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敗退滎陽是故事的開始 羅伯特.格林寫了一本叫做《權利的四十八條法則》的書,書中有一個觀點——永遠不要太相信朋友,要學會如何利用敵人。這個觀點對于我們當下這個時代來說有點顛覆感,但是把它代入到歷史當中,你會發現,很多時候還是十分有道理的。至少劉邦的一生幾乎就按照這樣的邏輯走向最后的成功,獲取最高的權力的。 作為朋友,正常的想法都是希望能你這里得到越來越多的好處,甚至隨時都可能因為嫉妒、不甘、誤會而心生怨言。但是,敵人因為原本就不會對你有任何奢望,如果當他從你這里得到一點點恩惠時,反而更容易心存感激。 當然,這種朋友和敵人的概念是相對的,用我的話來說,關系越是親近的人,恩情往往越不值錢,關系越是疏遠,小恩小惠往往也能感人至深。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去看身邊的人,對那些關系一般的人越是客客氣氣,越是對身邊的人越是不太在乎。就有這方面的因素在里面。 當然,這不是教大家認死理,不是說敵人比朋友重要。而是我們學什么東西要活學活用,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會發現,敵人的問題永遠比朋友的問題更好解決,這也就決定了我們化敵為友的成本其實是很低的。所以如何做到有胸懷、氣度和勇氣去化敵為友,其實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 劉邦的哲學:能成為朋友的都盡量成為朋友 敵人比朋友更容易感恩,當你向敵人表示你的友好的時,更容易得到敵人投桃報李的回報。《孫子兵法》中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全國為上”等都是要學會化敵為友、大局為重。這不光是謀略和方法的問題,還牽涉到一個成本的問題。用戰爭去解決問題永遠都是最大成本的解決方案,就好比我們夫妻關系用離婚去解決問題永遠是成本最大的一樣。 其實,我之前講過很多次,人性基因中,永遠是追求成功,厭惡失敗的;永遠是渴望得到,憎恨失去的。只有把握好這一點,才能在權力游戲和政治斗爭中無往不利。把握好這一點,現實中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劉邦是這方面的高手。 比如,父母給你一萬塊錢和老板給你五千獎金,哪個更讓你內心激動一些?無疑是后者,因為這跟人的心理期待是有關系的,老板給獎金你覺得意外、有成就感,但是父母給你再多你可能覺得父母只是在幫助你、照顧你。 所以我們運用到生活中,其實就是這幾點:一、要適當降低對方的心理期待。二、要減少對方害怕失去的恐懼。三、要舍得及時地投入一些成本。 劉邦被困滎陽之后,再一次因為這些道理化險為夷,這樣的邏輯幫他解決了問題、籠絡了人才。 “先抑后揚”收服英布英布這個人對楚漢雙方都很重要 英布本是一個驪山刑徒,此人作戰英勇,充分陷陣從不惜命。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亡命之徒。如果沒有陳勝吳廣起義,英布估計就此了了一生了,因為和平年代,這種人永遠是被打壓的對象。但是,在戰爭年代,這樣人就能因緣際會地發揮他的價值,因為那些諸侯們最需要的就是這種勇猛之徒。 烽煙四起的社會把他卷入戰爭,他也因為作戰勇猛而大放異彩。巨鹿之戰時,他就率領兩萬先頭部隊像一把尖刀一樣插入了章邯的運糧甬道,并堅守待援,從而使得項羽的戰略得以順利的實施。所以,項羽一直對英布喜愛有加。在分封天下的時候,一向摳門的項羽居然在貼身的地方給這位愛將分了一塊地盤讓他當王——九江王。可見項羽是多么地器重他? 但這又能怎樣?人性的弱點永遠是帶有傲慢與偏見的。小人成功之后必然是傲慢,都會覺得自己翅膀硬了,有恃無恐。歷史上這樣的人比比皆是,英布也不例外,項羽伐齊的時候,他稱病不出,以五千兵馬打發了他的恩人項羽。彭城之戰時,恩人項羽的老窩都被端了,他依然紋絲不動,隔岸觀火。 劉邦對于人性洞若觀火 混跡江湖的劉邦對于人性是洞若觀火,一邊威逼一邊利誘,就輕而易舉地把英布策反了。英布背叛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就是害怕失去。害怕項羽會奪走他的一切,剛好這一點被劉邦利用了。 韓信北伐開掛的時候,劉邦在滎陽死扛著項羽,英布在南面扯項羽的后腿。但也僅僅是半年多的功夫,英布挺不住了。項羽派了另一個猛將龍且把他打敗了。 