宋“五禮記碑”都只能屈居第二了。 文 圖李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