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糖尿病已成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都知道糖尿病最基礎的就是飲食控制,然而許多人就是在這一關過不去,徐塘控制欠佳,從而使得糖尿病惡化,引出一系列的并發癥。 我們都知道糖尿病的嚴重性是在于糖尿病的并發癥。糖尿病所引發的并發癥可以上至頭頂下至足底,并且會給糖尿病人帶來很大的痛苦和傷害。那么,糖尿病會引發哪些并發癥呢?一、急性并發癥 1、感染: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狀態有利于細菌在體內生長繁殖,同時高血糖狀態也抑制白細胞吞噬細菌的能力,使病人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常見的有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膚感染等。 2、低血糖:低血糖癥是由血糖濃度降低(小2.8mmol/L)引起的一種反應。反應因血糖降低的程度和速度而不同:輕度低血糖僅有饑餓、虛軟、乏力;中度低血糖出現心慌、手抖、頭暈、出冷汗、面色蒼白、視物模糊、惡心嘔吐等;嚴重的低血糖則可出現精神、行為異常如恍惚、嗜睡、反應遲鈍、昏迷甚至死亡等不良癥狀。 3、酮癥酸中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就是當糖尿病患者嚴重缺乏胰島素時,糖代謝紊亂急劇加重,機體不能利用葡萄糖只能動用脂肪供給能量,而脂肪燃燒不完全,出現繼發性脂肪代謝紊亂,當脂肪分解加速,酮體生成增多,超過了組織所能利用的程度時,就會出現酮血癥。多余的酮體經尿排出,尿酮檢查呈陽性稱為酮尿癥。糖尿病時發生的酮血癥和酮尿癥總稱為糖尿病酮癥。酮體是酸性物質,酸性物質在體內堆積超過了機體的代謝能力時,機體會出現代謝性酸中毒,也就是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4、糖尿病高滲性昏迷 高滲性昏迷全稱高滲性非酮癥性糖尿病性昏迷,是血糖嚴重升高,代謝紊亂,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的臨床綜合征。所謂高滲好比腌制黃瓜時大量的鹽把黃瓜里的水擠出來一樣,人體的細胞組織就是在高血糖的高滲狀態下,因失水而影響生理功能導致了一系列的癥狀發生。 5、乳酸性酸中毒:此并發癥的發生率并不高,但病死率很高。大多發生在伴有肝、腎功能不全,或伴有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缺氧性疾病患者,尤其是同時服用苯乙雙胍者。 二、慢性并發癥 1、糖尿病眼病:大約有一半的糖尿病人在患糖尿病十年左右時發生視網膜病變,主要表現為視力模糊、視野變紅,嚴重者甚至失明。病齡越長,年齡越大,糖尿病病情越重,發生糖尿病眼病的幾率越高。 2、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糖尿病人并發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高,如腦梗賽、心肌梗塞等,較正常人高達3-5倍,約占糖尿病人的1/3。大多平時無明顯不適癥狀,突然發病,且病情兇險。 3、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腎小球濾過率增高,為最早出現的腎功能性改變。糖尿病腎病的患者,年輕人多死于尿毒癥,老年患者多死于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4、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變或神經病變和感染等因素,導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組織破壞的一種病變。常表現為足部感覺喪失、潰瘍及趾端壞死等,很難愈合,嚴重者甚至需要截肢才能保證生命安全。 5、糖尿病神經病變:在高血糖狀態下,神經細胞、神經纖維易產生病變,臨床表現為四肢自發性疼痛、麻木感、感覺減退。個別患者出現局部肌無力、肌萎縮。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則表現為腹瀉、便秘、尿潴留、陽痿等。 如何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的出現呢?1、并發癥危險因素和預警指標的監測 定期檢測導致糖尿病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和并發癥預警指標,以便及時祛除這些致病因子,早期發現并力爭逆轉并發癥。其中包括:(1)血壓、體重、腰圍,足背動脈搏動和踝動脈/肱動脈收縮壓比值,肢體末端痛、溫、觸覺,眼底檢查,心電圖和大血管超聲,肌電圖;(2)血糖 、糖化血紅蛋白、血脂、尿酸、半胱氨酸、C反應蛋白、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動度、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等;(3) 尿微量白蛋白或微量轉鐵蛋白排泄率。 2、糾正不良生活方式 避免過度精神緊張、控制體重、鍛煉、低鹽和低脂肪飲食、戒煙、限量飲酒可以預防高血壓和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研究證實低熱量、低脂肪、較高纖維的飲食可延緩血糖的吸收,減輕對胰島素分泌的刺激。定期和有規律的活動有助于控制體重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減輕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胰島素血癥。 結語:糖尿病并發癥遠比糖尿病本身厲害的多。據統計,糖尿病患者中80%以上的人,都是死于糖尿病并發癥。所以糖尿病人在控制血糖的同時要重視有無糖尿病并發癥,要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