英布在拼光了老本之后,只能投奔劉邦,即便這個時候他并沒有把劉邦當作自己真正的老板,但是走投無路之下,他也沒有更好的選擇。但是對于劉邦來說,英布的隊伍雖然打散了,但是英布的個人價值還在,他正是用人之際,所以必須徹底收服英布。 當英布來拜見劉邦的時候,劉邦一副慵懶的樣子,靠著床、洗著腳,悠哉悠哉地不冷不熱地接見了英布。英布一見,內心里那種失敗后的頹廢感、窩囊勁一下子就涌上了頭。 自己也曾是一個縱橫天下的英雄,卻不料到一旦失勢,就如此不受重視?一邊是強烈的屈辱感,一邊是對項羽深深的愧疚感,其中還夾雜著對劉邦濃濃的恨意,英布虎目含淚,想死的心都有了。 劉邦把英布玩得團團轉 正在英布滿心后悔當時為何沒有一門心思跟著項羽干革命的時候,英布被引領到他的居處,猛然眼睛一亮,發現住宅的規模、器具的規格、隨從的級別,全都和剛剛看到的漢王府一樣。一看就是精心準備過的。 在這種巨大的落差下,英布對劉邦的不滿瞬間被一種感動所代。人在拷問自己的內心的時候都是有雙標的。此時的英布又自圓其說地把項羽想象得如何霸道、野蠻,而劉邦所有的缺點都變成優點,劉邦不是耍流氓,是沒架子,率真隨性。劉邦也不是忘恩負義,是有福同享。 反正英布就這樣徹底地被劉邦拿下來了。而劉邦對英布這種先辱后賞、先抑后揚的對待方式,顯示出了劉邦對于人性的深刻把握和巧妙利用。因為人有時候就是這么簡單,比如我們的孩子一樣,你罵了他幾次,再突然表揚他一次,他會高興得要死;而你一直表揚他,突然有一天罵了他,他十有八九是哭臉或者忿忿不平。 “虛心問路”險入大坑這是一種宿命對決 英布為什么會如此受劉邦的重視呢?除了前面說的那些原因,客觀上來說,英布這半年多時間,也算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英布在南方拖住項羽大量兵力半年之久,這對于整個楚漢戰爭來說至關重要,甚至說具有著轉折性的意義。 正是由于項羽被迫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劉邦這半年時間才能將戰線一直穩定在滎陽一線,還抽時間回去鞏固了關中,韓信則利用了這段寶貴的時間開辟了北方戰場。如果沒有英布,以項羽的戰力,此時的戰線估計已經被推到武關、函谷關了,英布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而且英布剛剛一敗,滎陽這就扛不住了。主力會師的項羽,先是斷了劉邦的糧道,敖倉的糧食過不來了。漢軍漸漸乏食,被項羽大軍死死釘在了滎陽。被圍困在滎陽的劉邦面對城外那個這一輩子都是追著他打的項羽,越想越郁悶,但又束手無策。 酈食其也給劉邦出了一個餿主意 不知路在何方的劉邦只能問計于群臣,這個時候酈食其站了出來給劉邦提建議了,說:“昔日商湯伐夏桀,封夏王族后裔于杞國,武王伐紂,封商朝后代于宋國。如今秦國失德棄義,侵伐諸侯,滅其社稷,使六國后裔無立錐之地。大王如果能復立六國之后,六國君臣、百姓必皆感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風慕義,俯首稱臣。德義一行,陛下便能面南稱霸,楚人到時只能整肅衣冠來朝拜大王了。” 這一番話不知道讀者朋友都下來以為如何?是否覺得也是可行之計?因為酈食其這番話的核心思想就是分封諸侯,廣結戰線同盟。這是統一戰線的思路,看起來并無不妥。實際上這是一個坑,而且是一個大坑。這簡直就是把劉邦往項羽分封天下一樣的坑里推。 劉邦還是吃虧沒有文化 劉邦的政治天賦很高,對于人性的洞察也很高妙。但是,這個人有其自身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沒文化,對于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這些東西都不懂,很多時候是靠直覺、靠感情、靠人性在做判斷,這樣的人基本上是靠天賦和運氣吃飯的。所以為什么越是成功的人越注重學習呢?也就是他們逐漸明白文化的重要性了。 正是因為劉邦沒什么文化,所以對于這種引古論今、拿過去的好經驗往今天套的建言,向來是沒有什么抵抗力的。這也是人之常情,舉個例子,一個農民,如果遇到一個博士給他講點知識,他絕對會深信不疑;一個窮人,遇到一個經濟學家給他講點生財之道,他也一定會奉為圭皋。這是人對文化與生俱來的敬畏心所決定的。 所以,當劉邦聽了酈食其的建議后,拍手稱贊,然后再次展現出了他超強的執行力,命人速刻制印璽,準備讓酈食其巡行各地,著手進行分封。歷史的鑰匙往往不一定打得開現實的鎖,即便可以,那也是小概率的。如果劉邦真的按照酈食其的辦法做了,歷史就該是另一番模樣了。 “知錯就改”補救及時這次又是張良救了劉邦 我時常說,一個人的好運氣不是表現在他很少犯錯,而他每次犯錯之后,都有人及時能給他糾偏。劉邦就一直是這樣的人,當大印已經刻好,就在酈食其即將動身分封時,張良外出歸來了。 劉邦把張良一直當作自己的人生導師,所以覺得這么大的事還是應該和老師張良說一下,聽聽張良的意見總沒有什么壞處。于是把張良叫過去,把實行分封的主張說與張良聽,并問此計得失如何? 張良聽罷,大吃一驚,忙問:“這是誰給陛下出的計策?這簡直要誤了大王的一生功業呀。” 劉邦頓時驚慌失色道:“為什么?” 張良把自己的見識灌輸給了劉邦 張良為了讓劉邦聽得更明白,便開始連寫帶畫地一二三地給劉邦分析起來: 1、往昔商湯、周武伐夏桀,殷紂后封其后代,是基于自己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時還可以致其于死地的考慮,才進行的分封,但如今大王能控制楚國,能控制項羽嗎? 2、昔日周武王滅商后,封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是意在樹立榜樣,鞭策本朝臣民。現今您是干這事的時候嗎? 3、武王散錢發粟是用敵國之積蓄,眼下咱軍需都沒有著落,哪里還有能力救濟饑貧呢?眼下您能開倉放糧嗎? 4、武王翦滅殷商之后,把兵車改為乘車,倒置兵器以示不用,今陛下鏖戰正急,能夠效法武王玩這造型嗎? 5、武王馬放南山,牛息桃林,表示不再打仗,不再運糧,是因為天下已經大定。現今激戰不休,您能把馬都放了嗎? 6、干革命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給六國后人,則將士謀臣各歸其主,誰又幫著您打天下呢? 最后,歸根到底一句話,誰胳膊粗,誰才有話語權,楚軍強大,您都打不過他,六國會聽您的嗎? ![]() 劉邦無賴又無奈 劉邦在連說了一堆“不”后,大罵道:“豎子!幾壞吾事!”劉邦有一個非常好的優點,就是辦事不拖拖拉拉,改錯也不扭扭捏捏,向來知錯就改,從不含糊,所以劉邦馬上銷毀了大印,取消了這個想法。 “不惜重金”終得良機![]() 兵鋒所指之下,劉邦受不了了 公元前204年,四月,在滎陽對峙近一年時,敖倉丟了。敖倉這個地方有多重要就不需要我贅述了(看看隋唐史中瓦崗李密為什么要死磕洛陽(倉)就知道了)。敖倉作為滎陽防御體系最重要的一個支撐據點丟掉后,整個劉邦的大軍糧餉問題受到了巨大的危機。 劉邦撐不住了,準備議和。他還是通過老朋友,項羽的叔父項伯,告訴項羽“以滎陽為界,滎陽以西歸漢、以東歸楚”作為議和條件。項羽也覺得勉強可以接受,正準備答應。但范增卻堅決反對,:“明已經是勝券在握了,為什么要中途放棄。等劉邦恢復元氣,必定會卷土重來,到時候我們將悔之晚矣。” 項羽把鴻門宴之后的經歷再回想了一下,也覺得劉邦這個小人確實是沒有什么干不出的,自己已經被他陰了很多次了,這次不能再上當了。所以旋即就拒絕了劉邦的和議,加緊了攻勢。 ![]() 陳平開始登場了 滎陽城中的劉邦風雨飄搖、戰戰兢兢。此時,劉邦最后一位重量級的“護法”陳平終于開始粉墨登場了。 陳平可以說是楚漢時期最重要的間諜頭子了,他的工作價值就在于用最少的成本投入,產生最大的戰爭效果。陳平也算得上是后世情報機要機構的祖宗,他第一次完美的定義了情報工作這條看不見的戰線的工作方式以及產生的巨大成果。 陳平此時在劉邦軍中任護軍中尉,這個官職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情報處總長”。陳平也是項羽手下的人,且一直深受項羽、范增等人的器重。在劉邦東出關中的時候,魏豹、司馬卬相繼歸漢,陳平就曾經被項羽安排去占領司馬卬的魏土(河內陸),且成功策反司馬卬,展現了軍情諜報工作人員的良好素質。但是,陳平剛一離開魏地,司馬卬卻又一次的倒戈易幟,又被劉邦爭取了過去。項羽很憤怒,陳平很害怕,于是封印還金,孤身一人,投奔了劉邦。 ![]() 陳平和劉邦互相成就 陳平到了劉邦這里,也是幾經曲折,被人懷疑忠誠、被人指責人品、被人指證貪污,反正是百般不受歡迎,最后還是劉邦以非凡的魄力把他留下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劉邦只要能干事的人就可以了,至于人品嘛,本來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還有瑕不掩瑜一說嘛。 陳平的到來,讓劉邦心里的兩個想法得到了落實,一個是他需要一個熟知項羽內部情況的人來給他做情報分析,一個是他需要一個與其他功臣牽扯不深的人來實施監督控制。