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鑿時間:南宋建炎二年,即公元1128年,北宋滅亡的第二年,也是南宋建國的第二年。 窟外右壁題記:“奉直大夫知軍州事任宗易同恭人杜氏,發(fā)心鐫造妝鑾如意輪圣觀自在菩薩一龕,永為一方瞻仰。祈乞++++,干戈永息。時建炎二年四月。”大意是:昌州的最高軍事官,昌州軍事知州任宗易和夫人杜氏,發(fā)愿心鐫造這一龕菩薩,以便本地百姓瞻仰供奉,誠心祈求,(國泰民安),永遠沒有戰(zhàn)爭。從題記中可看出當時局勢之緊張,以及北宋亡國后,人民對戰(zhàn)爭的恐懼,對和平的渴盼。 觀音因為救苦救難而成為宋朝最受歡迎的佛教明星。 ![]() 圣觀音,亦稱正觀音、圣觀自在,是諸觀音的總代表。一般所說的觀音即指正觀音。 一面二臂的圣觀音可視為觀音菩薩的標準像。圣觀音無千手千眼、馬頭、十一面、十八臂等異相。圣觀音菩薩是六觀音、七觀音的總體或正體,民間平常所說的觀世音菩薩,其實指的就是圣觀音。 主像圣觀音頭像疑似后人補刻或重新妝彩,表情生硬,與其它雕像之古樸、自然,迥然不同。 ![]() 左邊楊柳觀音,左手持凈瓶,右手持楊柳枝作灑水狀。 其身后為兩武將裝扮的天王金剛,左邊一文臣。文臣武將,嚴陣以待,正是當時面對金兵入侵局勢的寫照。 文臣裝扮者應是供養(yǎng)人任宗易,當時昌州的最高軍事主官;他左邊一童子,是他兒子。 ![]() 右邊白衣觀音,手捧如意。身后一天王、一菩薩。 其右邊一婦人,衣著華麗,云鬢疊翠。為任宗易夫人杜氏。右邊一女童,是她的女兒。 供養(yǎng)人處于正壁,僅次于三主像的高光位置,這在大足石刻極其罕見,也只有任宗易這樣的高官,才有這樣的“優(yōu)待”吧。 正壁三像身光的左右側(cè),以云彩裝飾,看起來像是一道屏風立于身后。 ![]() 左壁三層造像,共19尊。 ![]() 手捧口袋鼓風者,是風雨雷電里的風伯。 ![]() 右壁三層造像,共18尊。 每排雕像身后,以不規(guī)則云彩勾邊,渲染出騰云駕霧的效果。 兩壁雕像與門柱之間,又以卷形云彩裝飾。 ![]() 右壁造像,神態(tài)各異,耐人尋味。 兩壁皆是浮雕,從上到下分層排列,又從里到外層層遞近,非常有層次,營造出“人多勢眾”的視覺效果。 可惜正壁居中的圣觀音品相不好,嚴重影響了本窟的藝術效果。 另有題記若干: 供養(yǎng)人杜氏像上方題記:“霧中杜慧修自贊:女身垢穢,不是法器。皈依菩薩,作清凈地。愿我多生,愛根脫離。識本來面目,悟西來意。”從文字可見,宋代女子低人一等的普遍社會現(xiàn)象。 窟門楹聯(lián):“白塔供當諸佛面,紅塵不染圣人心。楚人崔叮子書。”窟左壁題記:“郭慶祖才父、李溯從甫、弟遲從甫,右三人逃暑巖阿,歲已卯季夏二日。”大意:天氣熱不可耐,我們?nèi)颂颖鼙鄙綆r洞納涼。 右壁題記:“普慈趙宗瑞、孫伯清、瀘州黃平升、資中王子儀、郡人王延禧,向智夫、何志升、楊起之、何長文,淳熙丁未(1187年)季春十有三日游。”一句話:一幫狐朋狗友到此一游。 |
|
來自: 優(yōu)游哉客棧 > 《待分類》