所以,想通了之后,劉邦就把陳平任命為護軍中尉,做了情報工作的一把手。 當項羽聽從范增的意見對劉邦窮追猛打的時候,劉邦岌岌可危又無計可施的時候,陳平向劉邦展開了醞釀了很久的計劃。他準確的將目標框在了項羽陣容里最冷靜的大腦——范增身上。 ![]() 陳平再次把劉邦和項羽分析了一遍 陳平認為,項羽雖然待人謙恭有禮,但是卻舍不得封賞,所以身邊沒什么有本事的人,而劉邦雖然傲慢無禮,但是卻慷慨大度,所以人才云集。楚國現在看起來強大無比,這只是因為項羽個人能力太強了,其他并沒有什么人才,真正撐起西楚的實際上是范增、鐘離昧、龍且等人。 陳平對劉邦說:“項羽這個人生性多疑,只要大王能給我數萬兩黃金,我就能想辦法反間他們,使得他們彼此離心,自相殘殺,到時候我們趁亂出擊,一定能夠大破楚軍!” 劉邦心想我的命都快沒有了,還要錢干嘛?二話沒說,撥給了陳平四萬兩黃金,其他事一概不問,直接讓陳平擼起袖子去干。 ![]() 情報是政策解讀的基礎 《孫子兵法》中有這樣一句話:“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 這實際上就是對情報、間諜的重要性的一種闡述,間諜看起來花錢非常多,但它的投入產出比,永遠是最高的。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道理其實很多人都懂,但是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卻很少,恰好,劉邦是一個典型的正面案例,而項羽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案例。這種反差再一次把勝利的天平傾向了劉邦。 陳平利用劉邦撥給他的專項資金,通過在項羽和范增之間煽風點火、制造誤會、營造反差,順利地使得項羽和范增兩人離心離德。范增心灰意冷之下,離開了項羽,最后病死途中,而失去了范增的項羽,陷入了一味單打、顧此失彼的亂局難以自拔,雖然在范增離去的一個月后便攻破了滎陽,但是劉邦卻在陳平的計謀下(用了一個替身紀信和兩千女人)再一次順利脫身。 感言:一點善意的生活建議![]() 歷史需要正確的解讀方式 我一直相信所有愛好歷史的朋友都是有一定情懷的人,因為歷史能帶給我們的東西無非是兩樣:借鑒成功、反思失敗。但我也時常對朋友們說,看歷史要多看失敗的人和事,少看成功者的光環和迷信,看歷史更不能把歷史當作故事去看,而是要把它當作一個命題去思考。 成功往往是偶然的,失敗卻是必然的。比如劉邦最后的成功,中間夾雜了多少運氣?少一次運氣,他都不知道死多少次了?非要從劉邦的運氣中去找必然的邏輯是不可取的,你不能說劉邦因為這次逃出滎陽,是因為陳平的計策,然后就認為重用陳平這樣不擇手段的人就一定會成功吧?但是失敗卻是必然的,像項羽他戰無不勝,但卻孤立無援,這種“失道寡助”的失敗邏輯卻是注定的。 這段話或許有點拗口,但是其實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就像我們生活中,其實大多數人并不知道怎么做會成功,但是知道怎么做一定不會成功一樣。就像我們很多人并不知道哪些是自己可以做的,但是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一定不能做的。 ![]() 歷史風云背后都是人性思考 生活有時候就像我們做題一樣,有時候一道選擇題,我們選對了答案,但并不代表我們知道怎么去解這道題,又或者我們不知道哪個答案是正確的,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其中一個答案是錯誤的。 我之所以寫了很多關于劉邦的思考,并不是因為劉邦的成功,而恰恰是因為劉邦一直在失敗,甚至敗得有點慘不忍睹,但是屢戰屢敗為何又能屢敗屢戰呢?這才是我一直在認真思考的方向,劉邦這次逃出滎陽也是如此,我認為他這次經歷給我真正提供的價值,是應該如何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去應對危機,去減少成本損耗,去做利益上的取舍,去做資源上的平衡。 這些是他應對失敗的財富,卻不是他走向成功的法寶。而把這個問題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歷史和生活都是如此:只要一直能扛得住失敗的人,才有機會真正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